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2 10: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劉芯妤
研究生(外文):LIU,HSIN-YU
論文名稱:東南亞新住民對子女教養方式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n Discipline Method to Children of New Inhabitants from Southeast Asia.
指導教授:何俊青何俊青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E,JUN-J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東大學
系所名稱:教育學系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5
中文關鍵詞:東南亞新住民教養方式
外文關鍵詞:new inhabitants from Southeast Asiadecline method.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27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本研究採用質性研究,透過半結構式訪談法及文獻分析之方式,進行東南亞新住民對子女教養方式之資料蒐集與歸納分析,達成下列研究目的:一、了解新住民對於子女之教養想法。二、了解新住民對子女之教養方式。三、了解新住民對於子女之教養影響因素。
此研究是以東南亞新住民母親為主,藉由質性研究之訪談法,篩選出四位越南新住民女性及兩位印尼新住民女性進行訪談,訪談後再以同理心去感受並用文字去詮釋分析他們內心所想表達的想法,並將訪談資料整理為逐字稿進行分析,最後提出未來可供相關單位參考之建議。
綜合歸納文獻探討與新住民受訪分析,本研究針對新住民對於子女教養方式提出以下研究結論:
一、 在教養子女的想法上,希望孩子能夠平安健康的長大,並且重視孩子的品行與社會禮儀規範。
二、 在對於孩子的教養方式上屬於開明權威型,以說理的方式為主,打罵的方式
是在於孩子犯了嚴重的錯誤或是屢次犯錯才會施以懲罰。在讚美與鼓勵孩子時會以給予物質需求為主。而教導課業上以補習的方式彌補自己在課業上的力不從心。
三、 新住民在教養子女上會受到環境、文化以及個人因素之影響。
根據研究結果提出對東南亞新住民在教養子上的相關建議,未來可供相關單位參考。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is adopted in this research.Through Semi-structured interviews and reference investigation,the data are collected and inductively analyzed of discipline methodsto children of new inhabitants from Southeast Asia. This research have achieved following purpose: 1.To realize the discipline opinions to children of new inhabitants. 2.To realize the discipline methods to children of new inhabitants. 3. To realize the impacting factor on discipline method to children of new inhabitants.
The research is based on new inhabitantmothers from Southeast Asia. By interviews of qualitative research method, we choose four and two new inhabitant female from Vietnam and Indonesia to interview. After that we feel their experience by empathy and explain what they want to express in their innermost being literally. Additionally, we collated the interview information into Verbatim and analyzed them. Finally, we bring out the suggestions which are available to related units in the future.
Through reference investigation and interview analysis, the new inhabitant

摘 要 I
ABSTRACT III
目  次 V
圖  次 IX
表  次 X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及研究問題 3
壹、 研究目的 4
貳、 研究問題 4
第三節 名詞釋義 4
第二章 文獻探討 6
第一節 台灣新住民的發展及相關研究 6
第二節 教養方式理論與相關研究 16
壹、 教養方式之定義 16
貳、 父母教養方式之相關理論 19
第三節 教養方式之類型 24
第四節 教養方式相關研究 28
第五節 影響教養方式之因素 37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設計 39
第一節 研究方法 39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場域 40
壹、 研究對象 40
貳、研究場域 44
第三節 研究架構 45
第四節 信度與效度 48
壹、 信度 48
貳、 效度 48
第五節 研究倫理 49
壹、 告知後同意 49
貳、 注重保密、隱私 49
參、 互惠原則 49
肆、 尊重與非批判 50
第四章 研究結果分析與討論 51
第一節 東南亞新住民之教養理念 51
第二節 東南亞新住民之教養方式 58
壹、 尊重子女的選擇權 58
貳、 以口頭讚美為主 60
參、 犯錯時懲罰的方式多數採用說理為主 61
肆、 處理孩子課業問題 63
伍、 課外讀物的提供 66
陸、 小結 67
第三節 影響東南亞新住民教養方式之因素 68
壹、 傳統原生家庭教養觀念之影響 68
貳、 個人經驗之影響 71
參、 經濟之影響 72
肆、 原生母國文化之影響 74
伍、 其他家庭成員相處之影響 76
陸、 工作之影響 78
柒、 小結 79
第四節 綜合討論 7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83
第一節 結論 83
壹、 東南亞新住民之教養想法 83
貳、 東南亞新住民之教養方式 84
參、 影響東南亞新住民教養方式 86
一、 環境因素之影響 86
二、 文化因素之影響 87
三、 個人因素之影響 87
第二節 建議 88
壹、 對新住民家庭方面的建議 88
貳、 對教育單位的建議 89
參、 未來研究建議 90
參考文獻 91

內政部統計處(2012)。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與教育專案報告。台北:內政部。

內政部統計處(2012)。101年第22週內政部統計通報外籍配偶人數統計。
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week.aspx。

內政部統計處(2013)。103年第5週外籍配偶人數統計。
取自http://www.moi.gov.tw/stat/week.aspx。
內政部(2014)。外籍與大陸配偶輔導與教育專案報告。台北:內政部。
