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部分
丁金枝(2006)。多媒體網路系統之設計應用於國中基礎代數教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逢甲大學,臺中市。尤淑菁(2010)。資訊融入教學與電腦化適性診斷測驗之學習成效-以「一元一次不等式」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縣。方文彬(2008)。不同教學策略對小六學童的算術解題與代數解題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方文鋒(2009)。合作擬題教學法對國一學生在一元一次方程式解題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王立行(1995)。電腦輔助教學理論與實務探討。電腦輔助教學,2,39-53。王全世(2000)。對資訊科技融入各科教學之資訊情境的評估標準。資訊與教育,77, 36-47。王淵智(2005)。多元表徵課程對國小四年級學童分數學習成效之實驗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王欽麟(2002)。多元文化族群國小四年級學童長度與面積保留概念之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王煜(2010)。國小數學資優生代數文字題解題表現(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古智勇(2003)。動畫網頁輔助學習數學幾何成效之研究─以國小六年級角柱和角錐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朱則剛(1994)。教育科技派典初探。教學科技與媒體,5,40-43。江鈞正(2004)。線上多媒體教學系統對國小整數四則運算應用問題解題能力與興趣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何翊綺(2008)。不同題目表徵呈現的面積概念題型對國小六年級學童解題的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吳婉萍(2006)。提升國小高年級學童數字常識之網路電腦輔助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吳淑珠(1998)。國小學童自我概念、數學學習動機與數學成就的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吳清基(1990)。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學習環境。研習資訊,62,1-3。吳曜溱(2010)。國一學生對一元一次方程式不同表徵題型列式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呂玉琴(1992)。國小高年級與國中學生對方程式之解題策略。我國學生數學概念發展研究計劃總結報告八。呂溪木(1988)。代數在國民小學教學之可行性研究。我國學生數學概念發展研究計劃總結報告之一。
李文浩(2010)。新住民子女對分數概念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李文瑞(譯)(1995)。Heinich, R., Molenda, M., &Russell, J. D.著(1982)。教學媒體與教學新科技。台北市:心理出版社。
李其維(1995)。皮亞傑心理邏輯學。臺北市:揚智文化。
李惠貞(1991)。國小兒童分數減法學習層次與皮亞傑式認知能力關係之研究。花蓮師院學報,4,273-314。沈中偉(1994)。魏考斯基理論在認知策略上的應用。教學科技與媒體,12,23-31。沈中偉(1995)。多媒體電腦輔助學習的學習理論基礎。教學科技與媒體,16,16-25。林永吉(1990)。師鐸電腦輔助教學編輯系統CAITOOL。臺北市:松崗。
林光賢、郭汾派、林福來(1989)。國中生文字符號概念的發展。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 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77-0111-S004-01A),未出版。
林宜正(2009)。電腦動畫融入國小五年級數學圖形與空間領域補救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嶺東科技大學,臺中市。林東松(2008)。結合IPI電腦模擬模式輔助教學之研究~以探討國小學童因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林星秀(2001)。高雄市國二函數課程GSP 輔助教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林嘉麗(2008)。運用合作學習於國中生數學解題歷程之現象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林儀惠(2008)。互動式電子白板在國小數學教學之探討-以國小數學領域五年級面積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縣。邱貴發(1993)。情境學習理論與電腦輔助學習軟體設計。台灣教育,510,23-29。
邱貴發(1994)。電腦輔助學習的理念與發展方向。教學科技與媒體,13,15-22。邵美雀(2001)。透過解題活動進行建構教學之網路電腦輔助教學設計之研究─以國小數學除法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臺南市。柯重吉(2007)。國小教師運用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融入因數倍數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洪有情(2003)。青少年的代數運算概念發展研究。國科會專題研究計畫報告。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編號:NSC91-2522-S-003-016),未出版。
洪志峰(2007)。不同題目表徵型式對國小五、六年級學童多步驟應用問題解題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洪意琇(2008)。後設認知策略教學對增進國中學習障礙學生代數文字題解題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洪義德(2002)。不同表徵面積題目對國小六年級學生解題表現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洪榮昭、劉明洲(1997)。電腦輔助教學之設計原理與應用。臺北市:師大書苑。
