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2 16: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義順
研究生(外文):E-Soon Lin
論文名稱:運用雲端合作學習促進大專學生資訊課程學習之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Applying Cloud Compu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to Advance Learning of Information Science Courses for College Students
指導教授:周進洋周進洋引用關係林煥祥林煥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ng-Yang ChouHuann-shyang Lin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高雄師範大學
系所名稱:科學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5
中文關鍵詞:問題解決雲端合作學習合作學習風格互動型態
外文關鍵詞:Problem SolvingCloud Compu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Cooperative Learning StyleInteraction Pattern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93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79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旨在探討由雲端運算的概念轉化成類似雲端運算特質的合作學習情境與問題解決策略,以瞭解大專學生在該情境下,在問題解決過程中,所呈現的雲端合作學習風格與資訊課程學習成效的關係。
本研究為個案研究,研究對象為便利抽樣,是研究者所任教的班級。前導研究階段的個案班級是南部某二年制技術學院一年級某一班級共31位學生,次學期再以二年級某一個班級28位學生為研究對象。正式研究階段則以同校二專部二年級某一個班級36位學生為個案班級。
研究工具為IP定址測驗、雲端合作學習風格量表、雲端合作學習行為與態度量表、IP定址半結構晤談、雲端平台及IP定址討論記錄單,來蒐集資料。接著進行描述性統計、相依(成對)樣本t檢定、相關分析及質性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與發現:
一、將前後測成績做「相依(成對)樣本t檢定」顯著性.000,其中事實選項(選擇題)顯著性.000,程序概念雙向細目表顯著性.000,顯示雲端合作學習對資訊課程的事實知識及概念性知識的學習成效是顯著的。
二、雲端合作學習有四種風格,互動反思風格-雲端解答型、知識分享風格-課室解答型、資訊認知風格-課室提問型、資料獲得風格-雲端提問型。雲端合作學習有循環互動學習的型態,本研究以四個學習型式表示,包括了
(一)資料獲得:此型式強調先提問從多重途徑迅速獲得資料或資訊。
(二)資訊認知:此型式強調的是將所獲得的資訊內化成知識。
(三)知識分享:此型式的學習者內化知識後,方能幫助他人解答,分享知識。
(四)互動反思:此型式的學習者從雲端合作學習互動中反思,產生新的認知。
三、以象限區分的雲端合作學習風格與學習成效的關係不顯著,但以雷達圖所區分的三類、九型與學習成效的相關顯著。而各雲端合作學習風格學生的學習成效以互動反思風格學生優於其他風格的學生。

The aim of this study is to explore the transformation of cloud computing concept to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strategies with qualities similar to cloud computing. We purpose to understand the information course learning outcomes and cloud compu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styles of college students under cloud compu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scenario, as well as discus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ir cloud compu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outcomes.
This is a case study based on research subjects selected with convenience sampling from the researcher’s classes. In the pilot study phase, the case is a freshman class (equivalent to juniors in universities) with 31 students from a two-year technology institute in southern Taiwan. A sophomore class (seniors in universities) with 28 students is the research subject the following semester. In the formal research, the case is a sophomore class (sophomores in universities) with 36 students from the same school’s junior college department.
The instruments used for data collection are IP addressing test, scale for cloud compu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style, scale for cloud compu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behavior and attitude, semi-interviews of IP addressing, cloud platform, and discussion record of IP addressing. Descriptive statistics, paired-sample t-test, correlation analysis and 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 are carried out next.
Research results and finds are as follows:
1. the post-test scores of IP addressing learning are higher than the pre-test, indicating cloud compu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effective. The results of paired t-test on the pre- and post-tests show a significance of .000, among which the significances of factual choice (multiple-choice) and matrix of procedural concept are both .000, indicating cloud compu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s significant in the factual knowledge and conceptual knowledge of information courses.
