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7 05:5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政修
研究生(外文):Cheng-Hsiu Lin
論文名稱:海峽兩岸中等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之比較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mparison of the secondary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s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指導教授:林炎旦林炎旦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ean-Dung Lin
口試委員:宋修德翁梓林李金泉鍾宜興
口試委員(外文):Hsiu-Dat SongZeg-Lin WonJeng-Chung LeeYea-Shing Zong
口試日期:2013-01-05
學位類別:博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文教與比較教育學系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3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35
中文關鍵詞:海峽兩岸中等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
外文關鍵詞:the secondary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curriculum and teachingTaiwan and China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5
  • 點閱點閱:145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582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隨著世界思潮的演變及知識經濟時代的來臨,再加上國內教育改革政策廣設高中、大學,擴增學生普通教育的升學管道,在在使得我國技職教育扮演的功能與角色受到質疑,改革的呼聲隨之而起,甚而受到排擠,日益萎縮。然而反觀世界其他國家其技職教育之理念、目標、形式、內涵因能隨著社會及經濟情勢的改變而有所變革,反不見衰退。以和我國同文同種且技職教育發展情況類似的中國大陸為例,近三十多年來不斷強調技職教育的重要性,並且全力發展技職教育。鑑於中等技職教育乃是整個技職教育體系的基礎,是技職教育體系非常重要的組成部分,而課程與教學又是中等技職教育成效的核心,因此欲從探索改進課程與教學著手進行研究。

本研究的主要程序乃在於嘗試比較海峽兩岸中等技職教育之課程與教學內涵,從探討影響海峽兩岸中等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內涵的因素、海峽兩岸中等技職教育的現況與學制到比較海峽兩岸中等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內涵的差異(針對教育目標、類科設置、課程架構、課程發展、教材編製及教學方法)等,並分成現況、特色、問題及發展四個面向加以並列比較,進而從中獲得對我國中等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改進的啟示。

而將上述獲得的啟示,分別對課程結構、課程發展、課程實施、課程修訂、課程教學及課程教材提出建議,使職業學校教育更具效率、更貼近行業企業用人單位脈動,符應社會經濟的需求。尤其值此高職99新課綱實施之際,進而使技職教育的改革更趨完善,發揮技職教育應有之角色與功能。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was trying to find out effective ways to improve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of the secondary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aiwan which is facing difficult situation nowaday. The process of this study was
by way of comparing the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of the curriculum and teaching
of the secondary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aiwan and China.Hopefully
, from the process we could discover the advantage and disadvantage of both, and
figured out improve methods so as to give references to Taiwan education authorities.

This study mainly adopted analyze literature method , and the objects of the
comparison included the goal of education,the establishment of department, the
strusture of curriculum ,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 the compile of teaching
material and teaching methods.The comparison consists of four aspects , they were
the existing situation,characteristic,difficulties and development.

Finally,from the comparison,the suggestions we gained were provided to Taiwan
education authorities for reference.The suggestions divided into six aspects,there were
the strusture of curriculum , the development of curriculum , the implement of
curriculum, the amendment of curriculum, the teaching of curriculum and the teaching
material of curriculum , and we hoped these suggestions could make the secondary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of Taiwan more effective.