胡惠茹(2009)。不同二次函數表徵問題對國三學生解題影響之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孫碧霞(2004)。多媒體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學習障礙學生分數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大學,台東縣。徐千雅(2010)。合作學習策略對於學生閱讀理解能力及學習興趣之效益(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雲林科技大學,雲林縣。徐文鈺(1995)。不同擬題教學策略對兒童分數概念、解題能力與擬題能力之影響(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涂金堂(1995)。國小學生後設認知、數學焦慮與數學解題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翁欣瑜(2001)。花蓮縣國小六年級泰雅族學童與平地學童幾何解題表現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師範學院,花蓮縣。袁媛(1993)。國中一年級學生的文字符號概念與代數文字題的解題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張宜煌(2011)。參與式教學結合互動式電子白板之研究-以國小三年級數學學習領域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靜宜大學,台中市。張春興(1989)。張氏心理學辭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1996)。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春興、林清山(1990)。教育心理學。臺北市:東華。
張瑀恬(2007)。國小數學領域圖形面積單元之結構化線上學習系統建置(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亞洲大學,臺中縣。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莊苑芬(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小三年級學童「時間概念」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莊凱安(2003)。問題表徵與解題能力之相關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莫韻蓉(2009)。以即時形成性評量為基礎之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同分母分數減法單元之學習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許秀如(2007)。國中生文字符號概念的發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縣。許淑萍(2002)。國小學生乘除法表徵能力與後設認知相關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郭生玉(2005)。心理與教育研究法。臺北縣:精華書局。
陳志瑲(2007)。國小數學資優生代數解題與非代數解題之探究-以參賽亞太地區奧林匹亞選手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北市。陳秀吟(2007)。評量-診斷-補救三階段電腦輔助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時間計算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陳尚美(2004)。協助國小三年級學童建立長度與面積保留概念之網路電腦輔助教學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陳明溥(1993)。電腦輔助教學之剖析。台灣教育,506,19-22。陳建安(2002)。國小三年級學生運用電腦教學軟體學習「分數和小數」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陳昭蘭(2007)。高雄市國小六年級學生文字符號概念與代數文字題解題錯誤類型之分析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英娥(1992)。電腦輔助教學在國中數學科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陳貞頤(2006)。國中生代數文字題解題之分析研究 -以台北縣學生為研究對象(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臺北市。彭月香(2005)。資訊科技融入國小六年級數學合作學習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桃園縣。彭聖淵(2010)。資訊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效益之探究─以康軒版國小五年級等值分數單元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游自達(1995)。數學學習與理解之內涵—從心理學觀點分析。初等教育研究集刊,3,31-45。程柏豪(2006)。資訊科技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效益之研究-以國小五年級體積與表面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黃月平(2004)。國小學童分數乘除文字題表徵轉換能力與後設認知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師範學院,臺中市。黃秋娟(1994)。魏考斯基的理論方法對心理學發展的啟示。視聽教育,35(5),1-14。
黃敏晃(1991)。淺談數學解題。教與學,23,2-15。楊依萍(2007)。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數學低成就學生分數概念學習成效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教育大學,台北市。楊宗穎(2004)。國小五年級學童透過網路電腦輔助教學學習線對稱概念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台南市。楊惠如(2000)。擬題活動融入國小三年級數學科教學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楊瑞智(1994)。國小五、六年級不同能力學童數學解題的思考過程(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楊儒仁(2010)。