丁遠峙(2001)。方與圓。台北市:滾石出版社。
于德顺、高谊(2004)。拳击(第一版)。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王文科、王智弘(2002)。質的教育研究—概念分析。台北市:師大書苑。
王孝廉(1978)。中國的神話與傳說。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王俊彥(2006)。從士兵到總理─以色列鐵漢夏隆。台北市:正展出版公司。
王勇智(2000)。力與無力的掙扎和轉變-一個青年男性的自我敘說之建構。未出版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台北縣。王惠民(2000)。人參鹿茸妙用便方。台北市:浩園文化。
包德明(1989)。學校體育選手培訓。國民體育季刊,18(3),16-19。古木(2003)。德川家康。台北縣:喜讀文化。
古木(2003)。豐臣秀吉。台北縣:喜讀文化。
石明宗(2004)。山難經驗:一個運動與宗教觀點的考察。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刘节军(2005)。拳击运动教程。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名遠出版社編輯部(1984)。資治通鑑。台北市:作者。
朱秀海(2006)。喬家大院。台北市:高寶書版。
何揚(主編)(2003)。世界遺產之旅─皇宮御苑。台北縣:風景文化。
何黎莉(2000)。田中角榮。台北市:閱世界。(水木楊著)
何阳译(2003)。拳击基础训练。北京:人民体育大学出版社。
余育蘋(2002)。排球運動教練專業能力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體育學院,台北市。吳百騏(2005)。跑出生命的樂章:二位跑者參與馬拉松的生命故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吳芝儀、李奉儒(譯)(1999)。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市:桂冠圖書公司。 (Michael Quinn Patton 著)。
吳清山(1992)。學校行政。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吳德成(1998)。桌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李中華(1997)。新譯六祖壇經。台北市:三民書局。
李冠璋(1992)。姓名學真理。台南市:世一書局。
李軾揚(2002)。我國優秀職業棒球選手訓練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京夫子(2002)。京華風雲錄─血色京畿。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卓國浚(2007)。文心雕龍精讀。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周宏室(2002)。運動教練學。台北市:師大書院。
林孟宗(1977)。特殊教育師資專業能力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林郁(2007)。猶太經典《塔木德》的智慧。台北市:新潮社。
林華韋、廖主民、魏子閎(2003)。運動教練講習會教練培育過程之評析研究-以棒球項目為例。教練科學,2,239-248。林語堂(1980)。唐人街。台北市:喜美出版社。
林瞭祿(1999)。教練角色與運動倫理。師大體育,43,74-81。炎林、盧翠蓮(2004)。血型性格命運。台北市:新潮社。
邱浩志(1999)。如何靠朋友邁向成功。台北市:快活堂。
姜文閔(譯)(1992)。經驗與教育。台北市:五南書局。(J Daway 著)。
施潤蒨等(2003)。二林的驕傲─拳民來探討。2007 年 03 月 27 日,取自http://library.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4/spring/aboutme.htm
洪國尹(1999)。阿媽-一個像男人的女人。未出版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台北縣。紅鳳鳥(2000)。黃帝四經。台北市:知書房出版社。
胡子丹(譯)(1974)。如何創造自己。台北市:國際文化事業有限公司。(Norman Vincent Peale 著)。
胡玉立(1990)。北市教師,今年缺額不少。聯合報,14。
唐彥生(主編)(1999)。全球風雲企業家傳奇。台北市:薪傳出版社。
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市:遠流出版社。(Herbert Altrichter, Peter Posch, Bridget Somekh 著)。
孫顯鋒(2000)。學校運動代表隊組織與訓練分析探討。大專體育,44,120-126。徐元民(2002)。體育教授—曹清鵬老師小傳。國民體育季刊,132(1),95-111。
殷旵、殷珍泉(2006)。易經的智慧。台北市:明天國際圖書有限公司。
翁志成(1997)。運動教練與領導行為。國民體育季刊,26(4),52-57。翁建成(1983)。拳擊基礎訓練法。北體學報,1,133-143。馬玲、李銘(2006)。胡錦濤新傳。台北市:馥林文化。
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一種互動取向的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Joseph A Maxwell 著)。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體育與研究發展中心(2005)。中小學體育教師手冊。台北市:教育部。
張復先(主編)(1996)。愛的教育。台北市:希代書版。(Edmondo De Amicis著)。
張鑫銀(2003)。呼嘯的美利堅之鷹─美國王牌軍興衰錄。台北縣:高手專業。
畢恒達(1996)。社會研究的研究者與倫理。載於嚴祥鸞(主編),危險與秘密—研究倫理(頁31-91)。台北市:三民書局。
許義雄(1994)。學校體育課程系統化規劃第三階段教材教法與評量。教育部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學校體育研究與發展中心專案研究。
連鷺役(1997)。撐起一片天─一位低階層女性生存的故事。未出版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台北縣。郭子元(2000)。我國優秀女子田徑運動員訓練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郭林宗(1991)。菩提禪。台北市:滿庭芳出版社。
郭騰尹(1998)。曼陀羅人脈聖經。台北市:成功系統出版社。
陳向明(2007)。社會科學質的研究。台北市:五南書局。
陳高超(2003)。頂尖CEO經營智慧。台北市:時報文化。
陳嘉堯(主編)(1987)。圍爐夜話。台北市:漢欣文化。
章放童(2005)。中國印章歙硯賞玩。台北市:新潮社。
傅佩榮(1994)。智慧的魅力。台北市:業強出版社。
曾子(譯)(1979)。一代球王─黑珍珠比利自傳。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Pele With R.L. Fish 著)
游鳳芸(2001)。我國參加 2000年奧運桌球選手訓練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登峰造極(2005)。2007 年 03 月 15 日,取自http://blog.xuite.net/chiachia3/a
登峰造極(2007)。2007 年 02 月 21 日,取自http://vod.apbb.com.tw/event/mdbaby/p3.html
