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音(2003)〈誰使用了非西醫的補充與另類療法?社會人口特質的無區隔性與健康需求的作用〉,《台灣衛誌》22(3): 155-66。
丁彥伶(2001)〈鼻過敏 藥不離身?〉,《常春月刊》214: 38-44。
上野川修一(2002)《圖解過敏與免疫機制》(施聖茹譯),台北:世茂。
小珮(2003)〈抽血測過敏原 醫界有「異」見〉,《常春月刊》240: 80-2。中央研究院科學教育推動委員會(2004)(主編)《2003,春之煞:SARS流行的科學和社會文化回顧》,台北:聯經。
方鴻明(2000)〈正視「另類療法」!〉,《健康世界》172: 101-4。牛津編輯部(2003)〈SARS病毒防治手冊〉,台北:牛津。
王乃弘(1999)〈民眾就醫選擇之研究─分析層級程序法之應用〉,《中華民國公共衛生雜誌》18(2): 138-51。
王世叡(2004)《過敏免疫風濕科自我診斷》,台北:華成。
王志弘(2000)《性別化流動的政治與詩學》,台北:田園城市。
王紫君、余安邦(1999)〈台灣女性的病痛經驗及其詮釋:身體、社會與成就〉,見徐正光、林美容(合編)《人類學在台灣的發展:經驗研究篇》(頁121-81),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丘慧薇(2004)〈揪出你的過敏原〉,《常春月刊》257: 110-21。主婦之友編輯部(2005)《圖解過敏兒百科》(陳昭威譯),台北:日月文化。
民生報(1989)〈減敏治療 面臨重大改革〉,《民生報》1989/4/1 23版 醫藥新聞,資料查詢時間:2006/12/13。
成令方(2002)〈醫「用」關係的知識與權力〉,《台灣社會學》3: 11-71。
成令方(2004)〈導論〉,見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性別》(頁99-101),台北:群學。
成令方、吳嘉苓(2005)〈科技的性別政治:理論和研究的回顧〉,《科技、醫療與社會期刊》3: 51-112。
成和平(2002)〈醫病關係─從臨床互動談起〉,《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1: 45-8。朱家瑜(2004a)〈異位性皮膚炎的類固醇治療〉,《健康世界》218: 91-7。朱家瑜(2004b)《異位性皮膚炎》,台北:健康文化。
江伯倫(2002)〈過敏疾病要不要作減敏治療?〉,《健康世界》202: 81-2。行政院衛生署(2001)〈政令〉,《衛生署公告》30(17): 66。
行政院衛生署(2002)〈藥品查驗登記審查準則─過敏原生物藥品之查驗登記基準〉,《衛生署公報》31(10): 3-8。
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2003)《過敏性鼻炎之歷代典籍研究》,台北: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2004)(編)《抗SARS關鍵紀錄:公衛紮根•防疫奠基》,台北: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
西西(1992)《哀悼乳房》,台北:洪範。
何清松(1991)《某磁鐵製造工廠工人皮膚炎之觀察》,國立陽明大學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佐野靖之(2001)《過敏症》,台北:益群。
余舜德(2006)〈物與身體感的歷史:一個研究取向之探索〉,《思與言》44(1): 5-47。吳如芳(2006)〈食物過敏〉,見江伯倫(策劃及總校閱)《兒科免疫風濕病例討論》(頁55-61),台北:藝軒。
吳明珠(2004)〈要命的氣喘〉,見中國中醫臨床醫學會中醫師聯合著作《氣喘中醫療法》(頁128-36),台北:尚書文化。
吳亭瑤(2001)《靈芝,妙不可言─穿梭2500年的養生良方》,台北:自然風。
吳俊穎(2004)〈由醫療糾紛的觀點看台灣實證醫學未來之發展〉,《台灣醫學》8(4): 573-81。
吳品賢(2005)《有機,是生機或是商機?三個新竹組織化有機消費場域的分析》,國立交通大學社會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吳英同(1998)〈管他天花亂墜 利多廣告我自刊之?〉,《法律與你》53: 78-88。
