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依據文本
John Lyman Bishop, The Colloquial Short Story in China : A Study of the San-Yen Collections. (Harvard Yenching Institute Series 14.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56 )
二、專著
(一)英文(依作者姓氏字母排列)
Birch, Cyril, Stories from a Ming Collection. London: Bodley Head, 1958;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 Press, 1959.
Edkins, Joseph, A Grammar of the Chinese Colloquial Language Commonly Called the Mandarin Dialect Shanghai: Mission Press,1864
Hanan, Patrick, The Chinese short Story: Studies in Dating. Authorship, and Composition.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 Press 1973.
Hanan, Patrick, The Chinese Vernacular Story. Cambridge, Mass: Harvard Univ. Press 1981.
Hegel, Robert E., The Novel in Seventeenth Century China. New York: Columbia Univ. Press, 1981.
Idema, W. L., Chinese Vernacular Fiction: The formative period. Leiden: E. J. Brill, Leiden, 1974.
Jackson, James A., Li, Duke of Ch’ien and the Poor Scholar Who Met a Chivalrous Man. A Chinese Novel Shanghai: Methodist publishing House, 1922
Marshmen, J., Elements of Chinese Grammar, with a Preliminary Dissertation on the Characters and the Colloquial Medium of the Chinese, and an Appendix Serampore: Mission Press,1814
Morrison, Robert, A Grammar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Serampore: Mission Press,1815
Průšek, Jaroslav, Chinese History and Literature Dordrech., D. Reidel Publishing Company, 1970
Shadick, Harold, A First Course in Literary Chinese. Ithaca, New York.,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 1970
Wade, Thomas Francis, Yü-yen Tzŭ-erh Chi, A Progressive Course Designed to Assist the Student of Colloquial Chinese as Spoken in the Capital and the Metropolitan Department London:Trübner & Co., 1867
Weston, Stephen, Fan -hy Cheu: A Tale London, Robert Baldwin, 1814
(二)中文
1.古籍(依據時代先後排列)
(宋)嚴文儒注譯:《新譯東經孟華錄》(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1月)
(宋)蘇軾:《東坡志林》卷一,(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12月)
(明)馮夢龍:《喻世明言》(台北:里仁書局,1991年5月)
(明)馮夢龍:《警世通言》(台北:里仁書局,1991年5月)
(明)馮夢龍:《醒世恆言》(台北:里仁書局,1991年5月)
(明)洪楩編,王一工標校:《清平山堂話本》(台北:建宏出版社,1995年3
月)
繆荃蓀編:《京本通俗小說》(台北:世界書局,1996年4月)
馬廉編:《雨窗欹枕集》,(台北:河洛圖書出版社,1980年11月)
2.現代論著(依據作者姓氏筆劃排列)
王 力:《中國語言學史》(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年3月)
王秋桂編:《中國文學論著譯叢》(上、下)(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85年3月)
王麗娜:《中國古典小說戲曲名著在國外》(上海:學林出版社,1988年)
朱政惠:《美國中國史研究:海外中國學探索的理論與實踐》(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4年8月)
何 寅、許光華主編:《國外漢學史》(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2年3月)
何九盈:《中國現代語言學史》(廣洲:廣東教育出版社,1995年)
何群雄:《中國語文法學事始:『馬氏文通』に至るまでの在華宣教師の著書を中心に》﹝東京:三元社,2000 年)
呂叔湘、王海棻編:《《馬氏文通》讀本》(上海:上海教育出本版社,2001年7月)
宋晞等著:《世界各國漢學研究論文集第二集》(台北:國防研究院,1967年1月)
宋晞著:《華國研究論集》(台北:台灣學生書局,1977年10月)
李志剛:《基督教早期在華傳教史》(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85年)
青木正兒等著、汪馥泉編譯:《中國文學研究譯叢》(上海:上海文藝,1992年)
胡士瑩:《話本小說概論》(台北:丹青圖書有限公司,1983年5月)
胡萬川:《話本與才子佳人小說》(台北:大安出版社,1994年2月)
胡適:〈宋人話本八種序〉,《中國古典小說研究》,(臺北: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94年1月初版)
夏志清著,胡益民、石曉林、單坤琴譯:《中國古典小說史論》(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2003年3月二版)
孫越生、陳書梅主編:《美國中國學手冊》(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2年)
馬幼垣:《中國小說史稿集》(台北:時報文化出版事業有限公司,1980年6月初版)
馬祖毅、任榮珍:《漢籍外譯史》(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3年1月二版)
張 弘:《中國文學在英國》(廣州:花城出版社,1992年12月)
張西平、李 真、王 艷、陳 怡編著:《西方人早期漢語早期學習史調查史》(上)(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3年3月)
張西平:《傳教士漢學研究》(鄭州:大象出版社,2005年5月)
張西平編:《他鄉有夫子:漢學研究導論》(上、下)(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5年11月)
張西平編:《歐美漢學研究的歷史與現狀》(鄭州:大象出版社,2006年4月)
