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蘋果》民調:新流感疫苗昨開放自選廠牌接種,請問你施打情形〉(2010年1月10日),《蘋果日報網》。上網日期: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222997/IssueID/20100110
〈「打新流感疫苗 高中女癱軟住院」〉(2009年11月28日),《蘋果日報網》。上網日期: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123713/IssueID/20091128
〈「新流感已大流行 無法圍堵」〉(2009年09月03日),《蘋果日報網》。上網日期: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1912191/IssueID/20090903
〈H1N1最新案件統計〉(2010年11月9日)。上網日期:2010年11月10日,取自疾病管制局網頁http://flu.cdc.gov.tw/lp.asp?CtNode=3942&CtUnit=832&BaseDSD=7&mp=150
〈H1N1新型流感Q&A-疫苗篇〉(無日期)。上網日期:2010年11月10日,取自疾病管制局網頁http://www.cdc.gov.tw/lp.asp?ctNode=2448&CtUnit=1390&BaseDSD=7&mp=1
〈H1N1新型流感疫苗接種問與答〉(2009年11月3日)。上網日期:2010年5月12日,取自疾病管制局網頁http://flu.cdc.gov.tw/lp.asp?CtNode=1540&CtUnit=817&BaseDSD=7&mp=150
〈H1N1新型流感疫情逐漸增溫,一旦感染新型流感若出現危險徵兆應立即就醫、積極治療〉(2009年8月4日)。上網日期:2010年5月19日,取自疾病管制局網頁http://flu.cdc.gov.tw/ct.asp?xItem=10505&ctNode=813&mp=150
〈WHO公布豬流感 H1N1病例定義,我國立即跟進,並公告為第一類法定傳染病〉(2009年4月27日)。上網日期:2010年5月12日,取自疾病管制局網頁http://www.cdc.gov.tw/ct.asp?xItem=22830&ctNode=220&mp=1
〈Yahoo!第五屆『理想新聞媒體大調查』〉(2010年5月4日),《數位網路報》。上網日期: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hanreporter.blogspot.com/2010/05/yahoo.html
〈下波疫情高峰迫在眉睫 到底該不該打疫苗?〉(2009年12月),《天下雜誌網》。上網日期:2010年5月19日,取自http://www.cw.com.tw/article/index.jsp?id=39863
〈台灣出現首例境外移入確定病例,國內疫情等級提升至第二級〉(2009年5月20日)。上網日期:2010年5月12日,取自疾病管制局網頁http://www.h1n1.gov.tw/ct.asp?xItem=10207&ctNode=1413&mp=170
〈台灣流感速訊2010年第31週(8/1-8/7)〉(2010)。上網日期:2010年8月17日,取自行政院衛生署網頁http://flu.cdc.gov.tw/public/Data/08119581571.pdf
〈台灣流感速訊2010年第18週(5/2-5/8)〉(2010)。上網日期:2010年5月23日,取自行政院衛生署網頁http://www.h1n1.gov.tw/public/Data/051113483271.pdf
〈打完新流感疫苗 臨盆婦胎死〉(2009年12月4日),《蘋果日報網》。上網日期: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137435/IssueID/20091204
〈打新流感疫苗 1校46生送醫〉(2009年11月24日),《蘋果日報網》。上網日期: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112877/IssueID/20091124
〈全台首例 新流感奪命 學生罹病暴增 家長:趕快停課〉(2009年7月31日),《蘋果日報網》。上網日期: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1827662/IssueID/20090731