目 錄

頁 次
謝誌 --------------------------------------------------------------------------------- Ⅰ
中文摘要 --------------------------------------------------------------------------- Ⅲ
英文摘要 --------------------------------------------------------------------------- Ⅴ
目錄 --------------------------------------------------------------------------------- Ⅶ
圖目錄 -------------------------------------------------------------------------- Ⅸ
表目錄 -------------------------------------------------------------------------- Ⅹ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 ------------------------------------------------------ 3
第三節 待答問題 ------------------------------------------------------ 4
第四節 研究範圍 ------------------------------------------------------ 4
第五節 研究限制 ------------------------------------------------------ 5
第六節 研究設計 ------------------------------------------------------ 5
第七節 研究方法 ------------------------------------------------------ 5
第八節 名詞釋義 ------------------------------------------------------ 6
第九節 研究架構 ------------------------------------------------------ 7
第十節 研究步驟 ------------------------------------------------------ 9

第二章 台灣地區中等技職教育現況及課程與教學內涵
第一節 台灣技職教育沿革 -------------------------------------------- 12
第二節 台灣技職教育現況 -------------------------------------------- 21
第三節 台灣中等技職教育現況 --------------------------------------- 29
第四節 台灣中等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概況 -------------------------- 38
第五節 台灣中等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內涵 -------------------------- 43


第三章 中國大陸地區中等技職教育現況及課程與教學內涵
第一節 中國大陸技職教育沿革 --------------------------------------- 58
第二節 中國大陸技職教育現況 --------------------------------------- 65
第三節 中國大陸中等技職教育現況 ---------------------------------- 82
第四節 中國大陸中等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概況 -------------------- 104
第五節 中國大陸中等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內涵 -------------------- 110
第四章 海峽兩岸中等技職教育現況及課程與教學內涵之比較
第一節 影響海峽兩岸中等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內涵之因素 ------ 142
第二節 海峽兩岸中等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內涵之比較 ----------- 170
第三節 海峽兩岸中等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特色之比較 ----------- 175
第四節 海峽兩岸中等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問題之比較 ----------- 186
第五節 海峽兩岸中等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發展之比較 ----------- 193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研究結論 ----------------------------------------------------- 208
第二節 研究建議 ----------------------------------------------------- 215
第三節 後續研究提議 ------------------------------------------------ 22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 225
二、外文部分 ------------------------------------------------------------- 234













圖 目 錄
圖1–1 「海峽兩岸中等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之比較研究」研究架構圖 -- 8
圖1–2 「海峽兩岸中等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之比較研究」研究流程圖 -- 9
圖2–1 現行技專院校招生流程圖 ------------------------------------------------- 19
