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14:0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田慧雯
研究生(外文):TIAN,HUEI-WEN
論文名稱: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對國中生籃球認知及動作技能之影響
論文名稱(外文):The Effects of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Integrated into Sport Education Model for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in Basketball Cognitive and Motor Skills
指導教授:潘義祥潘義祥引用關係邱炳坤邱炳坤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PAN,YI-HSIANGCHIU,PING-KUN
口試委員:劉先翔
口試委員(外文):LIU,HSIEN-HSIANH
口試日期:2017-06-1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體育大學
系所名稱:體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專業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74
中文關鍵詞:理解式球類教學法運動教育模式比賽表現籃球認知GPAI
外文關鍵詞: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Sport Education Modelgame performancebasketball cognitivegam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strument(GPAI)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53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3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目的在探討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對國中生在籃球知識認知及比賽表現的影響。研究方法採準實驗設計,以桃園市某國中二年級兩個班為研究對象,實驗組為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融入運動教育模式組,男14人,女13人,年齡14.25±0.39,對照組為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組,男15人,女13人,年齡14.25±0.41,經過10週20節課,以籃球認知測驗及GPAI比賽表現之前後測成績進行分析。本研究採相依樣本t檢定、單因子共變數分析等統計方法進行資料,另外蒐集質性資料以分析學生學習歷程和教師教學的知覺情形。其結果如下:一、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在籃球認知之戰術構面及比賽表現上有顯著進步。二、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在籃球認知之戰術構面及比賽表現上有顯著進步。三、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及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在籃球知識認知上實驗組顯著優於對照組;在比賽表現則無顯著差異。從上述結果得到以下結論: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及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組內的籃球認知之戰術構面及比賽表現皆有幫助,組間在籃球知識認知有差異,在比賽表現雖沒達到顯著差異,但卻有一致性的提高,顯示兩組間在比賽表現上皆有進步。在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融入運動教育模式能加強學生得團隊合作及溝通,也提升了參與體育課的意願,對學生的情意行為有幫助。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evaluate the effects of implementing (employing)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and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plus Sport Education Model” on basketball cognitive and basketball competition performance among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The quasi-experiment designs was used with two classes of eighth grader students in Taoyuan Count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instructed with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plus Sport Education Model”quasi-experimental designs), consisted of 15 males and 13 females with a mean age of 14.25±0.39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instructed with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only, consisted of 15 males and 13 females with a mean age of 14.25±0.41. The experiment lasted for 10 weeks for a total of 20 basketball classes. The scale of basketball cognitive and Gam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strument (GPAI) were used to evaluate the effect of intervention between pre and post experiments. Paired t-test, ANCOVA was used for data analysis. In addition, the qualitative data from students’ study portfolio and teachers’ perceptions were also use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effect of the intervention.
The results indicate (1) with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there are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strategic knowledge and performance in basketball competition; (2) “Implanting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into sport education model” enhances significant improvements in strategic knowledge and performance in basketball competition; (3)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and implanting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into sport education model” significantly enhance perception in basketball knowledge but not in basketball rule. To sum up,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and “Implanting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into sport education model” promote strategic knowledge and performance in basketball competition. There is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basketball knowledge perception between two groups. Although without significant difference, these two methods elevate performance in basketball competition. “Implanting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into sport education model” helps teamwork and communication between students, enhances willing to participate in sport classes and benefits affective behavior of students.

第壹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第二節 研究題目與問題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第四節 名詞解釋
第貳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理論及其研究發展
第二節 運動教育模式理論及其研究發展
第三節 理解式球類接學法融入運動教育模式之概念內涵及效益
第四節 研究假設
第參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第二節 研究對象
第三節 研究工具
第四節 研究程序
第五節 資料處理
第肆章 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組在認知與比賽表現結果分析
第二節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融入運動教育模式組在認知與比賽表現結果分析
第三節 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與理解式教學法融入運動教育模式比較實施後認知與比賽表現結果分析
第四節 學生學習和老師教學知覺情形分析
第五節 討論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第二節 建議
參考書目
中文部分
英文部分
附錄

