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3 00: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雅欣
研究生(外文):Ya-Shin Chang
論文名稱:大台北地區高職餐飲科導師領導風格、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相關研究-以班級氣氛為干擾變項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Manager’s Leadership Behaviors, Employee’s Organizational Citizenship Behavior and Service Quality of International Tourist Hotels – Using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s a Moderator
指導教授:許順旺許順旺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hun-Wang Hsu
口試委員:林素一黃韶顏許順旺
口試委員(外文):Su-Yi LinShau-Yen HuangShun-Wang Hsu
口試日期:2011-06-18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餐旅管理學系碩士班
學門:民生學門
學類:餐旅服務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1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6
中文關鍵詞:導師領導風格學習動機學習成效班級氣氛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
外文關鍵詞:Class Tutors’ Leadership Styles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ingStudents’ Effectiveness to LearningClass AtmosphereHigh School Students in Food and Beverage Management Department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4
  • 點閱點閱:109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2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6
本研究以大台北地區餐飲管理科學生為研究對象,探討大台北地區餐飲管理科導師領導風格(轉換型領導、交易型領導、家長型領導及魅力型領導)是否有助學習動機的養成?抑或是增進學生之學習成效?而班級氣氛是否會干擾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習動機之關係?本研究係採便利抽樣的方式進行問卷調查,受測對象為高職學校餐飲管理科學生。問卷共計發放1200份,回收有效問卷為1065份。研究結果顯示,不同性別之學生對導師領導風格有顯著差異;不同性別之學生對學習動機有顯著差異;不同年級對導師領導風格有顯著差異;父母之教育程度不同的學生對導師領導風格亦有顯著差異;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習動機有顯著的正相關,其子構面包含轉換型領導、家長型領導、交易型領導與魅力型領導皆與學生學習動機有顯著的正相關;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有顯著的正相關;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生學習成效有顯著的正相關,其子構面包含轉換型領導、家長型領導、交易型領導與魅力型領導皆與學習成效有顯著的正相關;學生學習動機會對「轉換型領導與學習成效」、「交易型領導與學習成效」、「家長型領導與學習成效」、「魅力型領導與學習成效」之間產生中介效果;班級氣氛會對「轉換型領導與學習動機」、「交易型領導與學習動機」、「家長型領導與學習動機」、「魅力型領導與學習動機」之間產生干擾效果。
This research aims to explore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lass tutors’ leadership style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and charismatic leadership),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effectiveness to learning in Taipei Area. Class atmosphere was also examined if it could be a moderator in class tutors’ leadership styles and students’ motivation. Taking students of Food and Beverage Management Department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 in Taipei Area as samples, this research used questionnaire survey method to collect data through convenience sampling. A total of 1065 effective questionnaires were received from 1200 released. The results are found as follows:1.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and class tutors’ leadership styles are highly sociated. 2. Students of different genders and students’ motivation are highly associated. 3. Students of different grades and class tutors’ leadership styles are highly associated. 4. Students of different parental education and class tutors’ leadership styles are highly associated. 5. A positive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class tutors’ leadership style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and charismatic leadership) and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ing. 6. A positive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students’ motivation and effectiveness to learning. 7. A positive correlation is found between class tutors’ leadership style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and charismatic leadership) and students’ effectiveness to learning. 8.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ing has madiation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tors’ leadership style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and charismatic leadership) and students’ effectiveness to learning. 9. Class atmosphere has moderation effect on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utors’ leadership styles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and charismatic leadership) and students’ motivation to learning.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5
第三節 研究範圍與對象………………………………………………… 7
第四節 研究流程………………………………………………………… 9
第五節 名詞解釋………………………………………………………… 11
一、高職餐飲管理科……………………………………………. 11
二、導師領導風格……………………………………………… 11
三、學習動機……………………………………….…………… 11
四、學習成效……………………………………….…………… 12
五、班級氣氛……………………………………….…………… 12
六、大台北地區……………………………………….………… 12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3
第一節 高職餐飲管理科之教育發展現況……………………………… 13
一、技職教育之意義……………………………..…………….. 13
二、技職教育之發展………………………………… ……….. 13
三、高職餐飲管理科之發展情形……………………………… 17
第二節 導師領導風格…………………………………………………… 25
一、 領導之定義………………………………………………… 25
二、領導之相關發展及研究…………………………………… 26
三、導師領導風格之相關構面………………………………… 28
四、導師領導風格之重要性…………………………………… 33
第三節 學習動機………………………………………………………… 35
一、學習動機之定義…………………………………………… 35
二、學習動機之相關理論……………………………………… 36
