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文部分
K12數位學校(無日期)。2005年9月1日,取自http://ds.k12.edu.tw/
中山網路大學(無日期)。網路教學概論。2005年10月1日,取自http://cu.nsysu.edu.tw/10001door/book/a04.htm
王千倖(2002)。「合作學習」和「問題導向學習」─培養教師及學生的科學創造力。2005年11月5日,取自http://www.nioerar.edu.tw/basis3/28/gc8.htm
王聰智(2005)。問題導向學習在互動式線上模擬教學之研究-以高職電機電子群「數位邏輯實習」課程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王鑫(1991)。台灣的自然環境與資源(下)。環境教育季刊,11,21-32。田振榮(1993)。美國能源教育發展的經驗。能源季刊,23(2),10-21。何榮桂(2002)。台灣資訊教育的現況與發展—兼論資訊科技融入教學。資訊與教育雜誌,87,22-48。余曉清(1997)。二十一世紀的科學教育—科技如何豐富科學教育。教學科技與媒體,33,12-19。
李佳燕 (2004)。資訊科技融入國中直流電路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物理學系物理教學碩士班論文,未出版,彰化。李振賢 (2002)。運用WebQuest理論於網路教學其學習成效之研究:以國中生物為例。南台科技大學資訊管理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南。李勝富(1995)。資訊時代的教學新模式。2005年9月1日,取自http://www.houstoncul.org/ecs/ecs95/ecs7.txt
李雅如(1994)。高中教科書內能源教育之內容分析。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李傳彰、高熏芳(1997)。教學科技與教師能力再造。視聽教育雙月刊,39(3),7-14。
李翠白(2002)。《教學設計應用模式調研》WebQuest教學設計。2005年9月1日,取自http://www.hainnu.edu.cn/licb/teacher/DesignForIDWebQuest.htm
沈中偉(2004)。科技與學習─理論與實務。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天賜譯(Robert Delisle著)(2003)。問題引導學習PBL(How to us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台北:心理出版社。
周談輝、田振榮 (1992)。國民小學如何實施能源教學。載於三民國民小學所編「台北市自然科教學研討會手冊」。台北市:三民國民小學。
易國良(2004)。「網路合作學習」對「問題導向學習」成效的影響-以國中自然科學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新竹。林奇賢(1998)。網路學習環境的設計與應用。資訊與教育,67,34-50。林奇賢(1999)。虛擬學校的建置與應用。教育資料文摘,43,118-130。林寶山(2001)。教學原理與技巧。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邱美虹(2000)。國民教育階段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自然與科技」領域中「自然科學」課程綱要之評介。科學教育月刊,231,20-27。邱貴發(1996)。網路學習研究---教育研究的另類空間。第十二屆科學教育學術研討會彙編。彰化:國立彰化師範大學。
邱漢東(2003)。以主題導向學習法與問題導向學習法建立學生正確物理概念之比較研究──以電動機為例。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新竹。柳棟(2001)。什麼是WebQuest。2005年11月5日。取自http://www.being.org.cn/WebQuest/whatareWebQuests.htm
柳棟(2002)。網路教學的定義。2005年11月5日,取自:http://www.being.org.cn/theory/eteaching.htm
洪榮昭(2001)。PBL教學策略。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61,10-12。計惠卿、張杏妃(2001)。全方位的學習策略--問題導向學習的教學設計模式。教學科技與媒體,55,58-71。夏林清等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一教師動手做行動研究。台北:遠流出版公司。
祝智庭(2001)。現代教育技術――走進信息化教育。台北:高等教育出版社。
秦衛東(2001) 。WebQuests-網際網路環境下的研究性學習。2006年3月1日,取自http://www.being.org.cn/WebQuest/nr.htm
能委會(1992)。探索能源世界─高中職能源教育教材。台北:台灣師大工業教育研究所編印。
能源教育資訊網(無日期)。2005年11月7日,取自http://energy.ie.ntnu.edu.tw/
張柏年(2001)。推動九年一貫資訊科技融入各學習領域之探討。小班教學通訊國中篇,31。
張原禎(2004)。添加網路教育味:WebQuest。北縣教育電子報。2005年9月1日,取自http://enews.tpc.edu.tw/upload/203/display.asp?kid=216
教育部(2001)。中小學資訊教育總藍圖。2005年9月1日,取自http://www.edu.tw/EDU_WEB/EDU_MGT/MOECC/EDU7892001/information/itpo/itprojects/itmasterplan.htm
莊雅蓁(1999)。中文查詢問句擴展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圖書資訊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許志義(1994)。論當前能源教育推展方向。能源季刊,24(1),1-7。郭吉模(2003)。現行資訊融入教學推展的問題及因應策略。學校行政雙月刊,28,86-95。陳文詠(2004)。科技與教學的邂逅—淺談資訊融入教學。國教之友,56(1),52-56。陳年興、石岳峻(2002)。網路學習對教育改革之影響及未來發展。資訊與教育,92,32-42。陳明溥、顏榮泉(1999)。網路化問題導向學習系統建構模式之研究。2005年11月7日,取自http://acbe.tku.edu.tw/iccai8/49/49.htm。
陳益和(2004)。青少年能源教育數位學習之研究。國立高雄應用科技大學電機工程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單文經(1992)。課程與教學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游文楓(2003)。網路化問題解決教學策略對學生生物學習成效的影響。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未出版,新竹。黃文良等(1998)。Internet/Web於能源資源之探索及應用。能源季刊,28,30-45。
黃明信(2000)。專題導向學習與多媒體一個建構主義的學習策略。2005年12月1日,取自http://cyberfair.taiwanschoolnet.org/cyberfair2001/information1.htm
黃偉銘(2004)。『問題導向學習』與『傳統教學法』在國中自然科學問題解決能力之比較研究。國立交通大學理學院網路學習碩士在職專班論文,未出版,新竹。黃勝發(2002)。網路多媒體結合-問題導向的WebQuest策略教學:以高雄市鄉土教材為例。視聽教育,44(1),47-49。