吳嘉苓(2000)〈台灣病患權益運動初探〉,見蕭新煌、林國明(主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頁389-432),台北:巨流。
吳嘉苓(2002a)〈改造社會,促進病患權益〉,見曾敏傑、陳莉茵(主編)《罕見疾病社會立法紀念專輯》(頁97-100),台北:財團法人罕見疾病基金會。
吳嘉苓(2002b)〈受污名的性別、性別化的污名:從台灣「不孕」男女處境分析污名的性別政治〉,《臺灣社會學刊》29: 127-79。吳嘉苓、黃于玲(2002)〈順從、偷渡、發生與出走:「病患」的行動分析〉,《台灣社會學》3: 73-117。
吳毅倫(2006)〈醫療電子台灣電子業新商機〉,《經濟日報》2006/5/18 E4版 醫療電子,資料查詢時間:2006/8/11。
李正宗(2006)〈洗鼻子運動 減少鼻病〉,《經濟日報》2006/1/24 D2版 商情資訊,資料查詢時間:2006/2/14。
李宇宙(2003)〈疾病的敘事與書寫〉,《中外文學》31(12): 49-67。李宏信(2004)〈鼻過敏的保健〉,《聯合報》2004/5/23 E4版 健康,資料查詢時間:2006/9/22。
李宏信(2005)〈過敏性鼻炎 手術可根治〉,《中國時報》2005/1/11 E5版 醫藥保健,資料查詢時間:2006/9/22。
李宜芳(2001)《癌症青少年社會關係與疾病適應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應用社會學組碩士論文。李尚仁(2000)〈英國國家醫療服務制度下的醫病關係:社會史史學回顧〉,《醫學教育》4(2): 206-213。李尚仁(2003)〈醫學史與醫學教育〉,見張天鈞(編)《人與醫學》(頁13-23),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李師鄭(編)(1987)《就醫經驗談》,台北:民生報。
李啟德(2005)《喝茶抗過敏》,台北:尚書。
李詩應(2005)〈醫病關係剖析及改進方向探討〉,《醫事法學》13(3、4): 62-80。李樹人(2006)〈過敏惱人 吃鳳梨都頭痛〉,《聯合晚報》2006/10/31 10版 生活,資料查詢時間:2006/12/15。
沈尚良(2000)〈氣喘減敏治療 免挨針〉,《民生報》2000/4/6 10版 保健快訊,資料查詢時間:2006/12/13。
沈尚良(2006)〈三九貼 有禁忌〉,《民生報》2006/1/9 A8版 養生集,資料查詢時間:2006/2/14。
林文源(1998)《To be or not to be?長期洗腎病患的生活、身體經驗》,國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文源(2006)〈漂移之作:由血液透析病患的存在與行動談社會本體論〉,《台灣社會學》12: 69-140。
林正儀(2006)《終結塵蹣,過敏、氣喘不來》,台北:原水文化。
林如茵(2005)《境外爭議、專家知識與日常生活科技:台灣味精的飲食政治》,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季蓉(2001)〈電子醫療改寫醫病關係〉,《遠見雜誌》179: 52-4。林宜信(2004)(總編)《臺灣中醫藥防治SARS關鍵成果彙編(一)中醫藥防治SARS教育訓練暨宣導計畫─中醫藥防治SARS手冊》,台北:行政院衛生署中醫藥委員會。
林欣昀(2005)〈食品過敏原標示與管理〉,《烘培工業》124: 64-7。
林貞岑(2006a)〈居家徹底防潮5個方法〉,《康健雜誌》88: 44-9。
林貞岑(2006b)〈潮溼與健康〉,《康健雜誌》88: 40-3。
林國明(2002)〈朝向醫療社會學創造性的對話與整合〉,《台灣社會學》3: 1-9。
林國明、蕭新煌(2000)〈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導論:理論與實踐〉,見蕭新煌、林國明(主編)《台灣的社會福利運動》(頁2-31),台北:巨流。
林崇熙(1998)〈免洗餐具的誕生:醫學知識在台灣社會性格分析〉,《台灣研究社會季刊》,32: 1-38。
林崇熙(2004)〈導論─技術的權力秘密〉,見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社會》(頁123-5),台北:群學。
林淑惠(2006a)〈中華電、智融聯手進軍健康產業〉,《工商時報》2006/7/2 A3版 焦點新聞,資料查詢時間:2006/12/21。