圖2–2 台灣現行學制系統圖 ----------------------------------------------- 24
圖2–3 台灣各級學校學生進路圖 ------------------------------------------ 25
圖2–4 台灣技術及職業教育行政系統圖 ---------------------------------- 26
圖2–5 台灣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發展模式圖 ------------------------------- 48
圖3–1 中國職業教育系統圖 ----------------------------------------------- 67
圖3–2 中國現行學制中職業教育系統圖 ---------------------------------- 68
圖3–3 中國職業教育行政管理組織體系 ---------------------------------- 75
圖3–4 中國大陸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發展模式圖 ------------------------- 115
圖3–5 中國大陸職業技術教育課程發展程序圖 ------------------------- 116
圖3–6 科學與技術關係的線性模式 -------------------------------------- 117
圖3–7 「三段式」課程基本結構 ----------------------------------------- 118
圖3–8 「寬基礎,活模塊」職業教育課程結構模式 -------------------- 121
圖3–9 並行式課程模式課程結構圖 -------------------------------------- 123
圖3–10 商務類綜合式課程模式結構圖 ------------------------------------ 130
圖3–11 通用基礎平台與技術中心課程體系-------------------------------- 132
圖3–12 梯形課程模式結構圖 ---------------------------------------------- 134
圖4–1 學科課程模式 ----------------------------------------------------- 176
圖4–2 三段式課程結構圖 ------------------------------------------------ 176
圖4–3 階段式課程結構圖 ------------------------------------------------ 177
圖4–4 鉗工能力本位模塊課程實例 -------------------------------------- 177
圖4–5 職業群集課程的三種類型 ----------------------------------------- 178
圖4–6 德國「二元制」核心階梯課程結構 -------------------------------- 179
圖4–7 事業發展型課程模式 ---------------------------------------------- 180
圖4–8 中等職業學校課程結構 ------------------------------------------- 186
圖4–9 群集式模塊課程體系之課程開發程序 ---------------------------- 195
圖4–10 群集式模塊課程結構圖 ------------------------------------------- 196
圖4–11 MES系統中MES、Mu和LE之關係圖 ---------------------------- 199
圖4–12 MES系統結構模型圖 ---------------------------------------------- 201
圖4–13 五階段教學模式總圖 ---------------------------------------------- 203
圖5–1 應用模式轉換為建構模式圖 -------------------------------------- 215
圖5–2 應用模式與建構模式在中等與高等技職教育課程的整合圖 ----- 216


表 目 錄
表2–1 86至98學年度各級技職院校校數變動表 -------------------------- 28
表2–2 98學年度各級技職院校現況分析表 ------------------------------------- 28
表2–3 89至100學年度高中職校數分配結構表 --------------------------- 37
表2–4 89至100學年度高中職學生數分配結構表 ------------------------ 37
表2–5 87至95學年度高職學生畢業、升學與就業人數統計表 ---------- 38
表2–6 職業學校群科課程綱要開課架構------------------------------------ 39
表2–7 「機械群」課程架構表 ---------------------------------------------- 41
表2–8 職業學校群科歸屬表 ----------------------------------------------- 45
表2–9 「電機與電子群」課程架構表 -------------------------------------------- 49
表2–10 「電機與電子群」課程綱要教學科目與學分數 -------------------- 51
表3–1 中等專業學校發展概況表 ------------------------------------------ 92
表3–2 職業高級中學發展概況表 ------------------------------------------ 96
表3–3 技工學校發展概況表 ---------------------------------------------- 102
表3–4 中等技職教育學校之定位、目標與發展比較表 ------------------ 102
表3–5 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信息技術類)--------------------------- 112
表3–6 中等專業學校課程內容及授課時數表 ---------------------------- 119
