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6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18 05:55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曹恆馨
研究生(外文):Heng-Hsin Tsao
論文名稱:《後宮甄嬛傳》小說人物形象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is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s Image in 〝Empresses in the Palace〞
指導教授:林登順林登順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Deng-Shun Lin
口試委員:李進益林文欽
口試日期:2016-07-25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南大學
系所名稱:國語文學系國語文教學碩士班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6
畢業學年度:104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92
中文關鍵詞:後宮甄嬛傳宮廷婦女人物形象
外文關鍵詞:palaceempresses in the palacepalace womencharacter's imag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0
  • 點閱點閱:302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3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本研究探討的人物故事文本為《後宮甄嬛傳》,這是一部架空歷史的小說。內容雖為杜撰的大周王朝時期,但其敘寫架構卻是中國古代封建社會,表現那個時代背景下的社會文化面貌。這是一部描寫在父權體制與封建王朝中,集權力與富貴於一身的中國最上層社會,帝王貴族與嬪妃的愛恨情仇及後宮百態。而身處後宮這樣一個險惡黑暗、人人鬥爭算計,為了情慾、權慾與生存慾不斷拼搏的環境中,不同個性特質的人物如何衍生出自己的生存之道;本研究所要探討的便是在《後宮甄嬛傳》此一文本裡,每個角色如何在後宮中自處、應對進退的型態特色。
本研究的首要之務就是把人物先以性別作區隔,因為在後宮體制之下的性別差異,對人物的價值觀與情態都具有相當程度的影響力。再者,依照文本描述的人物姿態動作、獨白對話,對其性格特質進行定義和分類,然後再進一步探討人物的行為態度及其背後的成因。
除此之外,針對文本中的人物角色之敘寫手法,本研究也將其納入分析的範疇,依次分為服飾配件、外在形貌、姿態動作,並探討該文本中和人物相關的物件、宮殿、詩詞等意象,及代表該人物之動植物的背後象徵意涵,進一步探討文本中的人物角色之寫作技巧。
在對整部文本之人物角色進行深度剖析後,可發現除了人物刻劃的細膩處理之外,許多精微之處亦可窺見作者的巧思用心,而本研究則是肩負揭露此一高妙設計的要務。

The research is a study of the character's image in 〝Empresses in the Palace〞 which is base on alternate reality. Although the story was describing dynasty , it was actually telling ancient Chinese feudalism as well as the culture of the society at that age. It brings out the paternal system of Chinese royal society which had a lot of powers and wealth through the story of love and hatred between king and his imperial consorts. The life of the imperial consorts is dark and merciless, they have to compete with each other for love, powers and right of survival with their own skills. This research tells how different people will adapt into it with their own characteristic back in the palace.
The research begins by categorizing the characters by their gender due to its important influence to people’s living values and relationships. Later the characters are further defined according to how they act and the way they talk which have different meanings in behind.
Consequently, this research had also analyzed the author’s writing skills in depicting all these characters according to their costumes, how they look and the way they act by narrating the things, palaces, poems even plants or animals used as symbolic meanings to represent the characters.
After thorough analysis of the characters, each of them have their own story to tell in great exquisite, and we could discover a lot of hidden details that was well written by the author which is another highlights of this research.

中文摘要 i
英文摘要 ii
誌謝 iii
目次 iv
表目次 vi
圖目次 v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3
第三節 研究範圍 5
第四節 研究方法與架構 7
第五節 文獻探討 9
一、父權體制下的女性抗爭 9
二、文字語言表現方式的探討 19
三、文本情節析論 25
四、小說結構的分析探討 27
五、研究相關論著 36

第二章 作者與作品時代背景探析 43
第一節 作者探析 43
第二節 時代背景探析 44
一、父權體制與封建思想 44
二、家庭教育 45
(一)婚前教育 45
(二)婚後教育 47
三、宮闈教育 48



第三章 男性角色探析 51
第一節 好色寡情型 51
一、陰險深沉——玄凌 51
第二節 深情執著、溫柔體貼型 61
一、 才華洋溢——玄清 61

第四章 女性角色探析 71
第一節 愛恨分明型 71
一、 膽識才智、心高氣傲——甄嬛71
二、 心氣高潔、孤芳自賞——沈眉莊88
第二節 爭權奪利型97
一、 夢幻偶像、完美小三——朱柔則97
二、 位高賢德、狠毒淒涼——朱宜修104

