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1 19: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瓊儒
研究生(外文):YANG, GIONG-RU
論文名稱:紅甘蔗上甘蔗嵌紋病病毒系統之單元抗體及發病生態
論文名稱(外文):Monoclonal antibodies to sugarcane mosaic virus infecting badilacane and some studies on disease ecology
指導教授:蘇鴻基蘇鴻基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U, HONG-JI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灣大學
系所名稱:植物病蟲害研究所
學門:農業科學學門
學類:植物保護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87
畢業學年度:75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台灣甘蔗嵌紋病病毒單原抗體發病生態
外文關鍵詞:TAIWANSUGER-CANVIRU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2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由南投縣埔里鎮紅甘蔗嵌紋病株採來病葉接種於甘蔗C.P.31-294品種上,得二
型分離株,呈現嚴重矮化,葉片退綠,有紅色壞疽斑者,暫稱為S-4-S型,呈現
中等嵌紋病微無壞疽現象,不矮化者,稱為S-4-M型。S-4-S型分離株在甘
蔗C.P.31-288品種上,呈嚴重退綠,無壞疽稍矮化,而S-4-M分離株則呈
輕微的短斑紋,無壞疽,不矮化。在高梁Rio 品種,皆呈輕微嵌紋病微,為”green-
on-green mosaic ”。二型皆不感染強生草。S-4-S型依病徵而言,接近於SCM-
V-B 型病毒,而S-4-M型接於SCMV-A型病毒。S-4-S型病毒發生少,僅見二
例。
從接種SCMV-D病毒之玉米台南5號之病材料經修改之純化方法所得病毒液分層呈現兩
個吸收高峰,靠近管底的高峰A,病毒常纏繞結成團,靠近管中央的高峰B,病毒分
散,無凝聚現象,雜質亦少,其A260/280之比值為1.20-1.22。純
化之病毒接種於玉米台南5號,發病率達70%。
從SCMV-D免疫之BALB/c小白鼠所得胰臟細胞與骨髓癌細胞兩次細胞融合,皆戊天地
從產生之融合癌細胞系篩選到正反應之融合瘤細胞系。以間接酵素標識抗體法測定融
合瘤單株系SD-9分泌於培養上澄液及抗腹水中之單元抗體力價分別為6*10及
4*10,對病毒抗原可偵測得到之臨界稀釋度分為8*10及4*10。單
元抗體SD-9可能屬為IgM 型,利用IgG 純化法(DEAE cellulose ion exchange c-
olumn )純化時,抗體力價較低,利用IgM 純化時,抗體力價較低,利用IgM 純化法
(Spharose CL-4B column)純化時,抗體力價即增高。以間接酵素抗體法測試SCM-
V 病毒系統,結果與同源抗原SCMV-D型病毒呈最高之ELISA 值,而與異源抗原SCMV-B
型病毒反應值稍為低,SDI 為83.4%,表示兩者血清關係高。對紅甘蔗型系(S-
CMV-Badila)之反應次之,其SDI 值只有52.2%,與SCMV-A+B型之反應最弱
,SDI 值只有12.4%;而SCMV-A型之無反應與健株反應相似。瓊脂雙向免疫擴散
反應,此單元抗體之抗腹水及培養上澄液,皆與SCMV-B或D型之病汁不產生沈澱帶。
免疫電顯上,此單元抗體對病毒顆粒之修飾覆被(Decoration)不顯著,但增加銅網
膜之捕捉效果(Trapping)。間接免疫螢光法對甘蔗及玉米的病葉切片染色,在葉肉
細胞皆有特異性綠色螢光呈色反應,而甘蔗及至米健葉切片則無反應。利用間接酵素
標識抗體法測試紅甘蔗嵌紋病株由來之分離株S-4-M型病毒與D 型病毒之血清關
係為中等,其SDI =53.7%;而對S-4-S型病毒之SDI 只有8.95%,可
能與D系統不同之另一系統。
甘蔗嵌紋病B.D.S-4-S及S-4-M型病毒,以Rhopalosiphum maidis Fitch,
R. padi Linnaeus及Melanaphis sacchari Zehntner等三種蚜蟲,以接種單隻蚜蟲方
式,由授毒植物(donor plant )-玉米台南5號,甜高梁Mer 64-5或AM-4品
種,或甘蔗C.P.31-294品種,傳毒至受毒植物(Receptor plant)-玉米台南
5號或甜高梁AM-4品種,結果顯示:以玉米為受毒者,發病潛伏期在一個月左右,
甜高梁則在20天左右。以至米為較佳受毒者,甜高梁有時不發病,發病率偏低。三
種蚜蟲皆能傳播此病毒,但R.maidis不能將B型病毒由甜高梁傳播至甜高梁,亦不能
將D型病毒,由玉米傳播至甜高梁。R. padi 不能將B型或D型病毒,由玉米傳播至
甜高梁。一般而言,M. sachari常能傳播這些病毒,但傳播能力不高。當玉米為授毒
及受毒植物時,三種蚜蟲對B型病毒之傳毒效果最好,其次為由甘蔗傳播S-4-S
及S-4-M型病毒至玉米,或由甜高梁傳播B及D型病毒至玉米,三種蚜蟲中,皆
以R. padi 之傳播能力最強。
供試的大豆八個品種皆不產生局部病斑。所試甜高梁35品種中,UI-3,Romadall
IN-11,IN-18,CR 及台中5號等6品種,對Rio 品種發病輕微,屬於”Gr
een-on-green mosaic” 、IN-6屬於中感品種。Theis 品種僅對B型病毒感病,UI
-2及Wray品種僅對D型病毒感病,但發病率皆相當低,其中UI-2品種雖較高,但
病徵極為輕微。62B品種在病徵上有所區別,但發病率頗低。由蔗田附近採到28
種雜草,僅有屬於禾本科的大指草、台灣野、匍黍草、雙穗雀稗、大理草、牛筋草、
小畫眉草等,對此病毒感染性而出現病徵,其他科雜草皆未出現病徵。
利用生長點組織培養技術所培育的甘蔗無毒苗,與嚴重烈嵌紋病病苗,種於埔里鎮田
間,進行比較試驗。二者之間在株高及莖徑有顯著差異,而節間長無多大差異,病株
之株高比健株減22.96%,而莖徑減10.82%,節間差異不大只減2.89
%。由此所歸納到病株之產量減少21.31%與含糖量降低7.03%,估計因嵌
紋病之為害損失在26.84%。
目錄
誌謝
口試合格証明
壹、緒言
貳、前人研究
參、材料與方法
一、紅甘蔗嵌紋病毒之系統採集
二、甘蔗嵌紋病毒之純化
三、單元抗體之製備
四、蚜蟲對甘蔗嵌紋病之傳播能力
五、甘蔗嵌紋病寄主範圍
六、無毒化蔗苗與嵌紋病苗之農藝性狀比較
肆、結果
一、紅甘蔗嵌紋病毒系統
二、甘蔗嵌紋病毒之純化
三、單元抗體及其血清學研究
四、蚜蟲對甘蔗嵌紋病之傳播能力
五、甘蔗嵌紋病寄主範圍
六、無毒化蔗苗與嵌絞病苗之農藝性狀比較
伍、討論
陸、中文摘要
柒、英文摘要
捌、參考文獻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