三、影響學習動機之因素……………………………………… 37
第四節 學習成效………………………………………………………… 47
一、學習成效之定義…………………………………………… 47
二、影響學習成效之因素……………………………………… 48
三、學習成效之構面………………………………………….. 50
第五節 班級氣氛………………………………………………………… 53
一、班級氣氛之定義…………………………………………… 53
二、班級氣氛之理論基礎……………………………………… 55
三、影響班級氣氛之因素……………………………………… 58
四、班級氣氛之測量工具……………………………………… 60
第六節 各構面關係與假設推導………………………………………… 63
一、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習動機之關聯性探討……………….... 63
二、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關聯性探討……………………… 66
三、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習成效之關聯性探討………………… 67
四、學習動機對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習成效之中介效果……… 70
五、班級氣氛對導師領導風格及學習動機之干擾效果……… 72
第三章 研究方法………………………………………………………….. 75
第一節 研究架構與假設………………………………………………… 75
一、研究架構…………………………………………………… 75
二、研究假設…………………………………………………… 76
第二節 研究對象與抽樣方法…………………………………………… 79
一、研究對象…………………………………………………… 79
二、抽樣方法…………………………………………………… 80
第三節 研究工具………………………………………………………… 81
一、問卷內容設計……………………………………………… 81
二、各量表之編製方式………………………………………… 82
第四節 問卷之信效度分析……………………………………………… 87
一、信度分析…………………………………………………… 87
二、建構效度分析……………………………………………… 96
三、各研究構面間區別效度之檢測…………………………… 102
四、效度分析刪題後之信度…………………………………… 103
第五節 資料分析方法…………………………………………………… 105
一、描述性統計………………………………………………… 105
二、因素分析…………………………………………………… 105
三、信度分析…………………………………………………… 105
四、皮爾森積差相關分析……………………………………… 105
五、單因子變異數分析………………………………………… 105
六、多元迴歸分析……………………………………………… 105
七、階層迴歸分析……………………………………………… 106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07
第一節 樣本描述性分析………………………………………………… 107
第二節 導師領導風格、學習動機、學習成效與班級氣氛之現況分析… 109
一、導師領導風格之現況分析……….………………………… 109
二、學生學習動機之現況分析……….………………………… 111
三、學生學習成效之現況分析……….………………………… 113
四、班級氣氛之現況分析……….……………………………… 114
第三節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在導師領導風格、學習動機、學習成效與班級氣氛之差異………………………………………………… 115
一、性別在導師領導風格、學習動機、學習成效與班級氣氛之差異……………………………………………………… 115
二、各年級在導師領導風格、學習動機、學習成效與班級氣氛之差異…………………………………………………… 116
三、父母婚姻狀況在導師領導風格、學習動機、學習成效與班級氣氛之差異…………………………………………… 118
四、父親教育程度在導師領導風格、學習動機、學習成效與班級氣氛之差異…………………………………………… 119
五、母親教育程度在導師領導風格、學習動機、學習成效與班級氣氛之差異…………………………………………… 120
六、研究結果與討論…………………………………………… 122
第四節 導師領導風格、學習動機、學習成效與班級氣氛之關係……… 127
一、導師領導風格、學習動機、學習成效與班級氣氛之相關分析………………………………………………………… 127
二、導師領導風格對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預測…………… 130
三、研究結果與討論…………………………………………… 133
第五節 學習動機對「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習成效」之中介效果.... 143
一、學習動機對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習成效之中介效果.……... 143
二、學習動機對轉換型領導與學習成效之中介效果….……... 144
三、學習動機對交易型領導與學習成效之中介效果….……... 145
四、學習動機對家長型領導與學習成效之中介效果….……… 146
五、學習動機對魅力型領導與學習成效之中介效果….……… 147
六、研究結果與討論…………………………………………… 148
第六節 班級氣氛對「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習動機」之干擾效果…. ….… 153
一、班級氣氛對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習動機之干擾效果……… 153
二、班級氣氛對轉換型領導與班級氣氛之干擾效果………… 154
三、班級氣氛對交易型領導與班級氣氛之干擾效果………… 156
四、班級氣氛對家長型領導與班級氣氛之干擾效果………… 157
五、班級氣氛對魅力型領導與班級氣氛之干擾效果………… 159
六、研究結果與討論…………………………………………… 160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65
第一節 研究結果與討論………………………………………………… 165
一、大台北地區高職餐飲管理科導師領導風格、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成效與班級氣氛之現況分析…………………… 167
二、不同個人背景變項在不同類型的導師領導風格、學生學習動機、學習成效與班級氣氛之差異……….…………… 168
三、不同類型的高職餐飲科導師領導風格、學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關係………...….………….………………….. 169
四、班級氣氛對高職餐飲科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習動機之干擾  
  效果……………….……………….……………….…….… 177
第二節 研究貢獻與限制……….……………….……………….…….… 179
一、學術之貢獻……….……………….……………….…….… 179
二、實務之貢獻……….……………….……………….….…… 180
三、研究限制……….……………….……………….…….…… 180
第三節 研究建議……….……………….………………..……………… 183
一、 對導師之建議…….……………….………..……………… 183
二、對學校之建議……….……………….…………………..… 184
三、對家長之建議……….……………….…………………..… 185
四、對後續研究之建議….……………….…………………..… 185

參考文獻
…………………………………………………………………….
187
中文部分………………………………………………………… 187
英文部分………………………………………………………… 205
附錄一 專家問卷審查……………………………………………………. 215
附錄二 研究問卷…………………………………………………………. 223
表目錄
表2-1-1 台灣地區近十年來高職學校數、班級數及學生人數統計表… 15
表2-1-2 台灣地區近十年來高職餐飲管理科學校數、班級數及學生人
數統計表……….….……….……….……….……….………… 16
表2-1-3 北部地區高職學校餐飲管理科學校班級數及學生人數統計表
(不含夜間部)…….….……….……….……….……….………. 18
表2-1-4 中部地區高職學校餐飲管理科學校班級數及學生人數統計表(不含夜間部) ……19
表2-1-5 南部地區高職學校餐飲管理科學校班級數及學生人數統計表
(不含夜間部) …….….……….……….……….……….………. 19
表2-1-6 東部地區高職學校餐飲管理科學校班級數及學生人數統計表
(不含夜間部) …….….……….……….……….……….………. 20
表2-1-7 台灣地區近十年來高中職校數變動情形………………..…… 21
表2-1-8 98學年度全台高職學校縣市分布……………………………… 22
表2-1-9 大台北地區近五年高職學校餐飲管理科學校班級數與學生數 23
表2-2-1 領導理論四大類型………………………………………….…… 27
表2-3-1 學習動機理論取向摘要表……………………………………… 37
表2-3-2 Weiner歸因別向度分析………………………………………… 42
表2-3-3 不同的歸因方式對學習動機之影響…………………………… 43
表3-1-1 研究假設總表……………………………………………………. 76
表3-2-1 九十八年度大台北地區高職餐飲管理科班級數與學生人數…. 79
表3-3-1 導師領導風格量表………………………………………….…… 83
表3-3-2 學生學習動機量表………………………………….…………… 84
表3-3-3 學生學習成效量表………………………………………………. 85
表3-3-4 班級氣氛量表……………………………………………………. 86
表3-4-1 前測樣本之個人背景變項.…………………………..…......…… 87
表3-4-2 轉換型領導之項目分析………………………………………..... 90
表3-4-3 交易型領導之項目分析…………………………………………. 90
表3-4-4 家長型領導之項目分析.……..……..…………………………… 91
表3-4-5 魅力型領導之項目分析...….….………………………………… 92
表3-4-6 學習動機之項目分析…..…….……………………………..…… 92
表3-4-7 學習成效之項目分析.…………….…….……….…….………… 93
