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毛淑媛(2012)。中高齡以上者參與終身學習與其憂鬱狀態和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臺中市樂齡學習中心為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2.王文志(2010)。青年志工工作價值觀、工作投入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3.王碧雲、徐俊雄、李世昌(2011)。銀髮族生活滿意度之研究。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3),37-48。
4.王慧伶(2008)。社區照顧關懷據點服務與老人生活品質之相關究(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台中。5.全國法規資料庫(2015)。老人福利法。取自: 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D0050037。
6.江佩珊(2010)。中部地區高中職圖書館讀者服務功能現況及教育人員對其影響學生學習行為認知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7.行政院主計處(2018)。國情統計通報。取自: https://www.dgbas.gov.tw/public/Data/831416450L3EO3FL6.pdf
8.余妮芝(2017)。影響高齡長者學習使用資迅/通訊技術因素的探討(碩士論文)。大同大學,台北。9.余美慧(2010)。自我導向學習與成功老化關係之研究--以臺南市中高齡者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10.吳翰衛(2011)。高齡學習者學習滿意度與幸福感相關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11.李佳璋(2007)。成人在職進修之學習動機學習行為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高雄。12.李宜芸(2009)。國小低年級學童之家庭背景、課後照顧對其學習行為、學業成就之影響(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13.李怡萱(2017)。南投市中高齡志工學習動機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14.李威駿(2009)。社區大學學員的老化知識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苗栗縣社區大學為例(碩士論文)。玄奘大學,新竹。15.李瑞梅、陳穎資(2011)。高齡者學習經驗之研究-以屏北社區大學日語學員為對象。論文發表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主辦之「2011 成人教育青年願景論壇—共築成人之美」,嘉義縣。
16.杜成憲(1994)。早期儒家學習範疇研究。台北:文津。
17.汪惠迪(2007)。試論在新馬兩國推進華語文傳播的策略。海外華文教育。
18.沈易利、尤宣懿、蔡明達(2012)。建構休閒系大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對學習行為之影響-以學習動機為中介變項。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1(3),88-102。
19.阮鵬宇(2007)。老人大學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彰化縣政府老人大學為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20.孟瑛如(2002)。學習障礙與補救教學:教師及家長實用手冊。台北:五南。
21.林建煌(2002)。消費者行為。台北:智勝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22.林淑貞(2009)。嘉義縣高齡參與學習者、未參與學習者生活品質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23.林聰哲、李政道(2008)。體育系學生人格特質、學習動機與生涯動機之研究─以國立臺灣體育學院在職生為例。休閒運動期刊,7,17-32。
24.林麗惠(2002)。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之探究。成人教育學刊,6,107-129。
25.林麗惠(2002)。高齡者參與學習活動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26.凃博偉(2012)。高中職商科學生學習行為與會計事務(資訊)丙級技能檢定成效之研究 : 以中彰投地區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27.施良方(1996)。學習理論。高雄市:麗文文化。
28.施信華(2001)。綜合高中學生學習態度、教師效能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29.洪千雅(2008)。高齡者休閒活動參與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私立亞洲大學,台中。30.洪晟惠、周麗端(2012)。中年世代的家人關係與生活滿意度。人類發展與家庭學報,14,95-124。
31.胡月娟、彭孃慧、劉新莉、劉紋妙、林麗鳳、鍾淑英、李復惠、郭慈安、林夷真、周雪靜著(2014)。護理研究過程與實務。新北市:新文京,第二版。
32.徐桂鈴(2012)。高(中)職國際貿易科(學程)學生國貿業務技能檢定與專業課程學習行為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33.徐彩芳(2014)。中高齡者與高齡者終身學習行為意向之研究(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34.時令瑤(2014)。中高齡學習動機與學習風格關係之研究─以某非營利組織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35.張春興(1973)。心理學。台北:三民書局。
36.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37.張春興(2004)。心理學概要。台北:東華書局。
38.張珈瑛、陳建廷(2013)。樂齡族群運動休閒動機、休閒阻礙與休閒效益關係之研究。運動休閒管理學報,10(2),82–91。
39.張素幸(2012)。南投縣社區大學學員參與終身學習與其憂鬱狀態和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40.張軒瑄、林家葆(2015)。台灣地區退休族群之再學習動機、消費行為與學習阻礙關係之研究。觀光旅遊研究學刊,10(1),35-55。
41.張華保(1986)。社會心理學(二版),第二章研究方法(33-45頁)。台北:三民書局。
