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81)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05 20:3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葉玲君
研究生(外文):Ling-Chun Yeh
論文名稱:「5E學習環」與「Ausubel解釋法」教學策略對國小三年級學童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之比較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Influence on Learning the Concepts of Nanotechnology for the third-Grade Primary Students Through “5E Learning Cycle” and “Ausubel Expository Learning Model”
指導教授:錢偉鈞錢偉鈞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ei- Jyun Chien
口試委員:王為國林美靜
口試委員(外文):Wei- Kuo WangMei- Ching Lin
口試日期:2015-04-24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朝陽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應用化學系
學門:自然科學學門
學類:化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5
畢業學年度:103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61
中文關鍵詞:奈米科技5E 學習環Ausubel解釋教學法
外文關鍵詞:Nanotechnology5E Learning CycleAusubel Expository Teaching Theo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80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2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3
本研究旨在了解接受 5E 學習環教學模組及Ausubel解釋教學法後,不同自然學業成就、不同課程滿意度、不同性別的學生,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學習保留效果及科學態度提升的表現情形。研究工具包含奈米科技概念認知測驗、學習單、科學態度量表、晤談問題。
本研究採用準實驗研究法,研究對象是桃園市某國小三年級二個班級的學生,合計52人。以5E 學習環教學模組及Ausubel解釋教學法進行教學。資料分析以二因子共變數方法分析。本研究之結果歸納整理如下:
1. 不同教學模式對學童之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表現無明顯的差異。5E 學習環教學模組之學童,學業成就高的學習成效佳;Ausubel解釋教學法無顯著差異。
2. 不同教學模式對學童之奈米科技概念學習保留成效表現無明顯的差異。5E 學習環教學模組之學童,學業成就高的學習保留成效佳;Ausubel解釋教學法無顯著差異。
3. 5E 學習環教學模組學童之科學態度提昇,明顯優於Ausubel解釋教學法。科學態度提昇不因學業成就高低而有差異。
4. 接受Ausubel解釋教學法,課程滿意度對於對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有顯著影響;5E 學習環教學模組則無。
5. 接受不同教學模式的學童,「課程滿意度」對奈米科技概念學習保留成效無顯著影響。
6. 接受不同教學模式的學童,「不同性別」對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學習保留成效與科學態度提昇均無顯著影響。

This research aims to understand the learning result, learning remaining result and the attitude towards to science learning of Nanotechnology concept in different science grade, different course satisfaction and different gender groups after using ‘‘5E Learning Cycle’’ and ‘‘Ausubel Expository Teaching theory’’ teaching strategies. Nanotechnology concept tests, learning lists, scientific attitude scale and interviews were used in this study.scientific attitude scale.
Quasi-experimental research method was used in this study. The target group was the third grade students in two classes in an elementary school in Taoyuan. There were fifty two students in total. ‘‘5E Learning Cycle’’ and ‘‘Ausubel Expository Teaching theory’’ teaching strategies were used in class. Two-way ANOVA were used to analyze the data. The research results can be summarized as follow:
1.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different teaching strategies in Nanotechnology concept learning result. In ‘‘5E Learning Cycle’’ group, students who had higher grades had better learning result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usubel Expository Teaching theory’’ group.
2.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between two teaching strategies towards to Nanotechnology concept learning remaining result. In ‘‘5E Learning Cycle’’ group, students who had higher grades had better learning remaining results. There is no significant difference in ‘‘Ausubel Expository Teaching theory’’ group.
3. The improvement of students’ scientific attitude in ‘‘5E Learning Cycle’’ group were significantly better than students in ‘‘Ausubel Expository Teaching theory’’ group. Students’ grades did no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ir scientific attitude improvement.
4. Course satisfaction had significant effect on Nanotechnology concept learning result in ‘‘Ausubel Expository Teaching theory’’ group. However, course satisfaction did no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nanotechnology concept learning result in ‘‘5E Learning Cycle’’ group.
5. For students who received different teaching strategies, course satisfaction did no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Nanotechnology concept learning remaining result.
6.For students who received different teaching strategies, gender did not have significant effect on Nanotechnology concept learning result, learning remaining result and scientific attitude.
