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分資料 (作者按姓氏筆劃排序)
(一) 書籍:
1. Jay Dratler, Jr.著,王春燕等譯,知識產權許可,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3年4月一版。
2. 王泰銓,歐洲共同體法總論,台北,三民書局,1997年初版。
3. 王泰銓,歐洲聯盟法總論,台北,臺灣智庫叢書,2008年8月。
4. 吳秀明,競爭法研究,台北,元照出版公司,2010年6月初版。
5. 吳秀明,競爭法制之發軔與展開,台北,元照初版,2004年11月,初版。
6. 汪渡村,公平交易法,台北,五南出版社,2010年4月四版。
7. 張平、馬驍,標準化與知識產權戰略,北京,知識產權出版社,2005 年4月二版。
8. 張長樹執筆、賴源河編審,公平交易法新論,台北,元照出版社,2006年9月三版。
9. 陳郁婷、周延鵬、王承守、鄧穎懋,跨國專利侵權訴訟之管理,台北,元照出版社, 2008年9月二版。
10. 陳家駿、羅怡德,公平交易法與智慧財產權—以專利追索為中心,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1999年11月初版。11. 黃茂榮,公平交易法理論與實務,台北,植根叢書,1994年10月初版。
12. 黃銘傑,公平交易法之理論與實際—不同意見書,台北,學林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002年8月一版。
13. 黃銘傑,競爭法與智慧財產權之交會—相生與相剋之間,台北,元照出版社, 2009年4月二版。
14. 賴源河,公平交易法新論,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2006 年9 月三版。
15. 謝銘洋,智慧財產權之基礎理論,台北,元照出版公司, 2006年5月四版。
(二) 期刊論文:(作者按姓氏筆劃排序)
1. 王偉霖、張俊宏,競爭法規範對技術授權之限制─以美國及臺灣法律為中心,法令月刊,第58卷第12期,2007年12月,頁119-157。2. 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公平交易通訊,第33期,2010年9月,頁12-14。
3. 何之邁,公平交易法之事業定義與潛在競爭概念—簡評最高行政法院九七年判字第四三七號判決,台灣法學,第113期,2008年10月,頁167-175。4. 何曜任,美國法專利權濫用理論對我國法之啟用,智慧財產評論,2011年11月,頁1-41。
5. 吳秀明,專題演講紀錄:互補性技術專利聯盟與聯合行為—評台北高等行政法院「荷蘭皇家飛利浦公司光碟一案」判決,競爭政策通訊,第10卷第3期,2006年5月31日,頁6-17。
6. 李素華,技術授權協議之限制約款與競爭法關係─由歐美立法看我國公平交易法適用,資訊法務透析,第11卷第3期,1999年3月,頁39-54。7. 李素華,專利及專門技術授權與公平法規範—研析審理技術授權協議案件處理原則,智慧財產權月刊,第31期,2001年7月,頁4-5。8. 李素華,專利權行使與公平交易法以近用技術標準之關鍵專利為中心,
公平交易季刊,第十六卷第二期,2008 年4月,頁85-121。
9. 林慶堂,專利授權案件實務報導—兼論歐盟法上之規定,公平交易季刊,第七卷第三期,1999年7月,頁113-132。10. 洪志勳,專利集管授權之專利權濫用探討,科技法律透析,第14卷第11期,2006年9月,頁21-26。
11. 胡亦台,論美國競爭法與專利授權間之衡平,工業財產權與標準,1998年9月。
12. 范建得、莊春發、錢逸霖,管制與競爭:論專利權之濫用,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公平交易季刊,第15卷第2期,1996年04月,頁1-39。13. 徐弘光,台灣專利聯盟(Patent Pool)的可行性探討—以國際產業標準的營運模式為例,政大智慧財產評論,第5卷第1期,2007年4月,頁65-100。
14. 張維中,美國微軟案作業系統軟體搭售問題之研究,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公平交易季刊,第14卷第2期,1995年04月,頁125-171。15. 許忠信,論智慧財產權與不正競爭防止法上補充成果保護間之關係—由德國法、歐體法與日本法看我國商標法與公平交易法之修正,公平會第
16屆競爭政策與公平交易法學術研討會,2008年12月2日。
