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1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9 17:21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張筠
研究生(外文):Chang, Yun
論文名稱:勞工、農民與軍公教福利政策之比較與檢驗
論文名稱(外文):The Comparison and Examination of Welfare Policies for the Labor, Farmer and Military Servants, Government Employees and Teachers.
指導教授:王方王方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Wang, F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中國文化大學
系所名稱:勞工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綜合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1999
畢業學年度:8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8
中文關鍵詞:勞工福利農民福利軍公教福利福利階層化侍從主義
外文關鍵詞:Labor WelfareFarmer WelfareMilitary ServantsGovernment Employees and Teachers WelfareWelfare StratificationClientelis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9
  • 點閱點閱:71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論文主要在於瞭解勞工、農民與軍公教福利政策的歷史背景與現今狀況,及其在政府預算支出上所享社會福利資源的差距,以釐清社會資源分配之公平性及國家與社會關係之變化。本論文分別從政府政策面及福利預算支出面來分析軍公教、勞工、農民所享的福利資源,結果發現:(一) 福利政策方面
1. 社會保險:在全民健康保險實施之前,由保險項目來看,除了有助於勞動力再生產的疾病保險是各類社會保險必備的項目外,有關退休生活保障的老年給付則僅限於勞保、軍保、公保,農保則是付之闕如。此外,就適用對象來看,公保的涵蓋範圍最廣,擴及眷屬,勞保及農保在疾病保險方面都僅限於被保險人本身,而這項差別待遇則至一九九五年全民健康保險實施後,將全民納入保險體系才消失。
2. 老年退休保障:台灣的老年經濟安全保障制度明顯地呈現階層化現象:軍公教在上層,享有儲金制退休金、公保養老金/軍保退伍金、退休互助金及退休金優惠存款利率等四重老年退休經濟保障;一般勞工所享有的老年經濟保障最多有兩個部份:即「勞動基準法」規定的勞工退休準備金,以及「勞工保險條例」中的老年給付;而農民則僅在一九九五年立法院通過了「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後,才享有社會救濟式的老年福利。
3. 財稅福利:軍公教人員中的特定團體如軍人與托兒所、幼稚園、國小、國中教師等享有免稅的財稅福利,造成不公。雖然財政部屢次以擴大稅基為由,擬將軍教免稅規定取消,但修法工作每屆選舉前夕,卻又因恐影響執政黨選情而作罷,徒留社會大眾租稅不公的遺憾。
4. 九0年代福利政策與方案: 九0年代全民健康保險的實施,成為政府首次將全體人民納入保險體系的社會保險,而規劃中的國民年金,亦意在給予全體國民的老年生活經濟保障。就政策的本質而言,將全體國民納入保險體系,無疑是福利資源均平化的一種表徵,有助於降低各職業類別人口的福利差距。全民健保的實施與國民年金的擬定亦顯示政府期能降低社會資源分配不公的施政缺失。
(二) 預算支出方面 如將各項社會福利支出依職業別/受益對象區分(包括軍公教退撫及環保支出,見表6-2),可發現下列幾點:
1. 就八十一與八十八年度預算而言,各項社會福利支出受惠最大的為榮民,八十八年度達51.83%,其次分別為一般民眾(25.76%)、公教人員(7.66%)、勞工(6.81%)、軍人(4.73%)及農民(3.09%),其餘類別包括原住民、漁民等皆在1%以下。
2. 如將軍公教合併考慮,則其受益比率在八十一與八十八年度分別為71.36%與64.22%,皆佔社福預算的60%以上。
3. 如將八十一與八十八年度資料相比較,則顯現公教人員、軍人、榮民及一般民眾受益比率略為下降,而農民與勞工則略為上升。
4. 以八十八年度來分析社會福利支出結構,則可發現,受惠最多的榮民,其所分配的福利資源中,退休撫卹支出所佔比重最高,高達39.20%,其次為福利服務9.33%,而軍人及公教人員所獲得的福利資源來源主要是社會保險與退休撫卹項目。
5. 勞工、農民近幾年的社會福利預算有上升的現象,主要的原因分別是勞工保險業務經費成長及老年農民福利津貼預算所致。
  整體而言,若包括退撫及環境保護支出,軍公教族群歷年來仍是社會福利資源最大的享用者,雖然軍公教所獲得的福利資源比率略為下降,勞工、農民的比率則略為上升,然而距離社會福利均平化的情形仍相差很遠。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背景  
