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份
方萱惠 (2010)。多做多得─高中生利社會行為之提升。師友月刊,516,86-88。
王以仁、李育奇、林慧芬、洪雅真、連慧君、潘婉茹(2001)。婚姻與家庭生活的適應。臺北市:心理出版社。
王鍾和(1993)。家庭結構、父母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學位論文,未出版,台北。王黛玉(2005)。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同儕關係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親職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任以容(2004)。國中生所知覺的父母教養態度、親子衝突因應模式與其人際困擾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江福貞(2006)。大學生親子關係、家庭氣氛與其婚姻態度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何嘉雯(1998)。台北縣市大學生親子關係婚姻態度對婚前性行為影響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生活應用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余伯泉、李茂興(譯) (2003)。E. Aronson, T. D. Wilson & R . M. Akert 著。社會心理學。台北: 弘智。
吳永裕(1996)。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研究。國立台北師範學院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明隆 (2009)。SPSS操作與應用:問卷統計分析實務。
吳明隆、涂金堂 (2005)。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吳美玲(2003)。大專學生自我知覺的親子關係與人格特質對自殺意念的影響。中原大學心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縣。吳雅雯 (2004)。台南縣高中職學生知覺父母婚姻衝突、親子關係、同儕互動對其性態度之影響。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未出版,嘉義。吳瑛 (2007)。國小學童親子關係、制握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吳萬春(2005)。高雄市國中生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調查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玉珍 (2007)。國小高年級學生子職角色覺知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親職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育禪 (2010)。高中生的親子關係、同儕關係與自我統合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佳蓉 (2010)。大學生親子關係、生命態度與墮胎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美枝 (2002)。社會心理學-理論研究與應用。台北:文笙。
李雪禎(1996)。青少年的情緒經驗與父母教養方式之分析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李惠加 (1997)。青少年發展。台北:心理。
李麗娟(2007)。國中生親子關係與同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沈六 (1993)。群育的科學基礎─利社會行為之發展。訓育研究,32(2),53-63。林玉萍 (2005)。國小高年級兒童情緒能力、父母管教方式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台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林生傳(1997)。教育社會學。高雄:復文圖書出版社。
林芝帆(2009)。國中學生課業失敗之父母教養行為知覺、父母教養行為歸因與親子關係、課業自尊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林美杏 (2007)。高中資優生快樂感受、利社會行為動機與利社會行為表現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林淑美(2007)。國中生父母管教方式、手機使用與親子衝突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林淑燕(2005)。青少年父母教養方式、人際關係與寂寞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市立高中職學生為例。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親職教育碩士班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邱珍婉 (2003)。親職教育。台北,五南。
柯佳美(2004)。高中生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情緒智力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洪美鈴(2005)。父母教養態度、知覺青少年子女網路沈迷情形與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唐佩鈺 (2010)。高雄市國中生子職角色知覺、子職實踐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孫碧蓮(2002)。雙親家庭父親管教方式與子女行為表現之探討。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教育心理與輔導組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徐世杰(2003)。青少年憂鬱與社會畏懼、雙親教養態度之相關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徐美鳳(2005)。台灣南區護專學生父母管教方式.親子關係與其人際互動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徐珮旂(2010)。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友誼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涂金堂(2010)。SPSS與量化研究。台北:五南。
康維芬 (2006)。大學生家庭功能、父母教養方式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張春興 (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 (1998)。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春興 (2008)。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修定二版)。台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89)。教育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惠琴(2009)。兒童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親子關係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兒童發展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張麗梅(1993)。家庭氣氛、父母管教態度對兒童偏差行為關係之研究。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莊婉妮(2006)。高雄市國中資優班學生父母教養方式與成就動機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許月碧 (2005)。國小學童親子關係、同儕依附、利社會行為表現與社會智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縣。許春霞 (2008)。國小學童人格特質、父母教養方式、幸福感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輔導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許碧真(2010)。父母教養行為對於中高年級學童利社會行為之影響。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郭玉燕 (2005)。國小學童父母管教方式、依附風格與利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郭照婉 (2010)。國中生的非理性信念與其同儕人際關係、利社會行為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郭靜晃等著 (1994)。心理學。台北:揚智。
陳司敏 (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知覺父母管教方式、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玉玲 (2008)。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方式、幸福感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硏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親職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冠中(2000)。背景變項、父母管教方式、手足關係與高中生寂寞之相關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玲如(2006)。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故事學習之實驗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美芝 (2006)。國小高年級學童情緒經驗、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親職教育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若芝(2010)。國中生自尊情緒智能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陳惠文(2005)。國中生父母的教養方式與子女的快樂學習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陳雅檸(2006)。高中數理資優班學生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探討。 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縣。陳慧王苓(2007)。國小高年級學童父母管教言語迷思與親子關係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彭羽辰(2007)。兒童利社會行為及其與父母教養方式、彩虹生命教育之相關研究。,國立中正大學心理學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黃文三(2007)。道德教育。台北:群英。