電腦輔助教學對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成效之個案研究-以柱體的體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楊儒仁(2010)。電腦輔助教學對數學低成就學生補救教學成效之個案研究-以柱體的體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南大學,臺南市。葉安琦(2000)。促進國小學童創造性問題解決能力的個案研究—以台東地區國小學童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東師範學院,台東縣。董庭豪(2009)。透過電腦輔助合作學習活動 增進國小學童數學估算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董庭豪(2009)。透過電腦輔助合作學習活動 增進國小學童數學估算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新竹教育大學,新竹市。廖瓊菁(2001)。國小六年級代數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屏東縣。甄曉蘭、曾志華(1997)。建構教學理念的興起與應用。國民教育研究學報,3,179-208。蔣治邦(1994)。由表徵觀點探討新教材數與計算活動的設計。載於臺灣省國民教師研習會(主編)。國民小學數學科新課程概說(低年級),60-76。臺北市:臺灣省國民教師研習會。
鄭晉昌(1993)。電腦輔助學習的新教學設計觀—認知學徒制。教育資料與圖書館學,31(1),55-66。鄭晉昌、李美瑜(1995)。情境式電腦教學對國中階段不同數理成就群學生科學知識學習成就之效益評估。視聽教育學報,1,61-91。鄭智元(2007)。國小六年級學生使用代數文字符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臺北市。鄭皓元(2006)。資訊融入國小數學科教學效益之探究-以六年級面積概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中教育大學,台中市。龍榕淑(2006)。同儕合作學習與電腦輔助教學融入數學科統計圖教學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新竹市。薛博仁(2009)。合作學習對兒童自尊、班級氣氛及學習成就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大葉大學,彰化縣。謝孟珊(2000)。以不同符號表徵未知數對國二學生解方程式表現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師範學院,臺北市。謝明翰(1994)。電腦輔助教學—一種特殊的教學方式。輔大圖書館學刊,23,47-61。
簡茂發、李虎雄、江永明、朱玲玲、李秀玉、吳美麗、卓娟秀、林靜雯、唐書志、莊玉梅、曹博盛、曾文雄、陳文典、陳昭地、陳義勳、陳麗巧、黃長司、黃萬居、張武昌、張敏雪、蕭志明、鍾靜(1999)。教育部八十六、八十七年度國民教育階段學生基本成就學習評量研究研究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科學教育中心。
簡茂發、李虎雄、陳昭地、林保平、曹博盛、王淑真、鄭再添、張敏雪、陳文典、陳義勳、蕭志明、莊玉梅、黃長司、黃萬居、朱玲玲、鄭美雪、曾文雄、吳美麗、李秀玉、卓娟秀、張武昌(1995)。教育部八十四年度國民教育階段學生基本成就學習評量研究研究報告。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中等學校研習中心。
魏淑娟(2006)。電腦輔助教學對國小低成就學生乘法概念學習之成效(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台北市。羅清水(1998)。認知心理學理論對電腦輔助教學設計發展與成效之影響。研習資訊,5(1),1-15。蘇薇蓉(2010)。IRS即時反饋系統融入五年級數學領域教學之研究-以小數概念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屏東縣。饒達欽(1990)。電腦與資訊教育。臺北市:松崗。
西文部分
Bernard, J. E., & Cohen, M. P. (1988). An integration of equation-solving methods into a development learning sequence. In A. Oxford (Ed.), 1988 Yearbook of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Algebraic concepts in the curriculum.K-12 (pp. 97-111). Reston, VA: NCTM.
Bernard, J. E., & Cohen, M. P. (1988). An integration of equation-solving methods into a development learning sequence. In A. Oxford (Ed.), 1988 Yearbook of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Algebraic concepts in the curriculum.K-12 (pp. 97-111). Reston, VA: NCTM.
Bruner, J. S. (1966). Toward a theory of instruction. NY: Mcgraw-Hill.
Clement J., Narode R. & Resnick, P. (1981). Intuitive misconceptions in algebra as a source of math anxiety. Focus on Learning Problem in Mathematics, 3(3).
Collis, K. F. (1975). The Development of Formal Reasoning. Newcastle. Australia : University of Newcastle.
CSMS(1981).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mathematics: 11-16.
Gagn’e, E. D. (1985). The cognition psychology of school learning. Boston: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Glass, A. L., & Holyoak, K. J. (1986). Cognition (2rd Ed.), NY:Random House.
Hiebert, J., & Carpenter, T. P. (1992). Learning and teaching with understanding. In Grouws, D. A.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 65-97). NY: Macmillan.
