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9 01:1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健瑜
研究生(外文):Chien-Yu Chen
論文名稱:風水羅盤操作模式研究~以明代徐試可《羅經頂門針》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Manipulation Patterns of the Geomantic Compass with a Special Focus on Xu Shike’s Luojing dingmenzhen
指導教授:邱博舜邱博舜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Bor-Shuenn Chio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建築與古蹟保存研究所
學門:建築及都市規劃學門
學類:建築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3
中文關鍵詞:風水羅盤方位操作模式
外文關鍵詞:Feng-ShuiThe Geomantic CompassDirectionOperation princil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169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9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羅經頂門針》是風水師徐試可撰寫的風水羅盤操作手冊,代表明代末期流傳於福建及其鄰近諸省的堪輿理氣法則。分析風水羅盤的原理與操作法,是理解傳統環境認知體系的徑路。本研究所探討的課題如下:(一)徐試可的著作影響及執業特色;(二)《羅經頂門針》的論述架構和盤層原理;(三)風水羅盤的操作模式和圖局分析;(四)理想方位關係的建構與詮釋。
  徐試可兼具儒生與術士雙重身分,他在萬曆年間重編《地理天機會元》,已對歷代風水典籍作出協正去雜的功夫。成書於1623年的《羅經頂門針》,既為徐試可多年堪輿實務的操作心得,也是作者針對彼時流行的理氣文獻之歸納整理。理論來源多出自《發微論》、《青囊經》、《催官篇》和《玉尺經》,其中又以「透地龍法」和二十四山各家「五行系統」的描述最為詳盡。作者針對特定盤層制定的吉凶定式與圖局,有助於後人理解術數體系中的羅經方位評估程序,也是《羅經頂門針》最大的貢獻。
  八卦的次序、陰陽的調和對立、五行的生剋和分金氣數的消長,是辨別方位吉凶的四大原理。後天八卦帶有生生不息的循環性,八卦配八方,方位也被賦予長幼尊卑的概念,與洛書九宮、納甲法及五行屬性相互參照,即形成一套象徵吉凶悔吝的易學方位系統。羅經盤上的陰陽道理也是根據八卦卦爻的變化而來,將二十四山區分為一半淨陰、一半淨陽,六十分金也因陰陽的規範,衍生孤虛旺相不等的意義。五行用來判別方位間的生剋制化關係,徐試可主要運用的有正五行、納甲五行、三合五行、玄空五行和化氣五行,木、火、土、金、水在不同系統間變質轉化,推排出各種因地制宜的生旺宮位。羅盤的圈格分金則以十二地支為骨幹,往外細分出二十四山、六十龍、七十二龍、百二十分金、二百四十分數等宮位。分金代表「氣」的輪排次序,看似抽象的數值比例,影響風水禍福甚鉅。
  筆者將《羅經頂門針》的風水操作模式歸納為5種格龍之法、4種坐向方法、2種立穴途徑、3種消砂納水法則。主要以正針二十四山和五行圖局格求龍、砂、穴、水的生旺死剋,以透地穿山分金較量氣(坐)線的清濁度,再以八卦、天星、縫針、周天度吉凶定局等層作為權宜參考盤。容許風水修正的寬容值,同時也強調龍、穴、砂、水四科在方位選取之外,也需參酌巒頭的裁減收放手段。
  風水羅盤的操作也反映出催官、中舉的欲望,無論是風水舊圖彰顯的福運,或者各式圖局的終極目的,都是為了將自身安置在興旺榮貴的氣場中。風水師將案主的家族願景與個人成就托付於天地之間。山與水的關係,經由陰陽五行生剋關係重新編碼之後,成為有意義的空間方位。強調葬乘生氣的風水術,不只是為逝者準備最後的居所,也是為整個家族的未來命運,預卜可能昌榮的機會。


Luojing Dingmenzhen is an operation manual of the geomantic compass, written by Xu Shike who was a master of Feng-Shui in Ming Dynasty. To analyze the principles and the modes of operations of the geomantic compass could let us conceive the knowledge system in a traditional environment. Topics of this research are as followed: the influence of Luojing Dingmenzhen and Xu’s work characteristics, the elaboration constructions and principles, the operation mods of the compass, the construction and annotation of ideal posited relations.
