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5 05: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黃建凱
研究生(外文):Huang Chien Kai
論文名稱:合作學習對國中生物科學習成就與對科學態度之實驗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Experimental Study of STAD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Learning Achievement of Biology and Attitudes toward Junior High School Students
指導教授:王大延王大延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r. Ta-Yen Wang
口試委員:林曉芳 博士徐淑敏 博士
口試委員(外文):Dr. Hsiao-Fang LinDr. Shu-Ming Hsu
口試日期:2014-07-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明道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4
畢業學年度:10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3
中文關鍵詞:合作學習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對科學態度國中生物科
外文關鍵詞:Cooperative learningStudent Teams-Achievement Divisions(STAD)attitudes toward sciencebiology in junior high school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51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8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4
本研究旨在瞭解國中七年級學生在合作學習與傳統講述式教學策略下,生物科學習成就及對科學態度的現況與差異情形,並探討不同學習成就與對科學態度的關係。本研究採準實驗研究法,以彰化縣某國中七年級學生為對象,實驗組60 人進行「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合作學習教學,控制組59人進行傳統講述式教學,實施教學時間為四週,接著進行學習成就測驗。研究工具包括-「生物科學習成就測驗」、「對科學態度量表」,所得資料以共變數分析、變異數分析進行統計分析。研究結果發現:1.合作學習能顯著提升國中七年級學生生物科學習成就與對科學的態度,2.性別在學習與對科學的態度成效上無顯著影響,3.學習成就高分組,對科學態度這個面向得分較高,4. 不同性別只有在低分組科學價值向度有顯著,且男生在分數高於女生,中分組的科學意願向度有顯著,且男生分數高於女生,其餘各分組在各向度上男、女生皆無顯著差異。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o understand the Differences of the seven-grade high school students’ biology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in STAD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and to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learning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The studies were 119 students of 4 classes from a complete high school in Changhua. They were divided into experimental group and control group to conduct quasi-experimental study. The experimental group, 60 students, had been implemented with STAD cooperative learning while the control group, 59 students, had been conducted with traditional teaching method for four weeks. The experimental instrument included “The biology achievement test” and “The scale of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The collected data were analyzed by one-way ANOVA and ANCOVA. The results of this study were as follows: 1. Biology achievements and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of the seven-grade high school students a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STAD cooperative learning. 2.The result of the sexual comparison indicated that male and female students’ Biology achievements and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was not remarkably different. 3. The high-performance learners got better grades in The scale of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4. The low-performance Male students did better than female in the dimension of Science Value.
摘要 I
Abstract II
目次 III
表次 V
圖次 V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合作學習的意義與理論 9
第二節 對科學態度的內涵 25
第三節 合作學習與學習成就、對科學態度相關的實徵性研究 31
第四節 性別與學習成就及對科學態度相關的實徵性研究 3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1
第一節 研究對象 41
第二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43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0
第四節 資料處理與統計分析 5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59
第一節 STAD教學策略對學習成就之影響 59
第二節 STAD教學策略對科學的態度之影響 63
第三節 不同學業成就學生對科學的態度 71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77
第一節 結論 77
第二節 建議 78
參考文獻 81
壹、 中文部份 81
貳、 西文部份 87
附錄一 對科學態度量表(預試問卷一) 93
附錄二 對科學的態度量表專家審查與修正 95
附錄三 對科學態度量表(預試問卷二) 97
附錄四 因素分析 99
附錄五 成就測驗之專家審查與修正意見 101
附錄六 成就測驗預試版(一) 103