2. Cloud compu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includes four styles: interactive reflection – cloud solving; knowledge sharing – class solving; information cognition – class ask; and data acquisition – cloud ask. Cloud compu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consists of cycle interactive learning forms. This study uses four learning forms:
(1) Data acquisition: ask first and then obtain information or data rapidly through multiple approaches.
(2) Information cognition: internalized the acquired Information into knowledge.
(3) Knowledge sharing: after learner internalizes knowledge, he/she can help others in problem solving, thus share knowledge.
(4) Interactive reflection: learner reflects from interactions in cloud compu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and creates new cognitions.
3.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cloud comput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styles and learning outcomes is not significant when distinguished with quadrants, but the correlation between the three categories, nine forms and learning outcomes is significant when distinguished by radar chart. Furthermore, the learning outcomes of students implementing the interactive reflection style are better than the students performing other styles.

目錄

摘要 I
英文摘要 III
目錄 V
表次 VII
圖次 XI
第壹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2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問題 5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12
第貳章 文獻探討 15
第一節 學習與電腦科學 15
第二節 合作學習 20
第三節 問題解決 30
第四節 雲端運算 37
第五節 雲端運算的啟示 49
第六節 學習風格 56
第參章 研究方法 61
第一節 研究設計 61
第二節 研究架構 63
第三節 研究流程 64
第四節 研究對象 69
第五節 雲端合作學習情境實務 70
第六節 研究工具 84
第七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110
第肆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117
第一節 漢明碼與二進位加減法學習成效 118
第二節 IP定址學習成效 132
第三節 雲端合作學習風格 153
第四節 不同雲端合作學習風格之學習成效 177
第伍章 結論與建議 195
第一節 結論 195
第二節 建議 200
參考文獻 203
中文部分 203
英文部分 206
附錄 209
附錄一 漢明碼程序概念雙向細目表教學設計 209
附錄二 漢明碼程序概念雙向細目表學習單 210
附錄三 二進位加減法程序概念雙向細目表雲端合作學習教學設計 211
附錄四 二進位加減法程序概念雙向細目表學習單 212
附錄五 雲端合作學習意見調查表 213
附錄六 雲端合作學習行為與態度量表 214