Xu Shike was a Confucian scholar and a master as well. He reedited Dili Tianji Kuaiyuan during the Wanli period, got rid of the bad and retained the good from books of Feng-Shui. Luojing Dingmenzhen(1623) is the method that Xu had learned for many years in geomancy practices. It was one of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geomantic literature reorganizations at that time. Xu’s theory, originally stemmed from Fawei Lun, Ching Nang Jing, Tsui Guan Pian, Yuchin Jing, provides the most exhaustive explanations to Sexagenary-characters and the five elements system of Twenty-four Divisions. The models and diagrams, used for judging the good and bad fortune in Luojing Dingmenzhen, could help modern people understand the traditional environment in depth.
There are four big principles of Luojing Dingmenzhen: the eight trigrams(Pa-kua), Yin and Yang, the five elements and Fen-chin division. The Later Heaven Sequence of the eight trigrams illustrates the quality of Chi at eight main compass directions. Each trigram is associated with one or other members of the family. With the Lo-shu, Na-jia and models of the five elements, it forms the azimuthal direction of I Cing. Pa kua also indicates the circular waxing and waning of Yin and Yang in the compass. In twenty-four azimuthal direction poits, half are Yin and half are Yang. In the ten heavenly stems, stems 1 and 9 intend orphans, stems 2 and 10 intend emptiness, stems 3 and 7 intend prosperity, stems 4 and 8 intend assistance, stems 5 and 6 intend tortoise-shell. The five elements (Wu-hsing) is used to ascertain the relationship of growth and death in a grave. Xu adopted various kind of Wu-hsing systems, included Zheng Wu-hsing, Na-jia Wu-hsing, San-he Wu-hsing, Xuan-kong Wu-hsing and Hua -chi Wu-hsing. The compass has a number of different Rings divided based on different classification outlines, with division by twelve, twenty-four, sixty, seventy-two, 120, 240 and so on. Fen-chin represents a sequence of Chi in the waxing and waning circle. The admixture of Stems and Branches produces the set of symbols bearring directly on men and the grave.
The modes of Feng-Shui operations recorded in Luojing Dingmenzhen induce 5 kinds of ways to measure the dragon vein, 4 kinds of ways to establish the position, 2 kinds of ways to find the lair, and 3 kinds of ways to judge the direction of rivers and hills. He used the correct needle and Wu-hsing sequences to measure dragon veins, hills, lairs and the rivers around the graves. He used the through-earth Ring, the penetrated-mountain Ring and 120 Fen-chin to choose the better position of Chi. Since every numerical division is utilized, the master can judge a particular geomantic situation based on any of the above principles.
