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68)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5 17:1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清玉
研究生(外文):Ching-Yu Wu
論文名稱:《三國演義》忠義人物形塑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Study on loyalty and brotherhood character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指導教授:徐亞萍徐亞萍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作者未提供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銘傳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中國文學系碩士在職專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中國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10
中文關鍵詞:三國演義忠義人物形塑傳統文化
外文關鍵詞:Th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character imagetraditional cultur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83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於古於今,皆曾造就洛陽為之紙貴的歷史小說《三國演義》,書中再現了三國時期各路英主龍爭虎鬥、各方人才風雲際會的璀璨年代。在此九十年之間,多少英雄豪傑的起落,及各方戰事的交替更迭,皆輕暢地運轉於作者羅貫中生花妙筆之下,及別出機杼的編派與奪裁之中,致使後代讀者不自覺地輕忽了《三國演義》裡虛構的小說面向,卻將之認定為真實的歷史事件,竟深植且傳唱於歷代人們的意識及生活之中。它之所以有如此動人的魅力,除了基於歷史上三國時代,確有此兵馬倥傯卻又英豪滙聚,以彰顯時代的壯偉外,作家羅貫中依史實復加以想像、鋪陳,並去蕪存菁之後,更以其獨有的創意構思的藝術天才,實為《三國演義》之所以備受推崇之主因。然而,存乎中華民族思想內,那嚮往忠孝節義的民族精神,則更是羅貫中處於危難的時代下,以文人救世濟民的胸懷抱負,所強力宣揚的道德圭臬,故其筆下所刻畫的忠義人物,如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各自有其特殊的形象、獨特的標幟,更充溢著令後輩望塵莫及的赤血丹心,這種精神人格,是悠久的傳統文化所薰陶的成果,亦是中華民族異於西方國家所擁有的珍貴資產。
  本論文共分為六章,第一章為緒論,除了闡明研究動機與目的、研究範圍及方法外,亦對前人文獻作探究回顧;第二章,將作者身處的時代環境,及故事內容的取材依據作一析論,以期對《三國演義》內容的思想理解有所助益;第三章,釐清傳統文化裡「忠」、「義」思想概念的淵源及演變,以期對忠義人物人生舉措抉擇之原由,能有根本的理解;第四章,針對《三國演義》中劉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忠義人物的思想及行止作一番剖析,以突顯作者形塑忠義人物的特色;第五章,則探討忠義人物背後所寓涵的文化蘊義,及作者創作的思想意識,藉理解傳統文化對士人的深層影響,而達致歷史文化特色的理解;第六章,總結前文的論述,並提出對現代社會人心應有的啟引。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which represents a glorious era when many great heroes congregated and struggled to be emperors in the Three Kingdoms, has always been popular for centurie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heroes and wars superseded by one another within the ninety years, which led the countries to a state of agitation or of turbulent change, were all vividly and fluently depicted and well-composed by the literary giant, Luo Guan-Chung. It was so well written that the descendents from the generation on deeply believed they were actual historical events, and imprinted the thoughts on their minds, leaving the fictitious aspects behind. Although they were not all historically accurate, the years of The Three Kingdoms were an epoch which was indeed in a turmoil of wars in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he considerable warlords who did leave their names in history made this era even more magnificent. Luo Guan Chung, with his artistic and creative literary talent, used his fertile imagination and properly arranged his stories based on the facts. All the elements above combined made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a highly-praised masterpiece. In Chinese culture, moral values were deeply embedded in Chinese people, such as being loyal to your kings, brothers, and parents. Guan-Chung Luo, as an intellectual in political turmoil, he felt great responsible for preaching the moral values to all the people at that turbulent time. Therefore the main “brotherhood characters” he depicted, such as Liu Bei, Zhuge Liang, Guan Yu and Zhang Fei, had their unique images, special symbols, and all of them glowed with the good virtues, loyalty, and patriotism, which have made the posterity respect and admire them until now. The sort of spirit and characters nurtured by the Chinese traditional culture were the precious cultural assets, which were also one of the reasons why Chinese people differ from the western people.
