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7 06:2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呂翰強
研究生(外文):LU, HAN-CHIANG
論文名稱:論不動產交易所得及土地徵收補償之所得稅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Income Tax System of Real Estate Transaction Income and Land Expropriation Compensation
指導教授:陳清秀陳清秀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EN, CHING-HSIOU
口試委員:黃茂榮范文清
口試委員(外文):HUANG, MAO-ZONGFAN, WEN-CHING
口試日期:2018-07-0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東吳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系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3
中文關鍵詞:不動產交易所得土地徵收補償土地增值稅房地合一稅
外文關鍵詞:Real Estate Transaction IncomeLand Expropriation CompensationLand Value Increment TaxHouse and Land Transactions Income Tax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
  • 點閱點閱:35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8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我國對於不動產交易所得採行之課稅制度,係將土地交易所得自所得稅中作分離處理而單獨課徵土地增值稅,此乃審酌土地增值係因經濟發展和社會改良所產生,地主不必付出努力和經營即可獲得此種利益,期藉土地增值稅之課徵來達成「漲價歸公」之理念。近期為解決現行不動產交易所得稅制下之稅基偏低、房地分離課稅衍生租稅規避及不動產炒作等社會問題而開徵「房地合一課徵交易所得稅」作為輔助稅制,又外國法上之不動產交易所得稅制與我國現行稅制容有差異,乃將其等與土地增值稅制作比較分析以明瞭優劣之所在。
土地徵收取得地價補償亦為獲取所得之情形,其土地增值稅之徵收由初期採應予課徵,之後修法改為減徵進而再修正為予以免徵迄今,當時之修法理由及政策目的係考量徵收補償地價之計算基準係採遠低於土地市價之公告現值,土地被徵收者未獲得足額補償又被課徵土地增值稅實遭受雙重損害,且其因公益需要被強制剝奪土地財產權之特別犧牲亦應補償,乃以免徵土地增值稅作為彌補其土地被限制使用和所有權喪失之損害,且有利於公共建設之推展。然近年已修法將被徵收土地之補償地價改採「市價補償」來解決補償偏低問題,則不動產交易所得與土地徵收補償在不動產交易所得稅制之處理上,對後者給予免徵優惠是否仍具正當性殊值探究。經論證兩者在事物本質上應與土地市價等同、利益狀態上亦無差異、價值判斷上因公益而剝奪財產處分意思自由尚屬於社會義務範疇,則基於稅捐平等、量能課稅等課稅原則要求下,兩者在所得稅制上均應以課稅方式處理,以落實公平正義之理念,但在自用住宅等用地被徵收之個案情形,宜以免徵或重購後退還土地增值稅等方式處理,方能符合實質之平等原則及量能課稅原則,進而達成維持徵收前後之利益均衡並追求實踐公平正義之價值取向。
One of the income tax system of real estate transaction in my country to collect land value increment tax for land transaction. Taking taxable way is deprive the landowner’s effortless benefit of land value increment to achieve “Land Value Increment to the Public”. Recently government carry out “the income tax of transaction by uniting the base and house” in order to solve social issues such as low tax base, tax avoidance for separation of house and base, and real estate speculation. The income tax system of real estate transaction in foreign is different from which in my country. We can understand pros and cons of the income tax systems which by comparing and analyzing.
It is income that the compensation is obtained by expropriating land. Land value increment tax was changed from collection to reduction and then to exemption because legislators considered the person suffered double damage, whose land was collected and obtained the compensation was calculated by the current land value which less than the market price of land. In addition, in order to solve social problems in compensation of special sacrifices and promotion of public construction. In recent years, the compensation standard has changed to “market price” of land, and then the problem as lower compensation was solved, so we should research legitimacy which on the exemption of land value increment tax when expropriating land. We can obtain the argument that both the same from making a comparison between real estate transaction income and land expropriation compensation on nature, interest and evaluation. According to principle of equality taxation and ability to pay, both real estate transaction income and land expropriation compensation should are collected tax, to implement the philosophies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In order to meet the principles of substantive equality and ability to pay, however, the case of being expropriated land of self-use house that should be tax-exempt or tax-refund. In this way, the balance of interests and the philosophies of fairness and justice are achieved.
第一章 緖論----------------------------------------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範圍----------------------------2
第三節 研究方法---------------------------------3
第二章 課稅制度之法理原則---------------------------5
第一節 租稅法體系之課稅法則----------------------5
壹、憲法層次效力-----------------------------6
貳、法律層次效力----------------------------11
第二節 課稅法則於不動產稅制之適用----------------14
壹、不動產持有稅制--------------------------14
貳、不動產交易稅制--------------------------14
參、不動產交易所得稅制----------------------15
第三章 不動產交易所得之課稅制度--------------------16
第一節 我國稅捐課徵制度-------------------------16
壹、現行稅制種類簡介------------------------16
貳、不動產稅制之稅種------------------------17
參、不動產稅制之特性------------------------17
第二節 土地增值稅研析---------------------------19
壹、沿革-----------------------------------19
貳、課稅正當性-----------------------------20
參、課稅要件及計稅方式----------------------22
第三節 房地合一稅研析---------------------------26
壹、緣起-----------------------------------26
貳、課稅正當性-----------------------------27
參、課稅要件及計稅方式----------------------28
第四節 土地增值稅與房地合一稅之比較分析-----------31
第五節 外國法上課稅制度簡介----------------------32
壹、美國稅制-------------------------------33
貳、德國稅制-------------------------------35
參、日本稅制-------------------------------36
肆、大陸地區稅制---------------------------39
第六節 我國與外國法上課稅制度之比較分析-----------40
第四章 土地增值稅減免類型之探討--------------------42
第一節 免徵------------------------------------42
壹、政府徵收土地---------------------------42
貳、政府出售或贈與公有土地與受贈私人土地-----52
參、捐贈供社會福利事業或私立學校使用土地-----55
肆、繼承土地-------------------------------57
伍、土地分割及合併-------------------------60
第二節 減徵------------------------------------62
壹、重劃土地後第一次移轉--------------------62
貳、區段徵收領回抵價地後第一次移轉-----------64
參、長期持有土地---------------------------66
第三節 退稅------------------------------------69
第四節 不課徵----------------------------------72
壹、配偶相互贈與土地------------------------72
貳、信託土地-------------------------------73
參、農用農業用地---------------------------75
第五章 不動產交易所得及土地徵收補償之所得稅制探討---77
第一節 土地徵收補償----------------------------77
壹、學說理論-------------------------------77
貳、實務見解-------------------------------79
參、外國法之處理方式----------------------- 79
肆、小結-----------------------------------81
第二節 土地徵收補償之土地增值稅減免--------------82
壹、學說理論-------------------------------82
貳、實務見解-------------------------------83
參、外國法之處理方式------------------------83
肆、小結-----------------------------------84
第三節 本文見解--------------------------------85
壹、土地徵收與不動產交易--------------------85
貳、土地徵收補償與不動產交易所得-------------85
參、土地徵收補償之減徵、免徵或課徵土地增值稅--86
肆、不採免徵土地增值稅之論證-----------------86
伍、小結-----------------------------------88
第六章 結論與建議--------------------------------89
第一節 結論------------------------------------89
第二節 建議------------------------------------89
參考文獻-----------------------------------------92
壹、中文部分