林淑惠(2006b)〈中華電閒置土地 養生村最大後盾〉,《工商時報》2006/7/2 A3版 焦點新聞,資料查詢時間:2006/12/21。
林淑惠(2006c)〈氣喘手機牽線〉,《工商時報》2006/7/2 A3版 焦點新聞,資料查詢時間:2006/12/21。
林錫杰(2000)〈利用化學修飾和生物技術開發低過敏原食品〉,《食品工業》32(2): 20-6。林靜芸(2006)〈想整香腸嘴 請等18歲 臉部發育完成〉,《聯合晚報》2006/7/12 8版 身•性•靈,資料查詢時間:2006/8/17。
林應然(1999)〈喝冰水氣喘〉,《中華民國小兒科醫學會雜誌》40增刊A: 26-9。林鑫烈(2004)〈淺談過敏病三伏天穴位敷貼療法〉,《北市中醫會刊》37: 22-5。侯世婷(2003)(編審)《對抗SARS大作戰》,台南:世一文化。
侯英泠(2002)〈良性醫病關係之建立〉,《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1: 36-40。前田正人(主編)(2005)《幼兒過敏症預防小百科》(蘇德華譯),台北:華立文化。
姚宗杰(2004)〈告別惱人的過敏性鼻炎〉,見黃璟隆(等合著)《家有氣喘兒─氣喘兒童完全照顧手冊》(頁150-63),台北:上旗文化。
施朝東(2007)〈網路小工具 網友互動更有趣〉,《蘋果日報》2007/1/6 E7版 3C通訊,資料查詢時間:2007/1/9。
施靜茹(2006)〈照護氣喘 手機叩你吃藥〉,《聯合報》2006/5/19 E4版 健康,資料查詢時間:2006/12/21。
施議強、韓晴芸、曾俊傑、侯承伯(2005)〈輔助及另類醫療〉,《基層醫學》20(6): 146-53。柯裕棻(2006)〈我的過敏症〉,《Taiwan ELLE》173: 42。
洪嘉麗(1995)〈氣喘何如牛?德國進行過敏研究〉,《中國時報》1995/7/9 34版 寰宇,資料查詢時間:2006/9/17。
美國預防雜誌(主編)(2002)《空氣傳佈的過敏:花粉、寵物、灰塵、黴菌所引起過敏症狀的新療法》(趙曼如譯),台北:遠流。
胡幼慧(1997)〈另類療法的社會空間〉,《醫望雜誌》20: 90-4。胡幼慧(2001)《新醫療社會學─批判與另類的視角》,台北:心理。
唐士哲(2004)〈民族誌學應用於網路研究的契機、問題,與挑戰〉,《資訊社會研究》6: 59-90。
徐世達(2006a)《氣喘防治寶典》,台灣氣喘衛教學會。
徐世達(2006b)《過敏氣喘兒日誌》,馬偕紀念醫院過敏氣喘病健康諮詢中心。
徐淑媛(2002a)〈換季 噴嚏打不停 快快 買台清淨機〉,《民生報》2002/9/17 A7版 品味生活家,資料查詢時間:2006/12/21。
徐淑媛(2002b)〈藥妝保養品 呵護易敏皮膚〉,《民生報》2002/11/18 A5版 美麗人生,資料查詢時間:2006/8/17。
馬世明(2004)《氣喘健康指南》,台北:原水文化。
高雄市政府新聞處(2003)《愛永不隔離:高雄市抗SARS專刊》,高雄:高雄市新聞處。
張大春(2004)《聆聽父親》,台北:時報。
張天鈞(2003)〈人與醫學之關係─引言〉,見張天鈞(編)《人與醫學》(頁1-11),台北:台大出版中心。
張文玲(2003)〈台灣地區家庭保健及醫療支出行為之分析〉,《中國統計通訊》14(2): 23-35。張金堅(2004)(主編)《抗SARS戰〝疫〞醫院總動員》,台北:合記。
張釔泠(2006)〈創作歌手簡單生活找靈感〉,《自由時報》2006/11/16,資料來源: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6/new/nov/16/today-show7.htm 2006/11/21。
張晉芬、黃玟娟(1997)〈兩性分工觀念下婚育對女性就業的影響〉,收於劉毓秀(編)《女性、國家、照顧工作》(頁227-52),台北:女書。
張珣(2004)《疾病與文化》,台北:稻鄉。
張笠雲(2003)《醫療與社會:醫療社會學的探索》,台北:巨流。
張雅雯(2006)〈奇美顧氣喘 亞東安心卡〉,《聯合報》2006/7/28 A7版 專輯,資料查詢時間:2006/12/21。
張雅雯(2006)〈金針菇過敏性鼻炎救星〉,《民生報》2006/6/25 B9版 醫藥最前線,資料查詢時間:2006/12/13。
張雅雯、胡恩蕙(2006)〈老化社會 遠距醫療+居家照護城趨勢〉,《聯合報》2006/7/28 A7版 專輯,資料查詢時間:2006/12/21。
