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文獻
丁雪茵、鄭伯壎、任金剛(1996)。質性研究中研究者的角色與主觀性。本土心理學研究,6,354-376。
王智弘(2007)。電話諮商之探討。台灣心理諮商通訊,208。2011/11/23取自
http://www.heart.net.tw/208-1.html
王智弘、楊淳斐(2006)。一次單元諮商模式的概念與應用。輔導季刊,42(1),
1-11。
台北市生命線協會(2011)。2011年度安心專線個案統計分析。2011年11月23
日取自http://www.lifeline.org.tw/case.asp?ser_no=161
朱柔若(譯)(2000)。質性研究方法(原作者:J. Ritchie & J. Lewis)。台北
市:巨流。(原著出版年:2003)。
李佩珊、蕭伃伶、林淑玲、李奇龍(2005)。更年期婦女之實證護理-電話諮詢服務。護理雜誌,52(1),55-60。
余貞誼(2005)。質性研究如何進行深度訪談與建立互信關係。婦研縱橫,76,31-47。
吳敏欣(1995)。通報專線服務模式之探討-以台灣世界展望會辦理113婦幼保護專線為例。社區發展季刊,112,22-41。沈慶鴻(1992)。新進義務張老師諮商效果的相關因素研究-以臺中「張老師」
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沈慶鴻(2011)。後心理師法時代社區專線機構之運作困境與因應作為:以「885
專線」為例。中華輔導與諮商學報,29,137 – 160。
周玉真(2002)。電話諮商相關問題之探討。諮商與輔導,195,2-6。周玉靜 (2007)。四位生命線志工服務學習經驗之敘說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林金定、嚴嘉楓、 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3(2),122-136。
林欣嫻(2010)。團體諮商歷程中重要事件之分析研究:駐地實習諮商心理師的
觀點(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
林俊宏、邱震寰、陳喬琪、黃蒂、林純綺(2006)。自殺企圖後之電話諮商。北市醫學雜誌,3(10),89-93。
邱獻輝(2003)。諮詢的基本概念探究。諮商與輔導,216,2-10。南玉芬(2010)。電話輔導於自殺防治的成效與限制。臺灣社會工作學刊,8,
157-207。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18堂課--首航初探之旅。高雄市:麗文文化事業。
陳幼華(2007)。領導風格、志工協助方案、激勵制度與組織承諾對離職傾向的
關聯性研究-以生命線協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南華大學,嘉義縣。
張玉潔(2006)。婚姻暴力受暴者使用家庭暴力防治資源之敘事研究-兼論台北
市二十四小時保護專線(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陳圭如(1995)。社會工作者遭受服務案主暴力攻擊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8,209-216。
陳金定(2001)。諮商技術。台北:心理出版社。
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書局。
郭春欒(2007)。生命線協談志工人力資源管理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張素惠(2006)。義務張老師自我效能與專業認同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郭雪敏(2005)。探討臨床護理人員標籤困難照顧病人或其家屬之現象(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台南市。
張雅玲(2005)。多元文化諮商能力之研究─以義務「張老師」為例(未出版之
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陳斐娟(1996)。諮商歷程中的重要事件、工作同盟與諮商結果之分析研究(未
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許詠齊(2011)。桃園縣生命線協會導入「台灣eSOS系統」使用者滿意度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清雲科技大學,桃園縣。
陳楷甯(2008)。「張老師」核心價值與行銷策略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海洋大學,基隆市。
張翠華(2010)。1995生命線志工自殺危機電話協談經驗之研究:以桃園縣生
命線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輔仁大學,台北縣。
張德聰(1985)。義務張老師人格特質輔導員效能與輔導效果之相關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張德聰、黃正旭、黃素菲(2008)。諮商技術:助人策略與技術。台北縣:國立
空中大學。
張德聰、潘瑞香、張景然(2006)。單次與多次電話諮商戒菸成效之比較:以戒
菸專線服務中心為例。中華心理衛生學刊,19(3),213-229。
馮懷德(2001)。非營利組織志願工作者離職相關因素之探討研究-以救國團義
務張老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台北市。
楊明仁(1990)。「難纏病人」形成原因的探討:「難以處理」精神及病人之臨床
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高雄醫學院,高雄。
楊秀玫(2004)。諮商實況記錄訓練團體對義務張老師個案概念化能力及諮商員
效能之效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楊麗芬(2009)。問題解決取向諮商架構在成長團體之應用研究-以張老師儲備訓
練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廖本富(2000)。「互為主體性」的故事性同理心訓練團體對張老師同理心之效
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趙珍妮(1990)。義務「張老師」在職訓練方案之評估研究:以大臺北地區四個
「張老師」中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廖美蓮(1990)。協談人員婚姻價植觀之探討--以全國生命線為例(未出版之碩
士論文)。東海大學,台中市。
鄭至雅(1999)。諮商歷程中諮商員意圖清晰能力對諮商員焦慮情緒與諮商效果
的影響--以台北義務張老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
蔡甫昌、林芝宇、張至寧(2008)。研究倫理的歷史、原則與準則。台灣醫學,12(1),107-122。
劉宛欣(2010)。居家服務困難個案處遇工作之研究:督導員實務經驗之分析(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
蔡幸蓉(2002)。生命線協會專線推廣策略規劃─一個社會行銷觀點的個案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台北。
劉珠利(1989)。義務張老師處理親子問題困難度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潘慧玲(2003)。社會科學研究典範的流變。教育研究資訊,11(1),115-143。劉靜美(1996)。諮商義務工作者接獲疑似猥褻電話之心理反應與因應方式(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
蕭高明(2007)。一次單元諮商模式在電話協談的應用。全球心理衛生E學刊,
試刊號第2期。2011年11月23日取自http://www.heart.net.tw/epaper/
p211-1.htm
戴正德、李明潰(2011)。社會行為科學研究之倫理及其審查機制。醫學教育,
15(2),85-101。
賽明成、陳建維(2010)。紮根理論與質性研究:調和觀點。問題與研究,49(1),
1-28。