一、書籍
中國租稅研究會編纂,中華民國稅務通鑑(九十年版),臺北市,稅旬文化,初版,2001年10月。
李佩芬,實用不動產稅法精義,新北市,新文京開發,四版,2013年3月。
李惠宗,憲法要義,臺北市,元照,七版,2015年9月。
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臺北市,三民,增訂十四版一刷,2016年9月。
吳金柱,租稅法要論,臺北市,五南,二版一刷,2009年9月。
謝哲勝編,房地合一課徵交易所得稅法律與政策,臺北市,元照,初版第1刷,2015年4月。
林嘉誠,國家發展與政府效能:林嘉誠政治經濟評論集,臺北市,獵海人,初版,2015年10月。
徐偉初、歐俊男、謝文盛,財政學,臺北市,華泰文化,四版,2016年1月。
黃茂榮,稅法總論:法學方法與現代稅法(第二冊),臺北市,自版,初版,2005年10月。
黃茂榮,稅法總論:稅捐法律關係(第三冊),臺北市,自版,第二版,2008年2月。
黃茂榮,稅法總論:法學方法與現代稅法(第一冊),臺北市,自版,增訂三版,2012年3月。
陳立夫,我國土地徵收制度相關爭議問題之探討-以近年行政法院裁判為中心素材,收錄於國家賠償與徵收補償/公共任務與行政組織,臺北市,台灣行政法學會,初版第1刷,2007年7月。
陳立夫,土地徵收與損失補償-我國土地徵收制度現況與重要課題,收錄於土地法研究,臺北市,新學林,一版,2007年9月。
陳敏,行政法總論,臺北市,自版,九版,2016年9月。
陳明燦,謝哲勝編,房地合一課徵交易所得稅法律與政策,臺北市,元照,初版第1刷,2015年4月。
陳清秀,稅法各論(上),臺北市,元照,二版第1刷,2016年3月。
陳清秀,稅法總論,臺北市,元照,九版第1刷,2016年9月。
陳清秀,稅法各論(下),臺北市,元照,初版第1刷,2018年1月。
陳清秀,法理學,臺北市,元照,二版第1刷,2018年4月。
陳新民,財產權保障的陰暗角落?-論被徵收人的回復權問題,收錄於國家賠償與徵收補償/公共任務與行政組織,臺北市,台灣行政法學會,初版第1刷,2007年7月。
陳寶瑞,公共經濟學,臺北市,五南,二版一刷,2011年1月。
許兆慶,土地徵收的正當目的,謝哲勝編,土地徵收法律與政策,臺北市,元照,初版第1刷,2016年4月。
葛克昌,納稅者權利保護法析論,臺北市,元照,初版第1刷,2018年1月。
楊松齡,土地所有權保障、限制與徵收補償之探討,收錄於現代地政理論-殷教授章甫七秩華誕祝壽論文集,臺北市,五南,1999年6月。
董蕾,美國不動產稅研究,北京市,人民,第1版第1刷,2013年10月。
蔡志方,論時效取得公用地役關係之國家責任窮困抗辯,收錄於行政救濟與行政法學(五),臺北市,正典,一版,2004年9月。
蔡宗珍,既成道路之徵收補償問題-以釋字第四○○、四四○號解釋及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新近判決為中心,收錄於行政法實務與理論,臺北市,臺大法學院,初版第1刷,2003年3月。
蔡鐘慶,臺灣工程受益費的檢討,謝哲勝編,不動產稅法律與政策,臺北市,元照,初版第1刷,2017年11月。