中文部分
王文科 (2010)。教育研究法(修訂第十四版)。臺北市:五南。
尤國津 (2010)。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小學生法式滾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王品心 (2016)。運動教育模式對國中學生籃球學習效果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王彥邦 (2014)。理解式球類教學應用於國小高年級學童羽球反手短發球學習效益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王愛麟 (2006)。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學生籃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甘奇威 (2013)。運動教育模式與賦權運動模式對高中生排球課學習效益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江麗卿 (2016)。運動教育模式融入體育課對高職生團隊凝聚力與動作技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何英俊 (2014)。TPSR分別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及傳統體育教學模式 對國小學生責任感和比賽表現之影響 -以合球課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吳秀雲 (2012)。運動教育模式應用於國中學生足球學習效果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宋俊穎 (2006)。國小五年級體育課互動研究—以理解式籃球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李鎮哲 (2010)。運動教育模式對國小學童動作技能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林志峯 (2016)。理解式教學法對國小籃球社團學生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林介全 (2015)。運動教育模式實施於國小五年級體育課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林敬翔 (2011)。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技能表現及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林龍玄 (2014)。運動教育模式應用於運動舞蹈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周宏室 (2002)。運動教育學。台北市:師大書院。
邱懷諄 (2015)。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應用於國小桌球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
邱婉婷 (2014)。TPSR分別融入運動教育模式與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對國小學生責任感及運動自我效能之影響―以樂樂足球課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邱稚瑋 (2008)。合作學習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在高中生排球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邱奕銓 (2005)。傳統與理解式教學法對高職學生籃球學習效果比較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縣。
洪雪慧(2011)。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學生桌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聯合大學,苗栗縣。
胡鳳英 (2014)。理解式教學模式在七年級學生籃球運動比賽表現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華大學,新竹市。
范綱榮 (2007)。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小五年級學生巧固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
夏文龍 (2010)。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應用於國中學生羽球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徐興權 (2012)。運動教育模式對國小學童個人與社會責任及比賽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翁春琴 (2012)。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高職女學生排球之學習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張筱玫 (2008)。運動教育模式融入TGfU應用於樂樂棒球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張簡振豐 (2008)。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排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張育甄 (2003)。花蓮縣國民中小學教師在職進修方式及其專業成長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慈濟大學,花蓮市。
曹弘源、潘義祥 (2011)。概念構圖在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應用。中華體育季刊,25(4),774-782。
曹弘源 (2011)。概念構圖融入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學童籃球學習效果及其實施歷程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粘憲文 (2010)。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應用於國小籃球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陳佳琪 (2015)。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小學童樂樂足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
陳知輿 (2014)。運動教育模式對國中生排球學習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運動大學,台中市。
陳毅芬 (2014)。運動教育模式對排球技能學習成效及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大學,臺北市。
陳穎志 (2013)。運動教育模式小組同儕關係與籃球技能表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
陳佳宏 (2009)。資訊多媒體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對國中生排球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陳建宏 (2009)。理解式球類教學應用於國小四年級羽球教學知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東大學,台東縣。
陳文亮 (2004)。運動教育模式在國小學生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巿立體育學院,臺北市。
陳昭宇 (2004)。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技能學習與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志成 (2004)。理解式球類教學的評量方式。學校體育雙月刊,80,103-112。
黃志成 (2004)。理解式球類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羽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建智 (2016)。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小學童桌球學習動機與比賽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黃哲尉 (2016)。國小學生理解式球類教學法籃球學習成效之探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育達科技大學,苗栗縣。
黃煒翔 (2015)。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應用於國小足球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台中市。
黃嘉行 (2012)。教學卡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對學生動作技能及比賽表現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黃耀霆 (2014)。理解式球類教學法之行動研究-以籃球教學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東華大學,花蓮縣。
廖啟明 (2012)。運動教育模式對國小棒球社團學習效果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廖智倩、闕月清 (2008)。中學師生對理解式球類教學實施知覺之探討。台中教育大學學報,22(1),1-20。
蔡宗達 (2004)。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與技能取向球類教學法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鄭鈞隆 (2014)。運動教育模式對國小學童樂樂棒球打擊表現與學習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劉麗慧 (2014)。賦權運動模式對國中生團對凝聚力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闕月清 (2008)。理解式球類教學法。臺北市:師大書院。
闕月清、鄭漢吾(2006)。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中學生學習效果之探討。臺灣運動教育學報,1(2),15-49。
闕月清、蔡宗達 (2003)。體育教學的新概念-遊戲比賽理解式教學法 (TGfU)。載於黃金柱主編,體育課程教學設計理論與實務(頁24-42)。臺北市:國立教育研究院。
鍾畯豐 、黃培竣 、陳志明 (2010)。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應用於運動教育模式-以五人制足球教學為例。休閒運動保健學報,3,132-146。
謝炎良 (2013)。理解式球類教學法應用於高雄市國小六年級籃球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謝瑩蓉 (2013)。賦權運動模式與運動教育模式對國中生籃球課學習效益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縣。
韓欣諺 (2011)。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生軟式高爾夫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簡銘成 (2007)。理解式球類教學法對國中生排球學習效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
蘇慧姍 (2014)。TPSR分別融入運動教育模式及傳統體育教學模式對國中生體育課效益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大學,桃園市。