第五章 《後宮甄嬛傳》角色之塑造技巧 115
第一節 人物形象的表現技巧 115
一、服飾配件115
二、外在形貌124
三、姿態動作127
第二節 意象的分析 131
一、意象的說明 131
二、意象的析論 132
(一)動植物的意象 132
(二)物的意象 153
(三)住所宮殿的意象 158
(四)詩詞意象 165
第三節 作品特色 169

第六章 結論 177

參考書目 181

一、文本
流瀲紫:《後宮甄嬛傳一》,(台北: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2009年2月)。
流瀲紫:《後宮甄嬛傳二》,(台北: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2009年2月)。
流瀲紫:《後宮甄嬛傳三》,(台北: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2009年3月)。
流瀲紫:《後宮甄嬛傳四》,(台北: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2009年4月)。
流瀲紫:《後宮甄嬛傳五》,(台北: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2009年5月)。
流瀲紫:《後宮甄嬛傳六》,(台北: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2009年6月)。
流瀲紫:《後宮甄嬛傳七》,(台北: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有限公司台灣分公司,
2009年7月)。

二、古籍(依朝代先後排序)
(漢)戴聖編,鄭玄注,(唐)孔穎達疏:《十三經注疏本‧禮記》(台北:藝文印
書館,1989年)。
(漢)李學勤主編,鄭玄注,賈公彥疏:《周禮注疏(春宮宗伯)》(台北:台灣古
籍出版社,2001年)。
(漢)劉向:《列仙傳》(河北:河北教育出版社,1994年)。
(晉)郭璞注:《爾雅注疏》(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年)。
(北齊)魏收:《魏書》(台北:鼎文書局,1979年)。
(唐)令狐德棻:《周書‧皇后傳》(香港:中華書局有限公司,1971年)。
(唐)李朝威:《柳毅傳書》(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宋)陸佃撰:《埤雅》(北京:中華書局,1985年)。
(宋)郭若虛撰:《四部叢刊續編‧圖畫見聞誌》(上海:上海書店,1984年)。
(宋)羅顧撰:《爾雅翼》(上海:中華書局,1985年)。
(明)吳承恩:《西遊記》(新加坡:星洲世界書局,1972年)。
(清)段玉裁注:《段氏說文解字注》(台北:宏業書局,1971年)。
(清)錢振倫注,錢介聯補注:《鮑參軍集注》(台北:木鐸出版社,1982年)。