方淑寬(2005)。國小學童個人因素, 父母管教方式及級任教師領導行為對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以台北縣雙和國小外籍配偶子女為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班在職專班(未出版),台北。
朱玉玲(2002)。澎湖縣外籍新娘生活經驗之探討。國立嘉義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朱瑞玲(1984)。父母教養方式之變遷。教育資料文摘, 15(5), 115~134。
吳秀碧(1993)。國小兒童a型傾向與其母親教養方式之相關研究。國立政大學英國語文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承珊(1999)。母親與教師的管教方式對幼兒社會行為影響之研究。 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舒靜(2003)。台灣外籍新娘分佈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吳順永(2008) 。新臺灣之子的媽外籍配偶身心健康亟需探討。今日新聞。取自:
http://www.nownews.com/2008/11/07/11478-2361583.htm。
呂念慈(2007)。六位東南亞籍新移民母親子女教養經驗之研究。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李沛玲(2013)。新住民學童母親教養態度與學習適應關係之研究。國立屏東教育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李宗文(2002)。Baumrind的教養方法和中國教養方法探討。國教之聲,34(2),8-13。
李俊男(2004)。東南亞外籍配偶識字教育方案學習障礙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李若琦(2004)。一樣不一樣?依學齡前幼兒父母眼中的男孩女孩。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惠加(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
沈育慧(2007)。公立幼稚園資深實習輔導教師專業成長之個案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沈珮文(2001)。宜蘭縣國中生父母管教態度, 英語焦慮與英語學習動機之關係研究。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那昇華(2007)。新移民子女的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中高年級為例。31T國立臺北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31T
林正文(1981)。父母教養態度與少年犯罪行為困擾之關係。台南師專學報,121-160。
林式州(2009)。外籍配偶對子女教養方式之研究。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林秀華(2001)。屏東地區母親教養信念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林盈弟(2006)。外籍配偶教養方式及其子女學校生活適應情形之研究--以高雄市的外籍配偶為例。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林家興(1997),親職教育的原理與實務。台北:心理。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 。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方式和子女行為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72,41-47。
林惠雅(1998)。母親信念內涵及其與教養方式的關係。學生輔導通訊,72-85。
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一):內涵意義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143-180。
林惠雅(2000)。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應用心理研究,6,75-96。
林璣萍(2003)。台灣新興的弱勢學生—外籍新娘子女學校適應現況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邱欣怡、葉芝君、林俊瑩(2008)。影響學年教育階段家長管教子女方式之因素探討-以花蓮縣市為例。載於國立東華大學幼兒教育系舉辦之「2008幼兒教育全方位,教出品格力幼教學術研討會」論文集(頁150-170),花蓮。
邱奕仁(2004)。越南籍配偶對於學前子女之教養信念及其教養方式之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邱埱雯(1999)。在地國際化:日本農村菲律賓新娘。當代, 141,108-117。
邱琡雯(2000)。在台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北縣成教:輔導月刊,18,8-15。
邱琡雯(2000)。在臺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 同化? 還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學刊,29,197-219。
施玉鵬(2002)。出生序、父母管教方式對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同儕關係、社會興趣之關係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
柯麗貞(2006)。新移民子女家庭教養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以三峽鎮為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教育行政與評鑑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31T洪巧(2006)。國小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社交技巧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31T研究所碩士論文31T(未出版),高雄。31T
洪藝真(2006)。東南亞外籍配偶來台適應歷程、教養方式及子女氣質之個案研究。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夏曉鵑(2000)。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外籍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2)。流離尋岸-資本國際化下的「外籍新娘」現象。政治與社會哲學評論,6,231-237。
夏曉鵑(2003)。實踐式研究的在地實踐: 以“外籍新娘識字班”為例。臺灣社會研究, 49,1-47。
徐如美(2004)。外籍母親親職教育課程實施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南。
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
