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內政部統計處(2009)。內政部人民團體全球資訊網。2009年11月12日,取自網址:http://cois.moi.gov.tw/moiweb/web/frmHome.aspx
台中市水上救生協會(2008)。台中市游泳池地點。2010年3月20日,取自網址:http://www.tccwlsa.url.tw/yellowpage/custom_934.html
台中市四季潛水游泳會(1985)。台中市四季潛水游泳十二週年紀念特刊。台中:作者。
台中市四季潛水游泳會(2009)。台中市四季潛水游泳會2009會員大會手冊。台中:作者。
台中市政府(2009)。台中市政府社會處人民團體便利系統。2009年11月12日,取自網址:http://w3.tccg.gov.tw/intro/institution/society/peoplesystem/searchResult.asp
司徒達賢(2001)。非營利組織的經營管理。台北市:天下遠見。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1)。中華民國體育統計。台北市:體委會。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5)。95年度運動人口倍增實施計畫。2009年10月28日,取自網址:http://www.ncpfs.gov.tw/news/news3-1.aspx?No=97#
朱嘉華(2008)。游泳運動對血壓之影響。大專體育,98,175-180。李素馨(1994)。典型相關分析—專業程度、遊憩動機和基地屬性認知關係之探討。戶外遊憩研究,7(3),39-62。李維靈、施建彬、邱翔蘭(2007)。退休老人休閒活動參與及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3(2)27-35。
吳明隆、涂金堂(2005)。SPSS 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吳穌、林紀玲、丁春枝(2000)。休閒運動行銷計畫-以永達技術學院游泳池為例。永達學報,1(2),90-101。沈進成、趙家民、張義立、曾慈慧(2007)。志工認真性休閒涉入、阻礙、效益與承諾影響關係之研究─以福智教育園區為例。運動與遊憩研究,2(1),19-43。
林宜蔓(2004)。游泳者持續參與在休閒效益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林春豪、張少熙、張良漢,(2008)。高齡婦女晨間休閒運動涉入與身心健康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5(1),121 - 135 。林貴福、盧淑雲(2000)。認識健康體能。台北市:師大書苑。
林樹旺(2008)。建構自行車使用者休閒涉入對休閒效益之影響。運動與遊憩研究,2(3),130-149。邱皓政(2005)。量化研究法(一)統計原理與分析技術:SPSS中文視窗版操作實務詳析。台北市:雙葉書廊。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市:五南。
高俊雄(1995)。休閒利益三因素模式。戶外研究遊憩,8(1),15-281。
徐新勝(2007)。衝浪活動參與者之休閒動機、涉入程度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馬上鈞(2002)。休閒效益與生活壓力關係之研究—以高雄地區郊山登山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郭淑菁(2003)。登山社員休閒涉入、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
梁英文、曹勝雄(2007)。認真性休閒與場所依戀之關係:遊憩專門化扮演的角色。戶外遊憩研究,20(3),1-24。陳林(2004)。非營利組織之法人治理。臺北市:洪業文化。
張良漢(2007)。登山健行活動涉入量表信度與效度之建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4(1),34-43。張良漢、黃孟立(2007)。泳渡日月潭參與動機與流暢經驗相關之研究。生物與休閒事業研究,5(2),90-100。張孝銘、吳政杰(2008)。影響輕航機參與者運動觀光參與行為因素之研究。休閒產業管理學刊,1(1),66-78。張志銘、呂崇銘、賴永僚、楊世達(2006)。探討中部大專院校學生運動參與因素對社會心理涉入之影響。運動與遊憩研究,1(2),102-116。張家銘(2004)。室內溫水游泳池顧客服務品質與忠誠度之相關研究—以屏東市四家溫水遊泳池為例。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2),130-140。許惠玲(2008)。參與登山健行之高齡者其休閒涉入、休閒效益及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高雄縣市郊山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曹文仲、洪敦賓、王嘉淳(2006)。休閒體育相關文獻之探討。淡江體育,9,44-50。黃孟立、高俊雄(2007)。深度休閒流暢經驗之研究—以晨泳會員爲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4)。1-20。
黃俊英、賴文彬(1990)。涉入的理論發展與實務應用。管理科學學報,7(1),15-29。黃語瑄(2007)。遊客對美濃地區之目的地意象與休閒效益知覺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曾麗娟(2001)。應用行動研究改善運動健身俱樂部服務品質之個案實證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台中市。楊世瑩(2008)。SPSS統計分析實務(第二版)。台北市:旗標。
劉虹伶(2005)。深度休閒者之休閒效益。大專體育,78,116-122。劉建昌(2007)。中老年人有晨泳習慣體適能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大學,台中市。劉盈足(2005)。公務員週末之休閒涉入與其休閒滿意度關係之探討—以彰化地區鄉鎮市公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劉麗雯(2004)。非營利組織:協調合作的社會福利服務。台北:雙葉書廊。