〈全球-H1N1新型流感 〉(2010年8月2日)。上網日期:2010年8月1日,取自疾病管制局網頁http://www.cdc.gov.tw/sp.asp?xdurl=statistic/statisticList.wsxd_ml.asp&xPostDate=2010/8/2&mp=1&ctNode=1827
〈指揮中心公布首例H1N1新型流感重症確定病例〉(2009年7月17日)。上網日期:2010年5月12日,取自疾病管制局網頁http://flu.cdc.gov.tw/ct.asp?xItem=10476&ctNode=813&mp=150
〈政策透明 民眾才會安心〉(2009年12月27日)。《聯合報》,A15版。
〈流感防治問答手冊〉(2010年9月)。上網日期:2010年11月22日,取自疾病管制局網頁https://docs.google.com/viewer?url=http://www.cdc.gov.tw/public/Attachment/09301637671.pdf
〈美國CDC之H1N1新型流感臨床治療指引〉(2010年7月28日)。上網日期:2010年11月22日,取自疾病管制局網頁https://docs.google.com/viewer?url=http://web.cdc.gov.tw/public/Data/072815194771.pdf
〈首批諾華H1N1疫苗本週抵台,11月1日如期接種安置災民〉(2009年10月20日)。上網日期:2010年5月19日,取自疾病管制局網頁http://www.cdc.gov.tw/ct.asp?xItem=25987&ctNode=220&mp=1
〈疾管局提醒H1N1新型流感威脅持續存在,並呼籲民眾接種疫苗〉(2010年8月10日)。上網日期:2010年8月1日,取自疾病管制局網頁http://flu.cdc.gov.tw/ct.asp?xItem=15627&ctNode=813&mp=150
〈國內新增三例,含一例境內感染,目前無社區傳染,疫情等級為第三級〉(2009年5月25日)。上網日期:2010年5月12日,取自疾病管制局網頁http://flu.cdc.gov.tw/ct.asp?xItem=15627&ctNode=813&mp=150
〈接種H1N1疫苗申請救濟個案審議結果〉(2009年12月15日)。上網日期:2010年7月30日,取自疾病管制局網頁http://www.h1n1.gov.tw/public/Data/9122113472671.pdf
〈接種政策明檢討是否調整〉(2009年12月23日),《蘋果日報網》。上網日期: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180372/IssueID/20091223
〈發火了 衛生署長楊志良拍桌開罵〉(2010年1月20日),《TVBS》。上網日期:2010年5月19日,http://www.tvbs.com.tw/NEWS/NEWS_LIST.asp?no=ghost20100120150444
〈新流感疫苗免費打 民眾怕怕 反應冷淡〉(2009年12月10日),《蘋果日報網》。上網日期: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tw.nextmedia.com/subapple/article/art_id/32149646/IssueID/20091210
〈認識H1N1新型流感〉(2009年5月1日)。上網日期:2010年5月12日,取自行政院衛生署網頁http://www.doh.gov.tw/CHT2006/DM/DM2_p01.aspx?class_no=453&now_fod_list_no=10615&level_no=1&doc_no=71331
〈衛署坦承 疫苗安全失民心〉(2009年12月29日),《蘋果日報網》。上網日期: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194762/IssueID/20091229
〈衛署應說明風險〉(2009年12月22日),《蘋果日報網》。上網日期: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177938/IssueID/20091222
〈質疑疫苗 20家庭組自救會「團結才能讓政府正視問題」〉(2009年12月24日),《蘋果日報網》。上網日期: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183778/IssueID/20091224
