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10)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28 21:1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筱筑
研究生(外文):Hsiao-Chu Lin
論文名稱:俄羅斯國家科學院人類學與民族學博物館中國廳之中國觀
論文名稱(外文):China in the Perspective of China Hall of Peter the Great Museum of Anthropology and Ethnography Russian Academy of Sciences
指導教授:王嵩山王嵩山引用關係石之瑜石之瑜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博物館研究所碩士班
學門:傳播學門
學類:博物館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36
中文關鍵詞:中國觀民族學展示俄羅斯博物館中國廳
外文關鍵詞:China perspectiveexhibition of EthnologyRussian museumChina hal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3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看待異國或異文化,我們很難摒棄自身背景、環境與立場來進行觀看,而且更多時候,我們對異文化的詮釋,是為了反身觀看自己,為了確立自身位置。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因為政治、社會、思潮等交錯影響,因此被觀看的「中國」雖然本質上相同,但在不同文化背景詮釋下,產生了不同的詮釋觀點。
  俄羅斯在觀看中國時,因為其「歐亞」屬性、自身社會脈絡和與中國交流的獨特背景,產生了別於一般歐洲觀點的中國觀。而「俄羅斯國家科學院人類學與民族學博物館」的中國展廳,在博物館學與博物館技術下,因為展示設計、物件選擇、排序、解說文字、博物館定位等等因素,形塑出不同於其他中國文本的中國觀,但又與其他博物館外的中國文本產生互為文本的現象。
  俄羅斯民博中國廳呈現出十八世紀中國熱的異國情懷的中國、北方中國、常民中國、共產主義意識形態的中國等等中國觀,而這些中國觀,深受俄羅斯自身脈絡影響。而在以斯拉夫中心主義觀點下觀看中國的俄羅斯民博,以他者與中心的邊緣看待中國,但受民族誌展示書寫的特性,沒有呈現出文化優劣的觀點。





摘要 1
Abstract II
目錄 III
圖目錄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問題陳述 2
第二節 中國觀與民族學展示文本 5
一、中國觀文本 5
二、博物館展示文本 7
第三節 分析框架與研究方法和限制 10
一、分析框架 10
二、研究方法 10
(一)文獻分析法 10
(二)展示文本分析 10
三、研究限制 11
第二章 橫跨東西的俄羅斯與中國 12
第一節 歐洲的中國觀 13
一、中古時期:遊記為中國形象史的開端 15
二、大航海時代:歐洲捲起中國熱並確立漢學研究 15
三、啟蒙運動:美好的烏托邦到醜陋的國度 16
四、冷戰時期:右派的魔化與左派的嚮往 17
五、中國改革開放:中國拿回自身詮釋權 18
第二節 俄羅斯與中國 19
一、十八世紀前 20
(一)東方制度的沿襲與亞洲版圖的擴張 20
(二)西化的俄羅斯與中國熱 23
(三)東正教傳教士奠定俄羅斯漢學基礎 25
(四)哲人之邦的中國形象 28
二、十九世紀 29
(一)俄羅斯帝國對中國大舉入侵 29
(二)西化派與斯拉夫派的中國詮釋 32
(三)漢學開始成為一門專業學科 34
(四)中國觀的正反論戰 36
三、二十世紀初 37
(一)沙俄入侵東北到中蘇同盟 37
(二)發起於西歐的俄羅斯歐亞主義 38
(三)探險家促進漢學研究與阿利克謝耶夫 40
(四)擔憂「黃禍」入侵 42
四、冷戰時期 42
(一)兄弟之邦到兄弟鬩牆 42
(二)俄羅斯社會主義流變 44
(三)政治走向影響漢學研究 46
(四)盟友變敵人 48
五、蘇聯解體後 49
(一)不結盟的夥伴關係 49
(二)多方主義思想並進 50
(三)漢學多元發展 52
(四)是敵是友? 53
六、東西擺盪的俄羅斯 54
第三章 俄羅斯人類學與民族學博物館發展 57
第一節 俄羅斯博物館發展 58
一、世界博物館發展 58
二、俄羅斯博物館與博物館學發展 60
(一)第一座博物館誕生 60
(二)皇家畫廊與研究教學型博物館興起 62
(三)俄羅斯化的民族博物館與地方博物館 63
(四)獨樹一格的蘇聯博物館 64
(五)博物館多元發展 69
第二節 俄羅斯民族學發展 70
一、歐陸與英美人類學之異 70
二、俄羅斯民族學歷史與理論 71
(一)十月革命前俄羅斯民族學發展 71
(二)馬克思主義民族學 72
(三)列寧與史達林的民族政策 73
(四)蘇維埃民族學確立 75
第三節 俄羅斯人類學與民族學博物館與其展示 76
一、民族學博物館定義 77
二、民族學展示歷史與內涵 77
三、俄羅斯展示歷史與理論 79
四、俄羅斯民族學展示理論 81
第四章 俄羅斯人類學與民族學博物館中國觀 83