二、期刊論文
王春木、林鼎鈞,徵收土地免徵土地增值稅之公平性探討,當代財政,第34期,2013年10月,頁23-29。
王珍玲、顧明河,土地徵收條例中協議價購之性質及收回權之行使,台灣土地研究,第16卷第1期,2013年5月,頁59-79。
李建良,特別犧牲與損失補償,月旦法學雜誌,第36期,1998年5月,頁24-25。
李達嘉,從抑商到重商:思想與政策的考察,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82期,2013年12月,頁1-53。
邱晨,德國所得稅法個人營業所得以及私有財產管理所得的一般界限,月旦財經法雜誌,第37期,2015年11月,頁159-186。
林明鏘,區段徵收與公共利益-評臺中高行一○一年度訴更一字第四七號判決(大埔農地徵收案),月旦裁判時報,第26期,2014年4月,頁96-104。
林明鏘,區段徵收性質與合憲性問題,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14期,2015年2月,頁1-6。
林明鏘,財產權之特別犧牲與社會義務-評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47號解釋,月旦裁判時報,第64期,2017年10月,頁15。
吳德華,美國經濟實質原則成文法化對稅務實務影響之探討,高大法學論叢,第8卷第1期,2012年9月,頁173-216。
花敬群,臺灣不動產稅制改革問題與方向,財稅研究,第43卷第5期,2014年9月,頁61-77。
范文清,德國不動產稅制簡介,財稅研究,第44卷第2期,2015年3月,頁136-149。
柯格鐘,不動產稅制改革芻議(上),稅務旬刊,第2224期,2013年7月,頁23-27。
柯格鐘,不動產稅制改革芻議(下),稅務旬刊,第2230期,2013年9月,頁24-29。
柯格鐘,依法課稅原則之解釋方法-對歷年來司法院大法官解釋的觀察(上),興大法學,第17期,2015年5月,頁31-86。
柯格鐘,論稅捐正義的追尋:從憲法平等原則到稅法量能課稅原則的路徑,臺大法學論叢,第45卷特刊,2016年11月,頁1229-1304。
英格沃.埃布森(Ingwer Ebsen,喻文光譯),德國《基本法》中的社會國家原則,法學家,2012年第1期,2012年2月,頁166-174。
袁治傑,德國土地徵收補償法律機制研究,環球法律評論,2016年第3期,2016年5月,頁113-136。
黃茂榮,法律體系之存在基礎及其定義,臺大法學論叢,第12卷第1期,1982年12月,頁163-203。
黃茂榮,不動產稅制之建構及不動產市場之宏觀調控(上),第32卷第12期,2016年12月,頁453-492。
黃宗樂,土地徵收補償法上若干問題之研討,臺大法學論叢,第21卷第1期,1991年12月,頁67-103。
黃淑惠、黃明聖、林元興,土地增值稅與資本利得稅之比較研究,台灣土地研究,第13卷第2期,2010年11月,頁59-78。
黃宇驍,日本土地徵收法制實踐及對我國的啟示-以公共利益與損失補償為中心,環球法律評論,2015年第4期,2015年7月,頁121-145。
陳明燦,建築容積移轉、捐地與免徵土地增值稅,月旦法學教室,第86期,2009年12月,頁26-27。
陳明燦、張捷誠,我國個人房地交易所得稅之法制分析-以稅基認定為中心,財產法暨經濟法,第46期,2016年6月,頁1-33。
陳清秀,量能課稅與實質課稅原則(上),月旦法學雜誌,第183期,2010年8月,頁72-92。
陳清秀,量能課稅與實質課稅原則(下),月旦法學雜誌,第184期,2010年9月,頁94-113。
陳清秀,社會國家原則在稅法上之運用(上),台灣法學雜誌,第164期,2010年11月,頁24-39。
陳清秀,法治國原則在稅法上之適用(上),植根雜誌,第29卷第9期,2013年9月,頁344-360。
陳清秀,稅法上法律漏洞補充-北高行103年度訴字第1121號評析,稅務旬刊,第2327期,2016年5月,頁15-21。
陳清秀,比較法之功能及其與行政法之關係,月旦法學雜誌,第253期,2016年6月,頁69-90。
游千慧,我國當前土地增值稅課徵政策及未來修法方向評析,土地問題研究季刊,第2卷第4期,2003年12月,頁30-35。
楊松齡,市價補償即為公平?-論徵收補償之地價基準,台灣環境與土地法學雜誌,第3期,2012年9月,頁65-78。
詹順貴,面對土地徵收的公民行動對策,法律扶助季刊,第41期,2013年10月,頁36-42。
鄒愛華,美國土地徵收法的新發展及其對我國的啟示,現代法學,第35卷第4期,2013年7月,頁150-162。
衡愛民,美國土地徵收制度的歷史考察,法學評論,2016年第1期(總第195期),2016年1月,頁159-164。
謝群松,論中國土地增值稅的改革,經濟學季刊,第2卷第4期,2003年7月,頁875-892。