表3-4-8 班級氣氛之項目分析.………….…………………….……..…… 94
表3-4-9 未達理想指標超過3題以上之題項(n=120)….…………..….… 95
表3-4-10 前測之量表、分量表信度分析結果(n=120)…..……….….…… 95
表3-4-11 整體資料之各分量表信度分析結果(n=1065)..….…….….…… 96
表3-4-12 轉換型領導量表之因素分析(n=1065)….……………………… 97
表3-4-13 交易型領導量表之因素分析(n=1065)….……………………… 97
表3-4-14 家長型領導量表之因素分析(n=1065)….……………………… 98
表3-4-15 魅力型領導量表之因素分析(n=1065)….……………………… 99
表3-4-16 學習動機量表之因素分析(n=1065) ….………………....…… 99
表3-4-17 學習成效量表之因素分析(n=1065)….……………....………… 100
表3-4-18 班級氣氛量表之因素分析(n=1065)………….………………. 101
表3-4-19 效度分析後刪除之題項彙整表(n=1065)………………………. 102
表3-4-20 各研究構面間區別效度之檢測(n=1065)……………….……. 102
表3-4-21 效度分析後之信度彙整表(n=1065)………….….….……….…. 103
表4-1-1 正式樣本之個人背景變項(n=1065).………….….….….….…... 108
表4-2-1 導師領導風格現況分析.………….….….….….…. .…………. . 110
表4-2-2 學生學習動機現況分析.………….….….….….…. .…………. . 112
表4-2-3 學生學習成效現況分析.………….….….….….…. .…………. . 113
表4-2-4 班級氣氛現況分析.……………….….….….….…. .…………. . 114
表4-3-1 不同性別受測者在各個研究變項平均數之差異分析表.……... 116
表4-3-2 不同個人背景變項之受測者在導師領導風格、學習動機、學
習成效與班級氣氛平均數之差異分析表…………………….… 121
表4-4-1 導師領導風格、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與班級氣氛研究變項之
簡單相關係數表………………………………………………… 129
表4-4-2 導師領導風格、學習動機與學習成效之迴歸分析………..…… 132
表4-5-1 學習動機對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習成效之迴歸分析……………. 143
表4-5-2 學習動機對轉換型領導與學習成效之迴歸分析…………….… 144
表4-5-3 學習動機對交易型領導與學習成效之迴歸分析………..….…. 145
表4-5-4 學習動機對家長型領導與學習成效之迴歸分析………..….….. 146
表4-5-5 學習動機對魅力型領導與學習成效之迴歸分析………..….….. 147
表4-6-1 班級氣氛對「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習動機」之迴歸分析………… 153
表4-6-2 班級氣氛對「轉換型領導與學習動機」之迴歸分析…………. 155
表4-6-3 班級氣氛對「交易型領導與學習動機」之迴歸分析…………. 156
表4-6-4 班級氣氛對「家長型領導與學習動機」之迴歸分析…………. 158
表4-6-5 班級氣氛對「魅力型領導與學習動機」之迴歸分析…………. 159
表5-1-1 研究假設之實證結果總表….………..…..…..…..…..…..…..….. 165
圖目錄
圖1-4-1 研究流程圖……………………………...………………..…........ 10
圖3-1-1 研究架構………….. ………………………………... .…….....… 75
圖4-6-1 班級氣氛對「導師領導風格與學習動機」之干擾效果….…… 154
圖4-6-2 班級氣氛對「轉換型領導與學習動機」之干擾效果…………. 156
圖4-6-3 班級氣氛對「交易型領導與學習動機」之干擾效果.………… 157
圖4-6-4 班級氣氛對「家長型領導與學習動機」之干擾效果.………… 159
圖4-6-5 班級氣氛對「魅力型領導與學習動機」之干擾效果.………... 16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一顧(2009)。區分化教師評鑑及對我國教師專業發展評鑑的啟示。中等教育,60(2),8-19。
于文正、黃雲龍、林家君(2008)。WebQuest在創造力教育中的應用。師大學報:教育類,53(2),169-192。
中華民國行政院新聞局(2010)。臺灣教育發展的沿革與現況。2010年12月27日,取自:http://www.gio.gov.tw/info/taiwan-story/education/down/3-1.htm
毛國楠、何英奇、張景媛、周文欽(2001)。學習輔導。臺北:心理。
王力行(2008)。一生帶著走的能力。遠見,269,28。
王秀槐(2002)。人我之際:臺灣大學生的生涯建構歷程。本土心理學研究,17,165-242。
王怡云(2005)。學校組織中的家長式領導-以一個幼稚園為例。家政教育學報,7,55-79。
王明月(2010)。桌球教練領導行為與組織氣氛、團隊凝聚力、運動滿意度之結構模式。大專體育學刊,12(3),53-64。
王保進(2010)。建立學生學習成效評估機制之大學校務評鑑。評鑑雙月刊,26,56-58。
王俊明、陳其昌(2006)。大專院校教練效能及領導行為對運動員運動動機及運動態度的影響。臺灣運動心理學報,9,1-18。
王素香(1995)。一位國小自然教師班級氣氛形成因素之個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王精文、徐碧慧、李珍玫(2007)。創造力人格、領導型態與績效關係之探討。臺大管理論叢,17(2),159-182
王錦堂(2002)。人際和諧、領導行為與效能之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
王麗美(2007)。高職校長領導風格對學校組織創新發展之研究分析。商業職業教育,107,18-28。
朱若柔(2000)。社會科學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臺北:揚智文化。
朱健鴻(2008)。自律學習策略對國中學生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
朱敬先 (2002)。教育心理學。臺北:五南。
江雅真(2008)。國中生知覺導師幽默感、管教方式對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臺北。
米澤彰純、森利枝(2009)。學習成效與品質保證:日本高等教育面臨的挑戰。評鑑雙月刊,20,46-48。
何希慧、劉怡彣、吳佩真(2010)。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校區(UCLA)高等教育研究機構(CIRP)執行美國大學生學習成效問卷調查之經驗分享。評鑑雙月刊,23,50-53。
何宗岳(2009)。國小教師之教師信念、領導行為、班級經營策略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結構關係研究。臺中教育大學學報:教育類,23(1),99-127。
吳如寶(2007)。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技能學習策略之探究。網路社會學通訊期刊,64。2010年12月25日,取自:http://mail.nhu.edu.tw/~society/e-j/64/index.htm
吳明隆(2006)。國小學生學習壓力之研究。正修通識教育學報,3,33-66。
吳武典(1979)。國小班級氣氛的因素分析與追蹤研究。師大教育心理學報,12,133-156。
吳武典(1997)。國中偏差行爲學生學校生活適應之探討。教育心理學報,29,25-49。
吳美連、溫淑戀、呂純純(2009)。同儕師徒功能與大學生學習成效關聯性之探討。中原企管評論,7(2),121-145。
吳國業(2002)。主題統整課程對國小學童自然科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臺中。
吳國銑、陳廖霞(2009)。運動教練應用轉型領導之策略。大專體育,100,97-105。
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研究。臺北:五南。
吳清山(2004)。提升教師素質之探究。教育研究月刊,127,5-17。
吳淑珠(1998)。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吳萬益(2006)。領導型態與組織文化對組織承諾與組織績效之研究─以臺灣不同國籍製藥廠為例。企業管理學報,71,35-81。
吳福源(2000)。國民小學優良教師與一般教師之班級氣氛之比較研究。花蓮師院學報,10,171-195。
吳銘達、鄭宇珊(2010)。教師教學行為、學生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階層線性模式分析。中等教育,61(3),32-51。
吳耀明(2004)。國小優良教師對班級經營觀點之研究,國民教育研究學報,12,111-134。
吳耀明(2005)。國小班級經營問題及其解決策略之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6(1),113-150。
呂麗珠(2003)。國小級任教師領導風格與學生班級氣氛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新竹。
呂雲梅、高三福(2008)。從集體效能的觀點談競技啦啦隊。中華體育季刊,22(1), 121-127。
宋一夫、湯慧娟(2005)。我國大專院校游泳教練家長式領導之調查研究。大專體育學刊,7,1-9。
宋美貞(2004)。現代導師的角色與班級經營策略。E世代校園,43 (1),54-59。
李大偉(1998)。問題導向的教學素養教學策略之研究(二)。《國科會專案報告,計畫編號:NSC88-2511-S003-075》,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臺北。
李尹暘、林曉佩、林君怡(2007)。自我效能理論之分析與應用。澄清醫護管理雜誌,3(2),46-52
李弘善譯(2002)。班級經營的雙贏策略。臺北:遠流。
李再長、黃麗鴦(2007)。在職人士之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及學習績效之相關研究:以成大碩士在職專班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7(4),1-24。