42.張順原(2015)。學習態度,學習動機、激勵因素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消防特考班學員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43.教育部(2017)。教育部樂齡教育學習網站。取自: https://moe.senioredu.moe.gov.tw/
44.陳光亮、黃田奇(2017)。屏東地區大專院校原住民族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教育行政論壇,9(2),21-42。
45.陳志賢(2015)。幸福心理學。科學發展,509,16-21。
46.陳岱吟(2008)。高雄縣高齡學習者自我效能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47.陳彥甫(2001)。國中學生主觀控制感與教學情境及學習行為之相關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48.陳秋蘭(2010)。屏東縣高齡者學習動機對幸福感影響(碩士論文)。美和技術學院,屏東。49.陳珮漪、鄭如伶(2016)。高雄市高職服裝科學生對縫紉技能課程學習行為相關之研究。華岡紡織期刊,23(7),421-428。
50.陳啓明、邱政鋒(2009)。成人參與高等回流教育學習動機之量表建構與現況之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8(3),93-109。
51.陳淑美、林佩萱(2014)。台灣老人居住安排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區域差異分析。建築與規劃學報,15(1),61-82。
52.傅嘉瑜(2005)。高齡者社團參與類型、參與程度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市。53.游家訓(2009)。銀髮族學習需求與服務創新之機會探討(碩士論文)。國立清華大學,新竹市。54.黃悅紋(2010)。高齡志工學習動機與生活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雲嘉南地區慈濟基金會為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55.黃海瑛(2013)。臺北市國小學童母親與級任教師管教方式對學習行為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淡江大學,台北。56.黃國彥、鐘思嘉(1987)。老人健康自評、生活改善和生命意義與其生活滿意之關係。中華心理衛生學刊,3(1),169-181。
57.黃添丁(2015)。數位學習融入課程之學習動機及學習行為對學習成效的影響。慈濟科技大學學報,1,35-52。
58.黃富順(2008)。高齡學習,第一章緒論(11-20頁)。台北:五南出版社。
59.黃富順(2009)。了解老人、認識老人。醫療品質雜誌,3(5),13-18。
60.黃璉華(1992)。老年人生活滿意度相關因素之因素分析研究。護理雜誌,39(4),37-47。
61.黃耀貞(2008)。彰化地區鄉村老人生活滿意度與生命態度之調查研究(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62.楊明賢(2002)。觀光學概論。台北:揚智出版社。
63.葉炳煙(2013)。學習動機定義與相關理論之研究。屏東教大體育,16,285-293。
64.隗振琪、黃丞儀、林佳錡(2015)。高齡者電腦應用能力、電腦資訊產品理念、電腦使用環境對生活滿意度影響之研究。明新學報,41(1),155-171。
65.劉明菁(2008)。高齡者參與志願服務學習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66.劉政宏(2009)。對學習行為最有影響力的動機成分?雙核心動機模式之初探。教育心理學報,41(2),361-384。
67.劉靜軒(2005)。老人社會大學學員智慧與生活滿意度相關之研究(碩士論文)。中正大學,嘉義縣。
68.潘菽(1990)。教育心理學。台北:人民教育。
69.蔡妍妮(2017)。生活型態與學習動機對終身學習之研究-以中高齡者為例。華醫學報,47,123-149。
70.蔣青(2012)。中高齡者參與終身學習與其憂鬱狀態和生活滿意度之研究-以台中市長青學苑為例(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71.衛 生 福 利 部 國 民 健 康 署(2015)。中老年身心社會生活狀況長期追蹤調查。取自: https://www.hpa.gov.tw/Pages/ashx/File.ashx?FilePath=~/File/Attach/1282/File_8461.pdf。
72.鄭昭明(1997)。雙語人的語言獲得與認知運作,當前語文學習問題研討會會前論文集,台北市:國立台灣大學語言學研究所。
73.賴怡婷(2013)。學習動機、學習態度、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某技術學院美容系學生為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74.戴靜文(2002)。老人學習動機、學習行為與學習的有效策略之探討。諮商與輔導,195,33-39。
75.謝伶婕(2014)。高雄市高齡英語學習者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76.簡美娜(2011)。老人參與志願服務之影響因素與生活滿意度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南開科技大學,南投。77.簡素枝(2004)。嘉義縣市高齡學習參與者與非參與者在人際關係、生活滿意度之比較研究(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78.魏妙珍(2007)。臺南市銀髮族參與終身學習動機與志願服務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79.魏惠娟、胡夢鯨、李藹慈(2012)。台灣樂齡學習。台北:五南。
80.魏惠娟、胡夢鯨、黃錦山(2007)。老人教育推動現況調查及研編老人教育種子培訓教材計畫。教育部社教司專案研究報告。
81.魏雅璇(2012)。成人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關係之研究-以台東地區護理人員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1.Brockett, R. G., & Hiemstra, R. (1991).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understanding self-direction in adult learning. Self-direction in adult learning: Perspectives on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18-33.