三、學位論文
李珮雯,外溢性公共財之競租分析,國立臺北大學公共事務學院財政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3年6月。
陳怡均,論土地徵收補償之合理估算-美國加州之經驗,國立臺北大學不動產與城鄉環境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7月。
陳勇勝,實施房地合一課徵所得稅之探討,國立臺灣大學社會科學院經濟學系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6年3月。
陳姵伊,從所得概念論我國個人房地交易所得課稅制度-以房地合一平等課稅為中心,國立臺灣大學法律學院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7年8月。
蔡進田,我國土地徵收補償法制之研究,國立臺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2003年11月。
劉庭如,土地徵收補償之地價分析,國立政治大學地政學系私立中國地政研究所碩士論文,2015年5月。

四、研究報告
藍灜芳,我國土地徵收制度之評估,行政院研究發展考核委員會委託研究報告(元貞聯合法律事務所),2002年3月。

五、司法院大法官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151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167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173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198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210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217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218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241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247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287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318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336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367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394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397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00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09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15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20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25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32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38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40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41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43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60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78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85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93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96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498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00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13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16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34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36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42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65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66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74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79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597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14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20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25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40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50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52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57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61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74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88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92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96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00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03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05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06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31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32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43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45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47號解釋。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93號解釋蘇大法官永欽提出之協同意見書。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694號解釋蘇大法官永欽提出與陳大法官新民提出之協同意見書。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00號解釋蘇大法官永欽提出之協同意見書。
司法院大法官釋字第745號解釋羅大法官昌發提出之協同意見書。