黃萬居(2004) 。問題導向生活化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教學模組發展及學習成效研究。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學報,35(1),187-210。
溫瑞烘(2002)。問題導向學習用於資訊教學之探討。中華技術學院學報,24,195-212。溫嘉榮(1999)。資訊與電腦網路科技對教師的衝擊。資訊與教育雙月刊,72,10-14。溫嘉榮、施文玲(2002)。從網路學習理論觀點談教師在科技變革中的因應之道。資訊與教育,91,90-99。萬志祥(2004)。資訊融入教學的省思與推動。北縣教育,50,42-45。劉惠如 (1999) 。整合式網路教學之教學設計與評量。國立中山大學資訊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蔡學偉(2004)。問題導向學習於網路輔助電腦樂高課程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工業科技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台北。
鄭政卿 (2004)。高中職教師應用網路資源之研究—以高雄市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鄭惠蘭(2005)。運用WebQuest網路教學模式進行主題探究實驗活動之行動研究~以國一生物教學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彰化。
鄧美君(2004)。教學可以變得更生動有趣—談資訊融入教學之具體作為。國教之友,56:1=574,38-41。蕭宜綾(2003)。問題導向學習取向之諮商倫理網路教學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論文,未出版,彰化。
蕭慧雯(2004)。國中綜合活動學習領域網路輔助教學融入問題導向生涯發展課程之效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賴苑玲(2000)。以資訊素養為基礎之國小圖書館利用教育課程之設計與實驗研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社。
魏美惠(1998)。淺談皮亞傑認知理論在教育界的運用。國教輔導,287,26-28。蘇惠玉(2003)。網路教學。2005年9月1日,取自http://edtech.ntu.edu.tw/epaper/930310/tips/tips_1.asp
二、英文部分
Barrows, H. S. (1998). Essentials of Problem-Based learning. Journal of Dental Education, 62 (9), 630-633.
Barrows, H. S. & Tamblyn, R. M. (1980). Problem-Based learning: An Approach to Medical Education. New York: Springer Publishing Company.
Borkowski, J. D. (1987). The concept of energy, its structure and teaching strategy. In D. F. Kirwan(ed), Energy resources in science education, 3-8. New York: Pergamon Press.
Cordeiro, P. , & Campbell, B. (1995). Problem-Based learning as cognitive apprenticeship in educational administrat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86 800)
Delisle, R. (1997). How to use Problem-Based learning in the classroom. Alexandria,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Dodge, B. (2001). Focus: Five rules for writing a great WebQuest, Retrieved November 6,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babylon.k12.ny.us/usconstitution/focus-5%20rules.pdf
Dodge, B. (2002). WebQuest Taskonomy: A Taxonomy of Tasks, Retrieved November 6,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ebquest.sdsu.edu/taskonomy.html
Dodge, B. (1995). Some thoughts about WebQuests. Retrieved November 28, 2004,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ebQuest.sdsu.edu/about_WebQuests.html
Duit, R. (1984) . Learning the energy conception in school Empirical results from the Philippines and West Ger Many. Physics Education, 19, 59-66.
Forsythe, F. (2002). Problem-Based learning. The Handbook for Economics Lecturers. Retrieved November 6, 2005, from the World Wide Web: http://www.economics.ltsn.ac.uk/handbook/pbl/
Lee, W. W. , & D. L. Owens(2000). Multimedia-based instructional design: Computer-based training, web-based training, distance broadcast training. San Francisco, CA: Jossey-Bass/Pfeiffer.
March, T. (2004). The learning power of WebQuests. Educatlonal Leadership, 61(4), 42.
Simonson, M. , Smaldino, S. , Albright, M. , & Zvacek, S. (2000). Teaching and learning at a distance-foundation of distance education. Englewood Cliffs, N J: Prentice-Hall, Inc.
Torp, L. & Sage, S. M. (1998). Problems as possibilities: Problem-Based learning for K12 education. VA: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Vygotsky, L. S. (1978). Mind in society: The development of higher psychological process. Cambridge,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