2.Brophy, J. (1987).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motivating students to lear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5(2), 40-48.
3.Bugelski, B. R. (1956). The psychology of learning.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New York; Chicago; San Francisco; Toronto.
4.Campbell, A., Converse, P. E., & Rodgers, W. L. (1976). The quality of American life: Perceptions, evaluations, and satisfactions.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5.Cohen, D. K., & Hill, H. C. (1998). Instructional policy and classroom performance: The mathematics reform in California.
6.Diener, E. D., Emmons, R. A., Larsen, R. J., & Griffin, S. (1985).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9(1), 71-75.
7.Diener, E. D., Emmons, R. A., Larsen, R. J., & Griffin, S. (1985). The satisfaction with life scal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ssessment, 49(1), 71-75.
8.Edmondson, A. (1999). Psychological safety and learning behavior in work teams. Administrative science quarterly, 44(2), 350-383.
9.Ferrans, C. E., & Powers, M. J. (1985). Quality of life index: development and psychometric properties. Advances in nursing science.
10.Gregg, J. P. (1997). Psychological implications and personal perceptions of lifelong learning for adults in life satisfaction and self-esteem.
11.Guieford, J.P. (1965). Fundamental Statistics in Psychology and Education, 4th ed. New York: McGraw-Hill.
12.Gwozdz, W., & Sousa-Poza, A. (2010). Ageing, health and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oldest old: An analysis for Germany. Social Indicators Research, 97(3), 397-417.
13.Harlen, W., & Deakin Crick, R. (2003). Testing and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Principles, Policy & Practice, 10(2), 169-207.
14.Kaiser, H. F. & Rice, j. (1974). Little Jiffy, Mark IV. Educational, and Psychoiogical, Measurement, 34(1), 111-117.
15.Lamdin, L. S., & Fugate, M. (1997). Elderlearning: New frontier in an aging society. R&L Education.
16.Lee, I. C. (2010). The effect of learning motivation, total quality teaching and peer-assisted learning on study achievement: Empirical analysis from vocational universities or colleges' students in Taiwan. The Journal of human resource and adult learning, 6(2), 56.
17.Maslow, A. H. (1975).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Harper & Row.
18.McDermott, P. A., & Beitman, B. S. (1984). Standardization of a scale for the study of children's learning styles: Structure, stability, and criterion validity.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21(1), 5-14.
19.McKeachie, W. J. (1961). Motiva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college learning (pp. 111-146). University of Michigan.
20.Midgley, C., & Urdan, T. (2001). Academic self-handicapping and achievement goals: A further examination. Contemporar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6(1), 61-75.
21.Moran, E. T., & Volkwein, J. F. (1992). The cultural approach to the formation of organizational climate. Human relations, 45(1), 19-47.
22.Peterson, D. A. (1983). Facilitating Education for Older Learners. Jossey-Bass Inc., Publishers, PO Box 62425, San Francisco, CA 94162.
23.Seligman, M. E., & Csikszentmihalyi, M. (2014). Positive psychology: An introduction. In Flow and the foundations of positive psychology (pp. 279-298). Springer Netherlands.
24.Talento, B. N. (1985). The impact of lifelong learning on the life satisfaction of the older adult (Doctoral dissertation, Claremont Graduate School).
25.Thompson, W. E., Hickey, J. V., & Thompson, M. L. (2016). Society in focus: An introduction to sociology. Rowman & Littlefield.
26.Training, C. (1953). Personality: A Cross-Cultural Study. New York: Yale.
27.Watson, D., & Naragon, K. (2009). 19 Positive Affectivity: The Disposition to Experience Positive Emotional States. The Oxford Handbook of Positive Psychology, 207.
28.Winter, A. S. (1991). A study of the motivations and product benefit perceptions of adult undergraduate degree students at shippensburg university: Pennsylvania State University (Doctoral dissertation, doctoral dissertation).
29.Zaltman, G., & Burger, P. C. (1975). Marketing research: Fundamentals & Dynamics. Hinsdale: The Dryden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