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高立文(2002)。半邊天--女性領導人成功經驗之探索。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張子超(2000)。九年一貫課程環境教育融入的內涵與教學。台灣教育,589,12-21。
31T張玉英(2004)。台灣不同語族教養文化語用比較─以泰雅族和閩南族為例。國立新竹教育大學台灣語言與語文教育31T研究所碩士論文31T(未出版),新竹。31T
張艾俐(1989)。孫運璿傳。天下雜誌,340。
張春興(2001)。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書局。
張秋慧(2004)。跨文化家庭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學習適應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張康樂(1990)。曼荼羅的世界。台北市:世茂出版社。
張維中(2004)。外籍配偶國小高年級兒童父母教養態度,同儕關係及自我效能之研究。文化大學31T社會福利31T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瓊雲、郭洪國雄、黃婉雯、廖梅花、王翠鳳、蔡淑桂、梁素霞、張佩玲、吳璇玉(2006)。親職教育。台中:華格。
張齡友(2004)。早期家庭經驗柬埔寨母親學齡前子女教養之個案研究。幼兒保育學刊,2,139-164。
教育部(2013)。外籍配偶子女就讀國中小人數統計(101學年度)。 取自
http://140.111.34.54/statistics/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8869。
31T莊婉妮(2005)。高雄市國中資優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31T研究所碩士論文31T(未出版),高雄。31T
許憶真(2004)。父母管教方式及國小學生自我概念對其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郭芳君(2003)。父母教養方式,自我韌性與內在性自我控制、少年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郭添財(2006)。新臺灣之子多元化下的課程規劃。臺灣教育,641,27-35。
郭靜晃、吳幸玲譯(1994)。Philip Newman and Barbara Newman 原著。發展心理學心理社會理論與實務。台北:揚智。
陳月娥(2003)。親職教育概要。台北:千華。
陳玉屏(2005) 。 高雄市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態度與職業自我概念之相關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陳向明(2002)。社会科學質的硏究 。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陳秀枝(2007)。屏東縣外籍配偶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校生活適用之研究。台東大學社會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陳佳莉(2007)。新住民教養態度與新住民子女學校適應之關係研究— 以嘉義縣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犯罪防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姿廷(2003)。國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完美主義與學業延宕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陳美惠 (2002)。彰化縣東南亞外籍新娘教養子女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陳益連(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A型行為、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雅玲(2004)。高雄地區國小國語文教師教學創新及其研習需求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雯鈴(2008)。越裔新移民女性母職教育工作之研究。 國立屏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源湖(2003)。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論述外籍配偶教育之實踐。成人教育,75, 20-30。
陳滄鉦(2007)。新住民子女的同儕關係與學習適應之關係研究-以基隆市國民小學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嘉玉(2005)。國中生知覺父母婚姻關系、父母管教態度與其異性交友態度之相關研究。文化大學心理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31T彭偉峰31T(2004)31T。國小高年級學童人格特質、父母管教方式對生活壓力影響之研究-以中部地區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諮商與教育心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31T
黃玉臻(1997)。國小學童 a 型行為、父母管教方式與生活適應相關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沛文(2007)。新住民子女教與困境與因應策略。研習資訊,24(6):139-147。
黃拓榮(199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失敗容忍力與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黃鈺樺(2008)。在台灣的國小學生的越南籍新住民母親教養能力轉化歷程研究。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林宜穎、黃明月、葉書秀(2008)。外籍配偶子女教養方式及其轉化學習之方案發展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1(4),75-108。
黃家燊(2004)。國小高年級學童內外控信念、父母及教師管教方式與焦慮之相關研究。台灣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富順(2003)。比較終身教育。台北市: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黃旐濤、黃秋玉、陳淑美、勞賢賢(2008)。各級學校外籍配偶子女現況與困境之研究。南台灣幼兒保育學術研討會,屏東縣。
黃德祥(2006)。臺灣新住民子女的教育與輔導新課題。教育研究月刊,141,18-24。
黃德祥(2006)。親職教育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偉華。
楊艾俐(2002)。台灣變貌:下一代衝擊新台灣之子。天下雜誌,271,101-102。
楊艾俐(2002)。臺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119,95-128。
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4-99。
