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1.王世昌,2009。物質主義、美感中心性、體驗價值、知覺價值與顧客忠誠度之關聯性探討-以 IKEA 宜家家居為例。龍華科技大學。
2.王鴻祥、洪瑞璘。2011,文化商品的隱喻設計模式。國立臺北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3.王國和,1965。自然科學學習圖鑑。臺北哲志出版社
4.王一芝、林妙玲,2007。開車太快,走路太慢,騎單車最好,遠見雜誌,7(253),122-123 頁。
5.王宗興,2003。自行車車架造形特徵對意象認知影響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6.林惠忠,2003。臺灣單車風情畫。臺北:上旗文化。
7.林清江,1984。教育社會學新論:我國社會與教育關係之研究,五南出版社。
8.林聞賢,2013。以結構力及機構學為基礎之整合設計創作以電動車為例。大葉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9.林銘煌、黃慶賢,2001。比喻式設計的邏輯與產品功能認知關聯。國立科技大學工商業設計學系。
10.陳嘉維,2004。自行車造形喜好對騎乘心理感受影響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設計研究所。
11.陳卉婷、黃佳惠。2008,語言風格研究—以「國產乘用車 Top10」汽車廣告標語為例。銘傳大學應用中文學系。
12.陳家賢,2006。從全球自行車設計比賽探討自行車之創意設計。樹德科技大學應用設計研究所。
13.胡祖武,2008。騎乘舒適性應用於自行車設計之研究。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研究所博士班。14.郭炳宏、鄭雅華,2001。自行車車種與握把影響舒適之初探。東海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15.徐文淵,2009。自行車不同座椅高度對騎乘效率及下肢肌電訊號之影響。國立體育大學運動保健科學研究所碩士班。
16.高曰菖,1996。產品意象及其表徵設計的研究:以收音機為例,國立雲林技術學院工業設計技術研究所。
17.張鴻加,2001。自行車技術手冊。經濟部工業局。
18.費絲.波普康 ,1992。爆米花報告:生活型態新預言,台北:時報出版社。
19.黃國賢,2002。產品設計改良的設計方法。代步與休閒產業雙月刊第7期,pp.25-27。
20.黃俊霖,2001。產品設計、美感價值與消費者反應階層模式間關係之研究,高雄第一科技大學研究所。
21.曾竺湘,2009。負面意象之設計轉化研究-以氣動打釘機設 計為例。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22.費絲.波普康,1992。爆米花報告:生活型態新預言,台北:時報出版社。
23.廖晉迪,2000。自行車起源與演進過程。自行車工業雙月刊-自行車工業雙月刊,26(47-54) 。24.劉維公,2001。何為生活風格-論生活風格的社會理論意涵,《當代第168期》。25.鄭凱文,2007。競賽型自行車手把之設計與分析。大葉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班。26.劉素利,2008。公路自行車把手舒適度之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碩士班。
27.鄭凱文,2006。競賽型自行車手把之設計與分析。大業大學機械工程研究所碩士班。
28.楊凱程,2010。以行為觀察探討自行車使用者生活型態、行為與思考。國立臺北科技大學創新設計研究所。
29.鍾印鈞,2007。以把手壓力探討不同自行車種之把手設計研究。大同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30.顏映馨,1998。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之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二、英文部分
1.Jackson, E.L&Burton, T.L. (1999) : Leisure Studies : prospects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Venture. State College.
2.Mannel , R.C., Stynes , D.J.(1991).A retrospective:the benefits of leisure. In B.L.Driver , P.J. Brown & G.L.Peterson (Eds) , Benefits of leisure. P.461-473. State College, PA:Venture Publishing. Neulinger, J. (1981) . The psychology of leisure, 2nd ed.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Publis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