鍾祥(2006)。義務張老師親職經驗之研究-以張老師基金會桃園分事務所為例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謝麗鳳、莊紫雲、劉淑珍、蔡欣玲、陳美碧(2011)。癌症病人化療期間居家護
理指導及電話諮詢成效。腫瘤護理雜誌,11(1),23-35。
魏雪瑛(2004)。生命線志工之家庭衝突、因應策略與服務工作投入之相關研究~
以台北縣、台中縣、高雄縣等生命線協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
文化大學,台北市。
羅清寶(2001)。非營利組織人力資源管理之研究─以高雄市生命線志工為例(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藍毓仁(譯)(2008)。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原作者:W. L. Neuman)。
台北市:揚智文化。(原著出版年:1997)
二、英文文獻
Bobevski, I., & Holgate, A. M. (1997). Characteristics of effective telephone counselling skills.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25(2), 239.
Coman, G. J., Burrows, G. D., & Evans, B. J. (2001). Telephone counselling in Australia: applications and considerations for use.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29(2), 247-258. doi: 10.1080/03069880020047166
Elliott, R. (1983). Fitting process research to the practicing psychotherapist. Psychotherapy: Theory, Research & Practice, 20(1), 47-55.
Elliott, R. (1985). Helpful and nonhelpful events in brief counseling interviews: An empirical taxonomy.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2(3), 307-322.
Elliott, R. (1986). Interpersonal Process Recall (IPR) as a psychotherapy process research method. In L. S. E. Greenberg & W. M. E. Pinsof (Eds.), The psychotherapeutic process: A research handbook (pp. 503-523). New York, NY: Guilford Press.
Elliott, R., & Shapiro, D. A. (1992). Client and therapist as analysts of significant events. In S. G. R. Toukmanian, David L. (Ed.), Psychotherapy process research: Paradigmatic and narrative approaches (pp.163-186). Thousand Oaks, CA, US: Sage.
Fen Fang, Horng., & Ke Hsin, Chueh. (2004). Effectiveness of telephone follow-up
and counseling in aftercare for alcoholism.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12(1), 11-20.
Geisler, L. (1991). Discussions with so-called "difficult patients". Retrieved on (2011, November 23) from http://www.linus-geisler.de/dp/dp18_difficult.html
Greenberg, L. S. (1986). Change process research. Journal of Consulting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54(1), 4-9.
Loring, M. T., & Wimberly, E. T. (1993). The time-limited hot line. Social Work, 38(3), 344-346.
Martin, J. (1984). The cognitive mediational paradigm for research on counseling.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31(4), 558-571.
Merkel, M. (2004). Managing the difficult patient and boundary issues. Retrieved on (2011, November 23) from http://www.hawaii.edu/hivandaids/Managing_the_Difficult_Patient_and_Boundry_Issues.pdf
Morrison, J. L., Lantos, J. D., & Levinson, W. (1998). Aggression and violence directed toward physicians. Journal of General Internal Medicine, 13(8), 556-561. doi: 10.1046/j.1525-1497.1998.00167.x
Newhill, C. E. (1995). Client violence toward social workers: A practice and policy concern for the 1990s. Social Work, 40(5), 631-636.
Plutchik, R., Conte, H. R., & Karasu, T. B. (1994). Critical incidents in psychotherapy. American Journal of Psychotherapy, 48(1), 75-84.
Ponterotto, J. G., & Grieger, I. (2007). Effectively communicating qualitative research. The Counseling Psychologist, 35(3), 404-430.
Reese, R. J., Conoley, C. W., & Brossart, D. F. (2006). The attractiveness of telephone counseling: An empirical investigation of client perceptions. Journal of Counseling & Development, 84(1), 54-60.
Ringstad, R. (2009). CPS: Client violence and client victims. Child Welfare, 88(3), 127-144.
Roesnfield, M. (1997). Counselling by telephone. London: Sage.
Rosenfield, M., & Smillie, E. (1998). Group counselling by telephone. British Journal of Guidance & Counselling, 26(1), 11.
Savaya, R., Gardner, F., & Stange, D. (2011). Stressful encounters with social work clients: A descriptive account based on critical incidents. Social Work, 56(1), 63-71.
Star, B. (1984). Patient violence / Therapist safety. Social Work, 29(3), 225-2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