附錄七 雲端合作學習風格量表 216
附錄八 IP位址、切割子網路雲端合作學習教學設計 217
附錄九 IP位址、切割子網路學習單 218
附錄十 IP定址二階層測驗一 219
附錄十一 IP定址二階層測驗二 223
附錄十二 IP定址概念的半結構晤談相關資料 226
附錄十三 IP定址雲端合作學習問題解決討論記錄單 228
附錄十四 雲端合作學習-程序概念雙向細目表個案 229
附錄十五 雲端合作學習-DMSG步驟個案 232


表次

表2-1-1 學習理論比較表 18
表2-2-1 合作學習與雲端合作學習比較 27
表2-2-2 合作學習、電腦支援協作學習及雲端合作學習比較表 28
表2-3-1 以問題解決歷程階段分析問題解決方法及步驟 35
表2-5-1 運用DMSG步驟看問題空間 51
表2-5-2 雲端運算概念與程序性知識內涵對照表 52
表2-5-3 模擬計算運算模式以二進位計算3+5+7 53
表2-5-4 雲端運算概念與雲端合作學習內涵對照表 54
表3-5-1 雲端合作學習活動使用雲端合作學習平台表 70
表3-5-2前導研究階段雲端合作學習活動發展概況表 72
表3-5-3漢明碼程序概念雙向細目表 73
表3-5-4正式研究雲端合作學習活動發展概況表 78
表3-5-5 雲端合作學習活動使用時間表 82
表3-5-6雲端合作學習活動發展概況表 83
表3-6-1「網路架設丙級」學科題目與編製IP定址測驗題次對照表 88
表3-6-2 以「30 部」電腦為單位切割子網路程序概念雙向細目表 93
表3-6-3 以「60 部」電腦為單位切割子網路程序概念雙向細目表 96
表3-6-4 雲端合作學習風格量表角色部分題目 98
表3-6-5 雲端合作學習風格量表場域部分題目 99
表3-6-6 雲端合作學習風格量表角色部分的解說總變異量 100
表3-6-7 雲端合作學習風格量表場域部分6題轉軸後的成份矩陣 101
表3-6-8 雲端合作學習風格量表場域部分的解說總變異量 102
表3-6-9 雲端合作學習行為與態度量表次向度之對應題號表 102
表3-6-10 雲端合作學習行為題目表 103
表3-6-11 雲端合作學習態度題目表 104
表3-7-1 資料收集與分析表 110
表3-7-2 P世代的特質運用到雲端合作學習 115
表4-1-1 漢明碼程序概念學習活動-測驗卷、雙向細目表符號表 122
表4-1-2 漢明碼程序概念學習活動-測驗卷、雙向細目表情況表 122
表4-1-3 漢明碼測驗卷、程序概念雙向細目表正確比較 123
表4-1-4 計算機二進位加減法前測情況 125
表4-1-5 計算機二進位加減法後測情況 126
表4-1-6 計算機二進位加減法前後測學習成效比較 126
表4-1-7 解決問題互動方式次數表 128
表4-2-1 個案班級IP定址分項-學習成效百分數 134
表4-2-2 個案班級IP定址成對樣本檢定 135
表4-2-3 個案班級IP定址前後測之平均數及標準差 135
表4-2-4 IP定址-雲端合作學習前測驗分數 138
表4-2-5 IP定址-雲端合作學習後測驗分數 139
表4-2-6 雲端平台之IP定址-二階層診斷討論頻率 142
表4-2-7 雲端平台之IP定址-DMSG步驟討論頻率 142
表4-2-8 雲端平台之IP定址-程序概念雙向細目表討論頻率 143
表4-2-9 個案班級雲端平台之IP定址討論頻率 144
表4-2-10 IP定址分項之學習成效與提問、解答頻率對照表 144
表4-2-11 IP定址-討論紀錄單頻率 147
表4-2-12 IP定址-課室討論紀錄頻率 148
表4-2-13 IP定址雲端合作學習討論紀錄頻率 149
表4-3-1 雲端合作學習風格量表資料 155
表4-3-2 大專學生雲端合作學習行為分數平均值 160
表4-3-3 大專學生雲端合作學習態度分數平均值 161
表4-3-4 大專學生雲端合作學習行為態度平均分數 162
表4-3-5 I象限學生雲端合作學習行為與態度平均分數 167
表4-3-6 II象限學生雲端合作學習行為與態度平均分數 168
表4-3-7 III象限學生雲端合作學習行為與態度平均分數 169
表4-3-8 IV象限學生雲端合作學習行為與態度平均分數 170
表4-3-9 雲端合作學習的風格 171
表4-4-1 各風格IP定址-雲端合作學習前測分數 180
表4-4-2 各風格IP定址-雲端合作學習後測分數 181
表4-4-3 各風格IP定址-雲端合作學習成效分數 183
表4-4-4 次向度雲端合作學習風格學習成效分數表 185


圖次

圖1-2-1 研究目的示意圖 5
圖1-3-1 雲端合作學習風格象限圖 9
圖2-1-1 符合有關學習和教學發展理論的呼籲 16
圖2-1-2 電腦科學與學習相關的跨領域研究 16
圖2-3-1 捷思法的問題空間策略 32
圖2-4-1 雲端運算組成 38
圖2-4-2 網路拓樸 39