黃英虹(2004)。隔代教養與非隔代教養方式對青少年自我認同影響之比較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迺毓(1988)。家庭教育。台北:五南。
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黃德祥(1994)。青少年發展與輔導。台北市:五南。
黃靜宜(2008)。青少年依附關係、父母教養方式與其異性交往態度之關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黃璧如(2005)。高中職學生非理性信念與親子關係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楊國樞(1986)。家庭因素與子女行為:台灣研究的評析。中華心理學刊,28(1),7-28。楊錦登(2008)。高雄地區大學學生生活適應、家庭氣氛與親子關係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葉乃鳳(2009)。獨生子女知覺父母教養方式與利社會行為之關係。國立臺中教育大學諮商與應用心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市葉憶如(2004)。單親家長管教與高職生同儕人際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研究對象。實踐大學家庭研究與兒童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廖大齊(2004)。南投縣國中學生親子關係與偏差行為之關係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趙心暐(2005)。國中生的氣質、父母教養方式與生活適應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趙榆茹(2009)。國中生親子關係、情緒調整與友誼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劉玉玲 (2005)。青少年發展─危機與轉機。台北:揚智。
劉育姍(2006)。理情親職團體諮商對非理性信念國中生家長親子關係之效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劉淑媛(2004)。父母教養方式與青少年行為困擾調查與訪談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劉蓉靜(2009)。國小學童利社會行為之探討。國立臺南大學文化與自然資源學系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市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著(2001)。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
蔡淑鈴(2002)。青少年的親子關係與共依附特質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蔡漢賢主編(2000)。社會工作辭典。台北市:內政部社區發展雜誌社。
鄭麗鳳(2003)。國中學生內外控信念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蕭佑儒(2009)。國中學生利社會行為與依附關係之相關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賴婉甄(2009)。高雄地區高中生父母教養方式、情緒智力與道德判斷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賴敏慧(2003)。國中童軍利社會行為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賴嘉凰(1999)。青少年氣質與父母管教態度對親子關係之影響。國立政治大學心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謝其睿 (2009)。服務,改變世界的力量。台北市:天下雜誌。
羅佳芬(2002)。探討國小兒童、父母管教方式、自我概念、人際關係與其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羅國英 (1997)。青少年至成人前期之親子關係的測量。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6-2413-H-031-004- G11)
羅瑞玉(1997)。國小學生的利社會行為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 系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羅樊妮(2004)。父母管教方式、異性交往之親子溝通與青少年異性交往態度之相關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市蘇建文等(1995)。發展心理學。台北:心理。
蘇珮君(2010)。國小高年級學童親子關係、人格特質與利社會行為之相關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蘇曉憶(2005)。青少年親子關係、完美主義、自尊與其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二、英文部分
Bar-Tal, D. (1976).Prosocial behavior:Theory and research. New York: John Wiley.
Baumrind,D. (1991).The influence of parenting style on adolescent competence and substance use.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11(1), 56-95.
Becker,W.C. (1964). Consequences of different kinds of parental discipline.In M. L. Hoffman & L.W.Hoffman(Ed.), Review of child development research (Vol. 1). New York: Russell Sage Foundation.
Coleman,P.K., & Karraker(2000).Parenting self-efficacy among mothers of school-age children: Conceptualization, measurement, and correlates. Family Relations, 49(1), 19-24.
Edler,G. H. (1962).Structural variation in the child rearing relationship. Sociometery,1(25), 241-262.
Eisenberg,N.(1982).The development of reasoning regarding prosocial behavior. In N. Eisenberg(Ed.), 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 (pp.219-249). New York: Academic Press.
Eisenberg,N.,&Mussen,P.H.(1989).The roots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children. New York:Cambridge Press.
Feldman R. S. (1995). Social psycholog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Hastings, P. D., Rubin, K. H., & DeRose, L.(2005).Links among gender, inhibition, and parental socialization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behavior .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51(4),467-493.
Hoghughi,M.,&Long,N.(Eds.).(2004).Handbook of parenting : Theory and research for practice. London : Sage.
Honig,A.S.,&Wittmer, D.S.(1992). Prosocial development in children: Caring, helping, and cooperating. A bibliographic resource guide. New York: Garland.
Huang,J.C.(1989).A study of prosocial behavior in selected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Division of Teacher Education and Graduate School of the University of Oregon.
Jackson,M.,&Tisak,M.S.(2001).Is prosocial behavior a good thing?Developmental changes in children's evaluations of helping, sharing, cooperation, and comforting. 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 19,349-367。
Kaczynski,L.(2003).Handbook of dynamics in parent-child relation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
Maccoby, E. E., & Martin, J. A. (1983). Socialization in the cont of the family: parent-child interaction. In P. H. Mussen (ed.), Handbook of child psychology (Vo1. 4). New York: John Wiley and Sons.
Margolies, P., & Weintraub, S. (1977). The revised 56-item CRPBI as a research instrument: Reliability and factor structure. Journal of Clinical Psychology, 33, 472-476
Wilby,A.(2005). The role of parenting and child temperame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prosocial and empathic behaviour in preschool children. A follow-up study.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tation, La Trobe University, Melbourne, Victoria, Austral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