The purpose of Feng-Shui is to urge people being selected and being an official. Xu believed that the models of the compass could arrange good and rich position for a family. Feng-shui is not only a method to prepare the grave for the death, but a forecast about the good future of a family.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 2
第二節 文獻回顧 4
一、風水羅盤研究 4
二、風水操作術研究 5
三、明代社會背景與俗民文化研究 6
第三節 研究對象與範圍 8
一、研究對象 8
二、研究範圍 8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侷限 10
一、研究方法 10
二、研究限制 10
第二章 明代風水師徐試可 13
第一節 歷史背景 14
一、崇尚風水的社會風氣 14
二、科舉與風水擇吉關係密切 17
三、風水叢書廣泛印行 19
第二節 生平編著 23
一、重編《地理天機會元》 23
二、彙編《地理琢玉斧》 25
三、撰寫《羅經頂門針》 30
第三節 堪輿經驗與特色 35
一、執業歷程 35
二、執業特色 39
第三章 風水羅盤圈層發展 49
第一節 羅盤源流 50
一、辨方定位 50
二、時空合一 51
三、方術應用 52
第二節 明末清初演變 55
一、盤層複雜化 57
二、三針盤取用多元 59
三、圈格分金錙銖必較 61
第三節 《羅經頂門針》分層 66
一、各層簡介 66
二、立論基礎 72
三、盤層分類 73
第四章 《羅經頂門針》方位原理 79
第一節 方位與八卦 80
一、天池象徵 80
二、八卦配八方 83
三、六十配卦 86
第二節 方位與陰陽 92
一、陰陽概念 92
二、八卦納甲 93
三、淨陰淨陽 96
四、孤虛旺相 98
第三節 方位與五行 100
一、五行概念 100
二、各家五行原理 101
第四節 方位與分金 117
一、先天十二經盤 117
二、二十四山 118
三、主要分金盤 121
第五章 徐氏羅盤操作模式分析 131
第一節 操作法則 132
第二節 審龍身駁雜 139
一、正五行審龍 139
二、五行生旺左右旋局 140
三、龍向陰陽法 143
第三節 乘氣立向 145
一、正針二十四山立向 150
二、透地龍法 156
三、穿山分金立穴法 159
四、立向權宜用法 160
第四節 收放水與消砂 162
一、五行水法 163
二、五行砂法 170
三、催官天星法 175
第五節 風水圖局建構 186
一、方位次序的排列步驟 186
二、古風水圖的覆驗與分析 189
第六章 結論 201
第一節 《羅經頂門針》的編著價值 202
一、風水師的百年爭執 202
二、術數理論的彙整 207
第二節 羅經方位吉凶的評估 209
一、趨吉避煞、乘迎生氣 209
二、左加右減,權宜變通 210
第三節 理想風水的榮貴企盼 211
第四節 後續研究與建議 213
參考書目 214
附錄一 221
徐試可堪輿案例 221



一、古代文獻:
王洙等撰,金明昌抄
  宋/2003 《圖解校正地理新書》。台北:集文書局。
王道亨
清1823/1988 《羅經透解》。新竹:竹林書局。
允祿、梅瑴成、何國宗等奉敕撰
清1739/1983 《欽定協紀辨方書》,收錄於《景印文淵閣四庫全書》v.811台北:台灣商務。
朱之相
  明1623/1995 〈重鐫羅經頂門針簡易圖解〉收錄於《四庫全書總目‧羅經頂門針   二卷》提要,p.子64-419。台南:莊嚴文化。
朱國禎
  明1622 《湧幢小品》明天啓二年清美堂刻本。
李鼎祚 輯
  唐/1996 《周易集解》。台北:台灣商務。
何塘
明/1962 〈民財空虛之弊議〉收錄於《明經世文編》卷一百四十四。北京:中華  書局。
周惇庸
清1817/1995 《增補理氣圖說》。台北:武陵出版社。
周繼
  明/1999 《陽宅大全》,竹林出版社。
范宜賓
清1758/1970 《乾坤法竅.羅經精一解》。台中:瑞成書局。
胡國禎
  清1685/2005 《改良羅經解定》。台南:大山書店。
姚廷鑾
  清1748/1988 《陽宅集成》。台北:文翔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徐試可