〈擔心民眾拒打疫苗 楊志良批名嘴「理盲濫情」〉(2010年1月7日),《蘋果日報網》。上網日期: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215581/IssueID/20100107
〈國內首例 82歲翁 疑打新流感疫苗死〉(2009年12月9日)。《聯合報》,A6版。
〈關於蘋果日報〉(2007),《蘋果日報網》。上網日期: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boutapple
〈驚 9歲童打疫苗 1周後喪命〉(2009年11月27日),《蘋果日報網》。上網日期: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120324/IssueID/20091127
王石番(1991)。《傳播內容分析法─理論與實證》。台北:幼獅。
王昭濱、謝昇聰、許佳惠(2009年12月31日)。〈打H1N1疫苗軟腳 生「走路要人扶」〉,《蘋果日報》,地方綜合版。
王昶閔、徐夏蓮、洪美秀(2009年12月30日)。〈打疫苗致死 救濟金提高至六百萬〉,《自由時報電子報》。上網日期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www.libertytimes.com.tw/2009/new/dec/30/today-fo6.htm
王麗娟(2009年8月17日)。〈英秘密警告:新流感疫苗恐致命〉,《聯合報》,A8版。
全嘉莉(2003)。《報紙報導新療法的醫藥新聞與讀者就醫行為影響之研究:以更年期荷爾蒙療法(HRT)報導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朱秋樺(2010)。《大學生對報紙H1N1新聞報導與其消息來源之可信度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行政院衛生署(2001年11月1日)。《醫療機構受媒體採訪注意事項》【衛署依字第0900071404號公告】。
行政院衛生署(2001年11月22日)。《醫療機構及醫事人員發部醫學新知或研究報告倫理守則》【衛署藥字第0900072518號公告】。
吳孟津(2007)。《憂鬱症的美麗與哀愁:名人VS非名人的憂鬱症新聞報導再現》。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明隆、涂金堂(2008)。《SPSS與統計應用分析》。台北:五南。
呂雅雯、盧鴻毅、侯心雅(2010)。〈再現貧窮:以電視新聞為例〉,《新聞學研究》,102:73-111。
宋瑞儀(2006)。〈《蘋果日報》登台後,台灣報業策略之初探〉,《新聞知識》,5:78-80。
李明賢(2010年1月7日)。〈馬挺國光牌:比歐洲疫苗效果好〉,《聯合報》,A2版。
李明賢、陳惠惠、林宜靜(2009年9月24日)。〈國光疫苗 馬有信心 願配合接種〉,《聯合報》,A6版。
李秉穎(2009年5月25日)。〈H1N1新型流感問答集〉。上網日期:2010年11月22日,取自「GQ的兒科小棧網」http://olddoc.tmu.edu.tw/pinging/health/he42/he42_01.htm林文斌、廖月娟譯(1999)。《改變世界的藥丸:避孕藥的故事》。台北:天下。(原書 Asbell, B. [1995]. The Pill: A Biography of The Drug That Changed The World. New York: Random House Inc.)
林秀美(2009年11月23日)。〈《面對處長》H1N1疫苗 沒重大副作用〉,《聯合報》,B1版。
林芳玫(1996)。《媒體與社會:多重真實的再現與詮釋》。台北:巨流。
林芳玫(1999)。《概論:建構問題意識與研究對象》。台北:文秀。
邱皓政(2010)。《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邱瑞杰(2009年11月5日)。〈新流感疫苗 老師也想打〉,《聯合報》,B1版。
金傳春(2010年3月2日)。〈防疫體系的檢討與再造〉,《蘋果日報》,論壇版。
施靜茹(2009年8月2日)。〈新流感疫苗 200人受試 「樣本數不足」〉,《聯合報》,A6版。