三、近代專書(依作者或編者姓氏筆畫排序)
天人主編:《唐宋詩詞名篇鑑賞辭典》(呼和浩特:內蒙古人民出版社,2000年9
月)。
王更生注:《文心雕龍讀本》(台北:文哲出版社,1985年3月)。
王博:《易傳通論》(台北:大展出版社,2004年11月)。
古木:《後宮風雲-女人奪權的秘密》(台北:漢湘文化有限公司,2005年3月)。
史密斯‧麥基:《社會心理學》(台北:藝軒圖書出版,2001年10月)。
吉廣輿:《漢魏樂府詩詮證》(高雄:麗文文化有限公司,2009年11月)。
向斯:《向斯說皇帝的女人》(台北:知本家文化出版社,2011年4月)。
朱子彥:《帝國九重天 : 中國後宮制度變遷》(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6
年10月)。
朱子彥:《後宮制度研究》(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1998年1月)。
朱光潛:《悲劇心理學》(台北:駱駝出版社,1993年,10月)。
余和祥:《皇室禮儀 : 規天矩地貴賤明 》(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0月)。
余伯泉、陳舜文等譯:《社會心理學》(新北:揚智文化出版社,2015年4月)。
余培林譯注:《新譯老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2006年1月)。
吳定中:《董小宛滙考》(上海:上海書店出版社,2001年12月)。
吳璵注譯:《新譯尚書讀本》(台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1900年1月)。
吳藕汀、吳小汀:《中國歷代詞調名辭典(新編本)》(台北:秀威資訊,2015年7
月)。
呂豐民:《歷代詩詞名句欣賞探》(高雄:河畔出版社,1990年9月)。
李國勝注:《王昌齡詩校注》(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73年10月)。
李喬:《小說入門》(台北:時報文化出版社,1986年3月)。
李學勤主編:《周易正義》(台北:台灣古籍出版社,2001年9月)。
李學勤主編:《爾雅注疏》(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1999年12月)。
李嵐清:《中國傳統道德.教育修養卷.序》(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
年7月)。
李慕如:《文學與人生》(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4年2月)。
沙吉才:《中國婦女地位研究》(北京:中國人口出版社,1998年9月)。
亞里斯多德著,陳中梅譯注:《詩學》(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2001年)。
周紹良編:《全唐文新編》(吉林:吉林文史出版社,2000年12月)。
周德鈞、丁長清:《皇族婚媾 : 玉樹流光照後庭》(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0
月)。
抱犢山人編:《唐詩一萬首》(河北:花山文藝出版,1992年10月)。
林保淳:《古典小說中的類型人物》(台北:里仁書局,2003年10月)。
林慶彰:《學術論文寫作指引》(台北:萬卷樓圖書有限公司,2003年10月)。
邱華:《中國15位大皇后》(台北:靈活文化有限公司,2006年5月)。
門巋:《皇后與嬪妃》(台北:幼獅文化事業公司,1995年11月)。
柏楊:《最美麗的蠢女人》(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年6月)。
紀連海:《紀連海說甄嬛》(台北:大地出版社,2012年12月)。
胡朴安:《中華全國風俗志》(上海:上海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2008年)。
韋莊著,聶安福箋注:《韋莊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年4月)。
徐中玉編:《唐宋詞》(廣東:廣東人民出版社,2001年9月)。
時晴:《看甄嬛學詩詞-六十六首詩詞出戲入戲》(台北:啟動文化出版社,2013
年4月)。
秦漢唐:《歷代后妃權力之爭》(台北:廣達文化有限公司,2008年6月)。
袁珂校注:《山海經校注》(北京:北京聯合出版公司,2014年5月)。
高世瑜:《中國古代婦女生活》(台北:台灣商務印書館,1998年12月)。
高明等編審:《中國文學總欣賞-唐詩-白居易》(台北:錦鏽出版社,1992年8月)。
張叔寧等編:《唐詩三百首新賞》(重慶:重慶大學出版社,1996年)。
張松輝譯注,丁敏校閱:《新譯妙法蓮華經》(台北市:三民書局有限公司,2010
年1月)。
張法:《中國文化與悲劇意識》(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9年11月)。
張堂錡:《現代小說概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2003年9月)。
張淑瓊主編:《唐詩欣賞(杜牧)》(台北:地球出版社,1989年4月)。
張祥浩、魏福明:《王安石評傳》(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
張福清編注:《女誡-女性的枷鎖.內訓.警戒章》(北京,中央民族大學出版社,
1996年)。
曹大為:《中國古代女子教育》(北京:北京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2月)。
郭杰:《元白詩傳》(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0年)。
郭建勳譯注,黃俊郎校閱:《新譯易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有限公司,2008年1
月)。
陳文豹、陳連康注譯:《宋詞三百首》(台北:國家出版社,2003年9月)。
陳正雄著,國立歷史博物館編:《清代宮廷服飾》(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2008
年5月)。
陳崇宇等編著:《新編唐詩一本通》(台北:漢湘文化有限公司,2006年5月。)
陳貽焮主編:《全唐詩(第一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9月)。
陳貽焮主編:《全唐詩(第二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9月)。
陳貽焮主編:《全唐詩(第三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9月)。
陳貽焮主編:《全唐詩(第四冊)》(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01年9月)。
陳碧月:《小說欣賞入門》(台北:五南出版社,2005年9月)。
陶文鵬編:《中國文學寶庫-宋詩精華》(廣西: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1996年1月)。
傅佩榮解讀:《傅佩榮解讀易經》(新北:立緒文化事業有限公司,2005年)。
程杰:《中國梅花審美文化研究》(四川:巴蜀書社,2008年8月)。
黃明等:《魏晉南北朝詩精品》(上海:上海社會科學院出版社,1995年)。
黃能福、陳娟娟:《服飾志》(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8年12月)。
黃淑貞:《西漢宮廷婦女形象研究》(台北:花木蘭文化出版社,2009年9月)。
黃錦鋐譯注:《新譯莊子讀本》(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2年6月)。
愛德華‧摩根‧佛斯特:《小說面面觀》(台北:商周出版,2009年1月)。
楊東甫、盧斯飛:《后妃之禍 : 狐媚爭寵.粉黛傾國》(台北:牧村圖書有限公司,
1996年3月)。
董恩林:《后妃爭寵 : 道是有情卻無情》(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0月)。
臺靜農:《中國文學史》(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中心,2009年12月)。
劉子清:《中國歷代賢能婦女評傳》(台北:黎明文化有限公司,1978年12月)。
劉詠聰:《德.才.色.權 : 論中國古代女性》(台北:麥田出版社,1998年6月)。
劉道中:《李商隱詩集正解》(桃園:各大書局,2010年10月)。
劉韶軍、劉曉勤:《皇宮規制 : 劫灰何處認前朝》(台北:文津出版社,1997年3
月)。
滕志賢譯注:《新譯詩經讀本》(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0年1月)。
閻崇年:《正說清朝十二帝》(台北:聯經出版社,2005年5月)。
繆天華:《離騷九歌九章淺釋》(台北:東大圖書公司,1975年9月)。
韓兆琦譯注:《新譯史記》(台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08年2月)。
藍海文著:《天問譯注》(香港:金陵出版社,1986年4月)。
羅霖:《你沒看懂的後宮甄嬛傳》(新北:人類智庫數位科技有限公司,2013年5
月)。
蘅塘退士選輯:《唐詩三百首》(台南:華淋出版社,1993年9月)。
顧久幸:《后妃干政:宮闈難禁權利夢》(台北:文津出版社,1996年10月)。