Kaput, J. J. (1987a). Representation systems and mathematics. In C. Janvier (Ed.).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 19-26). Hillsdale, NJ: Erlbaum.
Kaput, J. J. (1987b). Toward a theory of symbol use in mathematics. In C. Janvier (Ed.).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pp. 159-196). Hillsdale, NJ: Erlbaum.
Kieran, C. (1985). Use of substitution procedure in learning algebraic equation solving. In S. K. Damarin & M. Shelton (Eds.), Proceedings of Seventh Annual Meeting of PME-NA (pp. 145-152 ), Columbus, OH: Ohio State University.
Kieran, C. (1988). Two different approaches among algebra learners. In A. Oxford (Ed.), 1988 Yearbook of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Algebraic concepts in the curriculum. K-12 (pp. 91-96). Reston , VA: NCTM.
Kieran, C. (1989). The early learning algebra: A structural perspective. In S. Wagner & C. Kieran (Eds.), Research Issues in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Algebra (pp. 33-56). Reston, VA: NCTM.
Kieran, C. (1992). The learning and teaching of school algebra. In D. A. Grouws (Ed.), Handbook of research on mathematics teaching and learning (pp. 390-419). New York: Macmillan Pub.
Kilpatrick, J. (1985). A retrospective account of the past 25 years ofresearch on teaching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In Silver, E.A. (Ed.), Teaching and learning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Multiple research perspectives.(pp.1-15). Hilsdale, N.J.:Erlbaum Associates.
Kuchemann, D. (1981). Algebra. In K. M. Hart, M. L. Brown, D. E. Kuchemann, D. Kerslake,G. Ruddock & M. McCartney (Eds.), Children’s Understanding of Mathematics (pp. 11-16, 102-119). London: John Murrary.
Lesh, R., Post, T., & Behr M. (1987). Representations and translations among representations in mathematics learning and problem solving. Problems of representation in the teaching and learning of mathematics. 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33-40.
Lester, F. K. (1980). Research on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In R. J. Shumway(Ed.).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The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ematics.
Lewis, A. B., & Mayer, R. E. (1987). Student’s miscomprehension of relational statements in arithmetic word problem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79, 363-371
Mayer, R. E. (1987). Educational psychology: A cognitive approach. Boston: Little, Brown and Company.
Mayer, R. E. (1992). Thinking, Problem Solving, Cognition. NY: Freeman.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 of Mathematics (2000). Principles and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NCTM.
NCTM (1989). Curriculum and Evaluation Standards for School Mathematics. Reston, VA: National Council of Teachers of Mathmetics.
O''Brien, D. J. (1980). Solving Equations. Unpublished Master''s Thesis, University of Nottingham , England.
Perrenet, J. C., & Wolters, M. A. (1994). The art of checking: A case study of students, erroneous checking behavior in introductory algebra. Journal of Mathematical Behavior, 13, 335-358.
Polya, G. (1945). How to solve it (2nd ed.). New York: Doubleday.
Polya, G.(1962). Mathematical discovery: On understanding , learningand teaching problem solving (Vol I). New York: Wiley Press.
Resnick, P. (1981). Some misconception concerning the concept of variable. The Mathematics Teacher, 74, 418-420.
Schoenfeld, A. H. (1985). Mathematical problem solving. Orland, FL: Academic Press.
Sipple, C. J. & Sipple, R. J. (1980).Computer Dictionary.Indianapolis,Ind:H.W.Sam.
Wagner, S. (1981). Conservation of equation and function under transformation of variable. Journal for Research in Mathematics Education , 12, 107-118.
Whitman, B. S. (1976). Intuitive equation solving skill and effects on them of formal techniques of equation soling. Dissertation Abstracts International, 36, 5180A.
Willingham, W. W., Cole, N. S., Lewis, C., & Leung, S.W. (1997). Test performance. In W. W. Willingham & N. S. Cole (Eds.), Gender and fair assessment (pp.55-126).Hillsdale, NJ: Lawrence Erlbaum Associat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