圖2-4-3 雲端運算服務 40
圖2-4-4 雲端運算MapReduce運作模式 42
圖2-4-5 雲端運算MapReduce的執行概況圖 44
圖2-5-1 運用DMSG步驟看問題空間 50
圖2-5-2 計算機加法序列分解步驟 52
圖3-1-1 研究設計圖 62
圖3-1-2 研究設計概況圖 62
圖3-2-1 研究架構圖 63
圖3-3-1 研究階段與步驟示意圖 65
圖3-3-2 研究流程圖 66
圖3-5-1 雲端合作學習實務發展圖 71
圖3-6-1 IP定址的概念構圖 92
圖3-6-2 雲端合作學習風格圖 97
圖3-6-3 IP定址概念關連圖 108
圖3-6-4 IP定址討論記錄單 109
圖3-7-1 雲端合作學習風格範例 112
圖3-7-2 P世代特質範疇示意圖 116
圖4-2-1 IP定址前測成績常態分布圖 136
圖4-2-2 IP定址後測成績常態分布圖 136
圖4-2-3 IP定址前側、後測成績常態分布比較圖 137
圖4-2-4 IP定址測驗成績的折線圖 140
圖4-2-5 學生於IP定址問題解決討論實例 145
圖4-2-6 雲端合作學習問題解決圖 151
圖4-3-1 雲端合作學習風格分布圖 156
圖4-3-2 單一象限雲端合作學習風格雷達圖 157
圖4-3-3 鄰近兩個象限雲端合作學習風格雷達圖 157
圖4-3-4 四個象限雲端合作學習風格雷達圖 157
圖4-3-5 雲端合作學習風格圖 172
圖4-3-6 雲端合作學習互動形態圖 174
圖4-3-7 雲端合作學習問題解決圖 175
圖4-4-1 各風格IP定址-雲端合作學習前測分數折線圖 180
圖4-4-2 各風格IP定址-雲端合作學習後測分數折線圖 182
圖4-4-3 各風格IP定址-雲端合作學習成效分數折線圖 183
圖4-4-4 S24雲端合作學習風格雷達圖 186
圖4-4-5 S31雲端合作學習風格雷達圖 188
圖4-4-6 S36雲端合作學習風格雷達圖 190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丁慕玉(2009)。電腦合作學習對學微積分的影響。國立虎尾科技大學學報,28(1),27-40。
于富雲(2001):從理論基礎探究合作學習的教學效益。教育資料與研究,38,23-26。
于富雲、陳玉欣(2007)。不同知識表徵建構的學習策略對自然科學習成效之影響。科學教育學刊,15(1),99-118。
王克先(1989)。學習心理學。台北市:桂冠。
王年愷(譯) (2012)。網路讓我們變笨?數位科技正在改變我們的大腦、思考與閱讀行為。(Carr, N.)。台北市:貓頭鷹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10)
王鵬 (2009)。走進雲端運算。台北市:佳魁資訊。
王耀聰、陳威宇(2008): 雲端運算簡介。2009年10月15日取自http://trac.nchc.org.tw/cloud/raw-attachment/wiki/NCHCCloudCourse090428/1.ppt
田芳華(2009)。資訊素養與學習風格關係之實徵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系教育學刊,32,79-117。
李玉琇、蔣文祁(譯) (2003)。認知心理學。(Sternberg, R. J.)。台北市:雙業。(原著出版年:2000)
李明昆、洪振方(2010)。國三學生對探究性科學問題提問之研究。臺北市立教育大學學報,41(2),111-148。
李茂興譯(1998)。教學心理學 ( Psychology For Teaching )。台北:弘智。
李威和(2009)。網路應用程式-使用Google App Engine雲端運算。台北市:統一元氣。
谷瑞勉(譯)(1999)。鷹架兒童的學習:維高斯基與幼兒教育。台北:心理出版社。
岳修平(譯) (1998)。教學心理學。(Gagné, E. D.,Yekovich, C. W. &; Yekovich, F. R.)。台北市:遠流。(原著出版年:1993) 。
林生傳(1985)。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家瑜(譯) (2009)。雲端運算:改變線上工作與合作模式的網路式應用。(Miller M.)。台北市:碁峰。(原著出版年:2009)
林秋斌、李吳軒、李美萱(2010):電腦支援合作學習對因數概念學習之研究。臺灣網際網路研討會。台南市:國立台南大學
林郁如、段曉林(2006)。4MAT 教學模組實施於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對學生之動機影響。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台北市:國立臺灣師範大學。