16. 黃銘傑,專利聯盟(Patent Pools)與公平交易法—評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對飛利浦等三家事業技術授權行為之二次處分案,月旦法學雜誌,第87期,元照出版社,2002年8月,頁122-148。17. 楊宏暉,創新誘因的維護與競爭法規範—以專利拒絕授權為例,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公平交易季刊,第12卷第2期,民國2004年4月,頁67-112。18. 楊嘉雯,簡介日本獨占禁止法上有關專利及專門技術授權協議之執行準則,資訊法務透析,第12卷第11期,2000年11月,頁36-56。19. 廖元豪,美國聯邦交易委員會法與第五條與其他反托拉斯法之關係—兼論我國公平交易法第二十四條之適用範圍,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公平交易季刊,第8卷第4期,民國2000年10月。20. 劉孔中,以關鍵設施理論限制專利強制授權之範圍,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公平交易季刊,第15卷第1期,1996年01月,頁25-58。21. 劉博文,公平交易法與智慧財產權保護,智慧財產權,2000年4月,頁65-71。22. 謝銘洋,由華康與文鼎案談專利權之濫用,月旦法學雜誌,1995年5 月,頁80-82。23. 謝銘洋,智慧財產權之發展與公平交易法之互動關係,律師雜誌第315期,2005年12月,頁55。24. 韓毓傑,聯合行為之研究-以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之實踐為中心,育達學院學報,第11期,2006年5月,頁157-184。25. 顏廷棟,日本獨占禁止法對於技術授權行為之規範—兼論對我國公平法之啟示,公平會第16屆競爭政策與公平交易法學術研討會,2008年12月2日。26. 顏雅倫、賴文智,從飛利浦案看技術授權契約在競爭法上的法律爭議,網路資訊,第120期,2001年11月。(三) 學位論文:(作者按姓氏筆劃排序)
1. 王俊傑,論如何健全我國專利聯盟規範之研究,淡江大學國際貿易學系國際企業學研究所,碩士,2007年。2. 王銘勇,專利授權與限制轉售價格,政治大學法律研究所,博士,2001年。3. 江政穎,中草藥專利聯盟可行性探討,中興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2008年。
4. 何曜任,專利聯盟所涉及專利權濫用問題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碩士,2011年。5. 吳佩潔,論競爭法與專利授權之衡平--以專利聯盟為例,中原大學財經法律學系,碩士,2004年。
6. 林宛誼,專利聯盟協議衍生之技術標準研析-以飛利浦CD-R授權案為中心,東吳大學法律學系,碩士,2007年。7. 邱詩茜,從專利獨占之制度目的設計角度定義公平交易法第四十五條之專利權正當行使行為—以美國法制為借鏡,國立政治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2006年。8. 侯子文,中草藥專利聯盟之適法性及運作、管理機制之研究,中興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2009年。9. 徐弘光,台灣專利聯盟(Patent Pools)的可行性探討─以國際產業標準的營運模式為例,國立政治大學科技管理研究所,碩士,2006年。10. 涂旭志,3G的技術標準及專利聯盟,國立政治大學智慧財產研究所,碩士,2007年。11. 張志煌,專利聯盟契約之研究-美國、歐盟、日本及台灣競爭法之比較,國立成功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2009年。12. 張振滄,專利聯盟廠商的技術策略比較:DVD 3C個案研究,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2009年。13. 陳奕如,競爭法對專利授權行為之規範–以美國競爭法為中心, 國立中正大學法律所,碩士,2009年。14. 陳瑞璋,專利集中度對公司資產報酬之關連性研究以–美國電腦通訊設備產業為例,雲林科技大學企業管理系碩士班,碩士,2006年。15. 黃于珊,專利聯盟在競爭法之規範:以技術標準化專利聯盟為例, 交通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2004年。16. 楊雅伶,專利聯盟與非專利聯盟之專利指標再驗證:以DVD 6C為例,真理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2009年。17. 葉名宜,論競爭法對專利聯盟之規範 —以歐盟、美國、日本、我國公平法為中心,成功大學科技法律研究所,碩士,2008年。18. 劉懿真,生技製藥產業運用專利聯盟之研究,國立中央大學產業經濟研究所,碩士,2003年。19. 蔡宜芯,專利聯盟,Patent Poolss之法律規範--以競爭法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教分處法律學研究所,碩士,2003年。20. 賴淑青,由公平交易法觀點探討專利授權行為之管制界線--以飛利浦等CD-R光碟授權案為中心,臺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2005年。(四) 網路資料:
1. 公平交易委員會, http://www.ftc.gov.tw/.