六、法院裁判
最高法院100年度台上字第860號民事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3年度判字第970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9年度判字第46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99年度判字第794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5年度判字第182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4年度判字第702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5年度判字第376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6年度判字第249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6年度判字第434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6年度判字第622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6年度判字第730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7年度判字第142號判決。
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裁字第1306號裁定。
最高行政法院102年度裁字第1319號裁定。
最高行政法院104年度裁字第970號裁定。
最高行政法院106年度裁字第184號裁定。
最高行政法院106年度裁字第820號裁定。
行政法院56年判字第144號判例。
行政法院57年判字第163號判例。
行政法院59年判字第181號判例。
行政法院59年判字第499號判例。
行政法院59年判字第504號判例。
行政法院70年度判字第382號判決。
行政法院79年度判字第1492號判決。
行政法院85年度判字第1648號判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6年度訴更一字第17號判決。
臺北高等行政法院106年度訴更一字第41號判決。

七、解釋令函
行政院76年8月20日台76財字第19365號函。
財政部90年12月28日台財稅字第0900457457號令。
財政部94年3月17日台財稅字第09404517050號令。
財政部99年5月6日台財稅字第09904041650號令。
財政部103年10月23日台財稅字第10300613270號令。
法務部104年8月20日法律字第10403510370號函。
內政部83年11月3日(83)台內地字第8313556號函。
內政部87年6月30日(87)台內營字第8772176號函。
內政部93年5月17日台內營字第09300841572號函。
內政部102年4月15日台內地字第1020147100號函。
內政部105年8月30日台內地字第1051307414號函。
財政部68年7月23日台財稅字第35071號函
財政部68年11月8日台財稅第37519號函。
財政部70年2月13日台財稅第31101號函。
財政部71年3年18日台財稅第31861號函。
財政部71年11月6日台財稅第38144號函。
財政部75年3月7日台財稅第7533046號函。
財政部80年12月3日台財稅第800441102號函。
財政部81年9月29日台財稅第810329866號函。
財政部83年5月9日台財稅第831593725號函。
財政部83年10月18日台財稅第831615648號函。
財政部84年7月10日台財稅第841633563號函。
財政部85年9月11日台財稅第850555230號函。
財政部85年10月22日台財稅第850614199號函。
財政部86年2月14日台財稅第861883612號函。
財政部86年2月24日台財稅第860078724號函。
財政部86年8月9日台財稅第860478005號函。
財政部86年11月20日台財稅第861926494號函。
財政部87年8月15日台財稅第871959943號函。
財政部87年8月20日台財稅第870607520號函。
財政部87年10月1日台財稅第871967814號函。
財政部88年1月4日台財稅第871210187號函。
財政部88年2月24日台財稅第880068326號函。
財政部88年2月25日台財稅第881901749號函。
財政部88年9月6日台財稅第881941813號函。
財政部89年4月1日台財稅第0890452881號函。
財政部91年3月4日台財稅字第0910450801號函。
財政部93年8月12日台財稅字第0930474853號函。
財政部93年11月23日台財稅字第09304782730號函。
財政部94年2月23日台財稅字第09404514140號函。
財政部94年3月17日台財稅字第09404517050號函。
財政部95年6月1日台財稅字第09504738570號函。
財政部95年11月29日台財稅字第09504566210號函。
財政部98年1月15日台財稅字第09704774570號函。
財政部98年7月20日台財稅字第09800237550號函。
財政部99年12月15日台財稅字第09904122870號函。
財政部100年11月1日台財稅字第10004735380號函。
財政部105年5月2日台財稅字第10500024390號函。
財政部金融局93年5月17日台融局(四)字第0930016514號函。

八、網路資料
中華百科全書線上典藏版,網址:http://ap6.pccu.edu.tw/Encyclopedia/data.asp?id=1844,最後瀏覽日:2018年2月24日。
立法院公報影像檢索系統,網址:https://lis.ly.gov.tw/lygazettec/gazettetp,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30日。
立法院法律系統,網址:https://lis.ly.gov.tw/lglawc/lglawkm,最後瀏覽日:2018年7月30日。
江美艷,淺談實質重於形式之會計原則應用,網址:http://www.ifrs.org.tw/ifrs/Article/A013.pdf,最後瀏覽日:2018年1月16日。
財政收支劃分法與財政部稅務入口網,網址:https://www.etax.nat.gov.tw/etwmain/web/ETW118W/CON/403/5745639887975974126?tagCode=,最後瀏覽日:2018年2月20日。
財政部網站,網址:https://www.mof.gov.tw/Detail/Index?nodeid=1481&pid=77568&ban=Y,最後瀏覽日:2018年2月20日。
財政部稅務入口網,網址:https://www.etax.nat.gov.tw/etwmain/front/ETW158W10,最後瀏覽日:2018年6月2日。


