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徐正會,何晉欽。1993。車輛轉向機構之回顧與分析。國科會計畫報告,編號NSC-89-2218-E-027-005。
[2] 汪國禎。2010。汽車學(Ⅱ)[底盤篇]。台南:復文圖書有限公司。
[3] 劉崇富譯。2011。汽車學(二): 汽車驅動系統與底盤。台北 : 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司(臺灣) 。
[4] 張慶堂。2001。機構分析。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5] 張碩。2001。自動控制系統。台北:鼎茂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6] 黃英哲。2000。自動控制。台北:五南圖書出版有限公司。
[7] 鄭永福,陸仁傑。1995。自動控制系統。台北:全華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8] 劉裕方。2005。應用PID 理論於曲柄滑塊定位控制實作探討。高雄:義守大學電機工程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9] 張舜長,林裕翔,蘇育斌。2010。線控四輪轉向系統之車輛穩定控制研究。科學與工程技術期刊第6(2):pp.61-70。[10] 郭純甫。2006。正常步態運動機構之機構設計。台中:逢甲大學材料與製造工程機械工程組碩士論文。[11] 徐正會,洪若桐。2005。電動代步車四輪轉向系統之機構設計。第八屆全國機構與機器設計學術研討會:pp.2-6。
[12] 游志德。1995。四輪車輛轉向機構之合成。台北:國立台灣工業技術學院機械工程技術研究所碩士論文。[13] P. V. O’Neil, Advanced Engineering Mathematics, Taipei Taiwan:中央圖書出版社,1987.
[14] O’Dwyer, Aidan, Handbook of PI And PID Controller Tuning Rules, World Scientific Pub Co Inc, 2006.
[15] S. G. Sarganachari* and V. B. Math., Optimal Synthesis of Planar Eight-bar Mechanism for Function Generation: A Variable Topology Approach,Dept. of Mechanical Engineering, Basaveshwar Engineering College, Bagalkot-587102, Karnataka, India,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