2. 法源法律網,http://www.lawbank.com.tw/.
3. 司法院法學資料檢索系統,http://jirs.judicial.gov.tw/Index.htm.
4. 國家圖書館,http://www.ncl.edu.tw/.
5. 經濟部智慧財產局,http://www.tipo.gov.tw/CH/.
6. 公平會通過「藍光專利聯盟」,行政院公平交易委員會 發表於 2011年3月31日,
http://cdnet.stpi.org.tw/techroom/pclass/2011/pclass_11_A093.htm.
二. 外文部分資料
(一) 書籍:(作者按姓氏筆劃排序)
1. A. D. NEALE‚ THE ANTITRUST LAWS OF THE U.S.A., (1960).
2. ADAM B. JAFFE, JOSH LERNER AND SCOTT STERN, INNOVATION POLICY AND THE ECONOMY, VOL. 1 (Jan 22, 2001).
3. C. & L. BELMONT, EUROPEAN COMPANY LAW, A GUIDE TO COMMUNITY, EFTA AND MEMBER STATE LEGISLATION, (1989).
4. CARL SHAPIRO, NAVIGATING THE PATENT THICKET: CROSS LICENSES, PATENT POOLS, AND STANDARD SETTING INNOVATION POLICY AND THE ECONOMY, 119 -150 (2000).
5. PHILIP MARCUS‚ANTITRUST LAW AND PRACTICE, (1980).
6. RAYBOULD, D.M., COMPARATIVE LAW OF MONOPOLIES, (1988).
7. RICHARD A. POSNER & FRANK H. EASTERBROOK‚ANTITRUST CASES, ECONOMIC NOTES, AND OTHER MATERIALS, (1981).
8. U.S. GOVERNMENT, HORIZONTAL MERGER GUIDELINES, (Sep 28, 2011).
9. 山木康孝,Q&A 特許ライセンスと独占禁止法―「特許・ノウハウライセンス契約に関する独占禁止法上の指針」の解説,日本東京:社団法人商事法務研究会, 2000 年8 月。
10. 村上政博‧淺見節子,特許‧ライセンスの日米比較—特許法と独占禁止法の交錯—,東京,弘文堂,第四版,2004年2月15日。
(二) 期刊論文:(作者按姓氏筆劃排序)
1. Bekkers.R, Iversen E., Blind.K. , Patent Pools and Non-Assertion Agreements: Coordination Mechanisms for Multi-Party IPR Holders in Standardization, Paper for the EASST 2006 Conference, (August 2006).
2. Carl Shapiro, Setting Compatibility Standards: Cooperation or Collusion? , (June 8, 2000).
3. Cristina Baltes, Patent Pools-An Effective Instrument for the High Technology Co-operation? , Faculty of Law Lund University Master of European affairs programme, Law Master Thesis, 10 (Spring 2003).
4. Dale A. Rice, Thomas P. Brown, Antitrus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icenses, 18 No. 12 Computer and Internet Law. (December 18, 2001).
5. Daniel Quint, Economics of Patent Pools When Some (but not all) Patents are Essential, (2009)
6. Deborah A. Coleman, Antitrust Issues in the Litigation and Settlement of Infringement Claims, Akron Law Review Akron Law Review, (2004).