第一節 俄羅斯人類學與民族學博物館 84
一、俄羅斯人類學與民族學博物館介紹 84
(一)博物館的第一批收藏 85
(二)博物館與國家科學院 86
(三)博物館與蒐藏 87
(四)博物館與展示 88
二、東方與東南亞部門介紹 89
三、中國文物館藏與典藏庫 91
第二節 中國展廳分析 93
一、基本背景 93
二、中國廳展示符號與秩序分析 95
三、中國廳展示文本分析 109
四、俄羅斯民博架構下的中國廳文本分析 114
第三節 民族學博物館的中國文本 116
第四節 中國廳中國觀及其與其他俄羅斯中國文本的互文性 120
結論 129
參考書目 132


Dawson, R.原著、常紹民、明毅譯, 2006。中國變色龍:對於歐洲中國文明觀的分析(the chinese chameleon: an analysis of european conceptions of chinese civilization)。北京:中華書局。
Hall, S. (ed.),徐亮、陸興華譯,2005。表徵-文化表象與意指實踐(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北京:商務。
Horta, M. 1992. Museum semiotics: a new approach to museum communication. (Ph. D.), Leicester University.
Kirshenblatt-Gimblett, B. 1991 . Objects of Ethnography. . In I. Karp & S. Lavine (Eds.), Exhibiting cultures: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museum display. Wa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ution Press.
Leroy-Beaulieu, A.原著、劉增泉譯,2000。帝俄與俄羅斯上(The Empire of the Tsars and the Russianns)。國立編譯館:台北。
Mackenzie, D., & Curran, M. W. 原著、蔡百詮譯,1995。俄羅斯、蘇聯與其後的歷史上冊(A History of Russia, The Soviet Union, And Beyond)。台北市:國立編譯館。
Osterhammel, J. 原著、劉興華譯,2007。亞洲去魔化:十八世紀的歐洲與亞洲帝國(Die Entzauberung Asiens-Europa und die Asiatischen Reiche im 18.Jahrhundert)。台北:左岸。
Ross, G. 原著、王國強譯,2006。視覺研究導論:影像的思考(Visual Methodologie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Interpretation of Visual Methods)。臺北:群學。
Said, E. W. 原著、王志弘、王淑燕、莊雅仲譯,1999。東方主義(Orientalism)。台北:立緒。
Schulz, E. 1994. Notes on the History of Collecting and of Museums. In S. M. Pearce (Ed.), Interpreting Objects and Collections (pp. 175-187). New York: Routledge.
Shelton, A. 2001. Unsettling the Meaning: critical Museology, Art and Anthropological Discourses. In M. Bouquet (Ed.), Academic Anthropology and the Museum: Back to the Future. New York
Oxford: Berghahn Books.
Vogel, S. 1991. Always True to the Object, in Our Fashion. In I. Karp & S. Lavine (Eds.), In Exhibiting Cultures: The Poetics and Politics of Museum Display. Washington: Smithsonian Institute Press.
Большая советская энциклопедия. 2002. Москва: Государственное словарно-энциклопедическое издательство.
Восточная Азия. 1964. М.
Грач, А. Д. 1957. Экспозиция "культура и быт народов Китая" в музее антрологии и этнографии АН СССР. М.: Институт этнографии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СССР.
Ершова, Б., & Михайлова, И. 2009. Основы Музееведение. М.: ЛИБРОКОМ.