四、期刊論文(依作者或編者姓氏筆畫排序)
尹寶玉:〈《甄嬛傳》的宮闈透視〉,《影視與舞台藝術》,2014年1月。
史春暉:〈《後宮甄嬛傳》:女性抗争的破碎之美〉,《今傳媒》第11期,2012年。
史雅靜:〈解讀《後宮甄嬛傳》中的皇后形象〉,《電影文學》第23期,2014年。
石金媛:〈《甄嬛傳》語言魅力的實現〉,《北華大學學報》,2014年12月。
李思雪:〈身體的異化與解放:電視劇《後宮甄嬛傳》裡的女性身體政治〉,《廣播
電影電視》第11期,2014年。
李鳳霞等:〈網絡長篇小說《後宮甄嬛傳》中的古典詩詞初探〉,《河北民族師範學
院學報》,2013年11月。
李艷萍:〈從情態系統的角度分析《甄嬛傳》〉,《山西師大學報》,2014年5月。
周海英:〈專制皇權下的愛情是一襲爬滿虱子的旗袍〉,《影視文學》,2012年2月。
金玉梅:〈論功能翻譯理論下《甄嬛傳》的視角解析〉,《貴陽學院學報》第2期,
2014年。
香辰:〈《後宮甄嬛傳》中的女性話語分析〉,《文學教育》,2012年9月。
孫佳山等:〈多重視野下的《甄嬛傳》〉,《文藝理論與批評》第4期,2012年。
張彩麗:〈論電視劇《甄嬛傳》對詩詞曲賦的運用〉,《影視文學》第22期,2012
年。
張雲峰:〈論《甄嬛傳》的功能人物〉,《新聞研究導刊》,2014年6月。
張黎吶:〈《甄嬛傳》的「偽女性」敘事及宮鬥劇的價值觀異化〉,《影視鏡像》,2014
年1月。
鹿云:〈電視劇《甄嬛傳》中真善美的旋律變奏〉,《影視文學》第11期,2012年。
黃瀅:〈從合作原則的違反和語境理論看《後宮甄嬛傳》會話含意〉,《沈陽工程學
院學報》,2014年10月。
楊芸芸:〈《後宮甄嬛傳》:華麗文化元素包裹下的蒼白內質〉,《作家雜誌》第八期,
2012年。
葉朝成等:〈中西文化背景下女性情感因素對比〉,《藝術傳媒》,2014年1月。
廖玉姣等:〈《後宮甄嬛傳》人物角色解讀〉,《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14年10
月。
劉慧:〈「惡」的宣揚,還是「美」的毁滅〉,《藝術廣角》,2014年4月。
鄭林:〈談《甄嬛傳》之情愛家園〉,《理論新視野》第3期,2012年。
鄭雅寧:〈當代女性視角下的全景式的宮廷女性悲劇〉,《浙江師範大學學報》第4
期,2014年。