表3–7 技工學校課程內容及授課時數表 --------------------------------- 119
表3–8 職業高中課程內容及授課時數表 --------------------------------- 120
表4–1 海峽兩岸中等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在各項因素下改革趨向之比
較 ------------------------------------------------------------------- 168
表4–2 海峽兩岸中等技職教育目標之比較 ------------------------------ 170
表4–3 海峽兩岸中等技職教育課程種類比例之比較 ----------------------- 171
表4–4 中國大陸中等技職教育創新的教學方法 ----------------------------- 173
表4–5 中國大陸中等技職教育主要課程模式 -------------------------------- 174
表4–6 海峽兩岸中等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特色之比較表 ----------------- 185
表4–7 海峽兩岸中等技職教育課程與教學問題之比較表 ----------------- 192
表4–8 「寬基礎、活模塊」課程模式與其他課程模式之比較 ------------205
表5–1 海峽兩岸中等技職教育現況及未來發展趨勢之比較 -------------- 208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人力規劃處(2003):我國技職教育定位問題研析。
21世紀教育發展研究院編(2005)。中國教育發展報告。北京:社會科學文獻出版
社。
上海職業教育研究所(1998)。《職業教育課程開發》課程研究報告,頁1〜3。
天津中華職業教育社(2000)。海峽兩岸職業教育交流研討會論文輯。
文賢(2010)。淺談新時代職業技術學院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岳陽職業技術學
院學報,2010年5月。
王鈞培(1999)。智能複合型技術工人新模型及培訓新模式的探索。現代技能開
發,1999年3月號,頁9〜11。
王廣亞、林騰蛟(1999)。「分流教育與人才培育的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
刊,45期,頁18~27。
王珉(2003)。論高職服裝設計專業梯形課程模式的建設。美術觀察,2003年
6月號,頁96。
王學彬(2003)。以職業教育中心為平台,加快職業教育發展。吉林教育,2003
年第7、8期,頁35。
王連生(2005)。堅持多元化辦好大職教。甘肅教育,2005年第9期,頁18。
王二國(2006)。加快教育課程改革,培養高質量應用人才。職業論壇,2006年
3月號,頁25。
王軍傳(2010)。以就業為導向職業教育課程和教材改革的研究與實踐。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王傳(2012)。中職模塊化教學模式的深度探究。河南教育,2012年2月,頁31
〜32。
中華民國商業職業教育學會(1996)。海峽兩岸第一屆技職教育交流研討會論文
集。
中華民國比較教育學會主編(1999)。兩岸教育發展之比較。台北:師大書苑。
中國教育部編(2000)。中等職業學校專業目錄。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中華民國商業職業教育學會(2000)。2000年海峽兩岸職業教育學術研討會論文
集。
甘慕儀(2008)。改進高職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探討。職業與教育,2008年3月
號,頁15~20。
田健龍等(2003)。職業技術教育與政治、經濟、文化關係的探討。岳陽職業技
術學院學報,18(4)。
田振榮(2006)。教育目標。載於江文雄主編,技術及職業教育概論。台北:師
大書苑。
田宗宇(2011)。技工學校深化改革與加速發展的探索。恩施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第15卷第4期,頁88〜91。
白永春(2012)。一種適合農村學校的校本教研模式。中國農村教育,2012年第
6期,頁52〜53。
石傳平、徐國慶(2006)。職業教育課程開發技術。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石傳平(2006)。時代特徵與職業教育創新。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江義平(1997)。「對職業照制度之檢討及建議」。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41,
頁11~16。
江文雄(2000)。職業類科課程教學發展趨勢。http://www.tvc.ntnu.edu.tw/各期雙月
刊/43.htm#f8。2001/7/19
江文雄等(2004)。兩岸技職教育。台北:師大書苑。
江文雄主編(2006)。技術及職業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朱麗萍(2004)。建設現代化的中等職業教育實訓中心。交通職業教育,2004年
第4期,頁12~14。
伊麗麗、劉春鳴、劉愛軍(2009)。職業院校學生頂崗實習的探索與實踐。中國
職業技術教育,2009年1月號,頁60。
谷鴻溪(主編)(1999)。中國職業教育跨世紀走向。北京:中國鐵道出版社。
余建孟(1999)。順應經濟發展,探索課程改革。浙江萬理學院學報,12(4),
,頁25~30。
李大偉、王昭明(1979)。技術及職業教育課程發展理論與實物。台北:師大書
苑。
李高儒、沈晶(1997)。幼教專業課程模式改革的探索。職教通訊,1997年12月
,頁31~32。
李隆盛(2000)。改革的理想。技職體系一貫課程規劃與統整。台北:教育部技
職司。
李金松(2000)。中外職業教育論。南寧:廣西教育出版社。
李愛英(2000)。MES與職業技術教育教學模式的改革。蕪湖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第2卷第4期,頁55〜57。
李玉春、李梅(2005)。就業本位:高等職業教育新課程觀的實踐依據。廣東培
正學院學報第6卷第1期,頁6~11。