目  錄
中文摘要 Ⅰ
英文摘要 Ⅱ
目  錄 Ⅴ
表  次 Ⅶ
圖  次 X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3
第三節 名詞解釋 6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9
第一節 5E學習環教學 9
第二節 Ausubel 的學習理論 24
第三節 奈米科技的概念與發展 31
第三章 研究方法 45
第一節 研究設計、流程與架構 45
第二節 研究對象 51
第三節 研究工具 53
第四節 教學設計 56
第五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59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62
第一節 5E教學環與Ausubel解釋教學法融入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探討 63
第二節 自然學業成就與教學模式對學童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之差異探討 74
第三節 自然學業成就與教學模式對學童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保留效果之差異探討 81
第四節 自然學業成就與教學模式對學童在科學態度之差異探討 90
第五節 課程滿意度對學童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之差異探討 95
第六節 課程滿意度對學童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保留效果之差異探討 99
第七節 性別對學童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之差異探討 101
第八節 性別對學童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保留成效之差異探討 104
第九節 性別對學童在科學態度之差異探討 106
第十節 學童晤談結果之探討 10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20
第一節 結論 120
第二節 建議 124

表  目  錄
表2-1 符合BSCS 5E學習環教學模式的指示敘述 11
表2-2 針對對象為國小學童之5E教學策略近幾年相關研究 15
表2-3 Ausubel 的認知同化論中七個關鍵概念 25
表2-4 奈米科技教學相關的論文 35
表3-1 5E教學組、解釋教學組處理設計模式表 46
表3-2 實驗與解釋教學組三年級自然與生活科技學期總成績,成對樣本t檢定分析摘要表 52
表3-3 小學奈米科技中年級的核心概念指標 53
表3-4 科學態度量表與分段能力指標之對應 55
表3-5 5E學習環學習流程教學節次說明表 58
表4-1-1 兩種教學法前、後、延宕測各題的答對率 64
表4-1-2 5E教學環融入奈米科技概念前、後、延宕測之描述性統計 65
表4-1-3 5E教學環融入奈米科技概念前、後、延宕測之差異性分析成對樣本 t 檢定 66
表4-1-4 解釋教學環融入奈米科技概念前、後、延宕測之描述性統計 67
表4-1-5 解釋教學法融入奈米科技概念前、後、延宕測之差異性分析成對樣本 t 檢定 68
表4-1-6 5E教學環與解釋教學法前、後、延宕測的描述性統計 69
表4-1-7 5E教學組與解釋教學組的成對樣本t 檢定 70
表4-1-8 教學模式後測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71
表4-1-9 教學模式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後測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2
表4-1-10 教學模式延宕測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73
表4-1-11 教學模式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延宕測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3
表4-2-1 自然學業成就與教學模式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前、後測之描述統計 76
表4-2-2 自然學業成就與教學模式後測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77
表4-2-3 自然學業成就與教學模式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後測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8
表4-2-4 5E教學組不同自然學業成就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79
表4-2-5 5E教學組不同自然學業成就事後比較分析表 80
表4-2-6 解釋教學組不同自然學業成就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1
表4-3-1 自然學業成就與教學模式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前、延宕測之描述統計 84
表4-3-2 自然學業成就與教學模式延宕測迴歸係數同質性檢定摘要表 85
表4-3-3 學業成就與教學模式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保留效果延宕測 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6
表4-3-4 5E教學組不同自然學業成就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延宕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7
表4-3-5 5E教學組不同自然學業成就事後比較分析表 88
表4-3-6 解釋教學組不同自然學業成就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延宕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89
表4-4-1 自然學業成就與教學模式「科學態度量表」前後測之描述統計 91
表4-4-2 學業成就與教學模式「科學態度量表」後測迴歸係數同質性考驗摘要表 92
表4-4-3 自然學業成就與教學模式在「科學態度量表」後測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94