五、學位論文(依作者或編者姓氏筆畫排序)
毛定然:《梅村詩之人物形象研究》(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
年)。
王維鈴:《陶淵明詩文中人物形象研究》(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
吳明軍:《張文環小說人物研究》(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7
年)。
吳冠倫:《《大義覺迷錄》的種族觀與社會歷史記憶》(嘉義:中正大學歷史學系所
碩士論文,2014年)。
呂彥達:《當代穿越小說研究-以耕林出版社迷系列言情小說為主》(高雄:高雄師
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2012年)。
李嘉琪:《南朝吳歌西曲的女性形象研究》(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0年)。
汪品潔:《《紅樓夢》悲劇意識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
2014年)。
林慧禎:《日據時期農民小說人物與敘事分析─以蔡秋桐、楊守愚、張慶堂為討論
中心》(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11年)。
邱郁涵:《廖輝英小說人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系所碩士論文,2013
年)。
柯茵夢:《唐人小說時空跨越故事之媒介研究》(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
文,2013年)。
柯淑惠:《漢代敘事詩的人物形象研究》(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年)。
柯潔茹:《唐代士人悲劇意識之研究-以唐人小說為例》(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7年)。
洪惠月:《唐傳奇女俠形象研究》(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袁公瑜:《雍正帝統治術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社會科學院政治學系所博士
論文,2012年)。
張安怡:《張愛玲小說人物淵源之研究》(台北:中國文化大學中國文學所碩士論文,
2008年)。
張美凰:《《封神演義》人物形象研究》(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10
年)。
許秋蓮:《張愛玲《傳奇》悲劇意識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碩士論文,
2011年)。
陳竹翠:《漢代詩歌之女性研究》(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7年)。
陳宜伶:《王禎和小說人物形象析論》(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7年)。
陳美伶:《兩漢太后臨朝稱制研究》(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9
年)。
陳美芳:《李漁《十二樓》之女性研究》(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
年)。
陳慶英:《鄭煥小說死亡書寫研究》(屏東:屏東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所碩士論文,
2012年)。
傅文姬:《蕭颯小說《走過從前》研究》(彰化:彰化師範大學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
2013年)。
曾淑玉:《《三國志》英雄人物形象之研究》(台南:台南大學教育經營與管理研究
所碩士論文,2005年)。
楊雅琄:《吳趼人與魯迅小說中的第一人稱敍事觀點運用》(高雄:中山大學中國語
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02年)。
劉麗珍:《錢鍾書《圍城》人物分析》(台中: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13
年)。
蔡佳霖:《「雍正王朝」電視劇劇本分析》(嘉義:南華大學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10
年)。
鄭雅惠:《北朝宮廷婦女形象研究》(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所碩士論文,2012
年)。
蕭涵霙:《蕭麗紅《桂花巷》小說人物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系所碩士論文,2010年)。
戴琦綾:《《聊齋志異》商賈形象研究》(台南:台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論文,2008年)。
魏晚薌:《蔡文甫中短篇小說人物形象研究》(高雄: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系所碩士論文,2015年)。

六、數位資料
Mulberry的詩歌筆記本II
http://mulberrypoems.blogspot.tw/2010/08/blog-post_14.html
上網檢視日:2016.07.07

一生心事杏花詩 —中國古典詩詞「杏花」意象分析(人教版) http://www.ruiwen.com/news/55427.htm
上網檢視日:2016.07.02

七月花與—荷花 http://www.meworks.net/meworksv2a/meworks/page1.aspx?no=221263&step=1&newsno=15715
上網檢視日:2016.07.13

十二章紋-百度百科
http://baike.baidu.com/view/95624.htm
上網檢視日:2016.07.13

三月花語-杏花 http://www.fivedream.com/page1.aspx?no=221263&step=1&newsno=15603
上網檢視日:2016.07.02

上陽白髮人 http://big5.hwjyw.com/zhwh/ctwh/zgwx/779/baijuyi/200803/t20080312_13945.shtml
上網檢視日:2016.07.07

中國古典詩詞「杏花」意象分析
http://apricot.forestry.gov.cn/xingshuwlwh/5529.jhtml
上網檢視日:2016.07.02

中國華文教育網—賞牡丹 http://big5.hwjyw.com/resource/content/2011/04/29/17570.shtml
上網檢視日:2016.07.13