31T楊佳穎(2008)。大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親職化與心理適應之相關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31T研究所碩士論文31T(未出版),屏東。31T
楊國樞(1986) 。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1(28),7-28。
楊淑朱(2003)。雲林縣外籍女性配偶子女在校狀況之調查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楊淑朱,邢清清,翁慧雯,吳盈慧,張玉巍(2004)。雲林縣外籍女性配偶子女在校狀況之調查。國立嘉義大學主辦 [外籍與大陸配偶子女教育輔導學術研討會] 宣讀之論文,嘉義。
楊翠藝(2013)。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課業壓力與學業復原力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雲林縣。
葉芝君(2009)。太魯閣族父母教養方式之研究─以家有學齡前子女為例。國立花蓮教育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葉淑慧(2005)。東南亞女性外籍配偶生活適應與補校學習。中華大學經營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詹棟樑(1983)。親職教育理論探討。台北:華欣。
廖格培(2003)。彰化地區未成年母親婚姻品質與教養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廖素偵(2007)。新移民女性對子女教育價值與教育期望之研究─以越南籍女性配偶為例。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趙富年(1980)。影響國中學生生活適應的家庭因素。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趙富年(1988)。單親家庭對青少年人格發展的影響。教師天地,43,26-27。
齊君蕙(2006)。新住民家庭母親對子女教養方式與子女園所生活適應之研究─ 以台東縣為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劉明松(1998)。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248,123-140。
劉明松,張韶霞(2001)。國小學童家庭結構及父母教養方式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3(1),61-77。
劉奕樺(1996)。父母管教、社會行為、同儕喜愛與被拒絕男生之關係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劉美芳,鍾信心,許敏桃(2001)。台灣外籍新娘之文化適應-護理專業的省思。護理雜誌,48(4),85-89。
劉慈惠(1999)。幼兒母親對中國傳統教養與現代教養的認知。新竹師院學報,12,311-345。
劉慈惠(2001)。現代幼兒母親的教養信念—以大學教育程度者為例。新竹師院學報,14,355-405。
劉禕翎(2006)。從新住民談新臺灣之子的教育。南華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56。
31T劉寶31T(2001)31T。桃園縣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態度、成就動機與學習壓力相關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輔導教學31T研究所碩士論文31T(未出版),臺北市。31T
潘文忠(2006)。迎接可愛好鄰居---談新住民子女教育及輔導。教育研究月刊,141,50-57。
潘婉茹(2000)。母親教養態度與高職女生性別特質、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 心理。
蔡秀珠(2004)。台中縣外籍配偶識字學習障礙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奇璋(2004)。外籍配偶參與國小子女學習的障礙及其解決途徑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鄭予靜(2004)。台灣爸爸的父職經驗--分析台越跨文化家庭之親職互動。暨南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南投。
盧秀芳(2003)。在台外籍新娘子女家庭環境與學校生活適應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31T學校行政31T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蕭昭娟(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段與族群關係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蕭昭娟(2000)。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外籍新娘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地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賴建達(2002)。國民小學實施外籍新娘識字教育之研究—以一所山區小學為例。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賴玲惠(2008)。母親教養風格, 幼兒自主性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東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謝慶皇(2004)。外籍配偶子女學業成就及其相關因素探討。 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鍾麗儀(2011)。31T父母教養態度、親子互動與幼兒情緒能力之研究31T。國立政治大學幼兒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簡志娟(1995)。影響父母教養方式之因素--生態系統理論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家政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
簡茂發(1978)。父母教養態度與小學兒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1, 63-85。
簡鳳儀(2004)。台東縣海線地區阿美族國小學童父親意象之研究。國立台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東。
羅玉珠(2011) 。新住民母親教養方式與低年級子女國語、數學學習表現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蘇容瑾(2004)。外籍配偶對母職之角色覺察與子女教養態度之研究。南台科技大學技職教育與人力資源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
Baumrind, D. (1966). Effects of authoritative parental control on child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37(4), 887-907.