張維安(2004)〈【回應討論】在網際網路上做民族誌研究〉,《資訊社會研究》6: 87-9。
張靜汶(1997)〈女性的母職:社會學觀點的批判分析〉,《社教雙月刊》77: 20-5。
梁美玲、楊賢鴻(2005)《過敏自療事典•上,過敏性鼻炎》,台北:三采文化。
畢恆達(1993)〈物的意義─一個交互論的觀點〉,《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學報》7: 97-110。
畢恆達(2005)《教授為什麼沒告訴我?》,台北,學富。
莊雅惠(2003)《過敏bye bye》,台北:天下文化。
許介眉(2004)〈減敏治療〉,《高雄榮總醫訊》7(4): 9。許清祥(2003)《過敏捕手:LP-33益生菌新發現》,台北:元氣齋。
許毓芬(2004)〈中醫治療過敏性鼻炎〉,《鄉間小路》30(10): 59-60。陳永綺(2004)《如何照顧過敏兒─陳永綺醫師的兒科診療室》,台北:新自然主義。
陳永綺(2005)《鼻子過敏健康指南》,台北:原水文化。
陳怡行(2002)〈過敏病 不好惹〉,《聯合報》2002/6/25 36版 健康,資料查詢時間:2006/9/22。
陳旺全(2006)《抗過敏So Easy!》,台北:文經。
陳金旺(2005)〈良藥類固醇 副作用不少〉,《中央日報》2005/12/23 19版 保健專刊,資料查詢時間:2006/12/6。
陳建仁(2003)〈重振醫德醫望 縮短健康落差 再創公衛奇蹟〉,《台灣醫學》7(6): 919-22。
陳建翰(2006)〈過敏性鼻炎〉,見江伯倫(策劃及總校閱)《兒科免疫風濕病例討論》(頁30-8),台北:藝軒。
陳恆安(2004)〈導讀〉,見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性別》(頁22),台北:群學。
陳迺聖、蕭光明、周碧瑟、黃嵩立(2001)〈中學生支氣管過度反應與過敏及呼吸道症狀之關係〉,《台灣衛誌》20(5): 372-80。
陳健全(2005)《彩光溫灸─新奇的另類保健法》,台北:陳俊典。
陳淑卿(2001)〈過敏性鼻炎30問〉,《常春月刊》214: 26-61。
陳淑賢(2004)〈吸的費力不如吸的巧∼吸入型藥物的吸入技巧〉,見黃璟隆(等合著)《家有氣喘兒─氣喘兒童完全照顧手冊》(頁50-63),台北:上旗文化。
陳惠敏(2001)《「瘋狂」的劇場─精神病人的互動與表演初探》,國立清華大學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渼雅(2005)《以全民健保2000–2003年承保抽樣歸人檔分析過敏性鼻炎患者 之醫療利用情形及其相關因素》,國立台灣大學醫療機構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陳維苓(1998)〈鼻過敏 斷根保證不實在 中醫中藥細調理〉,《民生報》1998/10/24 36版 養生集,資料查詢時間:2006/2/14。
陳瀚權(2005)〈空氣清淨機 集塵 除臭 殺菌三和一〉,《民生報》2005/1/8 A6版 周末Shopping,資料查詢時間:2006/12/21。
章嘉珍(2005)〈過敏體質 可以早期預防〉,《中國時報》2005/3/19 E5版 健康,資料查詢時間:2006/9/20。
傅大為(2005)《亞細亞的新身體:性別、醫療與近代台灣》,台北:群學。
彭賢禮(2005)〈敏感性皮膚 保養與治療〉,《聯合報》2005/6/8 E4版 健康,資料查詢時間:2006/9/22。
曾念國(2006)〈掌握隱形殺手的150億美元商機〉,《生技與醫療器材報導月刊》85: 28-33。
曾淑芬、張良銘、張嘉豪、黃立凱(2000)〈另類醫病關係:醫療諮詢網與傳統醫療服務之比較〉,《醫療資訊雜誌》11: 1-16。游美惠(2005)〈身分認同與認同政治〉,《性別平等教育季刊》31: 58-61。
費家琪(2006)〈中華電衝業績將推氣喘手機〉,《經濟日報》2006/5/8 C3版 焦點話題,資料查詢時間:2006/12/21。
馮惠宜(2005)〈救同窗 全班禁帶花生食品〉,《中國時報》2005/2/25 A10版 社會脈動,資料查詢時間:2006/12/10。
黃君綺(2001)《高知識婦女的墮胎經驗》,國立台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朗倩(2006)〈台灣麥當勞:製作過程不同〉,《聯合晚報》2006/2/14 10版 生活話題,資料查詢時間:2006/2/14。