李衛紅(2007)。提高認識開括創新在大學生就業工作中加強思想政治教育。中
國高等教育,2007年17期,頁4。
李麗萍(2007)。職業技術教育的發展與演變。當代教育論壇,2007年第8期,
頁117〜118。
李隆盛、賴春金(2007)。技職教育現況及其未來發展。國家菁英季刊,(3)1,
頁35~45。
李援朝主編(2008)。職業教育課程開發設計與教材規化及典型案例實務全書。
北京:中國教育出版社。
李娜(2008)。MES在一體化教學中的研究與應用。科教文匯,2008年5月,頁
22。
李歡、沈維鳳(2008)。我國職教課程模式探析。河南職業技術師範學院學報,
2008年第1期,頁101〜103。
李斌、楊紅娟(2009)。職業教育課程現存問題和改善策略。江蘇廣播電視大學
學報,20卷,頁37。
李迪(2010)。淺談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的方向。佳木斯教育學院學報,2010
(5),頁22。
李雪(2010)。我國職業教育現狀淺議。科技致富向導,2010年第20期,頁105
〜106。
李惠超(2010)。淺談職技高師教育模式創新。中國成人教育,2010年第19期,
頁103。
李瑪麗(2010)。階段式分模塊化教學在《職業人文基礎》課程中的應用。青年
文學家,2010年2月,頁42〜43。
李俊敏(2011)。關於技工學校教育的探索。職業與教育,2011年12月號,頁
10~15。
阮大年(1999)。技職教育現況探討與未來發展芻議。載於教育部技職司(編印),
技職教育的回顧與前瞻(頁94)。台北:教育部。
邢輝(2001)。中等職業教育教學方法。職教論壇,2001年9月號,頁90~98。
邢暉(2010)。淺論我國職業教育管理的特徵及體制創新。中小學校長,2010年
8月號,頁14〜17。
吳清基(1999)。推動精緻化技職教育正是時候。載於教育部技職司(編印),技
職教育的回顧與前瞻(頁75)。台北:教育部。
吳燁(2010)。在教學中實現自主合作探究學法的策略。教育教學論壇,2010年
5月,頁94。
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圖書。
林騰蛟(1999)。「分流教育與人才培育的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刊,45,
頁18~27。
林炎旦(2006)。教學方法,載於江文雄主編:技術及職業教育概論。台北:師
大書苑。
和震(2006)。2005年中國職業教育發展評述。教育發展研究,2006(2),頁67。
胡君辰(2000)。人力資源開發與管理。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
侯寶珍(2004)。中等專業學校改革發展探討。內蒙古科技與經濟,2004年第2
期,頁82。
侯軍芳(2011)。關於職業高中發展的思考。中國科教創新導刊,2011(31),頁
120。
俞云(2005)。「MES」課程模式在專業教學中的探索和實踐。中國農村教育,2005
年4月號,頁54。
俞冬傳(2010)。論中職文化基礎課的職業屬性與人文屬性。中等職業教育,2010
年第2期,頁7〜8。
周光勇、宋全政(2003)。高等職業教育導論。濟南:山東教育出版社。
周濟(2008)。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走中國特色職業教育發展之路。中國職業技
術教育,2008(1),頁7。
周倩倩(2009)。我國職業教育淺析。大眾商務,2009年第4期,頁55〜57。
周莉(2010)。中職文化基礎課教學存在的問題及對策。科技信息,2010年第5
期,頁608。
陶志倫、徐蘇凌(2000)。建立牧醫專業課程體系的探索。職教論壇,2000年第
2期,頁44。
徐浩主編(2004)。職業院校辦學模式創新及課程結構設置與職業指導實務全書。
北京:銀聲音像出版社。
徐國慶(2004)。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研究。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國慶(2005)。實踐導向職業教育課程研究:技術學範式。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國慶(2007)。職業教育原理。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徐剛(2011)。中等職業教育創新問題的思考。中國教師,2011年1月號,頁107。
耿立華(2010)。「模塊式」教學模式的理論體系研究。教學與管理,2010年12
月,頁15~16。
柳和玲(2004)。物流管理專業群集式模塊課程的探索。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4
年2月,頁48~49。
高新建(1999)。教學名詞釋義:學校本位課程發展。國教新知,46(1),頁83~
85。
高新建(1999)。外國推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緣由。教師天地,103期,頁13。
高林(2004)。電擊核心―高等職業教育專業設置與課程開發引導。高等教育出
版社。
高飛(2008)。情境模擬法在人力資源管理專業教學中的應用。消費導刊,2008
年11月號,頁112〜113。
高為民、賀衛紅(2008)。依托示範實驗室建設平台構建計算機基礎課程實踐教
學新體系。中國教育信息化,2008年19期,頁82〜84。
高臣(2011)。淺談中等職業教育發展中的問題。理論研究,2011年2月號,頁
64。
姚欣麗(2009)。合理運用四階段教學法提高鉗工實習效率。中國教育技術裝備,
2009年第17期,頁85。
教育部技職司(1999)。技職教育的回顧與前瞻。台北:教育部。
倉道來(2004)。思想政治教育學。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
秦勇(2004)。現代職業學校市場化專業設置與課程開發實務全書。北京:當代
中國音像出版社。

姜麗萍(2001)。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現狀與趨勢。教育科學研究,2001,(6),
頁33。
姜大源(2003)。關於職業教育的課程觀。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年11月號,
頁84~90。
姜希忠(2005)。中職專業建設的問題與對策。職教論壇,2005年2月號,頁71
~79。
