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中文部分
丁月理(2004)。國小學童學習動機、科學批判思考與「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屏東市: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文科和王智弘(2006)。教育研究法。台北市:五南圖書。
王美芬(2008,8月)。兩難問題(Controversy)批判思考的教學。中美科學教學國際研討會會議手冊。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
王詩棠(2007)。CPS模組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生科學創造力及批判思考之影響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王澄霞(1995)。小學自然科教學應順應學生的多種學習風格。國立編譯館通訊。8(1), 22-23。
朱敬先(1997)。教育心理-教學取向。台北:五南。
吳文龍(2005)。自然科創意與批判思考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批判思考及科學創造力之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吳文龍和黃萬居(2007)。自然科創意與批判思考教學對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批判思考及科學創造力之研究。科學教育月刊, 304, 12~28。
吳百薰(1998)。學習風格理論探究。國教輔導, 37(5), 47-53。吳明隆和涂金堂(2009)。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二版)。台北:五南。
李文瑞(1990)。介紹激發學習動機的ARCS模型教學策略。台灣教育, 479, 22-24。
沈家平和陳文典(2004)。批判思考智能。2008年7 月5 日, 取自: http://www.phy.ntnu.edu.tw/nstsc/pdf/book5/03.pdf
周凡淇和賴阿福(2006)。不同學習風格學童在學習歷程檔案系統之網路行為探討-以國小藝術與人文領域主題學習為例。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 44, 78-114。
林生傳(1985)。國中學生學習式態之相關因素及其與學校教育態度、學業成就的關係。國立高雄師範學院教育學系及教育研究所教育學刊, 6, 41-94。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心理。
林鈺婷(2003)。網路輔助教學應用於國小自然科學習領域之研究。屏東市: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林麗琳(1995)。國小資優班與普通班學生學習風格、學習適應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臺南市: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學位論文(未出版)。邱俊宏(2004)。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學童學習線對稱圖形成效之研究。屏東市: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洪文東(2003)。創造性問題解決化學單元教學活動設計與評估。科學教育學刊, 11(4), 407-430。洪敏怡(2008)。閱讀科學讀物對國小舞年級學童批判思考能力與問題解決能力的影響。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徐瑜敏(2008)。國小學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動機之取向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馬秀蘭(2007)。學生思考過程之探究-以實務推理為例。科學教育學刊, 15(4), 387-416。高翠霞和蔡崇建(1999)。學習風格與教學設計。教育資料與研究, 29, 46-49。
張玉成(1998)。思考技巧與教學。臺北:心理。
張秀雄(1995)。批判思考教學在公民教育中的角色。公民訓育學報, 4, 75-108。張春興(1996)。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東華。
張春興(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教育部(2000)。九年一貫課程基本能力—欣賞、表現與創新。
2008 年7 月8 日, 取自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與教學網站:http://teach.eje.edu.tw/9CC/basic/basic2.php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07)。打造創造力國度-創造力白皮書2007年中文版。
2008年7 月5 日, 取自:教育部創造力教育中程發展計畫入口網http://www01.creativity.edu.tw/ebook/e_book_chinese/
梁麗珍(2001)。二專在職學生自我導向學習、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自我概念相關之研究。彰化市: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博士論文(未出版)。
許淑婷(2004)。國一學生學習動機、創造傾向、師生互動與科學創造力之關係。高雄縣: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生玉(1998)。心理與教育測驗。台北市:精華。
郭重吉(1987)。英美等國晚近對學生學習風格之研究。資優教育季刊, 22, 2-8。郭淑禎(2003)。從建構取向教學的教室環境營造提昇學童科學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花蓮縣: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郭淑禎和古智雄(2003,12月)。以建構取向教學營造教室環境提升學童科學學習動機之行動研究。中華民國第十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編。中華民國科學教育學會。
陳宏亦(2003)。自然科創意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風格之影響。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陳宏漳(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認知風格、學習動機、學業成就與科學創造力之關係。高雄縣: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未出版)。
陳怡潔(2006)。國小資優生思考風格與學習風格之相關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創造思考暨資賦優異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彥廷(2007)。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考試焦慮對數學科學業成績的影響-以台南市立後甲國中為例。臺南市:國立成功大學統計學系碩博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毓凱(2004)。「問題本位學習」教學模式對國中二年級學生自我導向科學學習傾向與科學學習動機之影響。桃園縣: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陳萩卿(2004)。國小學生批判思考傾向與其偏好的教學取向及學習方式間的關係研究。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 17(1), 251-270。
陳麗美(2004)。提昇不同學習風格學生於科學探究活動中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彰化市: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陳耀豐(2001)。國小學童認知風格、批判思考能力與自然科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臺中市: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游政男(2001)。學習風格與超媒體網頁架構方式對學習鐘擺週期之影響。花蓮縣: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黃萬居、李美倩、王詩棠(2006)。STS教學對國民小學六年級學生批判思考之影響。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 2006專刊, 9-42。
溫明麗(2002)。皮亞傑與批判性思考教學。臺北:洪葉文化。
葉玉珠(1990)。我國中小學學生批判思考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臺北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葉玉珠(1998)。職前教師的參訓投入程度、批判思考意向與改善批判思考教學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學報, 77, 44-71。葉玉珠(2003)。批判思考測驗(第一級)指導手冊。臺北:心理。
賈馥茗(1995)。教育哲學。臺北:三民。
鄭可偉和黃萬居(2001)。STS教學對國小學生科學本質觀與學習動機之研究。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 2001專刊, 29-54。
鄭英耀和葉玉珠(2000)。批判思考教學效果之研究。國立中山大學社會科學季刊, 1, 127-142。
賴姿璇(2008)。國小不同性別學童自然科批判思考與A型行為組型之關係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自然科學系教學碩士班碩士學位研究論文(未出版)。謝佩宜和周倩(2006)。網路數學討論區使用者之批判思考表現、參與歷程觀感、動機與程度之相關研究。科學教育學刊, 14(1), 83-100。
魏禹綸(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科學學習動機、科學學習策略與科學學習成就之相關研究。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魏美惠(1999)。批判思考能力之探討。資優教育季刊, 72, 10-15。蘇明勇(2003)。批判思考之思考批判:科學教育中的批判思考教學與評量。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專刊, 88-117。
蘇明勇(2004)。蘇格拉底詰問模式對六年級學生批判思考能力與傾向之研究。臺北市:臺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蘇明勇和黃萬居(2006)。蘇格拉底詰問模式對六年級學生批判思考能力與傾向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 14(5), 597-614。
鐘培齊(2002)。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風格、知覺學習環境、對科學的態度與自然科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嘉義市: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龔僑立(2007)。合作學習、電腦概念構圖與學習風格對自然科學習成效之研究--以生物繁殖概念為例。臺北市:臺北市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二、英文部分
Bailin, S., Case, R., Coombs, J. R., & Daniels, L. B. (1999). Common misconceptions of critical thinking. Journal of Curriculum Studies, 31(3), 269-283.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 122-147.