李叔真(2010)。國小學童思考風格、知覺教師創新教學行為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
李奕璇(2007)。桌球運動者成就動機、涉入程度與技術水準之關係研究─以高雄市光武桌球俱樂部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朝陽科技大學休閒事業管理系研究所,臺中。
李茂興譯(1998)。教育心理學。( Guy R. Lefrancois 原著,Psychology For Teaching)。臺北:揚智文化。
李國勝(2005)。國中導師領導行為、班級氣氛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李堅萍(2008)。自我效能激發策略提昇陶藝技能學習成效的實驗研究。藝術學 報:表演類(革新版),83,37-57。
李燕美(2004)。服務學習方案在大學服務性社團中實施及其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研究所,臺北。
李國勝(2004)。臺北市國民中學導師人格特質、領導行為對班級氣氛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
沈奕成(2008)。國中導師領導風格、學生學習動機與班級氣氛知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汪瑞芝、廖玲珠(2008)。會計習作課程之學習行為與學習成效。當代會計,9(1) 105-130。
汪榮才(2006)。國小班級創造氣氛量表之發展與效度研究。致遠管理學院學報,1,1-22。
周文祥(1998)。超越自我,邁向巔峰:運動員心理訓練的概念與應用。臺南:復文。
林世華(2000)。由多元評量的觀念看傳統評量的角色與功能。科學教育,231,67-71。
林幼萍(2010)。運動團隊教練的魅力領導:以啦啦隊為例。大專體育,106,69-76
林玉娟、莊荏惠(2004)。技職院校企管系學生會計學學習態度及成效之因素研究。樹德科技大學學報,6(2),77-90。
林志成、劉世涵(2009)。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與進階制度之省思與前瞻。2009年海峽兩岸中小學教師進階制度與教師專業發展評鑑學術研討會,244-258。
林志哲(2007)。以結構方程模式驗證期望、價值與數學成就的關係。教育學刊,29,103-127。
林邦傑(1971)。國民中學學生學習成效與人格特質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學報,60 (23),215-246。
林邦傑(2003)。從複核驗證看多因素性向測驗對我國國中學生基本學力成績之預測。測驗學刊,50(2),257-269。
林怡君(2007)。從市場化觀點看臺灣高職教育未來之發展。學校行政,44,205-218。
林建平(2003)。學習動機的認知理論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國教新知,49(3),17-27。
林美惠、郭秋勲(2006)。教師轉型領導對大學生學習動機及學業表現影響之個案研究。明道學術論壇,21,45-64。
林清文(2003)。高中職學生基礎學科自我調整課業學習策略研究。中華輔導學報,13,1-44。
林章榜(2007)。高中學生知覺父母期望-價值信念對運動涉入的影響。運動休閒餐旅研究,2(1),81-92。
林進材(1999)。教學研究與發展。臺北:五南。
林碧真(1999)。高職導師領導行為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彰化。
林麗惠(2000)。成人學習評量面觀。北縣成教:輔導季刊,17,4-13。
林寶山(1982)。學習環境量表簡介。輔導月刊,18(11),40-41。
林寶山(1998)。教學原理與技巧。臺北:五南
林明珠、張玉明、林麗華(2007)。國小校長魅力領導與體育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嘉南學報,33,403-411。
林建煌(2002)。消費者行為。臺北:智勝文化。
邱忠明(2008)。領導行為對政府績效影響之研究-以臺南縣、市政府為例。遠東學報,25(1),25-33。
邱彥瑄(2005)。淺談團隊領導理論對教師班級經營之應用與啓示。學校行政,36,26-31。
邱道生、林宗輝(2009)。臺灣觀光學院學生之學習動機、滿意度與學習績效之相關研究。臺灣觀光學報,6,75-94。
施佩芳(2006)。校長轉型學校領導與學校組織文化之研究。花蓮教育大學學報,22,75-100。
柯澍馨、林亭如(2007)。臺灣地區高職餐飲科教師效能信念與有效教學行為之研究。學校行政雙月刊,51,72-92。
洪光遠譯(1992)。組織領導。(Yukl,G. A.原著)。臺北:桂冠。
洪新來(2007)。獎勵結構與親和力在合作學習成效之研究。體育學報,40(1),93-104。
洪鳳美(2005)。國中導師轉型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市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臺北。
洪寶蓮(1987)。國中學生個人與環境因素對其學習行為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臺北。
胡濤(2005)。淺談教師教學態度與學生學習態度的關係。中國心理服務網。
范熾文(2000)。營造優良的班級氣氛。國教新知,46(3),92-102。
范熾文(2004)。國小校長轉型、互易領導與學校組織績效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教育類,19,21-40。
凌孝綦(2001)。軍事組織中階主官的領導效能:轉型式、交易式及家長式領導模式之比較。未出版碩士論文,國防管理學院資源管理研究所,臺北。
徐綺穗(1997)。愛的鼓勵─增強自我,營造積極氣氛。班級經營,2,3-6。
徐慶帆(2007)。從華人家長式領導談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中華體育季刊,21(1),51-58。
柴蘭芬、林志哲、林淑敏譯(2006)。教育心理學。( Anita Woolfolk 原著,Educational Psychology)。高雄:麗文文化。
秦夢群(1989)。教育行政理論與應用。臺北:五南。
秦夢群(2005)。教育領導新理論與研究取向之分析。教育研究月刊,136,107-118。
高三福(2009)。教練的轉型與交易領導及運動員的團隊承諾:內在動機的調節效果。體育學報,42(3),45-69。
高三福、陳鈺芳(2006)運動教練的教誨領導:高中運動團隊的個案研究。大專體育學刊,8(1),97-111。
高俊傑(2004)。學生小組成就區分法運用於體育教學之研究。體育學系系刊,4,23-40。
高瑞新(2006)。領導行為、組織氣氛與服務品質關係之研究-以高雄港務警察局為例。人力資源管理學報,6(3),95-117。
涂志賢(2003)。大專院校體育主管領導風格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體育學報,35,155-166。
張文馨(2009)。教師評鑑試辦政策下的教師教學效能與學生學習成就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臺北。
張火燦(2004)。能力本位人力資源管理的建構。研習論壇,41,5-16。
張春興(2003)。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93)。教育心理學。臺北:東華。
張春興、簡茂發(1969)。自我能力與性格的了解對大學成績的影響—Atkinson氏成就動機理論的實驗研究。心理與教育,3,89-99
張雅淨(2010)。100學年度開辦「基北區」高中職擴大免試入學方案。教育資料與研究,96,158-159。
張新仁、馮莉雅、邱上真(2002)。發展中小學教師評鑑工具之研究。教育研究集刊,29,247-269。
張蕊苓(1999)。兒童學習動機內化歷程中的影響因素探討。花蓮師院學報,9,33-60。
教育部(2005)。技職教育發展之路。2005年12月25日,取自:http://www.tve.edu.tw/new/policy/history.htm#
教育部(2010)。教育施政理念與政策。2010年12月23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site_content/EDU01/991018教育施政理念與政策(上網版).pdf
教育部教育統計資料(2010)。高級中等學校概況統計。臺北:同作者。
教育部統計處(2010)。83~98學年度近16年我國教育發展統計分析。2010年12月25日,取自:http://www.edu.tw/files/publication/B0013/16years.pdf
曹勝雄、容繼業、劉麗雲(2000)。專科餐旅教育「三明治教學制度」實施之認知研究:從教師觀點。高雄餐旅學報,3,53-68。
許基祥(2007)。海事水產職業學校導師班級經營風格與學生班級氣氛相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碩士班,臺北。
許淑婷、許純碩、王盈文(2008)。教師教學態度與學生學習成效之關係探討。立德學報,5(2),62-77。
許富淑(2010)。大專學生選修游泳課之學習動機、學習滿意度與學習成效之研究。輔仁大學體育學刊,9,66-83。
許順旺、楊巧鈴、蘇紅文(2010)。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職業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爲例。運動休閒餐旅研究,5(3),77-103。
許錫珍(1978)。能力分班教學情境下前、後段班班級氣氛之比較研究。教育心理學報,11,141-158
郭生玉(1996)。國中學生成敗歸因形態和學業冒險取向、學習失敗忍受力關係之研究。教育心理學報,28,59-75。
郭秀緞(2002)。高雄市國小六年級班級氣氛、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郭政茂(2004)。運動教練領導行為之新思維:家長式領導之初探。大專體育,72,151-155。
郭為藩(1996)。自我心理學。臺北:師大書苑。
郭秋勳、劉敏卉(2009)。課外閱讀對高職學生國文科學習成效之影響。明道學術論壇,5(2),143-157。
郭章淵、戴文雄(2007)。問題導向學習對建築系學生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建築設備學教學為例。朝陽學報,12,293-309。
陳以亨等(2001)。指導教授領導行為與研究生學業成就動機之關係。人力資源管 理學報,1(2),113-132。