姜大源(2007)。職業教育學新論。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姜堅(2008)。技工學校職業技能培養的探索。廣西輕工業,2008年10月第10
期,頁169~170。
倪旭東(2011)。淺談中等職業教育的發展思路。科技創新導報,2011(36),頁
73。
孫邦正(1981)。普通教學法。台北:正中書局。
孫其昂(2002)。思想政治工作基本原理。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
孫海燕(2004)。論能力本位的職教課程觀。職教通訊,1998年12月號,頁5。
孫松堯(2005)。論高職院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職教論壇,2005年9月號,頁62
~70。
孫靜波(2010)。淺談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現狀及改善對策。才智,2010(28),頁
77〜80。
孫善學(2012)。職業教育目標、目標分類與標準研究。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2
年第15期,頁20~23。
馬慶發(2002)。當代職業教育新論。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馬成榮(2007)。職業教育課程開發與項目課程設計。南京:江蘇科技出版社。
馬成榮(2009)。職業教育課程改革的若干問題分析。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3
年3月號,頁70〜74。
唐萍(2004)。中等職業的市場化思考。西南科技大學《高教研究》,2004年第3
期,頁62〜65。
唐耀輝(2006)。創造教育與創造工學教學模式。天津教育,2006年第8期,頁
49。
唐慶安(2011)。職業高中人才培養的定位研究。遼寧教育行政學院學報,2011
年第4期,頁88〜89。
黃光雄(1981)。課程的界說與模式。國教天地,第16卷,7期,頁3。
黃政傑(2000)。技職教育的發展與前瞻。台北:師大書苑。
黃克孝(2001)。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概論。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黃政傑、李隆盛(2001)。技職教育概論。台北:師大書苑。
黃祚偉(2008)。知識經濟社會下,中等職業教育課程設置的思考。淮南師範學
院學報,10(49),頁80~87。
黃日強(2009)。當代職業教育經費的主要來源。職教論壇,2009年3月,頁
58~59。
黃克孝(2011)。「多元整合」課程模式創新的策略思想。江蘇教育,2011年4
月,頁17~19。
陳昌曙(1999)。技術哲學引論。北京:科學出版社。
陳裕德(2000)。中等專業學校教育改革趨勢及對策。中國林業教育,2000年第
5期,頁21。
陳衛紅(2001)。商務類「多元整合式」職教課程模式及期實施。中國職業技術
教育,2000年9月,頁21〜31。
陳家楨(2003)。學校思想政治工作論稿。延吉:延邊人民出版社。
陳永芳(2007)。職業技術教育專業教學論。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
陳蓬桐(2007)。我國遠距教學政策研究。私立逢甲大學公共政策研究所碩士論
文,未出版,台中。
陳玲、劉文勇(2008)。產教結合―中等職業教育發展的成功之路。中國科技信
息,2008年第20期,頁26。
陳瑞榮(2009)。如何推動99課綱及建立學校特色課程。http://tw.myblog.yahoo.com/
Jw!MhVbuduRAh3xHs5ulItO/article?mid=66&prev=71&next=65
陳鴻雁(2011)。高職院校課程模塊式教學改革探討。當代教育科學,2011年第
三期,頁57。
梁立成(2009)。中職學校文化基礎課教學實踐探索。河南農業,2009年第9期
(下),頁37。
康自立(1979)。工業職業教育能力本位課程發展之理論與實務。作者自行出版。
康自立(1990)。工職各群相關課程教材之研究。台中:台灣省政府教育廳。
康自立、蕭錫錡(1994)。技職教育課程基礎之理論研究—以工業教育為例。行
政院國科會。
葉立群(主編)(1997)。職業技術教育學。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葉錦光、陳傳欣(2006)。台灣技職教育發展趨勢之探討。教育趨勢報導,95(6),
頁22~28。
郭楊、雷正光(1997)。借鑒德國雙元制課程模式的理論與實踐。載於黃克孝、
嚴雪怡主編,職教課程改革研究。北京:科學普及出版社。
郭茹芳(1998)。對五步指導的再認識。異步教學研究,1998年1月,頁36〜38。
郭秉文(2007)。中國教育制度沿革史。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海會娥(2011)。淺析高等職業技術學院人才激勵機制。教育教學論壇,2011年
第14期,頁144。
陶紅(2006)。試論促進職業教育與科技協調發展的對策。中國職業技術教育,
256期,頁77。。
陶紅(2006)。職業技術教育課程改革的思考。廣東經濟管理學院學報,2006年
2月號。
馮丹白(200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高職教育相關方案評析。載於教育資料
集刊,43,頁1~18。
曾宗福(2006)。我國職業教育經費的現狀及籌措。化工職業技術教育,2006年
3月,頁3~5。
曾國鴻(2006)。教材發展。載於江文雄主編,技術及職業教育概論。台北:師
大書苑。
張國照(1992)。強化技職學校教學之研究。教育部委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工業
教育研究所研究。
張玉身(1993)。中國職業技術教育史。蘭州:甘肅教育出版社。
張建中(2000)。「寬基礎、活模塊」課程模式與「學分制」教學管理制度。職業
技術教育,2000年第34期,頁6~7。
張家祥(2001)。職業技術教育學。上海:華東師範大學出版社。
張德明(2002)。淺談技校畢業生的操作技能培養。現代技能開發,2002年11月
號,頁19。
張居鵬、王興懷(2003)。中等職校「大專業、細分流」教學管理模式探析。教
育與職業,2003年第1期,頁40〜41。
張建文、姜永豪(2008)。關於高職發電廠及電力系統專業課程改革的思考。中
