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6 02:0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郭姿君
研究生(外文):Kuo Tzu Chun
論文名稱:以探究導向教學探討國小三年級學童科學過程技能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ction Research on Elementary School Third Grade Students’ Scientific Process Skills in Inquiry-oriented Teaching
指導教授:陳均伊陳均伊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科學教育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普通科目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行動研究科學過程技能探究導向教學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31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旨在探討於教學現場實施探究導向教學,學童的觀察、分類
比較及傳達三項科學過程技能。採行動研究,以研究者科任的國小三年 A
班學童(N=32)為對象,資料收集包括:科學過程技能評量卷前後測資料、
課室觀察、晤談、學習單及教學日誌等,並依時間序列,進行資料分析。
研究結果顯示,循序漸近的進行探究導向教學,教師引導由多至少,先
協助學生發展基本能力,再逐漸增加學生自行探索的空間,能有助於學
童觀察、分類比較及傳達三項科學過程技能的發展。學童能善用五官觀
察,針對觀察物特徵進行分類比較,並使用工具協助比較,以提高準確
度。惟,對於二級分類的使用仍有困難。在傳達方面能利用表格整理資
料,以具體客觀的傳達訊息。教師進行探究導向教學時,師生能教學相
長,卻也面臨教學時間不足、教材需求多元難以準備,以及教具數量缺
乏等問題。經行動研究歷程,藉由適時改變教學方式、善用小老師或學
校資源等,能使探究導向教學順利進行。
目 次
目次 ………………………………………………………… Ⅰ
表次 ………………………………………………………… Ⅳ
圖次 ………………………………………………………… Ⅶ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背景 …………………………………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 …………………………… 5
第三節 名詞解釋 ………………………………………… 6
第四節 研究限制 …………………………………………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探究導向教學之研究 …………………………… 9
第二節 科學過程技能之研究 …………………………… 19
第三節 探究導向教學與科學過程技能之實徵性研究…… 33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程序
第一節 研究對象 …………………………………………… 39
第二節 研究情境 …………………………………………… 42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流程 …………………………………… 45
第四節 資料工具 …………………………………………… 50
第五節 資料收集與分析……………………………………… 58 V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探究導向教學情境中,國小三年級學童觀察能力的
轉變 ………………………………………………… 63
第二節 探究導向教學情境中,國小三年級學童分類比較能
力的轉變 …………………………………………… 83
第三節 探究導向教學情境中,國小三年級學童傳達能力的
轉變 ………………………………………………… 105
第四節 教師規劃、實施探究導向教學歷程與省思為何. 12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 155
第二節 建議 ………………………………………………… 160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 163
英文部分 …………………………………………………… 168
附錄
附錄一 國小中年級學童科學過程技能評量卷 ………………… 171
附錄二 科學過程技能評量卷評分標準………………………… 183
附錄三 晤談大綱 …………………………………………… 189
附錄四 科學過程技能行為檢核表 ……………………………… 191
附錄五 第一教學單元「磁力」教學活動設計 ………………… 193
附錄六 第二教學單元「空氣與風」教學活動設計 ……………… 199
附錄七 第三教學單元「溶解」教學活動設計 ………………… 207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王佩蓮、林碧楨(1992) 。國小自然科學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王美芬、熊召弟(1995) 。國民小學自然科教材教法。台北:心理。
王淑璟(2006)。透過專題式學習探討國小學童科學過程技能之個案研
究- -以水火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科學教育
研究所,花蓮。
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1998)。國民小學自然科學課程實驗研究
報告。台北: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甘漢銧、陳文典(2005) 。科學素養的內涵與解析: 「科學過程」技能。
載於黃茂在主編,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研習手冊
(頁 13-36) 。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甘漢銧、熊昭弟、鍾聖校(1996) 。小學自然科學教學研究。台北:師大
書苑。
任長松(2002) 。探究式學習:18 絛原則(上) ,教育理論與實踐,22(1),47-50。
全中平(2002) 。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課程與自然課程標準課程在教
材與教學上之銜接問題與處理。載於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教學
研究輔導小組主編,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研習手冊(頁
146-154) 。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籌備處。
全中平(2004) 。九年一貫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中有關詮釋傳達能力指標
的傳達方式探討。生活科技教育月刊,37(5) ,3-6。
何寶珠(1990)。科學過程技能教學活動對國一學生之影響:科學過程技
能成就水準及科學態度。未出版碩士論文,台灣師範大學化學研究
所,台北。 164
吳心楷、謝州恩(2005)。探究情境中國小學童科學解釋能力成長之研
究,師大學報,50(2),55-84。
吳明隆(2001) 。教育行動研究導論:理論與實務。台北市:五南。