 This study is divided into six chapters. In the introductory chapter, I’ll not only elaborate my research motive, goal, categories, and methods, but also do research on literature review. In the second chapter, I’ll analyze the social and culture background which Luo Guan Chung was in, and discuss the materials which the stories were based on in order to know better about the spirits and thoughts in “Romance of the Three Kingdoms.” In the third chapter, I’ll try to give a clear statement about the origin and evolvement of the thoughts on being loyal to the superiors and brothers in order to know better about why the “brotherhood characters” made such choices and acted that way in their lives. In the fourth chapter, I’ll analyze the thoughts and behaviors of Liu Bei, Zhuge Liang, Guan Yu, Zhang Fei, and Zhao Yun to distinguish the outstanding features of the “brotherhood characters” depicted by the author. In the fifth chapter, in order to figure out the immense influence on intellectuals and to appreciat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history and culture, I’ll probe into the culture meaning of the “brotherhood character”and the author’s thoughts while he was creating this great work. In the sixth chapter, I’ll sum up the discussions above and bring up the points that will enlighten the mind of people in modern society.
   目 次

第一章 緒論……………………………………………一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二
第二節 文獻回顧與探討………………………………五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方法………………………………十

第二章《三國演義》的作者及其成書…………………十三
第一節 羅貫中的生平及其時代環境…………………十四
第二節 《三國演義》的成書經過………………………二五
第三節 《三國演義》版本與毛綸、毛宗崗之修訂……三八

第三章 忠孝節義的文化淵源及其演變…………………四三
第一節 「忠」的思想發軔及其內涵……………………四三
第二節 「義」的思想發軔及其內涵……………………六四
第三節 秦代以後「忠義」道德的演變………………七九

第四章《三國演義》忠義人物之形塑……………………九一
第一節 歷史小說的定義與特色…………………………九一
第二節 忠義人物的形成及其特質………………………一○○
第三節 《三國演義》忠義人物之形塑……………………一○八

第五章《三國演義》忠義人物形塑的文化義涵…………一四三
第一節 渴望賢君明主……………………………………一四三
第二節 追求理想人格……………………………………一五四
第三節 重建理想君臣關係………………………………一六七

第六章 結 論………………………………………………一七九
  一、忠義人物的獨特性與個別化………………………一八○
  二、傳統文化的彰顯及實踐……………………………一八三
  三、忠義精神的反思與啟引……………………………一八五

主要參考書目…………………………………………………一八九
一、專書
