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中文部分
王志成(1985)。請整理標準字音。國教世紀,20(9),13-15。
丘昌泰(2006)。公共政策。臺北市:巨流。
丘昌泰等(2001)。政策分析。臺北市:空中大學。
朱志宏(2006)。公共政策。臺北市:三民。
何佳儒(2007)。《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讀音適用性與現況之研究。國立臺中教
育大學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余致力、毛壽龍、陳敦源、郭昱瑩(2008)。公共政策。臺北市:智勝。
吳定(2003)。公共政策辭典。臺北市:五南。
吳金娥、季旭昇、林國樑、姚榮松、高秋鳳、張正男、張孝裕、張美煜、張素貞、
黃家定、楊如雪、葉德明、廖吉郎、劉瑞箏、潘麗珠(2003)。國音及語言
運用。臺北市:三民。
吳建華(2004年8月27日)。大力推廣國語一字多音審定表。國語日報第13版。
吳政達(2004)。教育政策分析。臺北市:高等教育。
宋裕(2004)。「國語一字多音審定表」讀音探析。國文天地,20(1),75-82。李允傑、丘昌泰(2009)。政策執行與評估。臺北市:元照。
李啟原(1992)。談國語一字多音的簡化—上。國語文教育通訊,1,43-46。汪正洋(2012)。圖解公共政策。臺北市:五南。
汪稚谷(1961)。破音字改進問題研議。中國語文,10(6),46-49。林天佑等(2002)。研究論文與報告撰寫手冊。臺北市:師範學院輔導中心。
林水波、張世賢(2006)。公共政策。臺北市:五南。
林以通(1992)。從海峽兩岸辭典看字音的差異。華文世界,64,16-25。林央敏(1982)。該死的破音字。中國語文,296,61-66。林武憲(1980)。字音辨正的捷徑。華文世界,21,36-49。邱錫川(2006)。實用多音字。臺北市:雅軒堂。
姚蘭(2008)。兩岸語音差異由語音調整融合。華文世界,101,16-27。柯三吉(1998)。公共政策。臺北市:時英。
孫志麟(2004)。教育政策與評鑑研究。臺北市:學富。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國音教材編輯委員會(2010)。國音學。臺北縣:正中。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華語語音學編輯委員會(2009)。華語語音學。臺北縣:正中。
康世統(1996)。從字音的演變,談中學國文科的字音教學。人文及社會學科教
學通訊,7(3),87-109。
張正男(2004)。國音及說話。臺北市:三民。
張世賢(1986)。公共政策析論。臺北市:五南。
張孝裕(1998)。華語一字多音與教學。華文世界,15,23-36。張芳全(2004)。教育政策分析。新北市:心理。
張慶龍(1998)。我們不要教錯了國音—從「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談起。人文
及社會學科教育通訊,8(5),191-196。
陳向明(2002)。社會科學質的研究。臺北市:五南。
教育部(1994)。國音正讀專案—問卷調查報告書。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1999)。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臺北市:教育部。
教育部(2012a)。教育部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說帖。教育部電子報。2014年1月20
日,取自
http://www.edu.tw/FileUpload/3692-16373/Documents/polyphone_talking.pdf
教育部(2012b)。《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初稿公告,徵求各界意見。教育部電子
報。2014年6月15日,取自
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1088&;Page=16035&;wid=c5ad5187-5
5ef-4811-8219-e946fe04f725&;Index=1
教育部(2012c)。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教育部電子報。2014年6月17日,取自
http://www.edu.tw/pages/detail.aspx?Node=3692&;Page=16373&;Index=3&;wid=C
5AD5187-55EF-4811-8219-E946FE04F725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網站(2014)。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2014年4月10日,
取自
http://webarchive.ncl.edu.tw/archive/disk16/44/18/83/80/81/200810093038/20110
307/web/edu.tw/MANDR/contentfa0b.html?site_content_sn=12749
曹俊漢(1990)。公共政策。臺北市:三民。
梅廣(1982)。文字表達與破音字問題。中國語文,303,10-13。
終身教育司(2012年12月11日)。教育部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說帖【公告】。
臺北市:教育部。民2013年4月10日,取自http://www.moe.gov.tw/
FileUpload/3692-16373/Documents/polyphone_talking.pdf
連淑貞(2009)。國語一字多音審訂表併為單音字之探析舉要。國立臺灣師範大
學國文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陸又新(1993)。由常見的字音錯誤談國字正音教學。國教天地,98,13-18。曾榮汾(1992)。整理國語多音字之編輯觀念與方法。載於曾榮汾(主編),辭
典學論文集(頁67-79),臺北市:辭典學研究室。
楊照雄(1976)。常用破音字的識別。國教輔導,15(10),13-15。齊鐵恨(1958)。語文教學上的多音字。中國語文,4(1),30-37。劉明宗(1997)。國語一字多音審定問題商榷。國教天地,124,24-30。蔡有秩(2005)。一字多音辨析手冊。板橋市:螢火蟲。
蔡明利(2003)。一字多音詞例細說。板橋市:螢火蟲。
蔡明利(2005)。一字多音隨手查。新北市:康軒。
鄭燕祥(2003)。教育領導與改革新範式。臺北市:高等教育。
賴慶雄(1996)。正音指南。臺北市:國語日報。
錢威榜(2010)。國小學童對一字多音的認知與學習狀況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
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班論文。未出版,花蓮縣。
顏國樑(1997)。教育政策執行理論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簡正鎰(2005)。進行質性訪談研究有關倫理議題之探討。輔導季刊,41(1),47-57。魏靖峰(1996)。多音字的類型。中國語文,85(4),75-78。羅清俊、陳志瑋(譯)(1990)。公共政策。臺北市:三民。
貳、英文部分
Cheng, Y. C., &; Cheung, W. M. (1995). A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educational polici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Management, 9(6), 10-21.
Dye, Thomas R. (1998). Understanding public polic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Dunn, William N. (1981).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Easton, David. (1953). Political system. New York: Knopf.
Hargrave, Erwin C. (1975). The missing link. Washington, DC: Urban Institute.
Lasswell, Harold, &; Kaplan, A. (1950). Power and society. New Haven: Yale University Press.
Pal, Leslie A. (1992). Public policy analysis: An introduction. Scarborough, Ontario: Nelson Canada.
Weimer, David L., &; Vining, A. R. (1992). Policy analysis: Concepts and practice.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