莊因:《話本楔子彙說》(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65年12月)
郭箴一:《中國小說史》(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4月)
陳國球、王宏志、陳清僑編:《文學史的思考》(台北:麥田出版股份有限公司,1997年3月)
陶振譽等著:《世界各國漢學研究論文集》(台北:國防研究院,1962年9月)
麥沾恩著,胡簪雲譯:《梁發傳》(香港:輔僑出版社,1960 年)
游汝傑:《西洋傳教士漢語方言學著作書目考述》(哈爾濱:黑龍江教育出版社,2002年)
黃鳴奮:《英語世界中國古典文學之傳播》(上海:學林出版社,1997年4月)
樂黛雲、陳玨、龔剛編:《歐洲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8年2月)
樂黛雲、陳玨編:《北美中國古典文學研究名家十年文選》(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1996年5月)
樂蘅軍:《宋代話本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文學院,1969年12月)
鄭振鐸:《中國俗文學史》上冊,(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1999年4月)
鄭振鐸:《插圖本中國文學史》(台北:莊嚴出版社,1991年1月)
魯迅:《中國小說史略》(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5月)
蕭欣橋、劉福元著:《話本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2003年4月)
錢林森編:《法國漢學家論中國文學:古典戲劇和小說》(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2007年9月)
閻純德編:《漢學研究》第七集(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9月)
閻純德編:《漢學研究》第八集(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10月)
韓南著,尹慧珉譯:《中國白話小說史》(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9年)
韓南著,王青平、曾虹譯:《中國短篇小說》(台北:國立編譯館,1997年7月)
韓南著,王秋桂編:《韓南中國古典小說論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1979年)
譚正璧:《中國小說發達史》(台北:啟業書局,1976年10月)
鹽谷溫著,孫俍工譯:《中國文學概論》(台北:臺灣開明書局,1976年3月)
三、 學位論文(依出版時間順序排列)
蘇郁銘:《近十年(1994∼2003)來美國的荀子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賴婷融:《他山之石 ─ 宇文所安及其唐詩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
張敏慧:《韋利及其楚辭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郭興昌:《《三國演義研究》在美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所碩士論文,2007年)王美惠:《《儒林外史》研究在美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彭振利:《《老子》研究在美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漢學資料整理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四、期刊論文
(一)英文(依作者姓氏字母排列)
Baxter, Glen W., “John Lyman Bishop: 1913-1974.” HJAS 35 (1975),pp.7-11.
Birch, Cyril, “Some Formal Characteristics of the Hua-pen Story. ” BSOAS 17(1955), pp. 346-364.
Birch, Cyril, “Feng Meng-lung and the Ku-chin Hsiao-shuo .” BSOAS 18(1956), pp. 64-83.
Bishop, John L., “Some Limitations of Chinese Fiction.” FEQ 15.2(1956), pp. 239-247.
Bishop, John L., “A Colloquial Short Story in the Novel Chin P’ing Mei. ” HJAS 17(1954), pp. 394-402.
Ch’en, Li-li ,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Oral Presentation and the Literary Devices Used in Liu Chih-yüan and His-hsiang vhu-kung-tiao.” LEW(Literatuea east and west) XIV(1970), pp. 519-528.
Ch’en, Li-li, “Outer and Inner Forms of Chu-Kung-Tiao, with Reference to Pein-wen, Tz’u and vernacular Fiction. ” HJAS 32(1972), pp. 129-149.
Crump, J. I. , “P’ing-hua and the Early History of the San-kuo chih.” JAOS 71(1951), pp. 249-254.
Fan, Ning, “Early Vernacular Tales. ” CL 3(1955), pp. 86-89.
Hanan, Patrick, “Sung and Yűan Vernacular Fiction: A Critique of Modern Methods of Dating.” HJAS 30(1970), pp. 159-184.
Hanan, Patrick, “The Authorship of some Ku-chin Hsiao-shuo Stories.” HJAS 29(1969), pp. 190-200.
Hanan, Patrick, “The Early Chinese Short Story:A Critical Theory in outline.” HJAS 27(1967), pp. 168-207.
Hanan, Patrick, “The Making of The Pearl-sewn Shirt and The Courtesan’s Jewel Box.” HJAS 33(1973), pp. 124-153.
Hanan, Patrick, “The Yűan-men chuan: From Chantefable to Short Story.” BSOAS 36(1973), pp. 299-308.
Lau, Josephs. M. , “The Saint as Sinner: Paradoxes of Love and Virtue in ‘The Predestined Couple.’” TP 1, no.1(1970), pp. 183-192.
Lévy, A. , review of J. Prušek, The Origins and the Authors of Hua-pen. Prague 1967, and P. Hanan, “The Early Chinese Short Story:A Critical Theory in outline. ” HJAS 27(1967), pp.168-207 in TP LVI(1965), pp.174-180.