Beyer, B. K. (1998). Improving student thinking. Clearing House, 71(5), 262-267.
Brookfield, S. D. (1987). Developing critical thinkers: Challenging adults to explore alternative ways of thinking and acting. San Fransisco:Jossey-Bass.
Burbach, M. E., Matkin, G. S., & Fritz, S. M. (2004). Teaching critical thinking in an introductory leadership course utilizing active learning strategies: A confirmatory study.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 38(3), 482-493.
Cronbach, L. J., & Snow, R. E.(1977). Aptitudes and instructional methods. New York : Irvington.
Dunn, R. & Dunn, K. (1992). Teaching elementary students through their individual learning styles. Boston: Allyn & Bacon.
Eccles, J. (1983). Expectancies, values & academic behaviors. In J. T. Spece (Ed.), 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es. San Francisco: Freeman.
Ennis, R. H. (1996). Critical thinking. NJ: Prentice Hall.
Ennis, R. H. (2003).Critical thinking Assessment. In D. Fasko, Jr.(Ed.) Critical Thinking And Reasoning. Cresskill, NJ: Hampton Press.
Facione, P. A. (1990). Critical thinking: A statement of expert consensus for purposes of educational assessment and instruction. Executive Summary “The Delphi Report”. Millbrae, CA: California Academic Press.
Facione, P. A., Sanchez, C. A., Faction, N. C., & Gainen, J. (1995). The disposition toward critical thinking. The Journal of General Education, 44(1), 1-25.
Fischer, B. & Fischer, L. (1979). Styles in teaching and learn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36(4), 245-254.
Foster, K. K. (2004). Warming up to learn: using introductory questions to activate critical thinking. ProQuest Education Journal, 5(4), 38-43.
Halpern, D. F. (1999). Teaching for Critical Thinking: Helping College Students Develop the Skills and Dispositions of a Critical Thinker. New Directions for Teaching and Learning, 80, 69-74.
Huerta, T. (1979). Motivation in secondary school. English Teaching Forum, 17(3), 13-15.
Keefe, J. W. (1979). Learning style: An overview. In J. W. Keefe, (Ed.), Student learning styles:Diagnosing and prescribing programs, 1-17.
Kolb, A. Y., & Kolb, D. A. (2005). Learning Style Inventory, Version 3.1: 2005 Technical Specifications. Boston, MA: Hay Group. Retrieved from http://www.learningfromexperience.com/images/uploads/Tech_spec_LSI.pdf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New Jersey: Prentice-Hall.
Kolb, D. A., Boyatzis, R. E., and Mainemelis, C. (2002). Experiential learning theory: Previous research and new directions. In Sternberg R. J., and Zhang L. F., (Eds.). Perspectives on cognitive, learning, and thinking styles. Mahwah, NJ: Lawrence Erlbaum.
Nahum, T. L., Ben-Chaim, D., Azaiza, I., Kortam, N., & Zoller, U.(2009, April). Evaluative Thinking Capability withing Two Cultures: A Case of Secondary Science Educ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f the 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Garden Grove, CA.
Norris, S. P. & Ennis, R. H. (1989). Evaluating critical thinking. CA:Midwest.
Norris, S. P. (1985).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critical thinking.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2(8), 40-45.
Paul, R. W. (1995).Critical thinking: how to prepare students for a rapidly changing world. Foundation for critical thinking. Santa Rosa, CA.
Paul, R. W. (2005). The State of Critical thinking today. New Directions for Community Colleges, 130, 27-38.
Paul, R., & Elder, L. (2001). Critical thinking: Tools for taking of your learning and your life. NJ: Upper Saddle River.
Shamir, A., Zion, M., & Spector, L. O. (2008). Peer Tutoring, Metacognitive Processes and Multimedia Problem-Based Learning: The Effect of Mediation Training on Critical Thinking.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and Technology, 17(4), 384-398.
Siegel, H. (1980). Critical thinking as an educational ideal. The Educational Forum, 45(1), 7-23.
Small, R. V. & Gluck, M. (1994). The relationship of motivational conditions to effective instructional attributes: A magnitude scaling approach. Educational Technology, 34(8), 33-40.
Weiner, B. (1986). An attribution theory of motivation and emotion. New York. Springer Verlag.
Williams, B. (2001). The theoretical links between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d self-directed learning for continuing professional nursing education. Teaching in Higher Education, 6(1), 8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