表4-5-1 課程滿意度之描述性統計 95
表4-5-2 5E學習環教學組不同課程滿意度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97
表4-5-3 解釋教學組不同課程滿意度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98
表4-6-1 5E學習環教學組不同課程滿意度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0
表4-6-2 解釋教學組不同課程滿意度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保留成效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1
表4-7-1 5E學習環教學組不同性別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2
表4-7-2 解釋教學組不同性別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3
表4-8-1 5E學習環教學組不同性別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保留成效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5
表4-8-2 解釋教學組不同性別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保留成效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6
表4-9-1 5E學習環教學組不同性別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7
表4-9-2 解釋教學組不同性別在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之共變數分析摘要表 108
表4-10-1 晤談內容整理-問題1 110
表4-10-2 晤談內容整理-問題2 111
表4-10-3 晤談內容整理-問題3 112
表4-10-4 晤談內容整理-問題4 114
表4-10-5 晤談內容整理-問題5 115
表4-10-6 晤談內容整理-問題6 117
表4-10-7 晤談內容整理-問題7 119

圖  目  錄
圖3-1研究流程 49
圖3-2研究架構圖 51
圖3-3模組原型 57
圖3-5奈米科技概念階層圖 59

一、中文部份
牟中原,「奈米科技的展望」,科學發展月刊,373期,44-49(2004)。
何雪玲,「奧蘇貝爾認知同化學習理論對現代教學的啟示」,欽州學院學報,第二十三卷,第一期,第99-102頁(2008)。
何鎮揚、陳雅玲、廖家榮,奈米科技交響曲-化學篇。臺大出版社,臺北(2004)。
余民寧,有意義的學習:概念構圖之研究,商鼎出版社,台北市(1997)。
呂宗昕,圖解奈米科技與光觸媒,商周出版社,臺北市(2003)。
林曉雯,「國小自然科教師試行「學習環」之合作行動研究」。
姚珩,「實驗教學法淺論」,中等教育,第四十五卷,第二期,第22-35頁(1994)。
屏東師院學報,第十四期,第953-986頁(2001)。
郝琦蕾、姜晉國,「奧蘇貝爾的"學與敎"理論:精髓、批判及其對當前教改的啟示」,杭州師範學院學報2003卷,第六期,第113-116頁(2003)。
馬遠榮,奈米科技,商周出版社,臺北市(2002)。
高逢時,「奈米科技」,科學發展月刊,386期,第66-71頁(2005)。
曹中保,「論奧蘇伯爾認知結構同化論在教學實踐中的意義」,湖北師範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第十四卷,第四期,第106-109頁(1994)。
郭東瀛、葉吉田、廖駿偉,奈米,不是啥稀米,天下遠見出版社,臺北市(2005)。
陳柏良,基于奧蘇貝爾有意義學習理論的對数函数概念的引入教學。數學通報,第四期,第22-23頁(2004)。
游淑媚,「建構式教學模式和科學教學焦慮感之縱貫研究」,中華民國第九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彙篇,第547-559頁(1996)。
黃佳媛,「小學奈米科技核心概念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臺中市(2009)。
黃欣玲,「5E探究式教學對國中學生電學學習情境及學習成就影響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系,彰化(2007)。
廖婉茹,奈米科技與生活,五南出版社,臺北市(2006)。
鄭天佐,「觀看和搬移原子—前沿奈米科技」,科學發展月刊,395期,第38-43頁(2005)。
韓亞梅,「奧蘇貝爾學習教學理論及其對教學實踐的啟示」,陜西廣播電視大學學報,第十卷,第三期,第29-32頁(2008)。
譚細龍,「有意義學習理論與課堂教學改革」,河南教育學院學報,第二卷,第二十二期,第9-11頁(2003)。
蘇育男,「融入Tyson's 多面向架構之5E 教學策略發展國中自然與生活科技之熱學單元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市(2009)。
顧宏偉,「奥蘇伯爾有意義學習理論對高中化學教學的啟示」,現代教育科學,2008卷,第六期,第115-116頁(2008)。
龔建華,你不可不知的奈米科技,世茂出版社,台北縣(2002)。
尹邦耀,奈米時代,五南出版社,台北(2002)。
王崇人,「神奇的奈米科學」,科學發展月刊,354,48-51(2002)。
吳瓊瑜,「不同教學時間分配方式對國小學童學習奈米科技成效之研究-以台中市某國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台中(2008)。
李世光,奈米新世界講座-奈米科技與教育,台灣科學教育館出版,台北市(2003)。
李世光、吳政忠、蔡雅雯、林宜靜、黃圓婷,「奈米科技人才培育計畫之推動規劃與展望:從K-12 奈米人才培育試行計劃談起」,物理雙月刊,25(3),435-443(2003)。
阮國棟、吳婉怡、黃冠穎,「待解謎團-環境中奈米微粒」,科學發展月刊,421,26-31(2008)。
張政義,「奈米科技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之教學研究」,物理教育學刊,9(1),1-16(2008)。
教育部,「奈米國家型科技計畫規劃報告(全程計畫92 年到97 年)」,教育部(2002)。
郭生玉,「心理與教育研究方法(第五版)」,精華書局,台中(1986)。
陳淑思,「國民小學教師奈米科技概念之現況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台中(2006)。
陳鳳妤,「國小奈米科技教學的設計與成效-以台中市某國小為例」,碩士論文,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台中 (2006)。