Лукин, А. В. 原著、劉卓星、趙永穆、孫凌齊、劉燕明譯,2007。俄國熊看中國龍-17-20世紀中國在俄羅斯的形象。重慶出版社:重慶。
Михайловская, А. И. 1964 . Приемы Экспозиции Этнографических Материалов в Музеях Советского Союза. М.: НАУК.
Потапов, Л. П. 1951. Основные Вопросы Этнографической Экспозиции в Советских Музеях. СПБ: МАЭ РАН.
Потапов, Л. П. 1969. Основные Принцины Экспозиции в Этнографических Музеях СССР. СПБ: МАЭ РАН.
Соболева, А. И. 1964. 250 лет антропологии и этнографии им. Петра Великого. Леленград: Наука.
Сталин, И. В. 1949. 列寧主義概論. 北京: 解放社.
Станюкович, Т. В. 1964. 1717-1764 Музей антропологии и этнографии им. Петра Великого. М.: Институт этнографии Академии наук СССР.
Таксами, Ч. М., Шафрановска, я. Т. К., & Иванова, Е. В. 2001. Приглашаем в Кунсткамера. СПБ: МАЭ
Юренева, Т. Ю. 2007. Музеевезение. Москва.
于文蘭,2004。從成果統計看俄羅斯中國學研究的主要方向和特點,國外社會科學,2004(3),53-58。
胡喬木主編,1993。中國大百科全書(民族卷)。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總編輯委員會。
中國外文局對外傳播研究中心、察哈爾學會、華通明略,2014。中國國家形象全球調查報告2013.。北京:中國智庫。
巴柔,2001a。形象。孟華 (主編),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 2001b。從文化形象到集體想像物。孟華 (主編),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戈贊洛娃、葉夫斯基格涅也夫,1991。俄羅斯聯邦國家博物館網集中管理問題,東南文化,1991(Z1)。
毛峰,2008。如何建構“中國形象”?:從16-18世界歐洲“中國熱”看中華文明的傳播,勵耕學刊(文學卷),2008(1)。
王希隆、丁淑琴,2001。柯茲洛夫的探險生涯及六次考察,西北師大學報(社會科學版),2001(6)。
王明珂,1997。華夏邊緣-歷史記憶與族群認同。台北:允晨。
王嵩山,2000。文化傳譯:博物館與人類學想像。台北:稻香。
王毅,2010。百年來西方中國觀的研究綜述. 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0(3)。
石之瑜等編,2013。俄羅斯漢學與中國研究-口述知識史。臺北: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系中國大陸暨兩岸關係教學與研究中心。
任國英,2000。俄羅斯民族學的成就與走向,中央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0(3)。
朱耀偉,2006。當代西方批評論述的中國圖像。台北市:駱駝。
何培忠,2006。當代國外中國學研究。北京:商務印書館。
吳澤霖,1986。民族博物館與民族學博物館的區分。中國博物館,1986(1)。
呂理政,2002。博物館展示的傳統與展望。臺北:南天。
呂超,1993。外國人的中國觀。遼寧:遼寧教育。
呂濟民,1991。蘇聯博物館事業發展史略,中國博物館,1991( 02)。
李子寧,2012。人類學標本?還是歷史文物?,博聞,10。
李明濱,1998。中國與俄蘇文化交流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李明濱,1999。俄羅斯漢學史提綱。中國文化研究,25,131-136。
李彬,2011。淺談俄羅斯政治思潮:歐亞主義,職業技術,2011(6),130- 154。
沈志華,2007。中蘇關係史綱1917-1991。北京:新華。
周寧,2004。漢學或”漢學主義”,廈門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1(1)5-13。
周寧,2005。文明之野蠻:東方主義信條中的中國形象,人文雜誌,2005(6)。
周寧,2006。天朝遙遠: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周寧,2008。中國異托邦:20世紀西方的文化他者。 http://www.cssm.org.cn/newsite/view.php?id=18710 瀏覽日期2014年9月1日