(一)古籍文獻(按朝代先後排序,再按姓氏筆畫排序)
《管子》 先秦‧管仲著 瀋陽 遼寧教育出版社,一九九七年
《韓非子》 先秦‧韓非著 清‧顧廣圻識誤 姜俊俊標校 上海古籍出版社一九九六年
《史記》 漢‧司馬遷著 臺北 鼎文書局 一九七七年
《漢書》 漢‧班固著 臺北 鼎文書局 一九七九年
《春秋繁露》 漢‧董仲舒著 上海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八九年
《春秋繁露注》 漢‧董仲舒著 清‧凌曙注 臺北 世界書局 一九五八年
《禮記正義》 漢‧鄭玄注 唐‧孔穎達正義 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八年
《論語集解義疏》 魏‧何晏集解 梁‧皇侃義疏 蒐入《論語注疏及補正》 臺北 世
 界書局 一九六三年
《春秋左傳集解》 晉‧杜預注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一九七七年
《春秋左傳正義》 晉‧范甯集解 唐‧楊士勛疏 李學勤主編《十三經注疏整理本》  臺北 臺灣古籍出版社 二○○一年
《華陽國志》 晉‧常璩著 濟南 齊魯書社 二○一○年
《三國志》 晉‧陳壽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二年
《陶淵明集》 晉‧陶淵明著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九九年
《漢晉春秋》 晉‧習鑿齒著 王雲五主編《叢書集成初編》 臺北 商務印書館 一九 三九年
《宋書》 南朝‧沈約 等著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七四年
《後漢書》 南朝‧范曄著 臺北 藝文印書館 一九五五年
《文心雕龍》 南朝‧劉勰著 臺北 明倫出版社 一九七一年
《李太白全集》 唐‧李白著 清‧王琦注 北京 中華書局 二○○六年
《晉書》 唐‧房玄齡等著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七四年
《文山先生集》 宋‧文天祥著 王雲五主編《萬有文庫薈要》 臺北 商務印書館 一 九六五年
《資治通鑑》 宋‧司馬光著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五六年
《四書集註》 宋‧朱熹著 臺北 中國子學名著集成編印基金會印行 一九七八年
《朱子語類》 宋‧朱熹著 臺北 文津出版社 一九八六年
《郡齋讀書志》 宋‧晁公武著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一九七八年
《張載集》 宋‧張載著 徐秀榮編 臺北 里仁書局 一九七九年
《新五代史》 宋‧歐陽脩著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七四年
《歐陽文忠公集》 宋‧歐陽脩著 上海 商務印書館 一九三六年 
《新唐書》 宋‧歐陽脩、宋祁等著 臺北 德志出版社 一九六二年
《蘇東坡全集》 宋‧蘇軾著 臺北 世界書局 一九七四年
《蘇軾文集》 宋‧蘇軾著 明‧茅維編 孔凡禮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二○○四年
《陵川集》 元‧郝經著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一九七三年
《宋史》 元‧脫脫著 臺北 德志出版社 一九六二年
《續文獻通考》 明‧王圻著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一九八七年
《稗史彙編》 明‧王圻著 臺北 新興書局 一九六九年 
《西湖遊覽志餘》 明‧田汝成著 臺北 世界書局 一九六三年
《焚書》 明‧李贄著 張建業主編《李贄全集注》 北京 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 二○ 一○年
《元史》 明‧宋濂著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七六年
《七修類稿》明‧郎瑛著 蒐入《筆記小說大觀》三十三編 臺北 新興書局一九七五年
《百川書志》 明‧高儒著 上海 古典文學出版社 一九五七年
《南村輟耕錄》 明‧陶宗儀著 北京 中華書局 二○○四年
《東周列國志》 明‧馮夢龍著 蔡元放改撰 臺北 三民書局 一九九一年
《三國演義》 明‧羅貫中著 臺北 三民書局 二○○九年
《閒情偶寄》 清‧李漁著 臺北 明文書局 二○○二年
《說文解字注》 清‧段玉裁著 臺北 漢京文化 一九八○年,
《范仲淹全集》 清‧范能濬編集 薛正興校點 南京 鳳凰出版社 二○○四年
《墨子閒詁》 清‧孫詒讓著 孫啟治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 二○○一年