黃勝雄(2005)〈醫師的誓言與醫學倫理〉,見焦桐(主編)《臺灣醫療文選》(頁69-90),台北:二魚文化。
黃源協(1991)《台北市老人對政府醫療福利資料的認知、運用與需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黃詩芸(1999)《嬰幼兒的哺育方式與兒童過敏性疾病之相關性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黃應貴(2004)〈導論:物與物質文化〉,見黃應貴(編)《物與物質文化》(頁1-26),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甯應斌(2004)〈現代死亡的政治〉,《文化研究》1: 1-45。楊心怡(2006)〈過敏治不好 可能食物惹的禍〉,《民生報》2006/11/1 A12版 健康100分,資料查詢時間:2006/12/15。
楊秀儀(2002)〈溫暖的父權vs.空虛的自主─到底法律要建立什麼樣的醫病關係?〉,《應用倫理研究通訊》21: 19-24。楊清雄(2006)〈監測氣喘 手機代勞〉,《民生報》2006/5/19 A11版 醫藥最前線,資料查詢時間:2006/12/21。
楊惠君(2003)〈氣喘死亡率 成人反比幼兒高〉,《民生報》2003/1/30 A15版 醫藥新聞,資料查詢時間:2006/9/16。
楊鵬弘(2003)〈哺育母乳為何可降低過敏?〉,《育兒生活》159: 162-5。經濟日報台北訊(1995)〈北之特代理進口ACb膜防塵蹣床套產品 可預防塵蹣造成居家生活過敏症狀〉,《經濟日報》1995/8/28 28版 室內空調,資料查詢時間:2006/12/21。
葉秉文、林文勝(2004)《中西醫會診─鼻炎》,台北:書泉。
葉美玲、陳興夏、陳靜修(2005)《中醫護理與保健》,台北:五南。
雷祥麟(2004)〈導論〉,見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社會》(頁219-222),台北:群學。
臺大醫院(2004)《當臺大醫院碰上SARS:臺大醫院抗煞訪談紀錄》,台北:合記。
趙惠群(2005)〈抗氣喘 專業級清淨機不可少〉,《聯合報》2005/3/3 E3版 消費,資料查詢時間:2006/12/21。
劉仲冬(1996)〈量與質社會研究的爭議及社會研究未來的走向及出路〉,見胡幼慧(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頁121-140),台北:巨流。
劉仲冬(1999)〈醫病關係模式〉,《醫望雜誌》24: 103-5。劉郁青(2002)〈照彩色光 治過敏性鼻炎有效〉,《民生報》2002/1/4 A15版 醫藥新聞,資料查詢時間:2007/1/5。
樊天璣(2002)〈過敏性鼻炎65%具家族史〉,《民生報》2002/1/24 A14版 健康平台,資料查詢時間:2006/9/22。
歐良修(2004)〈與異位位性皮膚炎和平共處〉,見黃璟隆(等合著)《家有氣喘兒─氣喘兒童完全照顧手冊》(頁137-49),台北:上旗文化。
歐家佑、許德耀、楊崑德(2004)〈孕婦使用乳酸菌 防制過敏兒〉,《媽媽寶寶》205: 53-6。潘淑滿(2005)〈台灣母職圖像〉,《女學學誌:婦女與性別研究》20: 41-91。蔡友月(1996)《現代社會對死亡的省思─以癌症病人為個案剖析垂死歷程『醫療化』之影響》,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學所究所碩士論文。蔡友月(2004)〈台灣癌症患者的身體經驗:病痛、死亡與醫療專業權力〉,《臺灣社會學刊》33: 51-108。蔡呈芳(1999)〈如何選購防曬品〉,《藥學雜誌》14(1): 70-4。蔡明璋(2006)〈社會學與公共影響力:新政策社會學的願景〉,《臺灣社會學刊》37: 1-31。蔡紋如(2006)〈氣喘重積狀態〉,見江伯倫(策劃及總校閱)《兒科免疫風濕病例討論》(頁9-16),台北:藝軒。
蔡肇基(2003)《過敏、氣喘與免疫力》,台北:時報。
蔡篤堅(2005)〈疾病敘事、國家體制與認同形塑─由疾病防治經驗展望台灣民主的未來趨勢〉,《台灣國際研究季刊》1 (3): 119-45。
衛生報導(2002)〈食品、藥物、化妝品之不法廣告〉,《衛生報導》112: 10-7。
鄭志明(2005)〈禁忌文化的省思〉,《文明探索叢刊》40: 31-50。
鄧子德、張天托、潘志恆(2003)(編)《抗擊SARS防治手冊》,香港:天地圖書。