胡之瑋(2007)。《從禽流感新聞報導看媒體的風險敘事策略-比較紐約時報、聯合報與蘋果日報》。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胡宗鳳、陳惠惠(2009年12月22日)。〈疫苗惹禍?男童接種一月後死〉,《聯合報》,A6版。
孫曼蘋(2005)。〈蘋果日報對台灣主流報業的衝擊〉,《自縮反不縮?新聞系七十年》。台北市:政大新聞系。上網日期: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www.jour.nccu.edu.tw/wp-content/pdf/70pdf/2-34-09.pdf
徐美苓(2005)。〈新聞乎?廣告乎?醫療風險資訊的媒體再現與省思〉,《新聞學研究》,83:83-125。徐美苓、熊培伶、吳姿嫺、施馨堯、賴若函(2010)。《台灣人口「問題」的建構:以少子化新聞框架為例》,《新聞學研究》,103:43-82。
翁秀琪(2002)。《大眾理論與實證》。台北:三民。
翁秀琪、鍾蔚文、簡妙如、邱承君(1999)。〈似假還真的新聞文本世界:新聞如何呈現超經驗事件〉,《新聞學研究》,58:59-83。翁秀琪、蘇湘琦、葉瓊瑜、許傳陽、楊韶彧(1997)。《新聞與社會真實建構──大眾媒體、官方消息來源與社會運動的三角關係》。台北:三民。
張弘昌(2010年1月1日)。〈打完疫苗嗜睡 十八天後不治〉,《聯合報》,A8版。
張艾湄(2009)。《曙光中的假象-檢視醫藥進展的媒體再現》。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張家樂、劉慧敏(2009年12月13日)。〈接種後遺症?打完12天後四肢無力〉,《聯合報》,A6版。
張謙韋(2007)。《SARS新聞報導內容分析之研究》。玄奘大學資訊傳播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佳惠、楊惠琪(2009年11月4日)。〈新流感疫苗 學生16日起接種〉,《蘋果日報》,要聞版。
郭明實、郭明裕(2010年1月23日)。〈楊署長 疫苗問題不在媒體〉,《蘋果日報》,論壇版。
陳芸芸、劉慧雯譯(2003)。《特新大眾傳播理論》。台北:韋伯文化。(原書:McQuail D.[2000]. McQuail's Mass Communication Theory. London: Sage.)
陳婷玉(2002)。《民生報醫藥新聞的內容分析-1982至1991年》。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惠惠(2010年5月10日)。〈高危險群快打疫苗〉,《聯合報》,A3版。
陳惠惠、林政忠(2009年5月25日)。〈新流感疫苗 購1000萬劑 10月施打〉,《聯合報》,A6版。
陳惠惠、施靜茹(2009年9月29日)。〈依優先順位 新流感疫苗接種 比照登機〉,《聯合報》,A7版。
陳碧雪(2004)。《檳榔西施的媒體再現》。台灣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陳韻如(1992)。《新聞事件的意義建構與受眾認知關係之研究:從受眾推論看新聞框架之影響》。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喻文玟、蔡佳妤、劉慧敏(2010年1月24日)。〈國內首例 打疫苗 一個月後…染新流感亡〉,《聯合報》,A8版。
曾雪蒨、張惠凱、甯瑋瑜(2009年11月28日)。〈打新流感疫苗 高中女癱軟住院〉,《蘋果日報》,要聞版。
曾雪蒨、許佳惠、沈能元(2009年12月22日)。〈打新流感疫苗後 7歲童敗血症死醫師父親控告衛署 疾管局:應與疫苗無關〉,《蘋果日報網》。上網日期:2010年8月2日,取自http://tw.nextmedia.com/applenews/article/art_id/32177920/IssueID/20091222
曾增勳(2009年12月13日)。〈疫苗全民開打 衛署信心喊話〉,《聯合報》,B1版。
曾增勳(2009年12月13日)。〈疫苗全面開打 衛署信心喊話〉,《聯合報》,B1版。
曾增勳(2010年5月11日)。〈新流感又來了 七成二沒打疫苗〉,《聯合報》,B2版。
游振昇(2009年6月19日)。〈國產新流感疫苗 九月上市〉,《聯合報》,D2版。
賀政(2006年7月12日)。〈市場導向對貧窮新聞再現的影響〉,「2006年中華傳播學會研討會」,臺灣大學集思會議中心。