陳以真、鄭桂玫(2005)。魅力領導在體育教學課程上之應用。屏師體育,9,158-164。
陳以真、鄭桂玫(2005)。魅力領導在體育教學課程上之應用。屏師體育,9 58-164。
陳弘(2008)。企業管理-100重要觀念。臺北:薡茂。
陳民修(2006)。國小學童體育學習成效與休閒運動參與動機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臺北。
陳立真(2008)。影響餐旅系學生校外實習適應與學習成效因素之分析研究-以澎湖科技大學餐旅系為例。國立高雄餐旅學院期刊,10,1。
陳宏昌(2005)。教學省思-從學習動機談起。臺灣教育,634,55-57。
陳其昌、謝文娟(2009)。國中體育教師領導風格對學生上體育課動機的影響。大專體育學刊,11(2),31-45。
陳券彪、凃艷華(2007)。護理長領導策略模式與護理人員工作投入之研究。第八屆管理學域學術研討會,朝陽科技大學管理學院,65-79。
陳怡儒(2004)。家長式領導、團隊文化與籃球選手運動動機及身心倦怠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教練研究所,桃園。
陳俐燁(2002)。合作學習教學法與一般教學法於國小五年級音樂科教學之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音樂教育研究所,屏東。
陳奎憙、高強華、張鐸嚴(1995)。教育社會學。蘆洲:國立空中大學。
陳盈璋、汪文政(2009)。國際觀光旅館業高階管理者領導能力對工作績效之關連性研究。多國籍企業管理評論,3 (1),205-218。
陳郁汝(2002)。引爆魅力,散發磁場-「魅力領導」在學校行政中應用之歷程與策略。學校行政,18,85-93。
陳凱鈞(2010)。高職教師領導技巧與班級經營效能之相關研究:學生與行政人員的觀點。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陳嵩、李佩芬、陳光偉(2008)。上司家長式領導對銷售人員目標取向及績效之影響─以銀行理財專員為例。企業管理學報,77,1-46。
陳嘉惠(2001)。國小教師轉化、互易領導與學生文化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陳榮章、王琦正、駱俊霖(2010)。同儕互動回饋策略對棒球打擊能力低學生學習成效與學習動機之研究。臺南科技大學通識教育學刊,9,63-74。
陳鳳如(1997)。臺北市國中學生班級氣氛之比較研究。測驗與輔導,141,2924-2928。
陳學賢(2006)。高雄市國小校長轉型領導、學校願景發展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臺東大學教育學報,17(1),77-106。
陳龍弘、蔡英美(2005)。華人家長式領導、情緒感受與運動員競技倦怠。大專體育學刊,7(2),101-110。
陳鴻仁(2009)。臺中市公私立高中職學生體育課學習成效之探討。嘉大體育健康  休閒期刊,8(3),84-92。
陳瓊茶(2003)。回饋與運動成就動機對運動表現及內在動機的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
粘絢雯、程景琳(2010)。國中班級經營與班級氣氛相關因素之探討:關係攻擊與    關係受害。教育實踐與研究,23(1),57-84。
單文經(1994)。班級經營策略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彭雅珍(1998)。國小校長領導風格、教師工作價值觀與教師組織承諾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北。
曾惠鈴(2008)。高中職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南投縣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教學研究所,彰化。
曾榮祥(2000)。有效推動學校行政革新-「轉化領導」在學校行政中應用之歷程與策略。學校行政,6,59-70。
游光昭、張明輝(2005)。學校轉型領導與學習型學校理念的的實踐─以一位高中校長推動「校園網路化」的過程為例。中等教育,53(1),4-160。
游淑惠(2003)。魅力領導的理念及其在學校經營上的應用。國教天地,151,43
湯慧娟、宋一夫 (2009)。高中排球運動團隊家長式領導與轉型領導對團隊效能之研究。運動教練科學,16,79-90。
程炳林、林清山(2000)。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之研究。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報告編號:NSC89-2413-H-035-001),未出版。
程炳林、林清山(2001)。中學生自我調整學習量表之建構及其信效度研究。測驗年刊,48,1-41。
項必蒂(1979)。高級中學教材、年級暨學生性別與班級氣氛的關係。教育與心理研究,3,226-228。
黃光國(1993)。互動論與社會交易:社會心理學本土化的方法論問題。本土心理學研究,2,94-142。
黃光雄(1991)。教育概論。臺北:師大書苑。
黃昆輝(1993)。教育行政學。臺北:東華。
黃金山(2002)。高職汽車科學生專業實習學習動機及學習行為對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研究所,彰化。
黃金和(2008)。屏東縣國小教師領導風格與班級氣氛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教管所教育行政碩士班,臺南。
黃政傑(1997)。教學原理。臺北:師大書苑。
黃偉豪(2002)。網路教學之獎懲機制與認知風格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電機工程研究所,嘉義。
黃敏萍(2003)。臺灣之組織領導研究:從客位到主位之研究途徑。應用心理研究,20,27-52。
黃淑玲(2010)。學其所做、做其所學-以CHEA傑出校院學生學習成效執行獎爲例。評鑑雙月刊,25,36-39。
黃淑娟(2003)。原住民國中生的學習動機、學習策略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黃博聖(2006)。國小六年級學童數學學習動機、知覺班級氣氛、數學態度與數學學業成就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數學教育學系研究所,臺南。
黃富順(1992)。成人的學習動機。高雄:復文。
黃朝凱(2002)。國民小學學童知覺班級氣氛、學習態度與創造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黃輝雄(1999)。國民小學教師領導風格與學生成就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黃韞臻、林淑惠(2009)。大學生班級氣氛量表之編製及模式之驗證研究。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8(4),17-27。
楊巧鈴(2009)。高職餐飲管理科學生『職業自我概念』與『學習態度』之相關研究—以大台北地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餐旅管理所,臺北。
楊朝祥(2003)。高職教育的重整與再出發。國家政策論壇,夏季號,249-257。
楊朝祥(2005)。臺灣技職教育變革與經濟發展。國政研究報告。臺北:政策研究基金會。
溫世頌(1997)。教育心理學。臺北:三民。
賈馥茗(1991)。教育心理學。臺北:國立空中大學。
廖志昇(2003)。研究生學習動機與學習滿意度關係之研究:以師院在職進修碩士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廖英昭(2005)。國小級任教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經營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翟本瑞(2002)。家庭文化資本對學校教育影響之研究:以農業縣山區小學爲例。教育與社會研究,4,181-195。
褚麗絹、李承霖、吳璋信(2007)。以結構方程模式探討縣市政府員工的組織公民行為與知識管理認知對其工作績效之影響。科技管理論叢,1,45-60。
趙安安、高尚仁(2005)。臺灣地區華人企業家長式領導風格與員工壓力之關聯。應用心理研究,27,111-131。
劉玉瑩(2004)。教學網站與網路化歷程檔案融入國中數學教學之研究。未發表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技教育研究所,彰化。
劉坤桐(2008)。宜蘭縣國小高年級導師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佛光大學社會教育學研究所,宜蘭。
劉政宏(2003)。考試壓力、回饋方式對國小學生學習表現、自我價值、學習動機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臺北。
劉政宏、張景媛、許鼎延、張瓊文(2005)。國小學生學習動機成分之分析及其對學習行為之影響。教育心理學報,37(2),173-196。
劉祐彰(2008)。國民中小學實施試辦教師專業發展評鑑計劃可能面臨的困境與可行途徑。教育學術彙刊,2(1),81-103。
劉素倫、林清文(2007)。國中教師班級經營與學生學習動機之研究,輔導與諮商學報,29(1),1-24。
劉雅鈞(2004)。國小級任老師教師信念與學生知覺班級氣氛之關係研究。未出版論文,國立臺東大學教育研究所,臺東。 
劉興郁、蔡瑞敏(2006)。組織變革知覺、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朝陽商管評論,5,63-88。
蔣秀華(2010)。國民中學學生知覺導師僕人領導、班級氣氛與學生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學校行政碩士班,彰化。
蔣恩芬(2000)。學習動機相關因素探討與學習動機方案成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高雄。
蔡玉娟(2002)。影響網路學習成效之因素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研究所,屏東。
蔡承家、蔡佩芳(2010)。國小教師使用網路行為影響學習成效之研究。美和技術學院學報,29(1),77-101。
蔡華華、張雅萍(2007)。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領導行為為干擾變數。中華管理學報,8(4),1-18。
蔡進雄(2001)。轉型領導與互易領導對學校行政的啟示。學校行政,11,45-50。