《尚書今古文注疏》 清‧孫星衍著 臺北 文津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
《墨子》 清‧畢沅校注 吳旭民標點 上海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
《孟子正義》 清‧焦循著 臺北 世界書局 一九五六年
《廿二史箚記》 清‧趙翼著 臺北 世界書局 一九五八年
《老殘遊記》 清‧劉鶚著 臺北 金楓出版社 一九九一年
《日知錄集釋》 清‧顧炎武著 清‧黃汝成集釋 臺北 世界書局 一九六二年
(二)今人著作(按姓氏筆劃排序)
《中國歷代小說序跋集》 丁錫根編 北京 人民文學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
《甲骨文字詁林》 于省吾主編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九六年
《史學方法》 王爾敏著 臺北 東華書局 一九七七年
《三國演義與傳統文化》 王前程著 武漢 華中師範大學出版社 二○○七年
《新語校注》 王利器著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九七年
《小說結構》 方祖燊著 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 一九九五年
《先秦之仁義禮說》 方穎嫻著 臺北 文津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
《中國小說史料》 孔另境編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五七年
《中華倫理範疇|義》 仝晰綱、查昌國、于云瀚等著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二○ ○六年
《三國演義資料匯編》 朱一玄、劉毓忱編 天津 南開大學出版社 二○○五年
《朱子彥論三國謀略》 朱子彥著 上海 古籍出版社 二○○八年
《史學方法論》 杜維運著 臺北 三民書局 一九九五年
《羅貫中與三國演義》 沈伯俊著 臺北 遠流出版社 二○○七年
《神遊三國》 沈伯俊著 臺北 遠流出版社 二○○六年
《三國演義新探》 沈伯俊著 成都 四川人民出版社 二○○二年
《關漢卿戲曲集》 吳國欽校注 臺北 里仁書局 一九九八年
《士與中國文化》 余英時著 上海 上海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七年
《中國古代的「忠」論研究》 佐藤將之著 臺北 臺大出版中心 二○一○年
《帝王詩詞三百首》 李鍾琴選注 桂林 灕江出版社 一九九六年
《中國通史》 周谷城著 上海 上海書店 一九九一年 
《中國的小說藝術》 周中明著 臺北 貫雅文化事業 一九九○年
《三國演義考評》 周兆新著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年
《三國演義叢考》 周兆新著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
《董仲舒》 韋政通著 臺灣 東大圖書公司 一九八六年
《胡適文存》第二集 胡適著 臺北 遠流出版社 一九八三年
《中國通史簡編》 范文瀾著 北京 人民出版社 一九六五年
《國語集解(修訂本)》 徐元誥著 王樹民、沈長雲點校 北京 中華書局二○○二年
《詩經集解辨正》 徐天璋著 林慶彰主編《民國時期經學叢書‧第四輯》 臺中 文听 閣國書公司 二○○九年
《方苞散文選集》 徐柏容、鄭法清主編 天津 百花文藝出版 一九九五年八月
《中國人性論史‧先秦篇》 徐復觀著 臺北 中央書局 一九六三年
《漢末士風與建安詩風》 孫明君著 臺北 文津出版社 一九九五年
《殷墟文字記》 唐蘭著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八一年
《中國文化的展望》 殷海光著 臺北 臺大出版中心 二○○九年
《小說藝術論》 馬振方著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 一九九九年
《三國演義的文化解讀》 郭瑞林著 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六年
《小說美學》 陸志平、吳功正著 臺北 五南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
《小說創作的方法與技巧》 陳碧月著 臺北 秀威資訊科技 二○○三年
《諸葛亮形象史研究》 陳翔華著 杭州 古籍出版社 一九九○年