盧靜怡(2005)〈保養品過敏〉,《聯合報》2005/4/10 E4版 健康,資料查詢時間:2006/9/22。
蕭阿勤(2005)〈台灣文學的本土化典範:歷史敘事、策略的本質主義與國家權力〉,《文化研究》1: 97-120。蕭瑞麟(2004)《絕對防治過敏兒》,台北:台視文化。
錢基蓮(2003)〈防蹣床單 無法舒緩花粉熱、氣喘〉,《民生報》2003/8/13 A12版 醫學探針,資料查詢時間:2006/12/24。
聯合文學•聯合報健康版(2003)《認識SARS實用手冊》,台北:聯合文學。
薛桂文、邱秀貴、錢基蓮(2004)〈孩子一生健康 就看娘胎〉,《民生報》2004/3/25 A14版 健康平台,資料查詢時間:2006/9/2。
謝幸燕(2005)〈全民健保與醫療服務質量的變遷〉,見瞿海源、張笠雲(主編)《台灣的社會問題2005》(頁152-75),台北:巨流。
謝博生(2004)《現代醫學在台灣─台灣醫學會百年見證》,台北:國立台灣大學醫學院。
謝錦芳(1992)〈尋找過敏原有減輕痛苦的新方法〉,《中國時報》1992/8/22 15版 台北社區,資料查詢時間:2006/12/10。
鍾宜杰(2001)〈解剖醫病關係裡的人性〉,《張老師月刊》286: 85-90。藍蕙瑜(1999)〈醫、病關係中醫生的道德問題之探究),《應用倫理研究通訊》5: 44-8。顏大欽、林思偕(2005)《照顧過敏氣喘兒》,台北:華杏。
魏之明(2006)〈異位性皮膚炎〉,見江伯倫(策劃及總校閱)《兒科免疫風濕病例討論》(頁17-29),台北:藝軒。
魏正宗(2004)〈過敏的整合免疫療法〉,《聯合報》2004/4/26 E4版 健康,資料查詢時間:2006/9/20。
藥技通訊資訊服務組(2005)〈預測2007年全球止咳、感冒及抗過敏用藥市場產值〉,《藥技通訊》88: 7-8。
鯨向海(2005)《沿海岸線徵友》,台北:木馬文化。
蘇哲俊(1998)〈什麼是減敏治療?〉,《臺灣衛生雙月刊》362: 27-9。蘇峰山(2004)〈論述分析導論〉,見林本炫、何明修(合編)《質性研究方法及其超越》(頁201-22),台北:南華教社所。
Abbott, Pamela & Wallace, Claire(1995)《女性主義觀點的社會學》(俞智敏等譯),台北:巨流。
Atkinson, Paul (1997) The Clinical Experience: the construction and reconstruction of medical reality. Brookfield, USA, Ashgate.
Bell, A. (1991) The language of news media. Oxford: Blackwell.
Bourdieu, Pierre(2002)〈社會空間與象徵權力〉(王志弘譯),見夏鑄九、王志弘(編譯)《空間的文化形式與社會理論讀本》(頁429-50),台北:明文。
Broyard, Anatole(1999)《病人狂想曲》(尹萍譯),台北:天下遠見。
Bruner, Jerome (2001)《教育的文化—文化心理學的觀點》(宋文里譯),台北:遠流。
Bury, Michael (1982) “Chronic illness as biographical disruption”,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 4(2): 167-82.
Butler, Judith (1990) Gender Trouble: Feminism and the Subversion of Identity. New York: Routledge.
Chaney, David (2002) Cultural Change and Everyday Life. New York: Palgrave.
Claudine Guérin-Marchand & Claude Reyraud(2003)《過敏症》(許龍寶譯),香港:三聯。
Clough, Joanne(2000)《過敏305問:最深入、完整的醫療新知》(陳芳智譯),台北:原水文化。
Cockerham, Willam C (1998) Medical Sociology.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Collingwood, R. G.. (1946) The Idea of History. Oxford: Clarendon Press.