第二節 研究動機
第三節 研究目的
第二章 文獻探討與理論回顧
第一節 福利體系階層化理論回顧
第二節 其他相關文獻探討
第三章 研究方法與資料來源
第一節 研究範圍
第二節 研究方法
第三節 資料來源
第四節 章節配置
第四章 台灣社會福利政策發展
第一節 中國大陸時期的福利政策理念
第二節 遷台之後的福利政策
第三節 國民黨福利政策的本質
第五章 勞工、農民、軍公教福利政策與方案演變之分析
第一節 勞工、農民、軍公教福利政策之演變
第二節 勞工、農民、軍公教福利項目的比較
第三節 一九九0年代福利政策與方案分析
第六章 勞工、農民、軍公教福利預算支出之分析
第一節 我國社會福利範圍及支出之分類
第二節 我國社會福利支出項目及內容
第三節 我國社會福利預算支出之分析
第七章 結論
第一節 研究發現
第二節 研究說明與限制
一、中文部份
中央信託局編印
1990 《中央信託局年報(中華民國七十九會計年度)》。
中央信託局編印
1998 《中央信託局年報(中華民國八十七會計年度)》。
中央信託局編印
1998 《公務人員保險統計》。
中央健康保險局編印
1995 《全民健康保險手冊》。
中國勞工運動史續編編纂委員會
1984 《中國勞工運動史》。台北:文化大學勞工研究所理事會。
內政部印製
1995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新制》。
公教人員住宅及福利委員會編印
1998 《八十八年度中央公教人員住宅貸款手冊》。
王方
1997 「福利侍從主義」的改變?自由時報,十一月二日二十三版。
1998 <東亞發展與社會福利:國家、發展策略、意識型態>。發表於《東亞社會福利制度前瞻:健康照顧、年金制度與就業保障國際學術研討會》。內政部社會司等主辦,四月十日至十二日,南投:暨南國際大學。
1999a <父權國家與虛假意識:性別與福利政策的重新思考>。發表於《女性主義與台灣社會的關係:社會學的觀點學術研討會》。女學會與台灣社會學社主辦,三月十九日至二十日,台北:中央研究院。
1999b <民意與福利國:家庭及社會政策的檢驗>。發表於《家庭、社會政策及其財務策略國際學術研討會》。中華民國社會福利學會等主辦,四月十六日至十七日,台北:中央研究院。
1999c 《政治精英與民眾對社會福利的態度》。國科會專題研究計劃成果報告(編號:88-2412-H-034-001)。
王正勤
1994 《台灣地區威權體制下的福利政策》。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娟娟
1996 《第七屆台北市議會三黨互動關係之研究-以八十五年度總預算審議過程為例》。政大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王振寰
1989 <台灣的政治轉型與反對運動>。《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第一期,春季號,頁71-116。
1993 《資本、勞工與國家機器-台灣的政治與社會轉型》。台灣社會研究叢刊-04。
丘昌泰
1985 <我國社會福利預算合法化過程之研究-漸進主義的觀點>。《社區發展》,第三十一期,頁54-64。
台閩地區勞工保險局
1990 《勞工保險法規歷次修正條文彙編》。
民主進步黨立法院黨團國家預算中心
1996 《八十六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評估報告》。
朱雲漢
1992 <「寡佔經濟與威權政治體制」>。收錄於蕭新煌等合著,《解剖台灣經濟(初原書名:壟斷與剝削)》。前衛。
行政院主計處
   1998 《中華民國社會指標統計民國八十六年》。 
行政院研考會
1989 《我國社會福利定義與範圍之研究》。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行政院勞委會
1993 《未適用勞基法行業之勞動條件調查報告》。台北:行政院勞委會。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
   1983 <我國現行社會福利制度與福利支出之研究>。《自由中國之工業》,六十卷第五期與第六期,頁1-61與7-21。
1986 《我國社會福利制度整體規劃》。
1990 《全民健康保險制度規劃報告》。全民健康保險研究計畫專案小組。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人力規劃處編印
1997 《中華民國八十四年台閩地區社會福利政策指標》。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編
1997 《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八十六年年報》。
行政院編
1989 《七十八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至《八十八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
吳介民
1990 《政體轉型期的社會抗議》。台灣大學政治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明儒
