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八大電視公司(2008)。籃球火‧幕後寫真。台北:臺灣國際角川。
中視全球資訊網(2009.10.10)「籃球火故事大綱及分集簡介」,中視全球資訊網籃球火官方網站(Retrieved from:http://www.ctv.com.tw/event/2008/hotshot/index1.htm)
王幸慧(1999)。日劇網路迷:以中央情報局BBS站上的日劇迷為分析焦點。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國立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台北。
王耀德(2004)。成就目標取向與運動員精神取向對大專籃球員運動合作態度之影響。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國立體育學院,桃園。文多斌(2007)籃球世界與人生哲學。載於胡天玫(主編),運動技藝:運動英雄與運動哲學(頁135- 141)。台北:師大書苑。
石明宗、呂潔如(2006)。運動書寫。台北:師大書苑。
李魯、陳景崗(2009)。競技運動公平競爭影響因素及控制機制的研究。唐山師範學院學報,31,2,112-114。
吳明志(2007)。武德與《射鵰英雄傳》。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宋宏璋(2008)。從黑爾的道德思維模式檢驗SBL運動道德衝突。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林志展(2000)。漫畫、意識形態與樂趣:關於漫畫書與兒童讀者的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林瑞端(2000)。媒介、消費與認同:台灣青少年收看日本偶像劇之效果研究。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台北。林詩宜(2005)。台韓婆媳劇婆媳形象再現的比較研究。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國立中正大學電訊傳播研究所,嘉義。林建良(2007)。社會化媒介對國小學童運動參與行為之影響〔電子版〕。台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5,298-313。
伍至亮(2001)。國小高年級學生自我概念與電視收視行為、偶像崇拜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涂志賢(2003):運動教練領導風格對選手成績表現與滿意度影響之研究。體育學報,28,45-58。夏春祥(1997)。文本分析與傳播研究,新聞學研究,54,141-166。翁世勳(2006)。韓劇中的景點置入、角色與消費者-平衡理論。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國立中正大學行銷管理研究所,嘉義。耿慧茹(2003)。解讀的互文地圖:台灣偶像劇之收視經驗探討。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台北。許立宏(2005)。運動哲學教育。台北:冠學。
許立宏(2005)。再訪運動的概念。人文暨社會科學期刊,1,2,45-54。
張志傑(2008)。熱門運動漫畫的符號學觀點以《灌籃高手》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郭魯萍(2007)。在台播映的日本偶像劇類型與閱聽人解讀分析。未出版博士學位論文,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台北。康伶瑾(1983)。論運動、運動員精神及道德教育。中華民國體育學會體育學報,5,121-126。陳定邦(1995)。電視會說話?淺談電視符號學的概念。61-87。2009年10月30日,取自http://scholar.google.com.tw/scholar?cluster=2056239130078094858&hl=zh-TW&lr=
陳金榮(2006)摔角是如何成為神話?—羅蘭‧巴特的〈摔角世界〉。載於石明宗、呂潔如(主編),運動書寫(頁49- 66)。台北:師大書苑。
陳怡君(2004)從生活風格觀點探討年輕人對台灣偶像劇的觀賞。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台北。陳佩君(2005)公視「文學劇」:影像美學、文化符碼與性別建構。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台北。陳慧婷(1998)。臺灣媒體諷刺文化之社會意涵分析--以諷刺劇我們一家都是人為例。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台北。陳景星(2006):教練領導哲學。國民體育季刊,35 ,3,82-85。陳偉、魏萬珍、王清芳等(2008)。體育道德論。四川:四川科學技術出版社。
曹明正(2002)日本影視文本的媒體再現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曾維瑜(2001)。閱讀日本偶像劇:《東京愛情故事》文本及《蕾娜塔報導》使用者。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台北。黃英哲(1993)。運動競爭與運動倫理。中華體育季刊,9,3,7-15。黃甄玉(2004)。電視偶像劇呈現產品訊息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新聞研究所,台北。黃惠芝、趙榮瑞(2008)。優秀大專啦啦隊選手知覺教練領導與團隊凝聚力之研究。臺灣體育運動管理學報,6,33-44。葉文忠(2002)。台灣引進外國戲劇節目經營策略之研究—以緯來電視網韓劇經營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傳播管理所,台北。