李文德(2002)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教學學生
學習材料之研究與發展-提升中小學生科學過程技能的能力(國科會
專題研究計畫報告編號:NSC90-2511-S-153-007-X3)。屏東:國立
屏東師範學院自然科學教育學系。
李燕強(2002)。發展中船公司建造規範知識管理系統之行動研究。未出
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高雄。
林燕靖(1998)。以 CAL 探究高一學生學習顯微鏡操作基礎科學過程技
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
高雄。
林靜萍(2005)。小組合作解題對國小學生自然與生活科技領域學習成
效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
邱美虹、周金城(2005)。美國百年科學教育的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
雙月刊,64,19–41。
侯正宏(1996)。探究式教學法與講述式教學法在國中地球科學「太陽
視運動」單元中學生學習成效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
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台北。
施貴善(2004)。探究式教學對理化學習環境及學生學習動機之影響。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洪振方(2004) 。探究式教學的歷史回顧與創造性探究模式之初探,
163-184。檢索於2008年12月21日,自科教網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
域教學資源中心。網址:
ht tp: / /www.phy.ntnu.edu. tw/nst sc/ f irst_act ivi ty-1.htm
165
唐國詩(1997)。探究式教學法與講述式教學法在國中地球科學「星象」
單元中學生學習成效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
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台北。
徐麗雪(2002)。國小科學遊戲教學活動成效分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張惠博(1993)。邁向科學探究的實驗教學。教師天地,62,12–20。
張菊秀(1997)。「探究式教學法」與「講述式教學法」在國中地球科
學「星象」單元中學生學習成效之比較。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
台灣師範大學地球科學研究所,台北。
張鳳琴(1995)。探究式科學實驗教學活動。菁莪,7(3),13–19。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 。科學教育白皮書。台北:教育部。
教育部(2003) 。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台北:教育部。
陳文典(2003) 。科學素養的評量。載於黃茂在主編,九年一貫課程自然
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研習手冊(頁 33-77) 。台北:國立教育研究院
籌備處。
陳佩正 (1992) 。如何以自然科學教育培養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國教天地,38(5),21-25。
黃婉鈴(2007)。以科學探究教學模組提升國小中年級學童科學過程技能
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
所,屏東。
黃淑卿(2004)。利用探究教學提昇國一學生科學探究能力之行動研究。
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在職進修專
班,彰化。
黃瑞琴(1997)。質的教育研究法(再版)。台北:心理。
黃鴻博(2000)。兒童科學探究活動遭遇問題的探討。臺中師院學報,14,
389-409。
楊連智(2006)。動手作探究教學模式與傳統教學模式對國小五年級力學
學習成效比較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市立教育大學自
然科學研究所,台北。
楊榮祥(1994 年 6 月) 。由國際數理教育評鑑談我國科學教育。科學月刊,294(6),410-425。
楊龍立(2002) 。中西科學發展教育簡史。台北:文景。
鄒佳芬(2007)。探究式教學對學生科學學習成效影響之統合分析。未
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人文與教育學院教育研究所,桃園。
劉宏文(2001)。高中生進行開放式科學探究活動之個案研究。未出版
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縣。
劉香(2004)。探討不同學習風格的國小中年級學童過程技能表現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師範學院科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歐陽鍾仁(1979) 。科學教學的過程。台北:幼獅。
蔡清田(2000) 。教育行動研究。台北:五南。
鄭如琳(2000)。國小教師實施「探究-建構教學模式」之行動研究-
從「磁」的概念談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
與教學研究所,台北。
鄭嘉裕(2004)。科學探究教學模組設計、教學與精緻化之行動研究- -
以國小中年級「植物的認識與種植」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
立屏東師範學院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
鄭麗華(2002) 。以探究式實驗活動提升國二學生參與實驗活動及過程技
能之行動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
究所,彰化。
龍麟如、謝祥宏(2006)。八○年代國小自然科學實驗課程研發過程之
回顧—主題探究教學部分。科學教育月刊,290(7),16–27。
謝甫佩、洪振方(2004)。國小學生科學探究活動的課程設計及實施成果
之個案研究。師大學報,49(2),61–86。
鍾聖校(1995)。國小自然科課程教學研究,台北,五南。
顏瓊芬(1999)。職前生物教師進行開放式科學探究過程之研究。未出
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顏瓊芬、黃世傑(1999)。職前生物教師進行開放式科學探究過程之研究。科學教育,10,46-64
魏明通(1997) 。科學教育。台北:五南。
羅威(Rowe M. B.)著;魏明通譯(1987)。科學探究教學法。台北:大中國圖書。
蘇麗涼(2002)。國中理化實施探究導向教學對學生學習成效影響之研
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英文部份
Amer ican Associat ion for the Advancement of Science . (1989) . Project 2061:Science for al l Americans. Washington : D.C.