《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時代的宗教、倫理與社會思想》 陳來著 臺北 允晨文化 出版 二○○六年
《般虛卜辭綜述》 陳夢家著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八八年
《三國演義之美學解讀》 陳瑞秀著 臺北 文津出版社 二○○八年
《中國哲學大綱|中國哲學問題史》 張岱年著 北京 昆倫出版社 二○一○年
《中國四大古典小說論稿》 張錦池著 北京 華藝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
《荀子簡釋》 梁啟雄編 臺北 華正書局 一九七四年
《論語集釋》 程樹德著 臺北 藝文印書館 一九六五年
《中國文化路向問題的新檢討》 勞思光著 臺北 東大書局 一九九三年
《中國文學史》第四冊 游國恩著 香港 中國圖書刊行社 一九九○年
《小說經驗》 黃武忠著 臺北 富春文化事業公司 一九九○年
《劍橋中國遼西夏金元史》 傅海波、崔瑞德著 北京 中國社會科學出版 一九九八年
《宋明之際的社會心理與小說》 傅惠生著 北京 東方出版社 一九九七年
《解讀三國演義》 傅隆基著 臺北 知書房出版社 二○○五年
《晏子春秋集釋》 楊家駱主編 臺北 鼎文書局 一九七七年
《呂氏春秋集釋等五書上》 楊家駱主編 臺北 鼎文書局 一九七七年
《淮南子注》 楊家駱主編 臺北 世界書局 一九六八年
《作為修辭的敘事》美‧詹姆斯、費倫著 陳永國譯 北京 北京大學出版社二○○二年
《元代文人心態》 麼書儀著 北京 文化藝術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
《三國人物論文集》 禚夢庵著 臺北 臺灣商務印書館 二○○二年
《元曲選》 趙義山選注 上海古籍出版社 二○○八年
《中國新文學大系‧建設理論集》 趙家璧主編 臺北 業強出版社 一九九○年
《中國小說史略》 魯迅著 臺北 風雲時代出版 一九九六年
《古小說鉤沉》 魯迅著 蒐入《魯迅全集》 上海 人民文學出版社 一九七三年
《魯迅全集》 魯迅著 香港 文學研究社 一九五六年
《三國演義的美學世界》 廖瓊媛著 臺北 里仁書局 二○○○年
《郭店儒簡論略》 歐陽禎人著 臺北 臺灣古籍出版社 二○○三年
《苦悶的象徵》 廚川白村著 魯迅譯 臺北 昭明出版社 二○○○年
《中國文學發展史》 劉大杰 臺北 華正書局 二○○二年
《三國倫理研究》 劉傳航著 四川 成都巴蜀書社 二○○二年
《中國小說理論批評史》 劉良明著 臺北 洪葉文化出版 一九九七年
《中國傳統價值觀念詮釋學》 劉翔著 臺北 桂冠圖書 一九九三年
《戰國策集注匯考》(增補本) 諸祖耿著 南京 鳳凰出版社 二○○八年
《中國歷史精神》 錢穆著 臺北 東大圖書公司 一九七六年
《簡明清史》 戴逸著 北京 人民出版社 一九八○年
《三國演義源流研究》 關四平著 哈爾濱 黑龍江教育出版社 二○○三年
《英雄之歌|羅貫中與三國演義》 羅遠道、師尼羅著 臺北 萬卷樓圖書 一九九九年
《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 嚴可均校輯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八五年
《說文綜合的研究》 顧藎丞著 臺北 文海書局 一九七二年

二、學位論文(先博士論文後碩士論文,按時間先後排序)
《高陽清代歷史小說研究》 陳薏如著 中國文化大學文學研究所博士論文 二○○一年
《《三國演義》人物形象》 羅永裕著 中國文化大學中文所博士論文 二○○三年
《高陽歷史小說《慈禧全傳》研究》 楊丕丞著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所博士論文 二○○ 六年
《魏晉忠孝觀》 陳瓊玉著 國立成功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二○○三年
《《三國志》忠義人物研究》 李秀玲著 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國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 文 二○○四年
《《三國演義》中曹操形象及其演變》 方志豪著 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二○○七年

三、期刊論文(按時間先後排序)
〈《三國志演義》的演化〉 鄭振鐸著 《小說月報》 一九二九年第二十卷第十期
〈孔子的述與作〉 屈萬里著 《孔孟學報》 一九七二年卷十期十二
〈中國史學之特點〉 錢穆著 杜維運、黃進興編 《中國史學史論文選集》 臺北 華 世出版社 一九七六年
〈略論《三國演義》與裴松之《三國志注》的關係〉 胡楚生著 《古典文學》 一九八 一年第三卷
〈重新評價《三國演義》〉 劉知漸著 《社會科學研究》 一九八二年第四期