附錄七 生物科學習成就測驗預試試題分析表 109
附錄八 成就測驗正式版(二) 111

壹、中文部份
教育部(2011)。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實施計畫核定本。取自
http://12basic.edu.tw/Detail.php?LevelNo=38
丁世芳(2006) 。以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國小四年級學童「月亮」單元的概念學習(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丁慕玉(2009)。電腦合作學習對學微積分的影響。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
28(1),27-39。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22-28。
王千倖(1997)。合作學習。師友。364,34-38。
王長青(2008)。透過群組教室進行資訊融入合作式學習對國小學生自然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台北市。
王凱(2004)。論合作學習的侷限性。Hong Kong Teachers’ Centre Journal, 2,132-137。
王美芬、熊召弟(1995)。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初版。台北市:心理。
王惠生(2013)。比較互動白板與合作學習以及傳統教學方式於生物課程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國中生物課程之生殖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育達商業科技大學,苗栗縣。
王淑娟(2007)。合作學習在南部國一學生自然科線上遊戲教學之學習成就與學習動機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王岱伊(2001)。小組合作學習策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
王怡婷(2013)。合作學習(cooperative learning)。學習型城市網電子報,55。取自http://www.lct.tp.edu.tw/files/15-1001-3106,c54-1.php#2-1
江麗君(2004)。結合合作學習與資訊科技於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汪慧玲、沈佳生(2013)。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大專學生之學習成效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以兒童發展評量與輔導課程某單元為例。台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7(1),57-76。
吳堯文(2004)。國小高年級學生小組科學學習行為、對科學的態度與學習成就之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大學,台南市。
余民寧(2010)。教育測驗與評量-成就測驗與教學評量。台北:心理。
李杏美、李柏英( 2006)。任務小組教學法在會計教學成效之探討。財金論文叢刊,4,129-137。
李鴻瑞(2007)。國小學童科學態度、空間概念與學習成就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何琦瑜、賓靜蓀、張瀞文(2012)。12年國教新挑戰-為什麼孩子從學習中逃走。親子天下,33,136-142。 你的破折號沒統一
何琦瑜、賓靜蓀、張瀞文(2012)。國中生學習力大調查搶救「無動力世代」。親子天下。台北:天下雜誌。
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台北:心理。
宋秀芬(2008)。趣味科學活動對國中生科學態度與對科學的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宋其佳(2013)。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103年適性入學作業、活化教學-分組合作學習。中央日報網路報。取自http://www.cdnews.com.tw/cdnews_site/docDetail.jsp?coluid=121&docid=102420837
李嘉祥(1999)。合作學習對國中學生生物學習動機對影響。科學與教育學報,4,61-81。
周立勳(1994)。國小班級分組合作學習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台北。
周俊豪(2010)。國中生學習自我效能、對科學的態度及人格特質對學習成效影響之研究:以浮力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高雄縣。
林騰蛟(2013) 。活化教學讓學習更精彩。新北市教育第7期。取自 http://te.ntpc.edu.tw/ezfiles/6/1006/img/83/07-01.pdf
林余思(2002)。國中學生在資訊科技融入生物科學習中後設認知的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林寶山(1990)。教學論:理論與方法。台北:五南。
林素如(2005)。國中生物教師試行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佳蓉(2013) 。科學寫作融入七年級實驗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林進材(2000)。有效教學:理論與策略。台北市:五南。
林淑美(2000)。營造一個促進學生思考的國中生物教室之行動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達森(2001)。合作學習與認知風格對科學學習之效應。教育學刊,17,255-279。
林政德(2005)。電腦網路環境中實施合作學習對小六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
邱美虹、洪振方、張俊彥、許瑛玿、黃福坤、楊芳瑩、劉嘉茹(2002)。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中國中階段自然科學學習評量系統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計畫編號NSC 90-2511-S-003-101-X3。台北市: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邱茂城(1997)。我國高級中等學校工業類科學生科學態度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凃金堂(2011)。運用「範例(worked-out example) 」在國小數學問題解決的教學實驗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3(1),25-50。
高俊傑、郭癸賓、羅玉枝(2011)。合作學習教學法對體育課程班級氣氛影響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休閒期刊,10(2),11-19。
張庭翊(2001)。運用合作式概念構圖於國一學生生物概念學習之個案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張如瑩、郎亞琴(2011)。合作學習對國小三年級學生社會學習領域學習表現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0(1),151-172。
