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2007),《96年1-6月家庭暴力事件通報被害人數統計(性別、年齡、籍別、教育程度)》,台北市內政部家庭暴力及性侵害防治委員會。
王智弘、倪芳瑜、賴靜儀(2008),〈淺談家庭暴力與兒童虐待之內容〉,《幼教資訊》,第209期,頁31-37。王慧瑛,〈掉餅乾屑3��童被打死〉,《聯合報》,2007.09.29,版A14。
朱愛群(2002),《危機管理-解讀災難謎咒》,台北:五南圖書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江季璇(2003),《社工人員對兒童保護保密倫理的價值與抉擇-捍衛孩子隱私說與不說間的擺盪》,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江亮演(2005),〈家庭暴力與社會工作直接服務處遇之探討〉,《社會發展季刊》,第112期,頁4-21。
何祥裕,〈女童遭虐死母求刑一年5歲10公斤只餵牛奶餓死〉,《聯合報》,2006.07.17,版A5。
何祥裕,〈女童遭虐死保母男友也動手〉,《聯合報》,2005.08.17,版C4。
余瑞長(2002),《育幼機構受虐兒童之社會適應研究-以內政部北區兒童之家為例》,國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系碩士論文。宋麗玉(2006),《高風險家庭服務策略與處遇模式之研究》(內政部兒童局研究報告),台北市:內政部兒童局。
李宗勳(2008),《網絡社會與安全治理》,台北︰元照出版有限公司。
兒童局(2008),〈加強兒虐及高風險家庭通報工作〉,《兒童局兒少保護類》,【線上資料】,內政部兒童局全球資訊網http://210.241.100.212/CBI_2/upload/721c9458-6cf9-46db-b374-897b1e874e58.doc,2008/05/19。
林元詠(2003),《受虐兒童個人背景、人格特質與社會適應個案之研究─從社工員角度探討》,中國文化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林秀芬(1989),《兒童虐待與疏忽問題之研究-由家庭結構之觀點探討》,中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林昭彰,〈涉槌女嬰入睡致死未婚媽闖禍〉,《聯合報》,2006.11.05,版C2。
林盈君(2005),《兒童虐待施虐者接受諮商經驗之敘說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施教裕(1998),〈老人居家服務現況及整合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83期,頁74-91。
洪羽蓁(2002),《國小輔導室老師參與受虐兒童保護工作之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洪素珍(2003),〈家庭暴力目睹兒童處遇模式之探討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胡木蘭(2005),《警察人員在受虐兒童保護網絡體系之因應情形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暨南國際大學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孫本初(1997),〈校園危機管理策略〉,《教育資料與研究雙月刊》,第14期,頁11-20。孫本初(2006),《新公共管理(含概要)》,台北:一品文化出版社。
翁毓秀(2008),〈如何提昇強制性親職教育的成效?〉,《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國政分析》,【線上資料】,http://www.npf.org.tw/particle-4147-3.html,2008/05/05。
涂秀蕊(1999),《家庭暴力法律救援》,台北:永然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張幼芳,〈救虐兒找出高風險家庭〉,《聯合報》,2007.02.01,版C5。
張宏業,〈北市虐童案求刑母10年、同居人13年〉,《聯合報》,2005.05.20,版A7。
張明慧、白錫鏗,〈醫護爆料去年11月黎童就滿身傷〉,《聯合報》,2007.01.19,版C2。
張菁芬(2006),〈解析高風險家庭的服務策略〉,《社區發展季刊》,第114期,頁77-85。張錦麗、柯麗評、王佩玲(2005),〈家庭暴力防治網絡建構與運作〉,《家庭暴力理論政策與實務》,第十五章,頁284-309,臺北市:巨流。
梁秋絹(2002),《台北縣保育人員對兒童虐待問題的知識、態度與處理行為之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嬰幼兒保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莊亞築、蔡維斌、魯永明,〈吊在起重機毒打6歲女童被虐死〉,《聯合報》,2007.01.24,版A5。
許如悅、鄭麗珍(2003),〈兒保工作人員對兒虐案件之風險研判與處遇決策〉,《社會政策與社會工作學刊》,第7卷第1期,頁163-213。陳明志(2002),《警察機關執行家庭暴力防治工作問題之研究-以台北市政府警察局為例》,中央警察大學行政警察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銘政(2004),《傳播媒體危機管理之研究-以臺北市政府警察局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彭淑華(1998),〈受虐婦女專業整合服務問題之研究-以社會福利工作人員之觀點分析〉,《東吳社會工作學報》,第4期,頁147-194。曾美淑(2006),《臺北市國小自足式特教班教師對通報受虐身心障礙兒童態度之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曾鈺惠譯(1994),BrandtSteele著,〈受虐兒童:美國如何防治兒童受虐〉(TheBatteredChild),《兒童虐待的心理因素》,台中市: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原書於1974出版)。
湯錫焄(2006),《國民小學校園危機管理機制之研究-以台北縣三重學區為例》,世新大學行政管理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