鄭如雯(2009)。芬蘭與臺灣高職教育之比較。學校行政,59,216-232。
鄭安順(2007)。高職導師轉型領導風格、班級氣氛與學習動機關係之研究─以臺東縣某高職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商業教育學系商業教育教學碩士班,彰化。
鄭伯壎(1995)。差序格局與華人組織行為。本土心理學研究,3,142-219。
鄭伯壎、黃敏萍(2000)。華人企業組織中的領導:一項文化價值的分析。中山企管評論,8(4),83-617。
鄭伯壎、樊景立、周麗芳(2006)。家長式領導:模式與證據。臺北:華泰。
鄭伯壎、謝佩鴛、周麗芳(2002)。校長領導作風、上下關係品質及教師角色外行為:轉型式與家長式領導的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17,105-161。
鄭秀貴、高麗娟(2008)。威權、仁慈、德性家長式領導:李瑞麟教練之個案研究。北體學報,16,157-170。
鄭金昌、李建平(2007)。鷹架與傳統教學應用在排球教學對班級氣氛影響之研究。臺中學院體育,4,26-34。
鄭莉伶(2007)。高雄縣國民小學教師知覺校長家長式領導、學校組織溝通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高雄。
鄭嘉勝(2004)。教練領導風格與運動員參與動機之關係研究:自主性、關係感及勝任感之中介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臺北。
鄭增財(2010)。技專校院學生自我導向學習現況研究。商業職業教育,117,52-62。
鄭麗媛(2009)。合作學習與訊息策略運用對韻律體操動作技能學習成效之影響。體育學報,41(3),69-79。
黎瓊麗(2004)。技職院校大專學生英文寫作錯誤之分析與探討—以美和技術學院為例。大業學報,13(2),19-37。
盧美貴(2008)。課程地圖在課程統整的應用-以嘉大附幼產學輔導為例。幼教研究彙刊,2,1-28。
賴姍姍、王克武(2002)。導師領導、班級支持對班級承諾、班級凝聚力及成績表現之影響─以嶺東技術學院90學年度班際盃拔河錦標賽及大隊接力的參賽班級為例。大專體育學刊,4(2),45-54。
錢玉玲(2009)。國中生班級氣氛、學習滿意度、導師領導行為與班級生活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在職專班,臺北。
戴文琪(2003)。臺灣「班級經營」博碩士論文之整合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臺北。
謝佩鴛(2000)。校長領導作風,上下關係品質與教師組織公民行為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臺北。
謝惠卿(2002)。國中導師領導行、班級氣氛與學習滿意度之研究-以高雄巿某國中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碩士班,高雄。
鍾武龍(2006)。中等學校農業類科學習態度與學習困擾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輔仁大學教育領導與發展研究所,臺北。
簡茂發(1978)。國小教師教導態度與學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7,99-120。
職業學校法。全國法規資料庫。2010年11月18日,取自:http://law.moj.gov.tw/LawClass/LawAll.aspx?PCode=H0040006
顏名儀(2010)。大台北地區高職餐飲科導師領導風格對班級氣氛及學習態度之探討-以社會支持為干擾變項。未出版碩士論文,輔仁大學餐旅管理研究所,臺北。
嚴貞、陳志漢(2004)。不同入學背景學生專業科目學業成就與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二技生為例。科技學刊,13(2),91-100。
嚴長壽(2011)。教育應該不一樣。臺北:天下文化。
蘇英芳、黃賀(2006)。魅力領導、家長式領導、德行領導與領導效應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14(4),939-968。
鐘文彬(2002)。突破休閒冒險性活動對國小班級氣氛影響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體育學院休閒運動管理研究所,臺北。
饒邦安(2005)。影響我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實施的相關因素與推動策略,國立編譯館館刊,33(2),16-29。
英文部分
Adelman, H.S., & Taylor, L. (2005). Classroom climate. In Lee, S.W., Lowe, P.A., & Robinson, E. (Eds.), Encyclopedia of school psychology. Thousand Oaks, CA: Sage.
Ames, C. & Arther, J. (1988). Achievement goals in the classroom : Students’ learning strategies and motivation process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0(3), 260-267.
Anderson, G. J. (1970). Effects of Classroom Social Climate on Individual Learning. American Education on Research Journal, 2, 135-152.
Atkinson, J. W. (1953). The achievement motive and recall of interrupted and completed tasks. Journal Psychology, 46, 381-390.
Atkinson, J. W. (1964). An introduction to motivation. Pinceton: Van Nostand.
Avolio, B. J. and Bass, B. M. (2002). Developing potential across a full range of leadership. New Jersey: Mahwah.
Avolio, B.J., Howell J.M. and Sosik J.J. (1999). A funny thing happened on the way to the bottom line:Humor as a moderator of leadership style effects.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2(2), 219-227.
Bandura, A. (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New York: General Learning Press.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 (2004). Health promotion by social cognitivemeans. Health Education Behavior 31, 143-64.
Barclay, J. B. (1972). Appraising individual differences in the elementary classroom: A manual for the Barclay classroom climate inventory. Lexington, KY.: Educational Skills Development Inc.
Bass, B. M. (1985).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s. NY: The Free Press.
Bass, B.M. and Avoilo, B.J.(1990).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development:Manual for the multifactor leadership questionnaire. Palo Alto, California:Consulting Psychologist Press, Ins.
Bennis, W. (2004). Theory of charisma 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management. New York:West.
Bono, J., & Judeg, T. (2003). Self-concordance at work: Toward understanding the motivational effects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 46, 554-571.
Brophy, J. (1987). Synthesis of research on strategies for motivating students to lear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5(2), 40-48.
Bryman, A. (1992). Chrisma and leaderdhip in organizations. London: Sage Publication.
Burns, J. M. (1978). Leadership. New York: Harper & Row.
Chelladurai, P.(1999). Human resource management in sport and recreation. Champaing, IL: Human Kinetics.
Cheng, T. Y. L., & Boey, K. W. (2002). The effectiveness of a cardiac rehabilitation program on self-efficacy and exercise tolerance. Clinical Nursing Research, 11(1), 10-21.
Darling-Hammond, L. (2006). Assessing teacher education the usefulness of multiple measures for assessing program outcomes. Journal of Teacher Education, 57(2), 120-138.