金清文(2002)。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活動對學生學習態度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洪蓉宜(2002)。合作學習策略在國中生物實驗教學之效益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洪琮琪(2002)。網路出題與合作學習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范振龍(2002) 。花蓮縣國小學童對養動物與種植物的知識與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
翁岱鈺(2011)。同錨定式課程對七年級生學習植物運輸 之學習成效及科學態度、動機、寫作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許德發(2000)。專科學生對科學的態度、生物學科的自我效能與其營養健康信念表徵、學業成就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徐筱菁(2006)。合作學習應用於生物實驗課程對國一學生學習動機、學習策略及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怡帆(2013)。教育類科系學生自我效能、專業認同與就業意向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
陳美君(2011)。合作學習對國中生生物概念生態、 對科學的態度及科學教室環境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陳琇姿(2007)。合作學習對國一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雅玲(2010) 。合作學習對國中學生學習生物科生殖單元成效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台中市。
陳佳霙(2010)。鷹架探究式學習與問題導向式之數位學習活動對國中生概念理解、科學態度及探究能力的影響。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陳瓊森(2000)。教學典範合作學習。取自http://163.23.210.75/eschool/pc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
教育部(2008)。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市:教育部。
梁珠華(2005)。以合作學習教學策略來提升學生學習動機的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莊雪芳和鄭湧涇(2003)國中學生對生物學的態度與學習環境之研究。科學教育學刊,11(2),171-194。
莊家坤(1993)。科學態度的心裡學基礎。國教天地,100,16-24。
莊嘉坤(1995)。國小學生科學態度潛在類別的分析研究。屏東師院學報,8,112-135。
莊嘉坤(1998)。從社會認同理論探討國小學生對科學的態度。高雄縣:復文。
莊淞淋(2010)。合作學習,知識分享,能力與成就間的相互關係探究-以航運相關學系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海洋大學,基隆。
黃政傑、林佩璇(2004)。合作學習。台北市:五南出版社。
黃正一(2012) 。提升七年級學生自然科學習動機 與學習成效之行動
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黃善美(2002)。以問題為中心的合作學習策略對國小學童科學學習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台北市。
曾逸鳴(2005)。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國小學童對科學的態度影響之研究-以「水
中生物」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
曾雯靖(2009)。合作學習對國中學生生物生殖單元學習成效及自然科學習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簡妙娟(2000)。高中公民科合作學習教學實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廖智偉(2011)。奈米科技議題教學對八年級學生科學態度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灣大學,台北。
葉淑華(2009) 。社經地位與科學態度對教育素養之影響—以PISA2006台灣樣本為例。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
龍麟如(1998)。國小學生對科學的態度與相關變項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劉德明(1999)。小學自然的科學態度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 9,83-119。
潘正安(1984)。國中學生科學態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
蔡銘珂(2010)。合作學習教學策略對國中學生學習『循環系統』單元概念改變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 
鄭宜真(2001)。自然教室中的他與她-以元氣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東師範學院,台東。
鄭湧涇和楊坤原(1998)。國中學生對生物學的態度。師大學報,43,37-54。
趙美聲、陳姚真(譯)(1999)。M. G. Moor & G. Kearsley著。遠距教學:系統觀(Distance education : a systems view)。台北市:松崗。
賴柏承(2012)。科學魔術融入5E探究教學對八年級學生之學習成效-以摩擦力單元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蕭聖彥(2012)。資訊融入合作學習教學策略提升國中學生電磁學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明道大學,彰化縣。
羅淑瓊(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科學探究學習策略量表的編制與發展(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教育大學,屏東市。
蘇柏瑎(2012)。小組合作學習融入傳統教學對國三學生自然科學習態度與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台中市。
蘇懿生(1994)。高雄市高中實驗室氣氛與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蘇懿生、黃台珠(1998)。對科學的態度—一個有待研究的問題。科學教育月刊,215,2-13。
蘇懿生、黃台珠(1999)。實驗室氣氛與學生對科學的態度之關係研究。科學教育學刊,7(4),339-410。
鍾聖校(1992)。認知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鍾采蓉(2012)。多媒體教材之教學模式對學習者認知負荷與學習態度之影響-以國小高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科技大學,台中市。
鐘培齊(2003):國小六年級學童學習風格、知覺學習環境、對科學的態度與自然科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貳、西文部份
Anderson, W., & Krathwohl, D. R. (Eds.) (2001). A taxonomy for learning, teaching, and assessing: A revision of Bloom’s educational objectives. New York: Longman.