〈羅貫中與《三國志通俗演義》〉上篇 王利器著 《社會科學研究》一九八三年第一期
〈談《三國演義》〉 楮斌傑著 陶君起等著《三國演義研究》 臺北 木鐸出版社 一 九八三年
〈我們民族的雄偉的歷史悲劇〉 黃鈞著 載於《三國演義研究集》 成都 四川省社會 科學院出版社 一九八三年
〈《三國演義》是元代作品〉 劉友竹著 載於《三國演義研究集》 成都 四川省社會 科學院出版社,一九八三年
〈《三國演義》反映的心理意識〉 杜景華著 劉世德主編《三國演義學刊》 成都 四 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一九八六年
〈傳統文化心理結構與《三國演義》研究〉 魯德才著 劉世德主編《三國演義學刊》  成都 四川省社會科學院出版社 一九八六年
〈不可等量齊觀的兩部「三國」|嘉靖本與毛本「擁劉反曹」之不同〉 徐中偉著 河南 省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編《三國演義研究論文集》 北京 中華書局 一九九一年
〈公與私|忠的倫理內涵〉 劉紀曜著 黃俊傑編《中國文化新論.天道與人道》 臺北 聯經出版社 一九九三年
〈忠節的歷史考察:先秦時期〉 魏良弢著 《南京大學學報》 一九九四年第一期
〈《三國演義》|文學與歷史的辨正統一〉 張國光著 《湖北大學學報》 一九九七年 第二期
〈也論中國古代忠君觀念的產生〉 陳筱芳著 《西南民族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二○○一年卷二十二期
〈梟雄與明君|論劉備形象〉沈伯俊著 《廈門教育學院學報》二○○三年第五卷第一期
〈論文學閱讀中的審美心理需要〉 張文東著《東北師範大學學報》 二○○三年第三期
〈《三國演義》中的俠義精神〉 鄭春元著 《大連大學學報》 二○○五年第二十六卷 第五期
〈道德與智慧交鋒中走向毀滅︱論《三國演義》中諸葛亮的悲劇〉 謝泉著 《陝西理工 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二○○五年第二十三卷第一期
〈《三國演義》:小說敘事修辭與意識形態〉 余岱宗著 《福建師範大學學報‧哲學社 會科學版》 二○○六年第六期
〈論《三國演義》「年少大志」塑造模式〉 姜子龍著 《瀋陽師範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 二○○六年第三十卷第一期
〈關羽形象與關羽崇拜的傳播與接受〉 劉海燕著 《南開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二 ○○六年第一期
〈民間與文人視角下的劉備形象〉 王會明著 《陝西教育學院學報》 二○○八年第二 十四卷第四期
〈論《三國演義》劉備形象的塑造〉 湯曉亮、付細龍著 《語文教學與研究》 二○○ 八年八B期
〈論文天祥忠義之特點〉 劉春華著 《淮北煤炭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二 ○○八年第二十九卷第四期
〈劉備在正史中的原始形象〉 陳倩著 《西華師範大學學報》 二○○九年
〈五代時期統治者對忠義思想的倡導〉 曾國富著 《船山學刊》 二○○九年第一期
〈《三國演義》接受的文化闡釋〉 張紅波著 《成都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二○○ 九年第一期
〈《三國演義》與儒家的治國理想〉 劉相雨著 《齊魯學刊》 二○○九年第五期
〈《三國演義》中正統「忠義」觀念視域下的「叛逃」母題〉 張亮著 《十堰職業技術 學院學報》 二○○九年第二十二卷第四期
〈《三國演義》的文體性質與劉備形象塑造〉 王同舟著 《中南民族大學學報‧人文社 會科學版》 二○一○年第三十卷第五期
〈從《三國志》到《三國演義》〉 沈伯俊者 《西華大學學報》 二○一○年第二十九 卷第四期
〈歐陽脩《新五代史》與北宋忠節禮義的重建〉 吳業國著 《河南大學學報‧社會科學 版》 二○一○年五十卷第三期
〈儒家思想對元明之際忠義人士政治抉擇的影響〉 何雪芹著 《齊魯學刊》 二○一○ 年第五期
〈試析諸葛亮文化現象的人生啟示〉 郭鵬著 《襄樊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二○一○年 第九卷第五期
〈理想與現實的衝突︱對關羽和諸葛亮的「忠義觀」的探討〉 張馨著 《宜春學院學  報》 二○一○年第三十二卷第二期
〈《春秋》大義與關羽形象的儒雅化、道德化|《三國志》、《三國志平話》與《三國演 義》中關羽形象比較〉 雷會生著 《遼寧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 二○一○年第十 二卷第五期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