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4 08:5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麗玲
研究生(外文):Li-ling Huang
論文名稱:國稅行政救濟機制之研究-以營利事業所得稅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Mechanism ON Tax Administrative Remedies--Profit-Seeking Enterprise Income Tax as An Example
指導教授:紀俊臣紀俊臣引用關係徐學忍徐學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un-chen ChiHsueh-jen H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元智大學
系所名稱:管理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6
畢業學年度:9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1
中文關鍵詞:租稅行政救濟租稅法律主義營利事業所得稅
外文關鍵詞:Tax administrative remedytax legal positivismProfit-Seeking Enterprise Income Tax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論文之內容以國稅行政救濟機制之研究-以營利事業所得稅為例。稅務行政是政府施政中較為特別的一環,與民眾息息相關,憲法特別加以規範,使「租稅法律」成為現代民主國家最重要的行政原則之一。租稅行政救濟是保障納稅義務人依法納稅基本權利義務平衡的一項制度,然而近年來租稅行政救濟爭訟不斷,案件逐年增加,且新制訴願法、行政訴訟於民國89年7月1日施行,加上行政程序法於90年1月1日施行,這一連串保護人民權利的法制在政府行政效能上,尤其是租稅行政上有那些影響,是否可以透過行政組織管理上改進來加以因應;從法律制度變革中,重視法律的經濟分析,使租稅行政救濟業務能夠合理化、有效率且符合公平正義,發揮並提升其效能,讓租稅行政救濟制度更臻完善,是本研究之目的。
內容係以國稅稽徵之行政救濟來代表租稅行政救濟業務,並以行政救濟業務中營利事業所得稅為例,從學理、行政法院判例、行政法院庭長聯繫會議、救濟等為研究核心,搭配理論、學說與實務,透過統計資料,將國稅行政救濟業務在稅捐稽徵效能上的各相關課題,逐一探討。發現(一)由於資訊不對稱,代理人的溝通管理比稅務人員或納稅義務人的直接管理還重要。(二)協議或協談等和解制度的法制化有其迫切性。(三)租稅行政救濟的最終結果證實稽徵機關依法行政的績效,已近年來的分析顯示,納稅義務人的勝率少,值得提供給他們在評估是否提起行政救濟的參考。
從這些重要的發現,本研究提出幾項建議供相關機關及人員作為參考,並提引出未來待更進一步研究的方向。
The enhancement of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to satisfy public demand has been a paramount concern to public administration. Tax administration is a very special part of government work because of its close connection to the general public. That is why the constitution has been particularly designed to make tax legal positivism,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administrative principles in modern democratic Taiwan. Tax administrative remedy is a balancing measure between the fundamental rights and obligations of taxpayers. However, in recent years, disputes over tax administrative measures have become commonplace, with the number of cases still on the rise. Government reframed two laws, the Petition Law and the Administrative Law were promulgated and put in force on July 1, 2000, and the Administrative Procedure Law was promulgated and put into effect on January 1, 2001. efficiently protect taxpayers’ rights and interests. That such law, designed to protect the rights of citizens whether it will affect government administrative efficiency, especially in tax administration, is worth pondering. However, disputes resolved through improved management, remain to be seen.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provide an economic analysis of tax administration from a legal viewpoint and suggest ways in which it may to rationalized according to the evolution of the legal system, of what is to make the tax administrative remedy effectively meet the principles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while developing and enhancing efficiency so as to make the tax administrative remedy system more comprehensive.
This thesis uses the remedy of national tax collection represent for tax administrative remedy, and takes the administrative remedy of the National Tax Administration of Taipei, Ministry of Finance for examples. This study courses scientific principle, judgment of the Administrative Court, the connection meeting of Presiding Judge, Administrative Court, and remedy, collocated with theory, scientific principle and practice. It includes information gleaned from interviews with concerned personnel and explores issues related to management efficiency concerning the tax administrative remedy of national tax collection. The findings include the following: (1) Due to information asymmetry, communication with and management of agencies are more important than direct management of tax collection personnel or taxpayers; (2) There is an urgent need for legalizing the arbitration system in areas such as compromise and negotiation; and (3) The ultimate results of the tax administrative remedy show improvement in the enforcement of the law by administrative units. An analysis of a 2-year period indicates that taxpayers win approximately one out of 100 cases. According to the survey in recent years, the winning-rate of taxpayers is much less than what we think, and the thesis is worth being a reference for who likes to file administrative remedy petition.