英文部分:
Almond. L. (1986). Reflecting on themes : A games classification. In R. Thorpe, D. Bunker, & L.Almond (Eds.), Rethinking games teaching (pp.71-72). Loughborough, England :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Bunker, D., & Thorpe, R. (1982). A model for the teaching of games in secondary school.Bulletin of Physical Education, 18(1), 5-8 .
Bunker, D., & Thorpe, R. (1986). Landmarks on our way to teaching for understanding.In R. Thorpe, D. Bunker, & L. Almond (Eds.), Rethinking games teaching (p.5-6).Loughborough, England :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
Cohen, J.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 Hillsdale, NJ: Lawrence Earlbaum Associates.
C. Jindong, G. Hao, Y. Lei, and Y. Ming (2016). Effects of Korfball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in Chinese College Students: A Randomized Study. TGFU CONFERENCE SUPPLEMENT, 579.
DJ Perlman, P Lockwood (2013). The efficacious responses of university students during a season of Sport Education. The Shield-Research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 Sports Science 8.
Dana Perlman (2012). The influence of the Sport Education Model onamotivated students’in-class physical activity. European Physical Education Review
18(3), 335–345
Daniel B. Robinson, Andrew Foran (2011). Pre-Service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Implementation of “TGfU Tennis”: Assessing Elementary Students’ Game Play Using the GPAI. Revue phénEPS / PHEnex Journal, 3(2).
D Perlman & G Goc Karp (2010). Examination of the sport education model using self-determination.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 80.

Everhart, Kimberly Ann. (2012). The Impact of Hybrid Instructional Models on Game Performance Outcomes of Middle School Physical Education Students. Indiana University of Pennsylvania, USA.
H. Zeng, A. -Q. Liu, Y. Zhang, H. Tao, and Q.-Q. Dong (2016). Application of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TGfU) in Preschool Children Basketball Education. TGFU CONFERENCE SUPPLEMENT, 576.
Hastie, Peter, Sinelnikov, Oleg. & Guarino, A. J. (2009). The development of skill and tactical competencies during a season of badminton. European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 9.
Malathi Balakrishnan, Shabeshan Rengasamy, & Mohd Salleh Aman (2011). Effect of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Approach on Students’Cognitive Learning Outcome. World Academy of Science,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77.
Stephen Harvey, Christopher J. Cushion, Heidi M. Wegis and Ada N. Massa-Gonzalez
(2010).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in American high-school soccer: a
quantitative data analysis using the game performance assessment
instrument. Physical Education and Sport Pedagogy, 15(1), 29–54.
Siedentop, D., Hastie, P. A. & van der Mars, H. (2004). Complete Guide to Sport Education.IL: Human Kinetics.
Siedentop, D. (1994). Sport Education: Quality PE Through Positive Sport Experience. IL:Human Kinetics.
T. J. Leonardi, A. L. A. Soares, D. V. C. Brasil, M. C. Boscariol, C. E. Goncalves, 4H. M. Carvalho,and R. R. Paes (2016). Changes in Offensive Tactical Performance Among Under-13 Basketball Players During 4 Months of Training. TGFU CONFERENCE SUPPLEMENT, 49.


Tony Pritchard, Hawkins Andrew, Wiegand Robert, Jonathan N Metzler (2008). Effects of Two Instructional Approaches on Skill Development, Knowledge, and Game Performance. Measurement in Physical Education and Exercise Science, 12 (4).
Peter A. Hastie, Tristan L. Wallhead (2015). Operationalizing physical literacy through sport education. Journal of Sport and Health Science, 4(2), 132-138.
Wee Akina Sia Seng Lee, Shabeshan Rengasamy, & Lim Boon Hooi (2015). The Effectiveness Of Teaching Games For Understanding (Tgfu) In Improving The Hockey Dribling Skills Among School Gir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Physical Education and Computer Science in Sports , 17(1), 129-133.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