五月花語--芍藥 http://www.meworks.net/meworksv2a/meworks/page1.aspx?no=221263&step=1&newsno=34957
上網檢視日:2016.07.13

文學欣賞-李清照《如夢令.昨夜雨疏風驟》賞析 http://lsw1230795.mysinablog.com/index.php?op=ViewArticle&articleId=4087038
上網檢視日:2016.07.05

古代詩歌常用意象(五)
http://www.xzbu.com/9/view-855023.htm
上網檢視日:2016.07.06

古典詩詞中的菊花意象 http://big.hi138.com/wenxueyishu/gudaiwenxue/201009/256258.asp
上網檢視日:2016.07.03

古詩詞裡最常見的意象
http://blog.sina.com.cn/s/blog_bcc2b9d00101g7z5.html
上網檢視日:2016.07.02

四月花語—牡丹 http://www.fivedream.com/page1.aspx?no=221263&step=1&newsno=15612
上網檢視日:2016.07.13

四月花語—海棠 http://www.fivedream.com/page1.aspx?no=221263&step=1&newsno=34754
上網檢視日:2016.07.13

白居易《買花》賞析 http://blog.xuite.net/crab168/poem/8401511-%E7%99%BD%E5%B1%85%E6%98%93%E3%80%8A%E8%B2%B7%E8%8A%B1%E3%80%8B%E8%B3%9E%E6%9E%90上網檢視日:2016.07.04

同心結
http://baike.baidu.com/subview/639817/11299222.htm
上網檢視日:2016.07.07

江采蘋-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s://zh.wikipedia.org/zh-tw/%E6%B1%9F%E9%87%87%E8%98%8B
上網檢視日:2016.07.07

吳雪嵐—中文百科在線
http://www.zwbk.org/zh-tw/Lemma_Show/195856.aspx
上網檢視日:2016.07.07

牡丹花、梅花、茉莉花的意象與其它
http://blog.renren.com/share/390473/3973157011
上網檢視日:2016.07.03

珊瑚的傳說
http://www.onwhim.com/gate?mod=article&id=20100630134547
上網檢視日:2016.07.07

敗在楊貴妃手下的梅妃 被唐玄宗昵稱“梅精” http://blog.udn.com/zunzhe/17109134
上網檢視日:2016.07.07

淺析古代詩歌中的荷花意象
http://docin.com.cn/p-1155137126.html
上網檢視日:2016.07.03

閒話詩詞意象:海棠
http://www.jianshu.com/p/e8bed29fc401
上網檢視日:2016.07.05

崔道融詩詞_讀古詩詞網
http://fanti.dugushici.com/ancient_proses/39030
上網檢視日:2016.07.07

愛蓮說之四:蓮的象徵
http://www.epochtimes.com/b5/6/10/5/n1477020.htm
上網檢視日:2016.07.13

試論宋詞中芍藥意象的審美意蘊 http://wenku.baidu.com/view/cb5971cf8bd63186bcebbca2.html
上網檢視日:2016.07.02

試論李清照詞中「花」意象的藝術表現
https://read01.com/xQDBJJ.html
上網檢視日:2016.07.06

詩經•國風•鄭風•女曰雞鳴—中文百科在線http://www.zwbk.org/MyLemmaShow.aspx?zh=zh-tw&lid=78276
上網檢視日:2016.07.07

詩經-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https://zh.wikipedia.org/zh-tw/%E8%AF%97%E7%BB%8F
上網檢視日:2016.07.07

詩歌的意境、意象和感情的區別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d588e7d0102vrso.html
上網檢視日:2016.07.06

雍容華貴 國色天香-唐代詠牡丹詩詞賞析(上)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d481e60102xezq.html
上網檢視日:2016.07.03

雍容華貴 國色天香-唐代詠牡丹詩詞賞析(下) http://blog.sina.com.cn/s/blog_45d481e60102xf2l.html
上網檢視日:2016.07.03

關於唐詩中梅花「氣格」的表現及意象寄託 http://big.hi138.com/wenhua/chuantongwenhua/201204/384455.asp#.V3kEvNR95hE
上網檢視日:2016.07.03

願得一人心,白首不相離:卓文君《白頭吟》全詩翻譯賞析 http://gate.sinovision.net:82/gate/big5/blog.sinovision.net/home/space/do/blog/uid/165689/id/244620.html
上網檢視日:2016.07.0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