From these important discoveries, this study raises a few suggestions for the reference of related government agencies and staff. In addition, this study points out the possible direction of future studies.
書名頁 i
論文口試委員審定書 iii
授權書 iv
中文摘要 v
英文摘要 vi
誌謝 viii
目錄 ix
表目錄 xi
圖目錄 x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4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6
第四節 相關文獻探討與重要名詞詮釋 7
第二章 國稅行政救濟制度的機制設計 23
第一節 行政救濟的法制 23
第二節 行政救濟的途徑 26
第三節 行政救濟的作用 28
第四節 行政救濟的成效檢視 31
第三章 營利事業所得稅的稅制 47
第一節 營利事業所得稅的稅制建構 47
第二節 營利事業所得稅的財政意義 57
第三節 營利事業所得稅的稽徵方法 72
第四節 營利事業所得稅的稅政救濟作為 79
第四章 營利事業所得稅的行政救濟模型 83
第一節 營利事業所得稅的爭訟案件處理 83
第二節 營利事業所得稅的爭訟態樣分析 87
第三節 營利事業所得稅的救濟成效檢視 110
第五章 營利事業所得稅的機制檢視 125
第一節 稅制結構檢視 125
第二節 稅捐稽徵法檢視 133
第三節 稅捐稽徵的改革策略 154
第四節 稅捐稽徵的稽徵作為分析 158
第六章 結論 161
第一節 研究發現 161
第二節 研究建議 163
參考文獻 167
中文部分 167
網站: 171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1.王志銘,「從營所稅查核準則修正談兩稅合一制度」,中國稅務旬刊,民國87年5月第 1680 期,頁27-29。
2.王建國,「營利事業所得稅查核實務採用推計課稅時點之研 究」,財政部87年度研究發展專題報告,民國87年3月。
3.王建國,「我國營利事業所得稅課稅與爭訟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會計學研究所碩士論文,91年6月。
4.成介之,「稅法上之類推適用」,國立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
5.何敏男,「我國所得稅查帳制度之研究」,中華大學工業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4年6月。
6.余淑芳,「談書面審核案件應何時核課確定」,中國稅務旬刊,民國89年12月第 1771 期,頁15-17。
7.吳庚,「行政爭訟法論」,88年5月修訂版頁218
8.呂仁琦,「我國營利事業所得稅擴大書面審核制度之研究-臺灣省北區廠商實證研究」,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9.所得稅法令彙編,民國94年12月版,財政部稅制委員會編製。
10.林美娟,「兩稅合一制度下財務與稅務會計差異對企業之影響」,東海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
11.施振東,「我國營利事業所得查核課稅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經濟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77年6月。
12.胡錦康,「我國營利事業所得稅稅負之研究(上)」,中國稅務旬刊,民國90年12月第 1795 期,頁8-14。
13.胡錦康,「我國營利事業所得稅稅負之研究(下)」,中國稅務旬刊,民國90年12月第 1796 期,頁19-24。
14.胡錦康,「我國營利事業所得稅稅負之研究」,義守大學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5月。
15.張清課,「營利事業所得稅申報與查核方式之研究-臺灣省中部地區廠商實證分析」,朝陽大學財務金融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16.張金男,「兩岸稅務行政爭訟救濟實務之比較研究」,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17.張煜奇,「我國租稅救濟之探討」,逢甲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18.莊義雄,「我國租稅處罰法規析論」,凱倫出版社,民國75年1月。
19.黃明聖等15人,「財稅名詞辭典」,財政部財稅人員訓練所編,民國90年6月。
20曹秋燕,「營利事業所得稅課稅爭訟問題之研究-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為對象」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3年6月。
21.黃慧英,「我國所得稅推計課稅實務之研究」,中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22.黃俊發,「我國中型企業選擇會計師稅務簽證之因素研究」, 國立臺 灣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