Aiken, L.R., & Aiken, D.R. (1969). Recent research on attitudes concerning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53 (4), 295-305.
Carin, A. A.(1993). Teaching science through discovery 7E. MacMillan.
Boylan & Chistopher(1996). Attitudes toward teaching and taking science : Acorrelation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The university of Michigan.。
Cohen, (1988). Statistical power analysis for the behavioral sciences (2nd ed.). NewYork, NY: Lawrence Erlbaum.
Gardner, P. L. (1975). Attitudes to Science: A review.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2,1-41.
Germann, P. J. (1988).Development of the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in school assessment and its use to investigat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science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in school.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5(8), 689-703.
Germann, P. J. (1994). Testing a model of science process skill acquisition: An interactionwith parents’ education, preferred language, gender, science attitude, cognitive development, academic ability and biology knowledg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31(7), 749-783.
Harwell, S. H. (2000). In their own voices: middle level girls’ perceptions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science. Journal of Science Teacher, 221-242.
Haladyna, T., Olsen, R. & Shaughnessy, J. (1982). Relations of student, teacher, and learning environment variables to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Science Education, 66(5), 671-687.
Hanadyna, T. & Shaughnessy, J.(1982).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Aquantitative synthesis. Science Education,66(4) ,547-563
Henson, R. K. (2001). Understanding internal consistency reliability estimates:A conceptual primer on coefficient alpha. Measurement and Evaluation in Counseling and Development, 34, 177-189.
Hammouri, H. A. M. (2004). Attitudinal and motivational variables related to mathematicsachievement in Jordan: Findings from the Third International Mathematics and Science Study(TIMSS). Educational Research, 46, 214-257.
Hong, Z. R. (2010). Effects of a collaborative science intervention on high achieving students’learning anxiety and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32(15 ), 1971-1988 .
Johnson, D. W., & Johnson, R. T. (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and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4th ed.). Boston, MA: Allyn & Bacon.Journal of the Scholarship of Teaching and Learning, 10(2), 78-89.
Koballa, T. R. (1988). Attitude and related concepts in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72(2), 115-126.
Jones, R. M., & Steinbrink, J. E. (1989). Using Cooperative Groups in Science Teaching.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89(7), 541-551. doi: 10.1111/j.1949-8594.1989.tb11960.x
Laforgia, J. (1988). The affective domain related to science education and its evaluation. Science Education, 72(4), 407-421.
Leila, O. (1992). Girls and the learning of physical concepts. European education, 24(3), 83-96.
L. S. Vygotsky(1978). Mind in Society —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Edited by M. Cole, V. John-Steiner, S. Scribner and E. Souberman.
Mager (1968). DevelopingAttitude toward Learning. California:Fearon.
Slavin, R. E. (1978). Effects of student teams and peer tutouing on academic achievement and time-on-task.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Education, 48(4), 252-257.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2nd ed.). Boston, MA: Allyn and Bacon.
Slavin, R. E. (1990).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ory and research,and practic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Schibeci, R. A. (1984a). Attitudes to science: An update.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11, 26-59.
