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
1. 王凱立,<民間機構經營學校運動設施之可行性研究—以台北市國民中學學校游泳池設施為例>,《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研究所》,台北市,2000年。
2. 王國生,<國中游泳教學的策略>,《學校體育雙月刊》, 12(4)(2002年),頁70-73。3. 台北市政府教育局,《提升學生游泳能力教育計畫》,2001年。
4. 吳永祿,<台北市國民小學游泳池規劃設計之調查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1996年。5. 李坤崇、歐慧敏,《統整課程理念與實務》,(台北市:心理,2000年)。
6. 林玲珠,<教育部提升學生游泳能力中程計畫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以桃園縣國民小學為例>,《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2002年。7. 紀凱齡,<前瞻方法論初探>,《科技發展政策報導》,第五期(2008),頁87-91。8. 張維獄,<樂趣化的體育教學—游泳教材設計>,《國民體育季刊》,27(4)(1998年),頁4-6。
9. 國立體育學院,《提升學生游泳能力期末報告書》,2002年。
10. 教育部體育司,<台閩地區學校體育設施現況調查報告書>,台北市,1985年。
11. 教育部,<提升學生游泳能力中程計畫>,台北市,2001年。
12. 教育部,《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總綱》,2002年。
13. 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台北市,20002年。
14. 教務部體育司,《推動學生水域運動方案》,2003年。
15. 教育部,《推動學生游泳能力方案推動學生游泳能力方案》,2005年。
16. 教育部體委會,《泳起來!提升全民游泳能力合格率及泳池新改建專案》,2010年。
17. 教育部,《打造運動島,全民泳起來》,2010年。
18. 梁馨科、羅希洛、李榮貴,<研究發展專案評選--三階段多準則決策輔助模式 >《一九九一年中華民國科技管理研討會論文集》,1991年。
19. 梁馨科,《科技策略及專案之評選研究──競爭優勢與資訊模糊之影響》< 淡江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1998年。20. 梁馨科,〈系統發展的分析架構〉,《管理科學論述》,第三期(1988年),頁13-19。21. 梁馨科,《未來學方法論》,(佛光大學上課資料,2010年),頁2。
22. 梁馨科,<展望專題>,《未來學方法論》,(佛光大學上課資料,2010年)。
23. 黃景生,<台北市政府教育局加強各級學校游泳教學及水上安全教育計劃>,(台北市:台北市政府教育局),2000年。
24. 黃政傑,<教學的意義與模式>,《教學原理》,2001年,頁1-19。
25. 詹俊成,<學校游泳池民營化可行性之探討>,《學校體育雙月刊》,12(2)(2002年),頁11-17。26. 楊武英,<台北市國民小學水上安全教育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1996年。
27. 劉兆達、林德隆、陳和睦,<學生游泳能力調查-以國民中學擁有游泳池學校為例>,《大專體育學刊》,7(4)(2005年),頁87-96。28. 陳原鴻,<水上救生在國中游泳教學中之必要性>,《學校體育雙月刊》,9(1)(1999年),頁36-41。29. 陳和睦,<推展學校活動游泳策略>,《學校體育雙月刊》,12(2)(2002年),頁25-28。30. 陳武聰,<屏東縣國民小學實施游泳教學之調查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縣,2003年。
31. 鄧振源、曾國雄,「層級分析法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學報,27 卷7 期,PP. 1-20(1989)。32. 鄧振源、曾國雄,「層級分析法的內涵特性與應用(下)」,中國統計學報,27 卷6期, PP.5-22(1989)。33. 鄭志富,<我國運動場地設施現況及發展策略研究—初稿>,(行政院體育委員會委託研究),1999年。
34. 藤德政,<無池變泳池,冷水變溫水>,《國教新知》,48(1)(2001年),頁17-21。
二、英文:
1. Amsteus, Martin, Managerial foresight: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FORESIGHT,2008, vol.10, no.1, 53-66.。
2. Amsteus, Martin, Managerial foresight: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FORESIGHT, 2008,vol.10, no.1, 58.。
3. Amsteus, Martin, Managerial foresight: concept and measurement, FORESIGHT,2008, vol.10, no.1, 62.。
4. Charles W, Hofer & Don Schendel,Strategy Formulation:Analytical Concepts,West Publishing Co. 1978 ,p.18-19。
5. Liu, Ming C., Tsung J. Tsai, Shing K. Liang and Rong K. Li, A multi-echelon evaluation framework for CIM systems design,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Computer Integrated Manufacturing, 1994, vol.7, no.4, 201-214。
6. Jemala, Marek, Evolution of foresight in the global historical context, Foresight, 2010,vol.12, no.4, 65-81.。
7. Popper, Rafael, How are foresight method selected?, Foresight, 2008,vol.10, no.6, 62-89.。
8. Saaty Thomas L,Decision Making For Leaders-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for decisions in a complex world,Pittsburgh, PA: RWS Publications,1990,pp.24-27。
9. Saaty Thomas L,Fundamentals of decision making with the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PA: RWS Publications,1994,pp.48-50。
三、網路:
1. 教育部體委會網站,<打造運動島,全民泳起來>,來源http://www.twsport.org.tw/2010Swim/index.htm。
2. 教育部,<全國中小學學生游泳能力調查計畫>,取自http://search.moe.gov.tw/hysearch/cgi/s_display.exe。
3. 中華日報網站新聞,來源http://www.cdns.com.tw/20100124/news/edit/102000002010012313425599.htm。
4. 取自http://en.wikipedia.org/wiki/Foresight.(2010/11/15)。
5. 取自http://mag.udn.com/mag/campus/storypage.jsp?f_ART_ID=214462。
6. 維京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B8%B8%E6%B3%B3。
7. 慧燈中學http://www.hdsh.ilc.edu.tw/inde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