周寧,2011。跨文化形象學的觀念與方法-以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為例,東南學術,2011(5)。
周寧,2014。跨文化形象學:思路、出路或末路,東南學術,2014(1)。
周寧、宋炳輝,2005。西方的中國形象研究-關於形象學學科領域與研究範型的對話,中國比較文學, 2005(5)。
周鑫宇,2013。外國民眾的“中國觀”,思想理論教育導刊,2013(10)。
孟華,1997。形象學。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孟華,2011。比較文學形象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拉茲柯恩,1989。統一的多民族的社會主義國家博物館網,中國博物館,1989(04)。
明驥,2006。中俄關係史(上冊)。台北:三民。
明驥,2008。中俄關係使(下冊)。台北:三民。
林耀華主編,1997。民族學通論。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勃羅姆列伊, Ю. В.,1988。民族學基礎。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姚海,1995。俄羅斯文化之路。台北市:淑馨出版社。
胡家瑜,1996。從民族學研究到異文化展示:由臺大人類學系「原住民物質文化」特展談起,國立臺灣大學考古人類學刊,51。
孫芳、陳金鵬,2010。俄羅斯的中國形象。北京:人民出版社。
馬冲宇,2008。新世紀俄羅斯漢學研究動向初探,河北大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33(5),37-42。
高尹生、左沖,2007。18世紀後期西方中國觀逆轉其原因淺析,懷化學院學報,26(1)。
張月,2010。西方視域中的中國形象,中洲大學學報,27(5)。
張建華,2006。新舊俄羅斯的相遇與歧路-歐亞主義下俄羅斯復興之歷史思考。學習與探索,2006(2)。
張國剛,2006。歐洲的中國觀:一個歷史的巡禮與反思,文史哲,2006(1)。
張樹華,2003。當代俄羅斯政治思潮。北京:新華。
曹景文,2007。中國學在俄國,燕山大學學報,8(3)。
畢洪業,2007。第二次起搏-重展俄羅斯政治宏圖。重慶:重慶。
莫哈,2001。試論文學形象學的研究史及方法論。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郭麗珠、徐寧,2007。俄羅斯漢學研究的歷史和現況描述,齊齊哈爾大學學報,2007(3)。
陶東冬,2011。俄羅斯社會文化變遷與地志博物館陳列內容調適之研究。中央民族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北京。
勞靈山,2009。淺談俄羅斯歐亞主義的產生及發展。科研之路,2009(5),79-83。
博物館科學工作研究所,1957。博物館譯叢(1957年第1期)。北京:文物出版社。
曾小英,1996。由博物館符號學看民族文物的詮釋。博物館學季刊,10(2)。
黃貞燕主編,2011。民俗/民族的文化:蒐藏與博物館。臺北: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楊汶、戴煒,2013。建國初期蘇聯博物館事業對我國的影響,文史博覽(理論),2013(2),9-28。
楊昌儒,1997。民族學綱要 。貴州:貴州民族出版社。
楊昕沫,2009。簡論中國形象在俄羅斯的變化,湖南工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14(1)。
楊堃,1984。民族學概論。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楊闖,2006。百年中俄關係。北京:世界知識。
雷麗平、李渤,2011。俄羅斯漢學的發展演變及其現實意義,東北亞論壇,2011(4)。
趙小菁,2004。從符號學製碼的觀點探討博物館展示設計之研究。臺南藝術大學博物館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趙毅衡,2010。符號與傳媒。四川:四川教育出版社。
劉亞丁,2006。俄羅斯的中國想像:深層結構與階段的轉喻,廈門大學學報,2006(6)。
劉炳鈞,1999。俄國歷史概論。台北:國立編譯館。
劉雲艷、劉建華,2010。論19世紀西方中國觀的轉變,安徽文學,2010(6)。
劉德喜,1996。蘇聯解體後的中俄關係。黑龍江:黑龍江教育。
閻國棟,2007。俄羅斯漢學三百年。北京:學苑出版社。
韓剛,2011。俄羅斯民族理論與民族政策的轉型研究,黑龍江民族叢刊,2011(3)。
瞿明安主編,2009。現代民族學下 第一冊。雲南:雲南人民出版社。
蘇聯文化建設、熊家文 、王誦分譯,1957。北京:統計出版社。
蘇聯博物館科學研究所,1957。蘇聯博物館學基礎。北京:文物出版社。
觀, 1994。重編國語辭典修訂本。臺北:中國民國教育部。http://dict.revised.moe.edu.tw/ 瀏覽日期2014年9月1日。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