陳麗文,「如何在中小學進行奈米科技的教學與應用」,國教輔導雙月刊,45(2),27-32(2005)。
溫明正,「奈米科技融入教學之應用」,師友月刊,451,8-15(2005)。
廖達珊、胡苓芝、潘彥宏、孫蘭芳,奈米科技交響樂-生物篇,臺大出版社,台北(2004)。
劉祥麟,「台灣奈米科技研究體系之簡介」,物理雙月刊,26(6),
599-602(2001)。
潘文福,「奈米科技融入九年一貫課程之領域主題規劃」,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2),20-25(2004)。
蔡元福、吳佳瑾、胡焯淳,「奈米科技融入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之初探」,科學教育研究與發展季刊,35,39-50(2004)。
蔡鳳娥,「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奈米科技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台中(2005)。
王世杰,「科學史融入教學對國小學童科學態度之教學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臺南(2003)。
王美芬,「國小教師面對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新課程因應策略」,國教新知,46(3), 31-36(1990)。
王美芬、熊召弟,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心理出版社,台北(1995)。
李世光、林宜靜、吳政忠、黃圓婷、蔡雅雯,「奈米科技人才培育計畫之推動規劃與展望:從K-12 奈米人才培育試行計劃談起」,物理雙月刊, 25(3), 435-461(2003)。
林美菊,「5E 學習環模式對奈米科技學習成效與科學態度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應用化學暨生命科學系,屏東(2007)。
林桂櫻,「科技議題融入國小自然生活科技領域教學模式之研究-以奈米應用為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花蓮(2004)。
林惜珍,「國小二年級奈米科技教學活動設計之行動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台中(2006)。
林曉雯,「建構主義教學策略─學習環的基本設計理念及國小自然科教學設計舉隅」,屏師科學教育,11,43-51(2000)。
林曉雯,「國小自然科教師試行學習環之合作行動研究」。屏東師院學報,14,953-986(2001)。
徐世昌,「蓮花的自潔功能與奈米科技的應用」,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科學發展月刊,354,62-63(2002)。
張春興、林清山,教育心理學,東華,台北(1984)。
許榮富、楊文金、洪振方,「學習環的理論基礎及其內涵分析──物理概念教學理念的新構思」,物理會刊,第十二卷,第5期,375-398(1990)。
陳淑思,「國民小學教師奈米科技概念之現況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台中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台中(2005)。
陳裕方,「以5E 建構式學習環教學探究國小學童生鏽概念改變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2004)。
陳鳳妤,「國小奈米科技教學的設計與成效-以台中某國小為例」,碩士論文,國立台中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學系,台中(2006)。
曾燕玲,「5E 學習環教學對國小六年級學童燃燒概念改變之研究」,碩士論文,台北巿立教育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2005)。
黃鴻博,「兒童科學探究活動遭遇問題的探討」,台中師院學報,14,389-409(2000)。
黃慧琳,「學習環在國小自然科教學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高雄(1995)。
楊志隆,「以5E 學習環教學模式提昇學童科學態度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2004)。
熊召弟、王美芬、段曉林、熊同鑫譯 (Glynn, S.M., Yeany, R.H.原著),科學學習心理學,心理出版社,台北(1996)。
劉德明,「小學自然的科學態度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9,83-119(1999)。
魏明通,科學教育,五南,台北(1997)。
王家美,「科學遊戲融入教學與Ausubel解釋法對奈米科技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科學應用與推廣學系科學教育研究所,台中(2013)。
楊清智。「以5E學習環教學策略探究國小高年級學童對奈米科技的概念學習成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自然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2011)。 
二、英文部分
Bybee, R. W., “Achieving scientifc literacy: From purposes to Practices”, Portsmouth, NH: Heinemann (1997).
Kinnear, J., “What science education really says about communication of science conception”, Education Resources Information center No. ED372455 (1994).
Dalkey, N., “The Delphi method: An experimental study of group opinion”, CA:Rand (1969).
Delbecq, A. L., Van de Ven, A. H., & Gustagson, D. F., “Group techniques forporpram planning: A guide to nominal group and Delphi process”, Glenview, IL.:Scott, Foresman and Co (1975).
Fonash, S. J., “Nanotechnology and economic resiliency”, Nano Today, 4,290-291 (2009).