賴曉婷(2007)。冬泳運動參與者消費行為、生活型態及動機之研究—以室外游泳池使用者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鄭人豪(2008)。日治時期臺灣游泳運動之萌芽(1895-1912)。運動文化研究,6,53-90。鄭育雄(2003)。遊憩專門化衡量指標之研究—以自行車活動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台中縣。蔡瑋娟、黃孟立、陳聰獻(2006)。泳渡日月潭參與者休閒需求之研究。運動休閒餐旅研究,1(4),24-42。
魏春娥、黃俊彥、蘇耿賦(2005)。游泳俱樂部會員參與行為、滿意度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4,68-73。饒慧珍(2005)。冬泳運動對中年人身體組成及生化質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英文部分
Ajzen, I. (1991) Benefits of leisure:a social psychological perspective.In B. L. Driver, P. J. Brown., & G. L. Peterson(Eds), Benefits of Leisure (pp.411-417). Stage College, PA: Venture Publishing.
Bammel, G., & Burrus-Bammel, L. L. (1982). Leisure and human behavior. Dubuge, IA: Wm.C. Brown Company Publisher.
Bloch, P. H., & Bruce, G. D. (1984). The leisure experience and consumer products: an investigation of underlying satisfaction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16, 74-88.
Bryan, H. (1977). Leisure value systems and recreational specialization: The case of trout fisherme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9, 174–187.
Havitz, M. E., & Demarche, F. (1997). Leisure involvement revisited: conceptual of conundrums and measure advances.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3), 245-278.
Kim, S. K., Scott, D., & Crompton, J. L. (1997). An exploration of the relations hips among social psychological involvement, behavioral involvement, commitment, and future intentions in the context of bird watching.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9(3), 320-341.
Kyle, G., & Chick, G. (2002). The social nature of leisure involvement.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4, 426-448.
Kyle, G., Graefe, A., Manning, R., & Bacon, J. (2003).An examination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isure activity involvement and place attachment among hikers along the Appalachian trail.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5(3), 249-273.
Kyle, G. T. & Mowen, A. J. (2005). An examination of the leisure involvement-agency commitment relationship.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37(3), 342-363.
McFarlane, B. L. (1994). Specialization and motivations of birdwatchers. Wildlife Society Bulletin, 22, 361–370.
McIntyre, N., & Pigram, J. J. (1992). Recreation specialization reexamined: The case of vehicle-based campers. Leisure Sciences, 14, 3-15.
Selin, S.W., & Howard, D. R. (1988). Ego involvement and leisure behavior: a conceptual specification. Journal of Leisure Research, 20(3), 237-244.
Stebbins, R. A. (1992). Amateurs, professionals, and serious leisure. Montreal, Quebec: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
Stone, R. N. (1984). The marketing characteristics of involvement. Advances in Consumer Research, 11, 210-215.
Zaichkowsky, J. L. (1986). Conceptualizing involvement. Journal of Advertising, 15, 4-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