貳、日文部分

一、書籍
北野弘久,稅法學原論,東京都,青林書院,第三版第1刷,1992年10月。
田中二郎,租稅法,東京都,有斐閣,第三版第2刷,1994年7月。
佐滕英明,スタンダード所得税法,東京都,弘文堂,補正3版2刷,2015年4月。
金子宏,租稅法,東京都,弘文堂,第18版1刷,2013年4月。

二、期刊論文
山下和久,譲渡所得税と相続税,大阪府立大學經濟研究,第53卷第1號,頁95-100,2007年6月。
中野浩幸,譲渡所得の課税趣旨に関する一考察,商経学叢,第59卷第2號,頁579-589,2012年12月。
馬渕泰至,譲渡所得課税における遺産分割にかかる弁護士費用の取得費該当性について,青山ビジネスロー・レビュー,第3卷第2號,頁109-119,2014年3月。

三、法院裁判
最高裁昭和28年10月30日判決。
最高裁昭和48年10月18日判決。
最高裁平成14年6月11日判決。


參、英文部分

一、書籍
BLAKEY, ROY G. & BLAKEY, GLADYS C., THE FEDERAL INCOME TAX, NEW YORK, U.S.A. (2006).
MORSE, GEOFFREY & WILLIAMS, DAVID, DAVIES: PRINCIPLES OF TAX LAW, LONDON, ENGLAND (2000).

二、期刊論文
Mehrotra, Ajay K., The Curious Beginnings of the Capital Gains Tax Preference, 84 FORDHAM L. REV. 2517, 2517-2536 (2016).
Paschall, C. Thomas, U.S. Capital Gains Taxes: Arbitrary Holding Periods, Debatable Tax Rates, 73 S. Cal. L. Rev. 843, 843-877 (2000).


三、法院裁判
Berman v. Parker, 75 S.Ct. 98, (1954).
Kelo v. City of New London, Conn., 125 S.Ct. 2655 (2005).
S.E.C. v. W.J. Howey Co., 66 S.Ct. 1100 (1946).

四、網路資料
Internal Revenue Service’s website, at https://www.irs.gov/zh-hant/chinese/zhuti409 (last visited May/19/2018).
OECD-iLibrary, at thttps://www.oecd-ilibrary.org/taxation/tax-on-property/indicator/english_213673fa-en?parentId=http%3A%2F%2Finstance.metastore.ingenta.com%2Fcontent%2Fthematicgrouping%2F76e12892-en (last visited Feb/25/2018).
26 U.S.C. (online versions, 2018), available at http://uscode.house.gov/browse.xhtml (last visited May/19/2018).


肆、德文部分

一、書籍
Drüen, Klaus-Dieter, Über Theorien im Steuerrecht, in: Tipke/Seer/Hey/Englisch, Festschrift für Joachim-Gestaltung der Steuerrechtsordnung, 2011.
Gosch, Dietmar, in: Kirchhof, Kirchhof Einkommensteuergesetz Kommentar, 15. Aufl., 2016.
Mössner, Jörg Manfred, Prinzipien im Steuerrecht, in: Tipke/ Seer/ Hey/ Englisch, Festschrift für Joachim-Gestaltung der Steuerrechtsordnung, 2011.
Tipke, Klaus, Die Steuerrechtsordnung, Bd. 2, 2. Aufl., 2003.
Weber-Grellet, Heinrich, Schmidt Einkommensteuergesetz, 35. Aufl., 2016.

二、法院裁判
BVerfG-Urteil v. 3.11.1982; in: BVerfGE 61, 319 (344).
BVerfG-Urteil v. 18.12.1968; in: BVerfGE 24, 367 (421).

三、網路資料
dejure.org, abrufbar unter https://dejure.org/BGBl/2007/BGBl._I_S._1912 (Letzter Abruf: June/10/2018).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