23.黃文琪,「我國營利事業所得稅行證訴訟結果與問題之研究-以臺北高等行政法院所轄為例」,淡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2 年6月。
24.黃士洲,「稅務訴訟舉證責任-以舉證責任倒置與證明程度減輕為中心」,臺灣大學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1年6月。
25.葉望景,「我國中小企業兩稅合一制實施前後稅負之探討」, 淡江大學會計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8年6月。
26.鄭義鈴,「惡法亦法?惡法非法?」,稅務旬刊1984期,民國95年11月10日,頁24-26。
27.劉士昇,「推計課稅規範基礎之研究--以釋字第二一八號解釋為中心」,中原大學財經法律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9年6月。
28.蔡幸容,「現行未分配盈餘課稅制度之探討」,淡江大學會計學研 究所碩士論文,民國90年6月。
29.鄭丁旺著,中級會計學(上),90年8月第七版,頁81。
30.謝宗貴,「論稅務案件之復查(下)」,中國稅務旬刊,民國90年1月第 1739 期,頁20-23。
31.謝宗貴,「論稅務案件之復查(上)」,中國稅務旬刊,民國89年12月第 1737 期,頁19-22。
32.謝宗貴,“論稅務案件之復查(中)”,中國稅務旬刊,民國90年1月第 1738 期,頁20-23。
33.魏山風,『介紹日本租稅教育—每年舉辦「瞭解稅收週」』 」 , 中國稅務旬刊,民國89年6月第 1755 期,頁31-32。
34.戴平郎,「國稅稽徵行政救濟管理效能之研究:以財政部臺北市國稅局為例」,93年6月
35.戴平郎,「租稅爭訟案件之探討」,實用稅務,民國94年7月第367期,頁56-64。
36.戴平郎,「租稅行政救濟-不利益變更禁止原則亟待商確」,實用稅務,民國94年6月第367期,頁68-73。
37.戴平郎,「行政救濟與營利事業所得稅爭課重要關系介紹(上)」,實用月刊,民國92年6月第367期,頁57-60。
38.戴平郎,「行政救濟與營利事業所得稅爭課重要關系介紹(下)」, 實用月刊,民國92年6月第367期,頁46-50。
39.魏山風,「美國租稅宣導及教育計劃周詳」,中國稅務旬刊,民國90年6月第 1791 期,PP.31-32。
40.羅榮鎮,「我國營利事業所得稅選案查核之研究」,中華工學院工業工程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6年6月。
41.羅子武,「租稅稽徵程序舉證責任之研究」中興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民國87年6月。
42.94年中華民國94年賦稅統計年報。95年10月。
43.財政部賦稅署94年行政救濟業務報告,95年10月。
網站: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判決網頁,2006,http://nwjirs.judicial.gov.tw/FJUD/index.htm
財稅資料中心網頁,2006,
http://www.fdc.gov.tw/mp.asp
財政部賦稅署網頁,2006,
http://www.dot.gov.tw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單小琳(2000)。教師成長檔與專業發展。學校行政,9,46-57。
2. 黃俊傑(2004)。同儕觀察教學之實施案例。課程與教學季刊,7(2),151-172。
3. 湯誌龍(2001)。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之研究—澳洲維多利亞省的實施經驗。中華民國 比較教育學會主編:比較教育,51,105-126。南投縣: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比較教育研究所。
4. 陳富銘(2002)。教師評鑑的六W。屏縣教育季刊,11,24-27。
5. 陳雪琴(2004)。新竹縣國民小學實施學校本位教師評鑑之研究。新竹縣教育研究集刊,4,93-132。
6. 陳美博(2000)。國民小學評鑑制度之探討。國教天地,138,40-44。
7. 張慧淳等(1988)。教師考核辦法之檢討及改進。現代教育,11,107-118。
8. 吳清山、張素偵(2004)。360度的重要意涵及其在教學視導上的應用。教育研究月刊,123,97-113。
9. 吳貞宜(2000)。我國中小學實施教師評鑑制度之探討。教師之友,41(2),2-9。
10. 吳宗立(2002)。教師評鑑的理念。屏縣教育季刊,11,7-12。
11. 王文科(1987)。「公立學校教職員成績考核辦法」簡評。現代教育,6,21-26。
12. 黃德祥(2000)。推展教師評鑑與教育視導提昇教師專業品質。發表於建立學生輔導新體制學術研討會,高雄師範大學主辦。
13. 黃德祥、薛秀宜(2004)。教師評鑑的模式與發展趨勢。教育研究,127,18-32。
14. 楊國賜(1988)。增進教師專業精神提升教育品質。研習資訊,44,4-6。
15. 劉春榮(2003)。教師績效評鑑的教育品質觀點。教育資料與研究,53,13-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