林俊劭、楊之瑜 (2009)。它讓微軟跳起來,追著Google跑!雲端運算為何改變10億人? 商業周刊,1146,p.48-52。
林義順、阮至永、劉厚鵬(2009)。陳述性知識與程序性知識之關係-以電腦硬體裝修問題解決為例。空軍航空技術學院學報,8(1),39-44。
范榮靖 (2009)。雲端運算引爆企業、生活新革命¬-愈雲端愈有商機。 遠見雜誌,279,158-174。
翁榮源、陳定威(2008)。不同學習風格的學習者使用情境式營養化學網路輔助教學之學習成效探討。化學,66(4),339-352。
張世忠(1998)。社會建構教學與科學概念。教育資料研究與研究雙月刊,24,59-70。
張春興(1995)。教育心理學。台北市:東華書局。
張春興(2007)。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重修二版。台北市:台灣東華書局。
黃中平(2012)。P世代挑戰科技教育。中國時報電子報2012.8.3 http://tol.chinatimes.com/CT_NS/ctsearch.aspx;
黃政傑、林佩璇(1996)。合作學習。台北: 五南。
黃幸美(2000)。教師的數學教學知識與其對兒童數學知識的認知之探討。教育與心理研究期刊,23(下),73-98。 (TSSCI)
黃幸美(2004)。兒童的數學問題解決思考。台北:心理。
黃敦晴、李岳霞(譯) (2011)。全局式學習:七大原則提升學習效率。(Perkins, D.)台北市:天下雜誌出版社。(原著出版年:2009)
曹永松(2004)。合作學習教學方法與策略之操控。台北:五南。
陳大任(譯)(2007)。電腦網際網路。(Kurose、Ross)。台北市:全華。(原著出版年:2003)
陳嘉彌(2004)。青少年學習應用同儕師徒制可行性之探所。教育研究資訊,12,3-22。
陳烜之主編 (2007)。認知心理學。台北市:五南圖書公司。
陳瑩 (2010)。雲端策略:雲端運算與虛擬化技術。台北市:天下雜誌。
陳明溥(2000)。問題解決策略對網路化學習成效之影響研究,國科會科教處「八十九年度資訊教育與電腦輔助學習專題研究計畫」成果討論會,桃園縣。
郭有遹(1994)。創造性的問題解決法。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鄭王駿、鄧姚文譯(2005)。電腦與網際網路。(Comer, D. E.)。台北市:全華。(原著出版年:2003)
鄭孟芳、林素華(2010)。國小高年級自然科學習風格、學習動機與學業成就相關研究。生物科學,52(2),39-56。
劉遠楨、黃思華、蕭維蒂(2009)。共同學習網教學網站對國小學生造句能力之研究。教育心理與研究,32(2),147-173。
鄧瑋敦(譯) (2010)。雲端運算大解密。(日經BP社出版局)。台北市:電腦人文化出版。(原著出版年:2009)
蘇裕丞、蔡文仁、郭凡瑞、黃國禎(2010)。 結合高層次提問之網路合作探究模式對學生學習成效及問題解決態度之影響。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 99-2511-S-011-011-MY3 及 NSC99-2631- S-011-002 ),未出版。

英文部分

Bozionelo, N. (1997). Psychology of Computer Use: XLIV. Computer Anxiety and Learning Style,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84(3), 753-754.
Dean, J. &; Ghemawat, S. (2004). MapReduce: Simpli_ed Data Processing on Large Clusters. Google, Inc.
Delisle, R. (1997). How to us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lexandria, Virginia :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riscoll, M. P. (2005). Psychology of Learning for Instruction (3th ed.). Boston: Pearson.
Eisenberg, M. B. &; Berkowitz, R. E. (1990). Information Problem-Solving: The Big Six Skills Approach to Library and Information skills. Norwood, NJ.: Ablex publishing Corp.