Baumrind, D. (1967). Child care practices anteceding 3 patterns of preschool behavior. 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Genetic Psychology Monographs, 75, 43-88.
Baumrind, D.(1991). 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1, 56-95.
Carmelle, M., & Pasley, K. (1996). Father’s parenting role identity and Father
involvement.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7, 26-42.
del Rosario (1994). Lifting the Smoke Screen:Dynamics of Mail-Order Bride Migration from the Philippines ,Institute of Social Studies,The Hague.Ph.D.Dissertation.
Flouri, E. (2007). Early family environments may moderate prediction of low educational attainment in adulthood: The cases of childhood hyperactivity and authoritarian parenting. Educational Psychology 27(6), 737-751.
Hoffman, M. L., & Saltzstein, H. D. (1967). Parent Discipline and the Child’s Moral Develop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 45-57.
Hurlock, E. B. (1978), Child development (6PthP ed). New York: McGraw-Hill.
Luster, T., Rhoades, K., & Haas, B. (1989). The relation between parental values and parenting behavior-teat of the kohn hypothesis. Journal of Marriage and Family, 51, 139-147.
Maccoby, E. E. & Martin, J. A(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ent of the family: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H.Mussen(Ed.),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4,1-101.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Mead, George Herbert. (1934). Mind, Self and Society.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Patton, M. Q. (1990). Qualitative evaluation and research methods Newbury Park, CA: Sage.
Rubin, K. H. & Mills, R. S. L. (1992). Parents thoughts about children’s socially adaptive and maladaptive behaviors: Stability, change,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I. E. Sigel, A. V. McGillicuddy-De Lisi, & J. J. Goodnow (Eds.), Parental belief systems: The psychological consequences for children (2nd ed.)(pp.41-67),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李宗文(2002)。Baumrind的教養方法和中國教養方法探討。國教之聲,34(2),8-13。
2. 林惠雅(1995)。父母教養方式和子女行為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72,41-47。
3. 林惠雅(1998)。母親信念內涵及其與教養方式的關係。學生輔導通訊,72-85。
4. 林惠雅(1999)。母親信念、教養目標與教養行為(一):內涵意義之探討。應用心理研究,2,143-180。
5. 林惠雅(2000)。母親與幼兒互動中之教養行為分析。應用心理研究,6,75-96。
6. 邱琡雯(2000)。在臺東南亞外籍新娘的識字/生活教育: 同化? 還是多元文化。社會教育學刊,29,197-219。
7. 張齡友(2004)。早期家庭經驗柬埔寨母親學齡前子女教養之個案研究。幼兒保育學刊,2,139-164。
8. 郭添財(2006)。新臺灣之子多元化下的課程規劃。臺灣教育,641,27-35。
9. 陳源湖(2003)。從多元文化教育觀點論述外籍配偶教育之實踐。成人教育,75, 20-30。
10. 黃沛文(2007)。新住民子女教與困境與因應策略。研習資訊,24(6):139-147。
11. 林宜穎、黃明月、葉書秀(2008)。外籍配偶子女教養方式及其轉化學習之方案發展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11(4),75-108。
12. 黃德祥(2006)。臺灣新住民子女的教育與輔導新課題。教育研究月刊,141,18-24。
13. 楊艾俐(2002)。臺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119,95-128。
14. 楊艾俐(2003)。台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4-99。
15. 楊國樞(1986) 。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1(28),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