Davis, D. J. (2002). An analysis of the perceived leadership styles and levels of satisfaction of selected junior college athletic directors and head coaches. The Sport Journal, 5(2), 55-61.
Deci, E. L. & Ryan R. M. (1985). Intrinsic Motivation and Self-Determination in Human Behavior. New York: Plenum.
Dörnyei, Z. (2001). Motivational Strategies in the Language Classroom.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Dunkin, M. J. & Biddle, K. R. (1974). The study of teaching. New York : Holt, Rinehart and Winston, Inc.
Eccles, J. S., & Harold, R. (1991). Gender difference in sport involvement: Applying the Eccles expectancy-value model. Journal of Applied Sport Psychology, 3, 7-35.
Eccles, J. S., & Wigfield, A. (1995). In the mind of the actor: the structure of adolescents’ achievement task values and expectance-related beliefs.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21(3), 215-225.
Eccles, J. S., Adler, T. F., Futterman, R., Goff, S. B., Kaczala, C. M., & Meece, J. L. (1983). Expectations, values and academic behaviors. In J. T. Spence (Ed.), Achievement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75-146. San Francisco: W. H. Freeman.
Emery, C. R., & Barker, K. J. (2007). The effect of transactional an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styles on the organizational commitment and job satisfaction of customer contact personnel. Journal of Organizational Culture, Communication and Conflict, 11, 77-90.
Escalona, S. K. (1940). The effect of success and failure upon the level of aspiration and behavior in manic-depressive psychoses. University of Iowa Studies in Child Welfare, 16, 199-302
Farh, J. L. and Cheng, B. S. (2000). A cultural analysis of paternalistic leadership in Chinese organizations. In J.T. Li, A. S. Tsui, & E. Weldon (Eds.). Mangement and organization in the Chinese context, pp.84-127, London: MacMillan.
Festinge, L. (1942). A theoretical interpretation of shifts in level of aspiration. Psychology Review, 49, 235-250
Fraser, B. J., Anderson, G. J. & Walberg, H. J. (1982). Assessment of learning environments: Manual for Learning Environment Inventory (LEI) and My Class Inventory (MCI) (3rd version). Perth: Western Austral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Gagné E. D., 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 (1993).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2nd ed.). New York: HarperCollins.
Gagne, R. M., Briggs, L. J., & Wager, W. W. (1992). Principles of instructional design (4th ed.). For Worth: Harcourt Brace Jovanovish.
Gardner, R. C., & Lambert, W.E. (1972). Attitudes and motivation in second language learning. Rowley, Ma.: Newbury House.
Gary Yukl (1998).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4th ed). New York.
Getzels, J. W. & Thelen, H. A. (1972). A conceptual framework for the study of the classroom group as a social system. In A. Morrison, & D. Mclntyre (Eds.). The Social psychology of teaching. New York: Penguin.
Goldhaber, D. & Anthony, E. (2005). Can teacher quality be effectively assessed? National board certification as a signal of effective teaching. (ERIC Document Reproducation Service No.ED490921)
Good, C. V. (1973). Dictionary of education (3rd ed.). NY: McGraw-Hill.
Hagger, M. S., Chatzisarantis, N. L. D., Culverhouse, T. & Biddle, S. J. H. (2003). The processes by which perceived autonomy support in physical education promotes leisure-time physical activity intentions and behavior: A trans-contextual model.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95, 784-795.
Harlen, W., & Crick, R. D. ( 2003 ) . Testing and motivation for learning. Assessment in Education, 10( 2 ) , 167- 207.
Harter, S. (1978). Pleasure derived from challenge and the effects of receiving grades on children’s difficulty level choices. Child Development, 78, 788-799.
Hiltz, S. R., & Wellman, B. (1997).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 as a virtual classroom. Communications of the ACM, 40(9), 44-49.
Hofstede, G.. H. (1980). Culture’s consequences:International differences in work-related values. Beverly Hill, CA:Sage.
House, R. J. (1977). A 1976 theory of charismatic leadership. In J.G. Hunt & L.L. Larson, (Eds.), Leadership: The Cutting Edge, 189-207. Carbondale: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Howell, J. M., and Avolio, B. J. (1993).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locus of control, and support for innovations: key predictors of consolidated-business-unitperformance. Journal of American Psychology, 78, 545-568.
Hoy, W. K., & Miskel, C. G. (1996).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Theory, research, practice ( 5th ed.). New York:McGraw-Hill, Inc.
Hull, C. L., (1943). Principles of behavior.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 Company.
Humphrey, L. L. (1984). Children's self-control in relation to perceived social environ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46, 178-188 .
Hunt, J. G. (1988). Emerging Leadership Vistas. Jossey-Bass Inc Pub.
Hunt, J. G. (1991). Leadership:A new synthesis, California: SAGE.
Hunter, James C.(2001). The servant: A simple story about the true of leadership。臺北:商周
Jennifer M.G. and Gareth R.J. (2004).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NJ: Prentice Press.
Kark, R., Shamir, B., & Chen, G. (2003). The two faces of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Empowerment and dependency. Journal of Applied Psychology, 88, 246–255.
Kasworm, C. E., and C. A. Marienau. (1997). Principles for assessment of adult learning. In M. D. Rose and M. A. Leahy (Eds.). Assessing adult learning in diverse settings: Current issues and approaches.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Publishers, 75, 5-16.
Kavanagh D, Bower GH. (1985). Mood and selfefficacy: Impact of joy and sadness on perceived capabilities. Cognition Theory Research, 5(9), 507-525.
Lam, S. F., Yim, P. S., Law, J. S.F., and Cheung, R.W. Y. (2004). The effects of competition on achievement motivation in Chinese classrooms. British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4, 281-296.
Leonard, N.H., Beauvais, & Scholl, L.L. (1999). Work motivation: The incorporation of self-concept-based processes. Human Relations, 52, 8, 969-988.
Lewin, K. (1951). Field theory in social science. NY: Harper And Brothers.
Lewin, K., Dembo, T., Festinger, L., and Sears, P.S. (1944). Level of Aspiration. In J. McV. Hunt, (Ed.) Personality and the behavior disorders, Vol. I. New York: Ronald Press.
Linnenbrink, E. A. & Pintrich, P. R. (2003). The role of self-efficacy beliefs in student engagement an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Reading & Writing Quarterly, 19, 119-137.
Lu, J., Yu, C. S., & Liu, C. (2003). Learning style, learning patterns, and learning performance in WebCT-based MIS course. Information & Management, 40, 497-507.
Maehr, M. (1982). Motivational factors in school achievement. Paper commissioned by the National Commission on Excellence in Education. (NIE 400-81-0004, Task10).
Mangano, J. A., & Corrado, T. J. (1979). Adult student’s satisfaction at six two-year college.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180563).
Maslow, A. H. (1970), Motivation and personality, N.Y.: Harper & Row. Parsons T (Eds). New York:Free Press.
McClelland, D. C., Atkinson, J. W., Clark, R. A., & Lowell, E. L. (1953). The achievement motive.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McClelland, D.C. (1955). Studies in motivation. New York: Appleton-Century-Crofts.
McClelland, D.C. and Atkinson, J. W. (1948). The projective expression of needs I: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intensities of the hunger drive on perception. Journal Psychology, 25, 205-222.
McCombs, B. L. (2000). Reducing the achievement gap. Society, 37(5), 29-39.
McKeachie, W. J. (1961). Motivation, teaching methods, and college learning. In M. R. Jones (Ed.), Nebraska symposium on motivation:111-142. Lincoln: University of Nebraska Press.