黃俊儒、簡妙如(2005)。〈科學新聞文本的論述層次及結構分佈:構思另個科學傳播的起點〉,《新聞學研究》,86:135-170。甯瑋瑜、汪智博(2010年1月3日)。〈洗腎男打疫苗半月亡 家屬嗆:不信這麼巧〉,《蘋果日報》,要聞版。
甯瑋瑜、栗筱聞(2009年9月23日)。〈新流感疫苗 9歲以下擬打2劑〉,《蘋果日報》,生活版。
新聞自律委員會(98年11月2日)。〈中華民國衛星廣播電視事業商業同業公會新聞自律執行綱要〉【第11次議增修災難或意外事件處理條文】。
楊庸一(2009年12月16日)。〈嚴肅面對H1N1疫苗問題〉,《蘋果日報》,論壇版。
楊庸一(2010年2月1日)。〈只有透明 才能消解疑慮〉,《蘋果日報》,論壇版。
楊湘鈞、陳惠惠(2009年9月16日)。〈預算沒過關 衛署:疫苗不買不行〉,《聯合報》,A6版。
葉芳婷、法諾昕(2010)。〈你願意接種疫苗嗎? 健康新聞報導框架對閱聽人態度影響之研究-以H1N1疫情報導為例〉,「2010年全國傳播學系學生學術研討會」,世新大學舍我樓S1204會議室。
臧國仁(1998)。〈新聞報導與真實建構:新聞框架理論的觀點〉,《傳播研究集刊》,3:1-102。劉秀亞(2009)。《新聞論述中的青少年用藥:以K它命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劉惠敏、施靜茹(2009年12月23日)。〈疫情中心:仍建議接種〉,《聯合報》,A6版。
劉靜宜(2004)。《從隱微到顯見-SARS新聞文本中他/她者的建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劉靜怡、邱文聰(2010年1月26日)。〈這樣的疫苗政策如何服人〉,《蘋果日報》,論壇版。
劉競明(2010年1月29日)。〈不能排除疫苗與合併症有關〉,《蘋果日報》,論壇版。
潘忠黨(2006)。〈架構分析:一個亟需澄清的領域〉,《傳播與社會學刊》,1: 17-46。
鄭宇君(2002)。〈從科學到新聞-由基因新聞看科學與新聞的差距〉,《新聞學研究》,50:121-147。
鄭敏玲、甯瑋瑜(2010年1月24日)。〈國內首例 打疫苗仍染新流感亡〉,《蘋果日報》,要聞版。
盧鴻毅、許富盛、侯心雅(2010)。〈樂觀偏誤、自我效能、社會信任與新流感(H1N1)疫苗接種意願〉,「2010年中華傳播學會年會」,中正大學國際會議廳。
賴奕帆(2008)。《「毒‧戒」名人毒癮的新聞再現》。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謝君蔚(2007)。《基因科技的媒體再現:以基因改造食品新聞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謝炎堯(2010年1月7日)。〈信心喊話藉決不了疫苗問題〉,《蘋果日報》,論壇版。
韓尚平(1991)。〈台灣科技新聞報導的現況與問題〉,《科學月刊》,21:8。藍素禎(2001)。《台灣健康傳播之分析-以威而鋼新聞為例》。陽明大學衛生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羅文輝、蘇蘅(2010)。〈媒體使用與資訊處理策略對新流感相關知識的影響〉,「2010年科學傳播國際研討會」,國科會科技大樓會議室。
羅建旺、田俊雄(2009年12月13日)。〈宜花新流感開打 早打早安心〉,《聯合報》,B2版。
羅紹平(2009年11月1日)。〈新流感疫苗到位 今起災民先施打〉,《聯合報》,B1版。
羅紹平(2009年12月13日)。〈H1N1疫苗 接種率達200%〉,《聯合報》,B1版。
羅世宏(1994)。《後蔣經國時代的國家、大眾媒介與反對運動:國家認同議題的媒介框架分析》。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蘇凌瑩(2010)。《醫療科技、風險與新聞建構:以台灣與美國人類乳突病毒(HPV)疫苗爭議報導為例》。政治大學新聞研究所碩士論文。蘇蘅(2000)。〈集集大地震中媒體危機處理的總體檢〉,《新聞學研究》,62:153-163。蘇蘅(2008)。〈量報一枝獨秀,質報其實才是制衡力量?〉,《行政院新聞局2008出版年鑑》。台北:行政院新聞局。上網日期:2010年7月30日,取自http://info.gio.gov.tw/Yearbook/97/2-3.html
二、英文部分
Dahmen, N. S. (2008). Newspapers focus on conflict in stem cell coverage. Newspaper Research Journal, 29(3), 50-64.