  明1614/2001 重編《地理天機會元》。台北:武陵出版社。
  明1623/1994 《羅經頂門針》。台北:武陵出版社。
徐善繼、徐善述
  明1583/2000 《地理人子須知》。台北:武陵出版社。
郭璞(託名)
  1988 《元女青囊海角經》收錄於《北京大學中國民俗學會民俗叢書‧勘輿篇》第二冊v4。
張九儀
  清1699/1999 增釋《地理琢玉斧》。新竹:竹林書局。
張景岳
  明/1976 《類經圖翼》。台北:新文豐。
張鳴鳳
明1583/1982 《地理參贊玄機仙婆集》。台北:萬有善書出版社。
張廷玉等
  清/1975 《新校本明史》。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清代學人撰
  清/1979 《筆記小說大觀三篇‧堪輿類》卷五十四。台北:新興書局。
庾季才 撰,王安禮 重修
北周/1983 《靈臺秘苑》收錄於《欽定四庫全書‧子部七》術數類二。台北:台灣商務出版社。
黃帝(托名)
  2007 《黃帝內經》。台北:晨星。
黃帝、郭璞(託名),王振復 譯
2003 《風水聖經:宅經‧葬書》。台北:恩楷。
黃佐
  明/1995 《南雍志》卷七。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黃慎 編
明1628/1986 《堪輿類纂人天共寶》。台北:福利出版。
葉九升
清1693/1973 《羅經撥霧集》。台北:華成書局。
趙祜
明1612/2006 《地理紫囊書》。台北:翔太圖書。
蔣平階
清/1999 《地理辨正疏》。新竹:竹林書局。
黎靖德編
  宋/1986 《朱子語類》。北京:中華書局。
二、現代文獻:
Amos Rapoport
  1996 《建築環境的意義—非語言的交流途徑》,施植明 譯。台北:田園城市。
Jeffrey Raff
2007 《榮格與鍊金術》,台北:人本自然文化。
Stephen Skinner
  1982/1986 The Living Earth Manual of Feng-Shui. Routedge & Kegan Paul.
一丁、雨露、洪湧
1999 《中國風水與建築選址》。台北:藝術家出版社。
王玉德
1994 《風水術注評》。台北:雲龍出版社。
  2003 《羅盤通俗解讀》。台北:新智。
  2004 《神秘的風水:傳統相地術研究》。廣西:廣西人民出版社。
2006 《尋龍點穴:中國古代堪輿術》。北京:中國電影出版社。
王其亨
  1990 主編《風水理論研究》。天津:天津大學建築系。
王恢
  1991 《中國歷史地理通論》。台灣學生書局,1991。
王松寒
  1992 《王派風水學-巒頭精義》。台北:武陵出版社。
王育成
  1999 〈道教與中國古代旱羅盤指南技術〉《江西社會科學》第三期。
王振鐸
  1948 《司南、指南針與羅經盤:中國古代有關靜磁學知識之發現與發明》,收錄於《中國考古學報》第3-5冊。
王章偉
2006 《文明世界的魔法師—宋代的巫觋與巫術》。台北:三民出版社。
王爾敏
  1992 〈中國二十四方位觀念之傳承及應用〉《中國文化研究學報》,P1-23。台北:  中研院近史所。
  1996 《明清時代庶民文化生活》。台北: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
  1997 《明清社會文化生態》。台北:臺灣商務。
亢羽
1999 《易學堪輿與建築》。北京:中國書店。
孔日昌
  2002 《羅經使用方法》台南:西北出版社。
  2005 《地理催官水法》。台北:久鼎出版社。
牛建強
1997 《明代中後期社會變遷研究》。台北:文津出版社。
艾定增
  1998 《風水鈎沉--中國建築人類學發源》。台北:田園城市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朱宗元、趙青樹
  1987 《陰陽五行學說》。天津:天津科學技術出版社。
汪惠敏
  1989 《宋代經學之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何丙郁,席澤宗主編
  1995《中國科技史論文集》。台北:聯經出版社。
何曉昕
  1995 《風水探源》。台北:博遠出版有限公司。
邱仲麟
  2007 《明清江浙文人的看花局與訪花活動》,收錄於《淡江史學》。
邱博舜