國電力教育,2008年9月,頁128〜129。
張民杰(2008)。以案例教學法增進實習教師班級經營知能之研究。國立嘉義大
學國民教育研究學報,20,頁149~150。
張作同(2010)。新課程理念下的六模塊建構式課堂教學。中國科教創新導刊,
2010年第36期,頁7。
張曉波(2010)。職業院校行政管理現狀及改革思路。晉城職業技術學院學報,
2010年第3卷第3期,頁12~114。
張連峰、郝華(2010)。五環節教學法。新課程,2010年9月,頁158。
張雅婷(2011)。新形勢下的技工教育發展新策略。中國培訓,2011年第4期,
頁54。
楊朝祥(1985)。技術職業教育理論與實務。台北:三民書局。
楊思偉(1999)。當代比較教育研究的趨勢。台北:師大書苑。
楊朝祥(2004)。台灣技職教育西進大陸之研究。台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
金會。
楊淑萍(2004)。高職能力本位教學模式的實踐。職教通訊,2004年7月號,頁
33。
楊運潮等主編(2007)。職業教育專業建設。北京:中國教育出版社。
楊朝祥(2007)。台灣技職教育變革與經濟發展。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http://www.npf.org.tw/post/2/1733
新職教編輯(1999)。遼寧省林業學校。新職教,1999年10月,頁44。
福建中華職業教育社、福州中華職業教育社(2007)。海峽兩岸職教論壇暨職業教育為海西建設又好又快發展研討會論文輯。
國立編譯館主編(1993)。課程教材教法通論。台北:正中書局。
國家教育發展研究中心(2005)。2005年中國教育綠皮書。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
雷正光(2008)。職業教育課程的功能與發展研究。中國職業技術教育,323期,
頁27〜28。
溫曉洋(2009)。職業教育在科技創新發展中的基礎地位和作用。科技信息,2009
年35期,頁62~65。
寧照偉(2012)。中等職業學校烹飪專業教學模式改革創新初探。成功(教育),
2012年第6期,頁11。
趙家驥、譚力賢(1996)。「寬、實、活」農村職教課程模式DE探索與實踐。職
教論壇,1996年第3期,頁17~18。
趙麗華(1998)。努力開創職業高中改革發展新局面。中國職業技術教育,1998
(5),頁12〜13。
趙其賢、譚玉振(2001)。職業教育要面向社會面向市場。河南教育,279,頁10
~11。
趙惠莉(2010)。我國高等職業教育的創立、變革與發展。教育學術月刊,2010
年10月,頁93〜96。
潘文忠(2010)。職業中學烹飪專業教學模式改革初探。學苑教育,2010年9月
,頁60〜61。
虞凱(2011)。中國高職教育課程模式現狀及其發展走向。學理論,2011,(7),
頁224〜225。
劉合群(主編)(2004)。職業教育學。廣州:廣東高等教育出版社。
劉寶華(2007)。淺談職業教育如何適應經濟發展需要。職業教育,2007年八月
號,頁53。
劉海燕(2007)。科技進步引領職業教育快速發展。教育理論與實踐,27(3),
,頁41。
劉群濤(2008)。貧困地區職業教育發展策略。中國高新技術企業,2008年第3
期,頁114〜115。
劉發(2009)。校企合作走農村職業高中特色辦學之路。職業技術,第107期,
頁8。
劉崑義(2000)。高職學校發展之道。德明學報,15,頁1~11。
劉想元(2010)。VOCSCUM課程模式開發。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0年第3
期,頁79〜80。
劉余印、雷萍(2011)。運用產教結合模式加快職教發展。職教論壇,2011年3
月號,頁50~54。
劉曼、陳哲亮、劉斌(2012)。機電一體化專業教學模式改革的實踐探索。時代
教育,2012年5月,頁27。
歐用生(1998)。從教育改革談心靈改革,第二十五屆中日教師研討會資料。

錢正英(2006)。當前中國職業教育發展政策分析。浙江旅遊職業學院學報,第
2卷第4期,頁84〜86。
鄧紅華(2006)。對中等職業教育現狀的分析與思考。藥學教育,2006年第22卷
第4期,頁97。
鄭木華(2010)。對中等職業學校文化基礎課定位的思考。職業教育研究,2010,
6月增刊號,頁15〜18。
賴澤源(2000)。中等專業學校,職教發展的生力軍。職教論壇,2000年第1期,
頁42。
盧金燕(2011)。我國中等專業學校教育六十年發展歷程回顧。職教通訊,2011
年第3期,頁63。
韓崎(2007)。依托社會需求進行課程改革。高教高職研究,2007年10月號下旬
刊,頁137~138。
韓振峰(2005)。思想政治工作通論。石家莊:河北人民出版社。
謝莉花(2011)。職業教育的培養目標和課程開發研究。職業技術教育,2011年
第34期第32卷,頁43〜47。
應世根(2008)。淺析中職學校的專業設置與專業建設。成人教育,2008年4月
號,頁59~62。
謝在林(2010)。談中等職業學校專業設置的原則。河南科技學院學報,2010年
10月第10期,頁8~10。
簡明忠(2005)。技職教育學。台北:師大書苑。
魏朋(2011)。技工學校改革發展60年歷程的回顧與反思。河北科技師範學院學
報,第十卷第一期,頁41。
魏萍萍(2011)。我國職業教育聯合辦學模式研究綜述。職教通訊,2011年第15
期,頁15〜18。
瞿奎(1998)。新教育基本理論與研究。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
羅文基(2007)。九十五學年度產學攜手試辦成果訪視分析。高教技職簡訊,8。
2009年6月10日,取自http://www.news.high.edu.tw/news008/2007072701.asp?c
=0600&vers=009
蕭錫錡(1999)。技職教育與職業訓練的理念與實務。台北:師大書苑。
饒達欽(1996)。「技術職業教育課程和教材發展的問題與重建」。教改通訊,14,
頁23~29。
竇新順(2004)。德國雙元制核心階梯課程模式探析。中國冶金教育,2004年第
6期,頁57。
蘇曉虎、崔杏芳、王順(2005)。現代高級護理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衛生職業教
育,2005年第23卷第24期,頁11~12。



二、外文部分
Calfrey C. Calhoun & Alton V. Finch(1982). Vocational Education: Concepts and
Operations. Wadsworth publishing company.