Schibeci, R. A. (1984b).Images of science and scientists and science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70(2), 139-149.
Shulman. L. S,&P. Tamir.(1973).Research on Teaching in the Natural Sciences,in Secon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 Robert M. W. Travers. Chicago,Rand McNally & Co.。
Simpson, R. D. (1978). Relating student feelings to achievement in science. In M.B. Rowe (Ed.), What research says to science teacher, 1, NSTA.
Simpson, R. D., & Troost, K. M. (1982). Influences on commitment to and learning of science among adolescent students. Science Education, 66(5), 763-781.
Simpson, R. D., & Oliver, J. S. (1985).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and achievement profiles of male and female science student in grades six through ten. Science Education, 69(4), 511-526.
Simpson, R. D. & Oliver, J. S. (1990). A summary of major influences on attitude toward science and achievement in science among adolescent students. Science Education,74(1), 1-18.
Simpson, R. D. , Koballa, Jr. T. R. , Oliver, J. S. & Crawley, F. E.(1994).Research on affective dimension of learning.In Gabel, D. L.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science teaching and learning – A project of the national science teachers as sociation(p.221-234). New York :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Talton, E. L. &Simpson, R. D. (1985).Relationships of attitudes toward self,family and school with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among adolescent.Science Education 70(4) , 365-374.
Tarim, K., & Akdeniz, F. (2008). The effec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on Turkish elementary students’ mathematics achievement and attitude towards mathematics using TAI and STAD methods. Educational Studies in Mathematics, 67(1), 77-91.
Tsay,M., & Brady, M. (2010). A case study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communication pedagogy; Does working in teams make a difference? Science and Mathmatics,89(7) ,541-551.
Krathwohl, R. D., Bloom, B. S., & Masia, B. B. (1964).Taxonomy of Education Objectives: Handbook Ⅱ, Affective Domain. New York: David Mckay.
Papanastasiou, C. (2002). School, teaching and family influence on student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Based on TIMSS data for Cyprus. Studies in Educational Evaluation, 28, 71-86.
Watson, S. B. (1992). The essential elements of cooperative learning. 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54(2), 84-87.
White, R. T. & Tisher, R. P.(1986). Research on natural science. In M.C.Wittrock(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teaching(3rded).NY:Macmillan Publishing Company.
Webb.(1985) Student interaction and learning in small grpups: in Slavin,R.et al.(Eds.)learning to cooperating to learn ,147-172.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丁慕玉(2009)。電腦合作學習對學微積分的影響。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
2. 丁慕玉(2009)。電腦合作學習對學微積分的影響。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
3.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22-28。
4.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22-28。
5. 李杏美、李柏英( 2006)。任務小組教學法在會計教學成效之探討。財金論文叢刊,4,129-137。
6. 李杏美、李柏英( 2006)。任務小組教學法在會計教學成效之探討。財金論文叢刊,4,129-137。
7. 林達森(2001)。合作學習與認知風格對科學學習之效應。教育學刊,17,255-279。
8. 林達森(2001)。合作學習與認知風格對科學學習之效應。教育學刊,17,255-279。
9. 凃金堂(2011)。運用「範例(worked-out example) 」在國小數學問題解決的教學實驗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3(1),25-50。
10. 凃金堂(2011)。運用「範例(worked-out example) 」在國小數學問題解決的教學實驗研究。教育心理學報,43(1),25-50。
11. 張如瑩、郎亞琴(2011)。合作學習對國小三年級學生社會學習領域學習表現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0(1),151-172。
12. 張如瑩、郎亞琴(2011)。合作學習對國小三年級學生社會學習領域學習表現之研究。教育科學期刊,10(1),151-172。
13. 莊嘉坤(1995)。國小學生科學態度潛在類別的分析研究。屏東師院學報,8,112-135。
14. 莊嘉坤(1995)。國小學生科學態度潛在類別的分析研究。屏東師院學報,8,112-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