Cowan, Ruth Schwartz (1976) “The Industrial Revolution in the Home: Household Technology and Social Changes in the 20th Century”, Technology and Culture 17: 1-24.
Cowan, Ruth Schwartz (1983) More Work for Mother. New York: Basic Books.
Cowan, Ruth Schwartz(2004)〈家庭中的工業革命〉(楊佳羚譯),見見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性別》(頁99-130),台北:群學。
D’Alessio, Vittoria(2003)《遠離過敏:打造健康的居家環境》(孟昭玫譯),台北:大都會。
Dewey, J. & Bentley, A. F. (1949) Knowing and the known. Westport, CT: Greenwood Press.
Dr. Robert Buckman & Jan Hurst(2001)《小兒氣喘》(黃美瑟、郝麗珍譯),台北:智庫。
Edgar, Andrew and Peter Sedgwick (eds) (1999) Key Concepts in Cultural Theory. London: Routledge.
Fanon, Frantz(2005)《黑皮膚,白面具》(陳瑞樺譯),台北:心靈工坊。
Fernádez-Armesto, Felipe(2005)《食物的歷史:透視人類的飲食與文明》(韓良憶譯),台北:左岸。
Foucault, Michel (1980) Power/Knowledge: Selected Interviews and Other Writings. 1972-1977. New York: Patheon.
Foucault, Michel (1988)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in Luther H. Martin, Huck Gutman, & Patrick H. Hutton (eds.), Technologies of the Self: A Seminar with Michel Foucault (pp. 16-49). Amherst: The University of Massachusetts Press.
Foucault, Michel (2002) The Order of Things: An Archaeology of the Human Science. New York: Routledge.
Foucault, Michel(1994)《規訓與懲罰:監獄的誕生》(劉北成、楊遠嬰譯),台北:桂冠。
Foucault, Michel(1994)《臨床醫學的誕生》(劉絮愷譯),台北:時報文化。
Fox, Renee (1989) The Sociology of Medicine : A Participant Observer’s View.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Franklin, Sarah (1997) Embodied Progress: A cultural account of assisted conception. London: Routledge.
Freidson, Eliot (1961) Patient’s View of Medicine Practice. New York: Russel Sage.
Freund, Peter E.S. and Meredith B. McGuire (1995) Health, Illness, and the Social Body.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Freund, Peter E.S. and Meredith B. McGuire. (1999) Health, Illness, and the Social Body (third edition). Uppen Saddle Rive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Galtung, J. & Ruge, H.H. (1973) “The structure of foreign news”, Journal of Peace Research 2(1): 64-91.
Gardiner, Michael E. (2000) Critiques of Everyday Life. London: Routledge.
Garrety, Karin(2004)〈社會世界、行動者網絡與爭議〉(方俊育譯),見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社會》(頁265-329),台北:群學。
Garro, Linda C. and Cheryl Mattingly (2000) “Narrative as construct and construction”, in Cheryl Mattingly and Linda C. Garro (eds), Narrative and the Cultural Construction of Illness and Healing (pp. 1-49). Berkele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iddens, A. (1991) Modernity and Self-identity. Stanford: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Goffman, Erving (1961) Asylum. London :Penguin.
Goffman, Erving (1963) Stigma. London :Penguin.
Goffman, Erving(1990)《日常接觸》(徐江敏等譯),北京:華夏出版社。
Goffman, Erving(1992)《日常生活中的自我表演》(徐江敏、李姚軍譯),台北: 桂冠。
Gros, Frédéric(2006)《傅柯考》,台北:麥田。
Highmore, Ben (2005)《日常生活與文化理論》(周群英譯),台北:韋伯文化。
Hinchman, Lewis P. and Sandra K Hinchman (1997) “Introduction”, in Lewis P. Hinchman and Sandra K. Hinchman (eds), Memory, Identity, Community: The Idea of Narrative in the Human Science (pp. xiii-xxxii). New York: State University of New York Press.
Hrabal, Bohumil(2002)《過於喧囂的孤獨》(楊樂雲譯),台北:大塊。
Jenkins, Richard(2006)《社會認同》(王志弘、許妍飛譯),台北:巨流。
Jewson, N. J.(2004)〈論醫學宇宙觀中病人的消失,1770-1870〉(曾凡慈譯),見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社會》(頁151-82),台北:群學。
Jordan, Brigitte (1993) Birth in Four Cultures: A Crosscultural Investigation of Childbirth in Yucatan, Holland, Sweden, and the United States (4thedition). Waveland Press, Inc.