Gagné, R. M. (1965). The condition of Learning, New York.:Holt Rinehart &; Winston.
Gagné, R. M. (1993). Diseño de la enseñanza para un aprendizaje eficaz. McGraw-Hill Interamericana, México.
Isaksen, S. G. &; Parnes, S. J.(1985). Curriculum Planning for Creative Thinking and Problem Solving. The Journal of Creative Behavior.19(1), 1-29.
Johnson, D.W.,&; Johnson, R.T. (1994). Structuring Cooperative learning: Learning Together: The 1987 handbook of lessons plans for teacher. Edina, MN: International Book Company Newell , A. ,Simon, H. A. (1972). Human problem Solving. Eaglewood Cliffs,NJ:Prentice-Hall.
Johnson, D., Johnson, R. (1994). Learning together and alone, cooperative, competitive, and individualistic learning. Needham Heights, MA: Prentice-Hall.
Johnson, D. W., Johnson, R. T., &; Stanne, M. B. (2000). Cooperative learning methods: A meta-analysis. http://www.clcrc.com/pages/cl-methods.html
Kahey, H. (1993). Problem solving: Current issues (2nd. ed.). Buckingham: Open University Press
Keefe, J. W. (1987). Learning Style Theory and Practice. Reston: ration Association of Secondary School Principals.
Kolb, D. A. (1984). Experiential Learning: Experience As The Source of Learning And Development.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
Koschmann, T. (1996). Paradigm shifts and instructional technology. In T. Koschmann (Ed.), CSCL: Theory and practice of an emerging paradigm (pp. 1-23). Mahwah, NJ: Lawrence
Kuhn, T. S. (1970).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2nd ed.). Chicago: University of Chicago press.
Kurose, J. F. &; Ross W. K.( 2007). Computer Networking: A Top-Down Approach, by, 4nd Ed., Addison Wesley.
Mattew , D.B. (1991). The Effects of School Environment on Intrinsic Motivation of Middle School Children. Journal of Humanistic Education and Development, 30, 30-36.
McCarthy, B .(1987). The 4-MAT system: teaching to learning styles with right/left mode Techniques, EXCEL, Barrington, Illinois.
McCarthy, B. (1990). Using the 4MAT system to bring learning styles to school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8, 31-37.
Miller, P. (2001). Learning Styles: The Multimedia of the Mind. Research Report.
Newell, A., &; Simon, H. A. (1972). Human problem solving.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Perkins, d.(2009). Making Learning Whole, New York:Sanford.J. Greenburger Associates.
Roblyer, J.M., &; Kuhs, T.M.(2003). Assessment of Preserves Teachers and The Use of Portfolios. Theory into Practice, 2, 75-81.
Sein, M.K. &; Robey, D. (1991), Learning Style and The Effency of Computer Training Methods. Perceptual and Motor Skills, 72(1), 243-248.
Silver, H., Strong, R. W., &; Perini, M. J. (1997). Integrating Learning Styles and Multiple Intelligences.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5(1), 22-27.
Slavin, R. E. (1995). Cooperative learning :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 2nd ed.). Boston: Allyn &; Bacon.
Stahl, G., Koschmann, T., &; Suthers, D. (2006). Computer-supported collaborative learning: An historical perspective. In R. K. Sawyer (Ed.), Cambridge handbook of the learning sciences (pp. 409-426).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Sternberg, R. J. (2006). Cognitive psychology (4th ed.). Belmont, CA: Thomson Wadsworth.
The art of service (2009). Cloud computing – The Complete Cornerstone Guide to Cloud computing Best Practices. Breinigsville, PA:Author
Thelen, H., 1954. Dynamics of groups at work. University of Chicago, Chicago, IL.
Velte, A. T., Velte, T. J. &; Elsenpeter, R. (2009). Cloud Computing: A Practical Approach. New York:McGraw-Hill.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Mass: Harvard University.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