Healy, N. , “Why nano education”, Journal of Nano Education, 1, 6-7 (2009).
Helmer, O., “The use of Delphi technique in the problem of education innovation, ” Rand Co., S.M., California (1966).
Roco, M. C., “Nanotechnology's future, Roco, M. C. (2006). Nanotechnology's future”, Scientific American, August, 39 (2006).
Osborne, J., Colins, S., Ratcliffe, M., Millar, R., & Duschl, R., “What "Ideas-about-Science" should be taught in school science? A delphi study of the expert community”, Journal of Researh in Science Teaching, 40(7), 692-720 (2003).
Wicklein, R. C., “Identifying critical issues and problems in technology education-Using a modified-Delphi technique”, Journal of Technology Education,100 ,5(1), 55-77 (1993).
Bloom, B. S. , “Human Characteristics and School Learning”, McGrawHill, Inc (1971).
Chi, M.T.H. , Slotta, J.D., & de Leeuw, , “From things to processes: A theory of conceptual change for learning science concept”, Learning and Insturction, 4, 27-43 (1994).
Diderich, P. B., “Components of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The Science Teacher,34 (2), 23-24 (1967).
Fraser, B. J. , “How strongly are attitude and achievement related”, The School Science Review, 63(224),557-559 (1982).
Fraser, B. J., “Development of a test of science related attitudes. ”, Science Education,62,509-515 (1978).
Fuson, J., “Piagetian stages in causality: Children’s answers to why”, Elementary School Journal, 72(2),150-157 (1976).
Gardner, P. L., “Attitude to science: A review”, Studies in Science Education, 2, 1-41 (1975).
Hanadyna, T. & Shaughnessy, J., “Attitudes toward science: Aquantitative synthesis”, Science Education, 66(4), 547-563 (1982).
Haney, R. E., “The development of scientific attitudes”, The Science Teacher, 31( 12) , 33-35 ( 1964).
Harrison, A.G., & Treagust, D.F., “Modeling in science lessons: Are there better ways to learn with models”, School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98(8),420-429 (1998).
Karplus, R., “Science teaching 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asoning”, Berkeley, C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1977).
Karplus, R., & Their, H. D. , A new look at elementary school science. IL: Rand McNally ( 1967).
Kuhn, T., “The Structure of Scientific Revolutions (2nd ed)”, Chicago: Chicago University Press (1970).
Laforgia, J., “The affective domain related to science education and its evaluation”, Science Education,7(4) ,407-421 (1988).
Lakatos, I., “Falsification and the methodology of scientific research programmers”, In I. Lakatos & A.
Musgrave (Eds.), Criticism and Growth of Knowledge (pp. 91-196). 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1970).
Lawson A. E., “A better way to teach biology”, The American Biology Teaching and Development , NEWORK academic press (1988).
Linder, C. J., “A challenge to conceptual change”, Science Education, 77(3), 293 (1993).
Malone,T., “Toward a theory of intrinsically-motivating Instruction”, Cognitive Science,4,333-369 (1981).
Munby, H., “Thirty studies involving the `Scientific Attitude Inventory' : What confidence can we have in this Instrument”,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20(2), 141-162 (1983).
Novak J.D., “An alternative to Piagetian psychology for science and mathematics education”, Science Education, 61, 453-477 (1977).
Novak J.D., “The reception learning paradigm”,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16,481-488 (1979).
Novak J.D., “Concept mapping: A useful tool for science education”,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7,973-979 (1990).
Novak J.D., “Concept maps and vee diagrams: Two metacognitive tools to facilitate meaningful learning”, Instructional Science.19, 29-52 (1990).
Novak, J.D. & Musonda, D., “A twelve-year longitudinal study of science concept learning”, American Education Research Journal, 28, 117-153 (1991).
Pella, M. O., “Concept learning in science”, The Science teacher. 33(1), pp.31-34 (1966).
Thurstone, L. L., “Attitude can be measured”, The American Journal of Sociology. Vol.33 No.4 : 529-553 (1928).

Treagust, D.F. , “Development and use of diagnostic tests to evaluate students’ misconceptions in Science”,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ion, 10(2), 159-169 (1988).
Von Glasersfeld, E., “Cognition, construction of knowledge, and teaching”, Synthese, 80, 121-140 (1989).
Vosniadou, S and Brewer, “W.F.,Mental models of the day/night cycle”, Cognitive Science, 18,123-187 (1994).
Warwick, D., The modular curriculu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198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