黃千佑(1990),《虐待兒童的父母之社會心理探討》,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娟瑜,〈搶救受虐兒掌握第一時間〉,《聯合報》,2005.04.03,版A15。
黃素珍(1990),《父母童年受虐經驗兒童虐待之研究》,東海大學社會工作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寅,〈嬸嬸施虐3歲兒死〉,《聯合晚報》,2007.01.14,版1。
黃寅、陳秋雲,〈陳金年25歲的文盲嬸婆〉,《聯合報》,2007.01.17,版A8。
黃煜文譯(2004),Mills﹐LindaG著,《錯的是我們不是我-家暴的動力關係》(InsulttoInjury﹕RethinkingOurResponsestoIntimateAbuse),台北:商周,(原書於2003年出版)。
黃翠紋(1998),〈變遷社會中警察處理家庭暴力策略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第84期,頁71-85。黃翠紋(1999),〈警察在處理兒童身體虐待與疏忽案件中所扮演的角色及其偵查策略〉,《警學叢刊》,第30卷第2期,頁15-38。黃翠紋(2002),〈兒童受虐致死事件之特性及其原因之探討〉,《警學叢刊》,第32卷第6期,頁21-58。楊鸞貞(2004),《家庭暴力防治服務網絡建構整合之研究-以高雄市、彰化縣、台東縣為例》,國立東華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詹中原(2004),《危機管理》,台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劉文湘(2005),《家庭暴力被害人緊急救援機制之研究-以臺北市社工人員與警察之合作為例》,東吳大學社會工作學系碩士論文。劉玲珍(2006),《虐待子女之母親生活經驗分析研究》,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淑瓊(2002),〈台灣地區家庭暴力防治業務取向研究-地方政府推動防治家庭暴力實務運作模式及建構跨專業資源網絡之規劃研究〉,《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潘淑滿(2003),《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股份有限公司。
蔡雯瑾譯(1994),MurrayA.StrausandGlendaKaufmanKantor著,〈受虐兒童:美國如何防治兒童受虐〉(TheBatteredChild),《壓力與兒童虐待》,台中市:中華兒童福利基金會,(原書於1974出版)。
鄭國樑、曾增勳,〈繼父拳打腳踢4歲女童不治〉,《聯合報》,2006.09.23,版A8。
鄭國樑、劉愛生、呂開端,〈三歲刺青渾身傷不治〉,《聯合報》,2005.11.27,版A7。
鄧學仁(2002),〈婚姻暴力被害人接受調解之成效評估〉,《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蕭白雪(2005),〈醫療人球案邱小妹之父二審仍判12年〉,《聯合新聞網》,【線上資料】,http://www.pra-tw.org/News_Content.aspx?news_id=600,2005/09/23。
蕭白雪,〈沙文主義容不下拖油瓶後母心態繼女變出氣筒〉,《聯合報》,2006.01.12,版A6。
謝臥龍(2003),〈家庭暴力相對人裁定前鑑定制度之評估〉,《內政部委託研究報告》。
鍾素珠(2005),《社會工作員在兒童虐待處遇上的角色》,南華大學非營利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顧玉珍(2003),《傷害我的是最親密的人-家庭暴力危機與因應》,台北:商周。
Brecher,Michael(1978),Studies in Crisis Behavior.N.J,Transaction Books.
Corby,B.(1996), “Risk Assessment in Child Protection Work’,in H.Kemshall and J. Prichard (ed.),Good Practice in Risk Assessment and Management,13-30.
Dutton,Jane E.(1986),“The Processing of Crisis and Non-crisis Strategic Issues”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Vol.23,No.5:501-517.
Frank Fischer(2008), “Citizens and Experts in Environmental Policy: Situating Technical Knowledge in Practical Deliberatio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Meetings of 2008 Taiwan Association for Schools of 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Affairs, TASPAA , May 24-25.
Hermann,C.F.(1969),“Some consequences of crisis which limit the viability of organizations. ”Administrative Sciences Quarterly,8: 61-82.
Mitroff,I.I.(1994),Crisis management and environmentalism: A natural fit. California Management Review,36(2):101-113.
Sullivan, T.J. (1997). Introduction to Social Problems (4th ed.). Boston: Allyn and Bacon.
Wald,M.S. and M.Woolverton(1990), “Risk Assessment: The Emperor’s New Clothes? ”,Child Welfare, 69(6):483-5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