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註1:藝術教育研究編輯委員編(2002)。《藝術與人文教育》上冊。台北:桂冠,p.35。
註2:同註1。
註3:吳俊傑(2003)。〈國小視覺藝術課程統整設計之初探〉碩士論文,p. 25。 註4:同註3。
註5:黃壬來(1996)。《創意美勞》。台北:台灣書店。
註6:同註1,p.4。
註7:陳朝平(2000)。《台灣美術教育思想的演變與跨世紀的思維》。《2000年台灣美術教育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註8:賴媛婉(2004)。〈國民小學「藝術與人文」學習領域教師課程設計之研究〉碩士論文。
註9:國民教育資料館。課程定義。2006年5月。取自於http://3d.nioerar.edu.tw/2d/citizan/leason/leason_0101.asp。
註10:黃政傑(1991)。《課程設計》。台北:東華。
註11:王文科(1988)。《課程論》。台北:五南。
註12:黃光雄與蔡清田(1999)。《課程設計---理論與實際》。台北:五南。
註13:黃政傑(1995)。《多元社會課程取向。》台北:師大書苑。
註14:同註12。
註15:同註12。
註16:簡楚瑛主編、盧素碧、蘇愛秋、劉玉燕、漢菊德、林玉珠、吳嫈華、張孝筠、林士真、鄭秀容著(2002)。《幼教課程模式》。台北:心理。
註17:盧美貴總校閱、張衛族、許月梅、陳惠玲、褚淑純編著(2006)。《幼兒課程發展與設計》。台北:群英。
註18:同註10。
註19:同註16。
註20:同註16。
註21:同註12。
註22:黃光雄(1996)。《課程與教學》。台北:師大書苑。
註23:同註21。
註24:王文科(2006)。《課程與教學論(第六版)》。 台北:五南。
註25:同註1,p.401-409。
註26:黃政傑(1997)。《課程評鑑》。台北:師大書苑。
註27:袁汝儀(1996)。生活藝術教育雛論。通識教育季刊3(4)。 註28:陳朝平與黃壬來(1996)。美勞科教材教法。台北:五南。
註29:林曼麗(2000)。藝術•人文•新契機視覺藝術教育課程理念之思考。 美育雙月刊,113,71-80 註30:黃政傑(1999)。《課程改革》。台北:漢文。
註31:徐秀菊(2002)。《師資培育的行動研究-IC方案課程研發計畫成果集》。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出版。
註32:同註1,p.402-408。
註33:陳瓊花(2001)。〈從美術教育的觀點探討課程統整設計之模式與案例〉。《視覺藝術,4》,p.97-126 註34:陳向明(2000)。《質的研究方法與社會科學研究》。北京:教育科學。p.12。
註35:李奉儒等譯(2001)(R. C. Bogdan & S. K. Biklen原著)。質性教育研究:理論與方法。嘉義:濤石。
註36:侯念佐(2001)。課程發展中的渾沌現象。教育研究資訊。第 9卷第 3 期。 註37:黃瑞琴(1996)。《質的教育研究法》。台北:心理。
註38:同註37;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註39:漢寶德(2006)。《漢寶德談藝術教育》。台北,典藏藝術,P.6。
註40:教育部。九年一貫課程教學。2005年12月。取自於http://teach.eje.edu.tw/9CC/fields/2003/artHuman-souce.php。
註41:陳錫祿(1998)。教育思潮---談學校本位的藝術課程設計。教育部公報,286期。
註42:薛梨真(1999)。《國小課程統整的理念與實務》。高雄:復文。
註43:同註39,p.36。
註44:童敏雯(1999)。家長教育選擇權。教育社會學通訊第17期。 註45:國立教育資料館編(1995)。當前教育問題與對策。台北:編者。
註46:教育部(1995)。中華民國教育報告書:邁向二十一世紀的教育遠景。台北:編者。
註47:行政院教改會(1996)。開放教育做為一種學術論述:兼論九年一貫課程的隱憂與哀愁。教育改革總諮議報告書。台北:編者。
註48:薛曉華譯,盧美貴審訂,(Ronald E. Koetzsch 原著)(2002)。《學習自由的國度---另類理念學校在美國的實踐》。台北:高等教育。
註49:同註48。
註50:同註40。
英文部分
Clarke.(1986).Option learning: the integrative education model to the classroom. Columbus : Merril Publishing company.
Drake, S. M.(1992). A story model: an integrated curriculum project. Ontario: Catharines.
Eggleston, J.(1980).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Britain. London:RKP
Jacobs, H. H.(1989).Interdisciplinary curriculum: Design and implementation. Alexandria, VA :ASCD.
Klein, M.F.(1985). Curriculum design. In T.Husen&T.N.Postlethwaite(Eds.).The international encyclopedia of education(1163-70).Oxford:Pergaman.
Maccoby E. & Maccoby N. (1954) The Interview: A Tool of Social Science.In:G. Lindzey(Ed.)Handbook of Social Psychology. Massachusetts:Addison-Wesley.
Miller, J.(1992). Towards a spiritual curriculum. Holistic Education Review,5(1),43-49
Tyler, R. W. (1949) . Basic Principles of Curriculum and Instruction. The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Taba, H.(1962). Curriculum development : Theory and practice. New York : Harcourt,Brace, Jovanovich,1962, pp2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