7. European Union, 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 C 115/01, Volume 51, (May 9, 2008).
8. George Bittlingmayer, Property Rights, Progress, and the Aircraft Patent Agreement, 31 J. L. & ECON. (1988).
9. Jeanne Clark, et al., Patent Pools: A Solution to the Problem of Access in Biotechnology Patents? , United States Patent and Trademark Office (USPTO), Office of Patent Legal Administration, 4 (Dec. 5, 2000).
10. Nhat D. Phan , Leveling the Playing Field: Harmonization of Antitrust Guideline for International Patent Licensing Agreements in the United States, Japan, and the European Union , The Americ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International Law & Policy, (Fall, 1994).
11. Philip R. Zimmerman, Cryptography for the Internet, Scientific American, (Oct. 1998).
12. Robert P. Merges, Institutions for Intellectual Property Transactions: the Case for Patent Pools, (Aug. 1999).
13. Ryan L. Lampe, Petra Moser, Do Patent Pools Encourage Innovation?, Evidence from the 19th-Century Sewing-Machine Industry, 4 (October 8, 2008) .
14. Sheila F. Anthony, Antitrust and Intellectual Property Law: From Adversaries to Partners, AIPLA Quarterly Journal, volume 28, (2000).
15. Steven C. Carlson, Patent pools and the Antitrust Dilemma, 16 Yale J. on Reg.359 (Summer 1999).
16. Swanson Daniel G. , Baumol William J., Reasonable and Nondiscriminatory (Rand) Royalties, Standards Selection, and Control of Market Power, p1, (2005).
(三) 學位論文:(作者按姓氏筆劃排序)
1. Cristina Baltes, Patent Pools-An Effective Instrument for the High Technology Co-operation? , Faculty of Law Lund University Master of European affairs programme, Law Master Thesis, 10 (Spring 2003).
(四) 參考案例:
1. Atari Games Corp. v. Nintendo of America, Inc., 897 F.2d 1572, 1576 (Fed. Cir. 1990).
2. Broadcast Music, Inc. v. Columbia Broadcasting Systems, Inc., 441 U.S. 1 (1979).
3. Carbice Corp. v. American Patents Development Corp., 283 US 27, (1931).
4. E. BEMENT & SONS v. NATIONAL HARROW CO., 186 U.S. 70 (1902).
5. FTC v. Morton Salt Co., 334 U.S. 37 (1948).
6. Kobe, Inc. et al v. Dempsey Pump Co. et al., 198 F.2d 416, 94 U.S.P.Q. 43 (10th Cir.), cert. denied, 344 U.S. 837 (1952).
7. Motion Picture Patent Company v. Universal Film Manufacturing Company et al., 243 US 502 (1917).
8. Northern Pacific Ry. v. United States, 356 U.S. 1, 78 S.Ct. 514, 2 L.Ed.2d 545 (1958).
9. Palmer v. BRG of Georgia, Inc. 498 U.S. 46, 48, 111 S.Ct. 401, 112 L.Ed.2d 349, (1990).
10. RSA Data Sec., Inc. v. Cylink Corp., No. 96-20094 SW, 1996 WL 107272, at * 1-3 (N.D. Cal. Mar. 4, 1996).
11. Standard Oil Co. v. United States, 283 US 163 (1931).
12. Standard Oil Co. of New Jersey v. U.S., 221 U.S. 1 (1911).
13. U.S. v. Paramount Pictures, Inc., 334 U.S. 131 (1948); U.S. v. Aluminum Co. of America,148 F.2d 416 2d Cir. (1945).
14. United States v. Studiengessellschaft Kohle, m.b.H., 670 F.2d 1122 (D.C. Cir. 1981).
15. US Philips Corporation, v. International Trade Commission and Princo Corporation, Princo America Corporation, Gigastorage Corporation, TAIWAN, Gigastorage Corporation USA, and Linberg Enterprise Inc.,424 F.3d 1179 ( 2005).
(五) 網路資料:
1. Federal Trade Commission, FTC
http://ftc.gov/.
2. U. S. Department of Justice, DOJ
http://www.justice.gov/.
3. European Commission
http://eur-lex.europa.eu/en/index.htm.
4. 日本取引委員會
http://www.jftc.go.jp/profile/emblem.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