Ashcraft , P. G. , (2006) . A compari son of student understanding of seasons using inqui ry and didact ic teaching methods. AIP Conference
Proceedings,818(1) , 85-88.
Bass, J. E. , Car in, A. A. , & Contant , T. L. (2004) . Teaching science as inquiry. (pp.38-50) . Washington : Council for Educat ional Development and Research.
Car in, A. A. , & Sund, R.B. (1989) . Teaching science through discovery. (6thed. ) London: Mer r i l l Publ ishing Company.
Chiappet ta, E. L, Kobal la, T. R. , & Collet te, A. T. (1998) . Lecture,discussion and demonst rat ion. In Science inst ruct ion in the middle and
secondary school s. (4thed. ) . New Jersey: Prent ice Hal l, U.S.A.
Cohen, L. , & Manion, L. (1989) . Research methods in educat ion (3rd ed. ) . London: Rout ledge.
Colburn, A. (2004) . Inquiry scient ist s want s to know. Educat ional Leadership. 62, 63-66.
Costenson, K. , & Lawson, A. E. (1986) . Why isn’t inquiry used in more classroom ?American Biology Teacher, 48(3) , 150-158.
DeBoer , G. E. (1991) . A history of ideas in science educat ion. New York: Teacher s College Press.
Dewey, J. (1910) .How We Think ,Boston: D.C. Health and Co.
Ebrahim, A. (2004) . The ef fects of tradi t ional learning and a learning cycle inquiry learning strategy on student s’ science achievement and at t i tudes toward elementary science. Unpubl ished doctoral disser tat ion,Ohio Univer sity, U.S.A.
Ell iot t , J. (1991) . Act ion research for educat ional change. Br istol: Open University Press, Br itain.
Finley, F. W. (1983) . Science process.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1) ,47-54.
Gerber , B. L. , Caval lo, A. M. L. , & Marek, E. A. (2001) . Relat ionships among informal learning environment s, teaching procedures and
scient if ic reasoning abi l ity. Internat ional Journal of Science Educat ion, 23(5), 535-549.
Gunstone, R. F. , Loughran, J. J. , Ber ry, A. , & Mulhal l, P.(1999). Inquiry in science classes- -Do we know “how,when,and why” ? ( ERIC Document Reproduct ion Service No. ED430808)
Hal l, D. A. , & McCurdy, D.W. (2006) . A compar ison of a biologica l sciences cur r iculum study (BSCS) laboratory and a t radit ional
laboratory on student achievement at two pr ivate liberal ar t s colleges.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 27(7) ,625–636.
Haury, D. (1993) . Teaching science through inquiry. Ohio: Clear inghouse
for Science, Mathemat ics, and Environmental Educat ion. (ERIC Document Reproduct ion Service No. ED359048)
Lindberg, D. H. (1990) . What goes 'round comes 'round doing science.
Chi ldhood Educat ion, 67(2) , 79-81.
Lucas, K. B. , & Roth, W. M. (1996) . The nature of scient if ic knowledge and student learning: Two longitudinal case studies. Research in Science
Educat ion. 26(1) , 103-107.
Nat ional Research Counci l (2000) . Inquiry and the Nat ional Science Educat ion Standards: A Guide for Teaching Learning. Washington, DC :
Nat ional Academy Press.
Nat ional Research Counci l. (1996) . Nat ional Science Educat ion Standards. Washington, DC : Nat iona l Academy Press.
Nat ional Science Board. (1991) . Science & engineering indicators-1991. Washington, DC: U.S. Government Pr int ing Of f ice.
Noffke, S. , & Brennan, M. (1997) . Internat ional act ion research: A casebook for educat ional reform. London: Falmer Press.
Piaget , J. , & Inhelder, B. (1974) . The chi ld’s construct ionof quant i t ies: conservat ion and atomism.London: Rout ledge & Kegan Paul.
Rodr iguez I . , Bethel J.L. (1983) . An iInqury approach to scıence and language teachıng.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291-296.
Simon, M. A. (1995) . Reconst ruct ing mathemat ics pedagogy from a const ruct ivist per spect iv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mathemat ics Educat ion, 26(2) , 114–145.
Vygot sky, L. S. (1962) . Thought and Language. New York: Wi ley.
Woolnough, B. , & Al lsop, T. (1985) . Pract ical work in science. London: Cambr idge Univer sity Press.
Yager , R. E. (1983) . Def ining science educat ion as a discipl ine. Journal of Research in Science Teaching, 20, 261-262.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