McVatta, R. (1981).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student affect, satisfaction, and behavioral intention: Research extension at the community college.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203962.
Meece, J. & McColskey, W. (1997). Improving student motivation. A guide for teachers and school improvement teams. (ERIC Document NO. ED410197).
Miller, B. (1991). The effects of ability grouping and classroom climate on student achievement in selected Texas schools. Unpublished doctoral disseration, Texas A & M University.
Moos, R. H. (1979). Evaluating educational environments: procedures, measures, finding, and policy implications. New York: Jossey-Bass.
Moos, R. H., & Moos, B. S. (1978). Classroom social climate and student absences and grade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0, 263-269.
Murray, H. A. (1943). Thematic Apperception Test Manual. Cambridge. MA: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Newman, R. S., &Goldin, L. (1990). Children’s reluctance to seek help with schoolwork.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92-100.
Northouse, P. G. (2004). Leadership. Theory and Practice,5(6),122-131.
Parsons, T. (1961). An outline of the social system. In T. Parsons et al. (Eds.). Theory of Society, 41-43. New York:Fress Press.
Picciano, A. G. (2002). Beyond student perceptions: Issue of interaction, presence and performance in an online course. Journal of Asynchronous Learning Networks, 6(1), 21-40.
Pintrich, P. R. (1989). The dynamic interplay of student motivation and cognition in the college classroom. In C. Ames & M. L. Maehr (Eds.), Advances in motivation and achievement: Motivation enhancing environments (Vol. 6, pp.117-160). Greenwich, CT: JAI Press.
Pintrich, P. R. (2003). Motivation and classroom learning. In W. M. Reynolds & G. E. Miller (Eds.), Handbook of psychology: Educational Psychology (Vol. 7, pp. 103-122). Hoboken, NJ: John Wiley & Sons.
Pintrich, P. R., & Schunk, D. H. (2002). Motivation in education: Theory research, and applications (2nd ed.).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Merrill.
Pintrich, P.R., & De Groot E. (1990). Motivational and self-regulated learning components of classroom academic performanc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1), 33-50.
Poulson, L., & Avramidis, E. (2003). Pathways and possibilities in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case studies of effective teachers of literacy. British Educational Research Journal, 29(4), 543-560.
Redding, S. G.. (1990). The spirit of Chinese capitalism. New York : Walter de Gruyter.
Robbins, S. P. (2003).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10th Edition,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Robert, S. K. (2004). A factor analysis of job satisfaction among Hong Kong physical education teachers. Journal of Physical Education & Recreation, 10(2), 22.
Rovai, A. P., & Barnum, K. T. (2003). On-line course effectiveness: an analysis of student interactions and perceptions of learning. Journal of Distance Education, 18(1), 57-73.
Ryan. A. M., Hicks. L. (1997). Social goals, academic goals, and avoiding seeking help in the classroom. Journal of Early Adolescence, 17, 152-171.
Sandholtz, J.H., & Scribner, S.P. (2006). The paradox of administrative control in fostering teacher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Teaching and Teacher Education, 22, 1104-1117.
Shamir, B.(1991). The Charismatic Leadership:Alternative explanations and predictions. Leadership Quarterly, 2, 81-104.
Shamir, B., House, R. J., & Arhtur, M. B. (1993). The motivational effects of charismatic leadership: A self-concept theory. Organizational Science, 4, 577-549.
Silin, R. H. (1976). Leadership and value:The organization of large scale Taiwan enterprises. Cambridge, MA.:Harvard University Press.
Silins, H. C., Mulford, W. R., & Zarins, S. (2002).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and school change. Journal of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Quarterly, 38(5), 613-642.
Stern, G. G. (1970). People in context: Measuring person-environment. congruence in education and industry. New York:Wiley.
Tollefson, N. (2000). Classroom application of cognitive theories of motivation. Educational Psychology Review, 12, 1, 63-83
Tolman, E. C. (1955). Principles of performance. Psychology Review, 62, 315-326
Trickett, E. J. & Moos, R. H. (1973). The social environment of junior high and high school classroom.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65(1), 93-102.
Valle M. (1999). Crisis, culture and Charisma: The New Leader’s work in Public Organization. Public Personnel Nagagement, 28(2), 245-257.
Walberg, H. J. (1968). Structural and affective aspects of classroom climate.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s, 5(3), 247-253.
Weber, M. (1947). Theory of Social and Economic Organization. New York: Oxford.
Weiner, B. (1992). Human Motivation: Metaphors, Theories and Research. Newbury Park, CA: Sage.
Wigfield, A. & Eccles, J. S. (2002). The development of competence beliefs, expectancies for success: An achivement values from childhood thought adolescence. In A. Wigfield & Eccles(Eds), The development of achievement. San Diego, CA: Academic Press.
Yoneyama, S., & Naito, A. (2003). Problems with the paradigm: The school as a factor in understanding bullying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Japan). British Journal of Sociology of Education, 24, 315-330.
Yoneyama, S., & Rigby, K. (2006). Bully/victim students & classroom climate. Youth Studies Australia, 25, 34-41.
Yukl, G. A. (2002).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5th ed.). NJ: Prentice-Hall Press.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饒邦安(2005)。影響我國中小學教師評鑑制度實施的相關因素與推動策略,國立編譯館館刊,33(2),16-29。
2. 蘇英芳、黃賀(2006)。魅力領導、家長式領導、德行領導與領導效應之研究,中山管理評論,14(4),939-968。
3. 嚴貞、陳志漢(2004)。不同入學背景學生專業科目學業成就與學習態度之研究─以國立雲林科技大學設計學院二技生為例。科技學刊,13(2),91-100。
4. 簡茂發(1978)。國小教師教導態度與學童生活適應之關係。教育心理學報,17,99-120。
5. 賴姍姍、王克武(2002)。導師領導、班級支持對班級承諾、班級凝聚力及成績表現之影響─以嶺東技術學院90學年度班際盃拔河錦標賽及大隊接力的參賽班級為例。大專體育學刊,4(2),45-54。
6. 盧美貴(2008)。課程地圖在課程統整的應用-以嘉大附幼產學輔導為例。幼教研究彙刊,2,1-28。
7. 鄭麗媛(2009)。合作學習與訊息策略運用對韻律體操動作技能學習成效之影響。體育學報,41(3),69-79。
8. 鄭嘉勝(2004)。教練領導風格與運動員參與動機之關係研究:自主性、關係感及勝任感之中介效果。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系研究所,臺北。
9. 鄭金昌、李建平(2007)。鷹架與傳統教學應用在排球教學對班級氣氛影響之研究。臺中學院體育,4,26-34。
10. 鄭秀貴、高麗娟(2008)。威權、仁慈、德性家長式領導:李瑞麟教練之個案研究。北體學報,16,157-170。
11. 鄭伯壎、謝佩鴛、周麗芳(2002)。校長領導作風、上下關係品質及教師角色外行為:轉型式與家長式領導的效果。本土心理學研究,17,105-161。
12. 鄭伯壎、黃敏萍(2000)。華人企業組織中的領導:一項文化價值的分析。中山企管評論,8(4),83-617。
13. 鄭伯壎(1995)。差序格局與華人組織行為。本土心理學研究,3,142-219。
14. 蔡進雄(2001)。轉型領導與互易領導對學校行政的啟示。學校行政,11,45-50。
15. 蔡華華、張雅萍(2007)。學習動機對學習成效之影響-以領導行為為干擾變數。中華管理學報,8(4),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