1996 〈貪狼諸詞來歷初探〉《文資學報》,第2期(forthcoming)。
李定信
2007 《四庫全書堪輿類典籍研究》。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李約瑟
  1975 《中國之科學與文明》第二冊、第三冊、第七冊。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
李美燕
  2003 〈《史記.律書》中「律曆一體」的天人宇宙觀〉《國文學報》第34期,P119-140。台北:師大國文學系。
李零
2000 《中國方術考》。北京:東方出版社。
巫仁恕
  2001〈明代士大夫與轎子文化〉《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第38期。
吳蕙芳
  2001 《萬寶全書:明清時期的民間生活實錄》。台北:政大歷史系。
吳康 編
1993 《中華神秘文化辭典》。海口:海南出版社。
俞孔堅
  1998 《生物與文化基因上的圖式》。台北:田園城市。
徐芹庭
  1987 《易學源流》。台北:國立編譯館。
陳永正 編
  1991 《中國方術大辭典》。廣東:中山大學出版社。
陳思璁
  2008 《司南漫談:古代方向中的文化秘境》。重慶:重慶出版社。
陳飛
1993 《歷史的苦澀:舉子的命運》。台北:雲龍出版社。
陳進國
  2005 《信仰、儀式與鄉土社會:風水的歷史人類學探索》。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2005 〈理性驅馳:風水信仰與士紳階層的人文抉擇〉《台灣宗教研究通訊第七期》,p.74。
陳遵媯
  1984 《中國古代天文學史》。明文書局。
陳寶良
  1996 《飄搖的傳統─明代城市生活長卷》。長沙:湖南出版社。
  2001 〈明代文人辨析〉《漢學研究》第19 卷第1 期。
唐文基 編
  1991 《福建古代經濟史》,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高友謙
  1992 《中國風水》。北京 : 中國華僑出版公司。
秦永洲
  2000 《中國社會風俗史》,山東人民出版社。
郭彧 編
2006 《風水史話》。北京:華夏出版社。
郭姿吟
  2002 《明代書籍出版研究》。成大歷史研究所碩論。
梁庚堯
  2002 〈士人在城市:南宋學校與科舉文化價值的展現〉,收錄於劉翠溶、石守謙主編《經濟史、都市文化與物質文化》,第三屆國際漢學會議論文集歷史組。台北:中研院史語所,p265-326。
張榮明
2000 《方術與中國傳統文化》。上海:學林出版社。
張其成
2004 《易圖探秘》。台北:志遠書局。
馮友蘭
  2005 《中國哲學簡史》。香港:三聯。
程建軍、孔尚朴
  1994 《風水與建築》。台北:淑馨出版社。
程建軍
  1999 《中國風水羅盤》。江西:江西科學技術。
曾春海
  1997 《易經哲學的宇宙與人生》,台北:文津出版社。
楊儒賓 編
1993 《中國古代思想中的氣論及身體觀》。台北:巨流出版社。
漢寶德
  2006 《風水與環境》。台北:小異出版社。
趙淑敏
  2001 《明代科舉命運觀之研究:以筆記小說為線索》。中正大學歷史研究所碩論。
劉公中
1992 《堪輿闢謬傳真》。台北:武陵出版社。
劉如仲、李澤奉 編
  1998《中國科技史》。台北:文津出版社。
劉君燦
  1983 《科技史與文化》。台北:華世出版社。
劉詔君
1994 《神秘的星象》。台北:書泉出版社。
劉筱紅
1996 《神秘的五行》。台北:書泉出版社。
潘朝陽
1995 〈「中心--四方」空間形式及其宇宙論結構〉《師大地理研究報告》第23期, pp.83-107。台北:師大地理學系。
錢杭、乘載
  1998 《十七世紀江南社會生活》。台北:南天。

蕭東發、楊虎
  2006 《中國圖書史》,高雄:鳳儀知識產業。
韓增祿
  2002 《易學與建築》。台北:大展出版社。
謝耀德
2008 《道教風水理論與實踐:黃帝宅經探究》。輔大宗教學研究所碩論。
鄺芷人
  1993 《陰陽五行及其體系》。台北:文津出版社。
鍾義明
  1996 《玄空地理叢譚》第一輯。台北:武陵出版社
1996 《中國堪輿名人小傳記》。台北:武陵出版社。
嚴昌洪
  1998 《中國近代社會風俗史》。台北:南昌書局。
瀧川龜太郎
  1993 《史記會注考證》。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