Ellenberg, S. S., & Chen. R. T., (1997). The complicated task of monitoring vaccine safety. Public Health Reports, 112(1), 10-21.
Entman, R. M. (1993). Framing: Toward clarification of a fractured paradigm.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43(4), 51-58.
Evans, G., Bostrom, A., Johnston, R. B., Fisher, B. L., & Stoto, M. (1997). Risk communication and vaccination: Summary of a workshop. Retrieved from http://books.google.com.tw/books?id=7uGq5aqS-kkC&printsec=frontcover#v=onepage&q&f=false
Fergus W. (2009). How to make a swine flu vaccine. Retrieved from http://news.bbc.co.uk/2/hi/health/8029917.stm
Gamson, W. A. (1985). Goffman's legacy to political sociology. Theory and Society, 14(5), 605-622.
Gamson, W. A. (1992). Media images and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Annual Review of Sociology, 18, 373-393.
Gans, H. J. (1979). Deciding what’s news: A study of CBS evening news, NBC nightly news, Newsweek and Time. New York: Pantheon.
Gitlin, T. (1980). The whole world is watching: Mass media in the making and unmaking of the new left.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Goffman, E. (1974). Frame Analysis: An essay on the organization of experience. New York: Harper & Row.
Hall, S. (1997). Representation: cultural representations and signifying practices. London: Sage.
Hendrickson, L. J., & Tankard, J. W. (1997). Expanding the news frame: The systems theory perspective. Journalism & Mass Communication Educator, 51(4), 39-46.
Nisbet, C. M., & Lewenstein, V. B. (2002). Biotechnology and the American media: The policy process and the elite press, 1970 to 1999. Science Communication, 23(4), 359-390.
Osborne, R. (1995). Crime and the media: the post-modern spectacle. London: Pluto Press.
Pan, Z., & Kosicki, G. M. (1993). Framing analysis: An approach to news discourse. Political Communication, 10, 55-75.
Renn, O. (2005). Risk perception and communication: lessons for the food and food packaging. Food Additives and Contaminants,22(10), 1061-1071.
Scheufele, D. A., & Tewksbury, D. (2007). Framing, agenda setting, and priming: The evolution of three media effects models.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7, 9-20.
Su, H. (2006). The local strike back? The development of the popular press in Taiwa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Conference of Crossing Boundaries, Global Communication in the New Media Age, Taipei.
Tankard, J. W. Jr., Hendrickson, L., Silberman, J., Bliss, K., & Ghanem, S. (1991). Media frames: Approaches to conceptualization and measure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EJMC convetion, Boston, MA.
The Social Issues Research Centre (2001). Guidelines on science and health communication. Retrieved from http://www.sirc.org/publik/revised_guidelines.shtml
Thompson, D. R. (1991). Framing the news: A methodological framework for research design.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EJMC convetion, Boston, MA.
Tuchman, G. (1978). Making news: A study in the social construction. NewYork: Free.
van Dijk, T. A. (1985). Discourse and communication : new approaches to the analysis of mass media discourse and communication. Berlin: Walter de Gruyter.
van Gorp, B. (2007). The constructionist approach to framing: Bringing culture back in. Journal of Communication, 57(1), 60-78.
Vardeman, J. E. (2007). “Would I survive cervical cancer?”: The framing of cervical cancer in women’s popular magazine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meeting of the International Communication Association, San Francisco.
Ziman, J. M. (1976). The force of knowledge: The scientific dimension of society.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