Ma, Y. W. , “The Knight-errant in Hua-pen Stories.” TP 61(1975), pp. 266-300.
Schurmann, H. F. , “On Social Themes in Sung Tales.” HJAS 20(1957), pp.239-261.
Wivell, Charles J. , “Modes of Coherence in The Second west lake collection.” LEW 15(1971), pp. 392-409.
Wivell, Charles J. , “The Chinese Oral and Preudo-oral Narrative Traditions.” Transactions of th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Orientalists in Japan 16(1971), pp. 53-65.
Wu, K. T. , “Ming Printing and Printers.” HJAS VII(1942-43), pp. 203-260.
(二)中文(依出版時間順序排列)
李哲賢:〈美國漢學研究的概況〉,《文理通識學術論壇》第一期(1999年)仇華飛:〈論美國早期漢學研究〉,《史學月刊》2000年第一期(2000年1月)
張德鑫:〈威妥瑪《語言自邇集》與對外漢語教學〉,《中國語文》2001年第5期,總284期,(2001年10月)
崔立斌:〈談留學生古漢語教學〉,《北京師範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第一七四期(2002年)
胡双寶:〈讀威妥瑪著《語言自邇集》〉,《語文研究》2002年第4期(2002年)
顧衛星:〈馬禮遜與中西文化交流〉,《外國文學研究》2002年第4期(2002年)
蔣向艷:〈美國漢學家顧立雅的漢學研究〉,《棗莊師範專科學校學報》第十九卷第一期(2002年第1期)
闕維民:〈劍橋漢學的形成與發展〉,《漢學研究通訊》第二十一卷第一期(2002年2月)顧鈞:〈衛三畏與《中國總論》〉,《漢學研究通訊》第二十一卷第三期(2002年8月)蘇瑞卿:〈談留學生古漢語教材的革新〉,《世界漢語教學》第六十三期(2003年)
仇華飛:〈當代美國的中國學研究論述〉,《學術月刊》2003年第二期(2006年2月)
段懷清:〈理雅各與晚清中國社會〉,《漢學研究通訊》第二十四卷第二期(2005年5月)黄育馥:〈20世紀80年代以來美國中國學的幾點變化〉,《國外社會科學》2005年第五期(2005年9月)
仇華飛:〈當代美國的中國學特點論略〉,《毛澤東鄧小平理論研究》2005年第十二期(2005年12月)
仇華飛:〈當代美國的中國學研究〉,《貴州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一百三十八期(2006年第1期)
蔡慧清:〈德克•卜德與中國文化〉,《湖南社會科學》2006年第二期(2006年春)
韓 梅:〈淺談留學生古代漢語教學〉,《現代語文》(2006年5月)
張玲瑛:〈台灣華語中心與美國大學對外古代漢語教材與課程之比較研究〉,《台灣華語文教學》第二期(2007年8月)
陳越:〈普實克百年誕辰學術座談會側記〉,《中國現代文學研究叢刊》2007年第二期(2007年4月)
陳倩:〈美國漢學界區域史、地方史研究的興起〉,《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十三卷第三期(2007年5月)
陳倩:〈區域研究在美國中國學中的興起〉,《遼寧行政學院學報》第九卷第五期(2007年5月)
魏思齊:〈美國漢學研究的概況〉,《漢學研究通訊》第二十六卷第二期(2007年5月)孟華:〈試論漢學建構形象之功能—以19世紀中法國文學中的「文化中國」形象為例〉,《北京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四十四卷第四期(2007年7月)
王國強:〈《中國評論》與19世紀末英國漢學之發展〉,《漢學研究通訊》第二十六卷第三期(2007年8月)鄭夢娟:〈19 世紀上半葉西方漢語語法研究成果簡評〉,《長江學術》2008年第1期(2008年)
郭宇:〈英美譯者的中國古典文學翻譯綜述〉,《時代教育》第一期(2008年1月)
杜茂玉:〈費正清與中國學研究〉,《黑龍江教育學院學報》第二十七卷第二期(2008年2月)
錢林森:〈中國古典小說、戲劇在法國〉,《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二十四卷第二期(2008年3月)
魏思齊:〈不列顛(英國)漢學研究的概況〉,《漢學研究通訊》第二十七卷第二期(2008年5月)陳友冰:〈英國漢學的階段性特徵及成因探析—以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為中心〉,《漢學研究通訊》第二十七卷第三期(2008年8月)王言鋒:〈二十世紀中國古代白話短篇小說研究概述〉,《燕山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第九卷第一期(2008年3月)
宋莉華:〈西方傳教士漢學的分支—傳教士漢文小說研究現況〉,《國外社會科學》2008卷第五期(2008年9月)
周質平:〈美國對外古代漢語教學評議〉,Journal of the Chinese Language Teachers Association, V. 3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