Camp, W.G. Heath-Camp, B. (1992).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of begging vocational
teachers: 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program for begging
vocational teachers. Berkeley: National center for research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Colin Marsh, C.,etal(1990). Reconceptualizing 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London: Falmer Press.
Cross, A. A.(Ed.)(1980).Vocational instruction. Arlington, VA: American Vocational
Association.
David Coffey(1992).Schools and world:Developments in Vocational Education.
London:Dotesios Ltd.
Department for Education and Skills(2005).14-19 education and skills(White
paper).London:HMSO.
Dhirendra Verma(1990).Administration of Technical-Vocational Education. New
York:APT Books.
Finch, C. R.& Crunkilton, J. R.(1995).Curriculum Development in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Planning, Concept,and Implementation. Boston: Allyn and
Bacon,Inc.
Florida State Department of Education University(1994).Instructional Services.
Vocational Education Program Courses Standards. Florida:Tallahassee. (ED374259)
Jyung, C. Y.,Choi, H. Y.,Kim, J. S., & Kim, J. K., (2006).Strategie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vocational high schools in Kyungsang-namdo. Changwon: Kyongsangnamdo
Office of Education.
Learning and Skill Council(2006).The framework for entry to employment programmes.
London:Author.
Lee. M. K. (2003).The principles of vocational education(3th ed.). Seoul: Kyoyook
Kwahak Sa Publishing.
Leonard Cantor(1989).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in the developed world.
UK:Routhldge.
Morhrman, S.A. (1995). School-based management as school reform: Taking stock
Thousand Oaks. CA:Corwin Press.
Mager R. E. & Besch, K. M.(1967).Developing Vocational Instruction. CA: Fearon
Publisbers,Inc.


Skilbeck,M.(1976).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dlopment. In J. Walton & J. Welton
(Eds), Rational curriculum planning:Four case studies. London:Ward Lock
Educational.
Tsang, M. C. (1991).The structural reform of secondary education in China.(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437 621)
UNESCO & ILO(2002). Technical and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for the
twenty-first century. Paris: Author.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饒達欽(1996)。「技術職業教育課程和教材發展的問題與重建」。教改通訊,14,
2. 歐用生(1998)。從教育改革談心靈改革,第二十五屆中日教師研討會資料。
3. 劉崑義(2000)。高職學校發展之道。德明學報,15,頁1~11。
4. 張民杰(2008)。以案例教學法增進實習教師班級經營知能之研究。國立嘉義大
5. 馮丹白(2009)。十二年國民基本教育之高職教育相關方案評析。載於教育資料
6. 葉錦光、陳傳欣(2006)。台灣技職教育發展趨勢之探討。教育趨勢報導,95(6),
7. 康自立、蕭錫錡(1994)。技職教育課程基礎之理論研究—以工業教育為例。行
8. 康自立(1979)。工業職業教育能力本位課程發展之理論與實務。作者自行出版。
9. 黃政傑(2000)。技職教育的發展與前瞻。台北:師大書苑。
10. 黃光雄(1981)。課程的界說與模式。國教天地,第16卷,7期,頁3。
11. 李隆盛、賴春金(2007)。技職教育現況及其未來發展。國家菁英季刊,(3)1,
12. 高新建(1999)。外國推展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緣由。教師天地,103期,頁13。
13. 李隆盛(2000)。改革的理想。技職體系一貫課程規劃與統整。台北:教育部技
14. 江文雄(2000)。職業類科課程教學發展趨勢。http://www.tvc.ntnu.edu.tw/各期雙月
15. 王廣亞、林騰蛟(1999)。「分流教育與人才培育的探討」。技術及職業教育雙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