楊維倫(2002)。情境脈絡與台灣日劇迷的收視經驗。未出版碩士論文,世新大學傳播研究所,台北。趙培華(2000)。台灣青少年對日本偶像劇的觀看、解讀與消費。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中山大學傳播管理研究所,高雄。趙昆(2009)。公平競爭的倫理學界定。齊魯學刊,208,84-90。
趙庭輝(2005a)。電視偶像劇《吐司男之吻》:寫實主義的建構與再現。傳播與管理研究,5,1,27-58。趙庭輝(2005b)。電視偶像劇【薰衣草】:愛情神話的建構與再現。朝陽人文社會學刊,3,2,131-172。劉一民(1991)。運動哲學研究-遊戲、運動與人生。台北:師大書苑。
劉一民(2005)。運動哲學心靈饗宴。台北:師大書苑。
劉蕊瑄(2008)。籃球火‧電視小說。台北:臺灣國際角川。
蔡佳玲(2005)。韓劇風潮及韓劇文化價值觀之相關性研究:從文化接近性談起。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國立交通大學傳播研究所,新竹。蔡雅敏(2002)。日本偶像劇行銷宣傳研究。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大眾傳播研究所,台北。薛文軒(2007)。國小六年級學童解讀臺灣偶像劇愛情概念之研究。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傳播與科技研究所,台北。謝琬婷(2007)。誰才是盜版的推手?-反思日劇在台灣之流通與消費。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淡江大學大眾傳播學系,台北。謝佳凌(2001)。電視劇迷在虛擬社群中的交談意義。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國立政治大學/廣播電視學系,台北。蘇志榮(2005)運動禁藥禁令理由的道德正當性反省—以麥金泰爾的德行論檢視。載於劉一民、周育萍(主編),運動哲學心靈饗宴(頁283- 298)。台北:師大書苑。
蘇宇玲(1999)。虛構的敘事想像的真實:日本偶像劇的流行文化解讀。未出版碩士學位論文,輔仁大學大眾傳播學研究所,台北。
英文部分
Butcher, Rob & Schneider, Angela (2007). Fair play as respect for the game. In William J. Morgan (Ed.), Ethics in sport (pp. 119-140). United States: Human Kinetics.
Chandler, D. (1994): Semiotics for Beginners. URL http://74.125.155.132/scholar?q=cache:a-fsqK3jozcJ:scholar.google.com/&hl=zh-TW&lr=
Davenport, Joanna (1983). Olympism: An American viewpoint.Report of ROC National Olympic Academy (p.15-57). Taipei: The Chinese Taipei Olympic Committee.
Fiske, J. (1995).傳播符號學理論(張錦華等譯)。台北:遠流。(原著於1990出版)
Flick, Uwe (2007).質性研究導論(李政賢、廖志桓、林靜如等譯)。台北:五南。(原著於1995出版)
ICSPE (1976). Declaration on fair play. I.C.S.P.E in cooperation with the I.O.C. with the support of UNESCO. Paris: International Council of Spo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Keating, James W (2007). Sportsmanship as a moral category. In William J. Morgan (Ed.), Ethics in sport (pp.7-20). United States: Human Kinetics.
Katz, Steven D.(2002).電影分鏡概論:從意念到影像(井迎兆譯)。台北:五南。(原著於1991出版)
Leaman, Oliver (2007). Cheating and fair play in sport. In William J. Morgan (Ed.), Ethics in sport (p. 201-207). United States: Human Kinetics.
Loland, Sigmund & McNamee, Mike (2000). Fair play and the ethos of sports: an eclectic philosophical framework. Journal of the Philosophy of Sport, 27, 63-80. Retrieved October 18, 2009, from CBCA Complete. (Document ID: 412530871).
M. J. McNamee & S. J. Parry (2004).運動倫理學(許立宏譯)。台北市:師大書苑。(原著於1998出版)。
NixonⅡ, Howard L. & James H. Frey(2000).運動社會學(王宗吉譯)。台北市:洪葉。(原著於1998出版)
Seiter , E.(1993)符號學與電視(李天鐸譯)。載於Allen, R. C.編/李天鐸譯,電視與當代批評理論(頁31-58)。台北:遠流。
Tony Schirato(2009).運動的文化分析(何哲欣譯)。台北縣:韋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