Kelly, M. (1992) “Self, identity and radical surgery”,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 14(3): 390-415.
Kleiman, Arthur(1994)《談病說痛─人類的受苦經驗與痊癒之道》(陳新綠譯),台北:桂冠。
Kroll-Smith, Steve and H. Hugh Floyd (1997) Bodies in Protest: Environmental Illness and the Struggle over Medical Knowledge. New York: New York University Press.
Lator, Brouno (1993) We Have Never Been Modern. Hemel Hempstead: Harvester/ Wheatsheaf.
Lator, Brouno(2004)〈給我一個實驗室,我將舉起全世界〉(林宗德譯),收於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社會》(頁219-63),台北:群學。
Lofland, John & Lofland Lyn H.(2005)《質性研究法:社會情境的觀察與分析》(任凱、王佳煌譯),台北:學富。
Lupton, Deborah (1994) Medicine as Culture. London: Sage.
Mackenzie, Donald and Wajcman Judy (eds) (1985) The Social Shaping of Technology. Milton Keynes: Open University Press.
Manning, Philip (1992) Erving Goffman and Modern Sociology, U.K: Polity.
McIntosh, J. (1974) “Process of Communication, Information Seeking and Control Associated with Cancer”, Social Science & Medicine 8(4): 157-87.
Mishler, Elliot. G. (1984) The Discourse of Medicine: Dialectics of Medical Interviews. New Jersey: Ablex Publishing Corporation.
Murphy, R. F. (1987) The Body Silent. New York: Henry Holt and Company.
Nettleton, Sarah (1995) The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 MA: Cambridge.
Parsons, T. (1951) The Social System. N. Y.: The Free Press.
Polanyi, Michael (1975, 1977) Meaning.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rout, Alan (1996) “Actor-network theory, technology and medical sociology: an illustrative analysis of the metered dose inhaler”, Sociology of Health & Illness 18(2): 198-219.
Radley, A. and Green, R. (1985) “Styles of adjustment to coronary graft surgery”,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20: 461-72.
Radly, Alan (1994) Making Sense of Illness. London: Sage.
Ricoreur, Paul (1981) “Narrative Time”, in W. J. T. Mitchell (eds), On Narative (pp. 165-86). Chicago: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Ritzer, George(2004)《當代社會學理論(精簡本)》(楊淑嬌譯),台北:巨流。
Seale, Clive (2002) Media and Health. London: Sage.
Senior, Michael and Viveash, Bruce (1997) Health and Illness. London: Macmillan.
Silverstone, Roger(2003)《媒介概念十六講》(陳玉箴譯),台北:韋伯文化。
Sontag, Susan(2005)《疾病的隱喻》(刁筱華譯),台北:大田。
Straus, Robert (1957) “The Nature and Status of Medical Sociology”, American Sociological Review 22: 200-4.
Turner, Bryan S. (1984) The Body and Society. London: Sage.
Turner, Bryan S. (1991) “The sociology of chronic illness: a review of research and prospects”,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 13(4): 451-68.
Turner, Bryan S. (1992) Regulating Bodies: Essays in Medical Sociology. London: Routledge.
Turner, Bryan S. (1995) Medical Power and Social Knowledge(2nd ed). London: Sage.
Turner, Bryan S.(2000)〈普通身體社會學概述〉,見Turner, Bryan S.(主編)《Blackwell社會理論指南》(李康譯)(頁577-600),上海:上海人民。
Turner, Bryan S.(2000)《身體與社會》(馬海良等譯),瀋陽:春風文藝出版社。
Wartzkin, H and Stoeck, J. D. (1976) “Information and Control and the Mirco-Politics of Health Care”, Social Science and Medicine 6: 263-76.
Williams, Gareth (1984) “The genesis of chronic illness: narrative re-construction”, Sociology of Health and Illness 6(2): 175-200.
Winner, Langdon(2004)〈技術物有政治性嗎?〉(方俊育、林崇熙譯),見吳嘉苓、傅大為、雷祥麟(主編)《科技渴望社會》(頁121-50),台北:群學。
Woodward, Kathryn(2004)《身體認同:同一與差異》(林文琪譯),台北:韋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