程紹同(1996)。成功教練必備的管理能力。國民體育季刊,25(4),44-50。程瑞福(2000)。台灣地區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能力之研究。體育學報,28,123-132。馮樹勇、李愛東(2002)。如何做好教練員工作。體育科學,22(1)83~85。
黃光雄等(譯)(2004)。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台北市:濤石出版社。 (Bogdan , R. C. & Biklen S. K. 著)。
黃金柱(1990)。國民中小學體育教師專業態度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黃振偉(2006)。中國帝王龍脈事典。台北市:春光出版社。
黃淑惠(1996)。一個諮商研究生的學習故事。未出版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台北縣。
黃瑞琴(1999)。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聖燁(2006)。話說大清─天命可汗努爾哈赤。台北縣:瑞昇文化。
葉佳慈(2002)。我國國家級保齡球選手訓練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詹清泉(2000)。國家運動代表隊組織管理之經驗談。國民體育季刊,84,40-43。詹寶完(2003)。國小教師兼任組長工作壓力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台中市。賈中珍(譯)(1973)。咆哮山莊。台南市:王家出版社。(Emity Bronte 著)。
雷久南(1993)。身心靈整體健康。台北市:慧炬出版社。
廖世德(譯)(2001)。故事.知識.權力:敘事治療的力量。台北市:心靈工坊文化。(Michael White, David Epston 著)。
趙剛(2005)。頭目哈古。台北市:聯經出版事業公司。
劉一民(1991)。運動哲學研究。台北市:師大書苑。
劉一民(2005)。運動哲學新論:實踐知識的想像痕跡。台北市:師大書苑。
劉仲成(1995)。學校體育與校內運動比賽。台灣省學校體育,5(4),34-38。
劉昕(譯)(2003)。山姆的零售帝國。台北市:博思騰文化事業公司。(Tim Stoward著)。
劉墉(1991)。超越自己。台北市:水雲齋文化。
樊正治(1992)。運動教練法表解。體育與運動,81,96-100。歐陽子(1978)。現代文學小說選集。台北市:爾雅出版社。
蔡昆霖、吳萬福(1999)。競技運動教練的重要性。大專體育,41,131-134。鄭秀琴(2004)。健身俱樂部運動指導員專業能力與進修需求認知之研究-以亞歷山大健身俱樂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台北縣。鄧明宇(2000)。獻身與沉淪:一個男性的自我生成與發展。未出版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台北縣。鄧美玲(2003)。雲水吟─禪宗溯源之旅。台北市:時報文化。
黎元譽(1979)。開國偉人。台北市:正中書局。
蕭玉寒(2004)。李淳風傳奇。台北縣:成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蕭玉寒(2004)。張道陵傳奇。台北縣:成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蕭玉寒(2004)。黃石公傳奇。台北縣:成信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蕭長風(1981)。日本第一。台北市:名遠出版社。
蕭美珠(1992)。組訓運動代表隊之意義、功能與方式。大專體育,3(2),45-48。
戴晨志(2001)。新愛的教育。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戴晨志(2001)。新愛的教育。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戴晨志(2002)。新愛的教育2。台北市:時報文化出版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薪傳出版社編輯部(1998)。孫子兵法。台北市:作者。
薛周、徐麗紅(譯)(2007)。朱蒙。台北市:大田出版社。(洪奭周著)
薛慧玲、謝志君(2001)。論運動教練哲學之重要性。大專體育,54,66-70。謝榮輝(1992)。拳擊運動的理論與實際。台北市:正揚出版社。
謝榮輝(2001)。學庸論語。台北市:圓音出版社。
藍金香(1996)。台北市國小教師對體育課程價值取向之調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蘇永安(1997)。十二經脈時間養生法。台北市:遠流出版社。
蘇德育(2001)。國內優秀網球運動員自信心及自我對話行為之分析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Bogdan, R. C. & Biklen, S. K. (1998). Qualitative research for education. Boston : Allyn and Bacon.
Bruner, J. (1986). Actual minds, possible worlds,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Clandinin, D. J. & Connelly, F. M. (2000). Narrative inquiry:Experience and story in qualitative research. San Francisco, CA:Jossey-Bass.
Ellis, C. & Bochner, A.P. (2000). Autoethnography, personal narratives, Handbook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Thousand Oaks, Reflexivity. In N. Denzin & Y. Lincoln ( Eds.). CA:Sage. (pp.733-768).
Johnson, R.B. (1997,Winter). Examing the validity structure of qualtitative research. Education, 118, (2), 282-292.
Katz, J. (1996). The aquatic handbook for lifetime fitness. Needham Heights. MA : Allyn and Bacom.
Nelson, J. R., Maculan,A.,Roberts, M. L.,& hlund, B. J. (2001). Sources of occupational stress for teachers of students with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Journal of Emotional and Behavioral Disorders, 9, (2), 123-130.
Polkinghorne D. E. (1988). Narrative knowing and the human scienc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Potton, M. Q. (2002).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evaluation methods. (3rd ed). Oaks, California: Sage.
Vincent, J. M. (1998). Vincent professional and student portfolios for physical education. IL : Human Kine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