1989 《台灣勞工福利發展之福利理論分析-兼論勞工福利在社會變遷中之角色與功能》。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吳凱勳
1993 《我國社會保險體制現況分析及整合問題》。台北:行政院研考會。
李允傑
1992 《台灣工會政策的政治經濟分析》。台北:巨流。
李明璁
1996 《國家機器、政治轉型與社會福利-以「老人年金」議題之發展(1992-1995)為例》。清華大學社會人類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運生
1996 《政府預算與民主政治---以我國社會福利預算為分析對象》。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小嫻
1994 <「全民健保與社會福利預算之解析」>。八十四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評估研討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林本炫
1993 <「社會福利政策與預算的解析」>。八十三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評估研討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林佳龍
1989a <威權侍從政體下的台灣反對運動----民進黨社會基礎的政治解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二卷第一期,春季號,頁117-143。
1989b <誰支持國民黨?誰支持民進黨?--台灣階級選民的政黨支持>。《中國論壇》,第333期(28卷第9期),頁10-14。
林萬億
1991 <社會安全與福利>。全國民間經濟會議實錄論文,民進黨中央黨部出版。
1992a <「社會安全預算與社會政策」>。八十二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評估研討會論文集(下),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1992b <國家與社會政策:台灣與瑞典的比較>。台灣民主化過程中的國家與社會學術研討會。
1994 《福利國家-歷史比較的分析》。巨流。
邱月雲
1994 《福利理論中社會控制理論的探討-兼論社會控制理論對台灣勞工福利政策制訂的詮釋力》。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德旋
   1992 <我國社會福利政策之方向>。《社區發展季刊》,第五十八期,頁7-11。
柯木興
1995 《社會保險》。中國社會保險學會。
姚惠美
1995 《工作倫理與社會正義的取捨:論我國的所得維持政策》。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段重祺
1988 <官僚政治下的公共政策-我國公保制度之個案分析>。《公共政策學報》,10,頁1-33。
胡佛和游盈隆
1983 <選民的黨派選擇:態度取向及個人背景的分析>。《政治學報》,第二十一期,頁31-53。
孫健忠
1997a <淺談國民年金保險制度規劃與公務人員保險制度的調整>。《公務人員月刊》,第十八期,頁27-30。
1997b <社會救助工作發展的檢討與建議>。《主計月報》,第八十四卷第六期,頁26-34。
徐正光
1987 <統合政策下的台灣勞工>。第一屆勞資關係研討會論文。
1990 <「從異化到自主:台灣勞工運動的基本性格和趨勢」>。收錄於徐正光、宋文里合編,《台灣新興社會運動》。巨流。
徐廣正
1997 <國民年金制度規劃與公務人員保險>。《公務人員月刊》,第十八期,頁31-37。
國民年金制度規劃指導小組
   1999 《國民年金制度規劃報告簡報》。
黃文鴻等
   1995  《全民健保-制度、法規、衝擊》。景泰。
張菁芬
1992 《海峽兩岸社會保險制度之比較研究》。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許錦汶
1993 《台灣海峽兩岸老人福利之比較研究》。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正芬
1997 《政黨競爭與台灣的社會福利政策:以民進黨執政的台北市為例》。中正大學社會福利研究所碩士論文。
陳明通
1995 《派系政治與台灣政治變遷》。月旦。
陳明通、朱雲漢
1992 <區域性聯合獨佔經濟、地方派系與省議員選舉:一項省議員候選人背景資料的分析>。《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刊:人文及社會科學》,第二卷第一期,頁77-97。
陳武雄
1997 <內政部辦理國民年金制度規劃工作的現況與展望>。《社會福利》,第一百三十二期,頁11-15。
陳國鈞
1984 <論我國勞動基準法的立法及實施>。《勞工研究季刊》,頁23-35。
陳登源
   1997  <公務人員退休撫卹基金之組織與運用概況>。《公務人員退撫基金季刊》,第六期。
傅立葉
1993 <台灣社會保險制度的社會控制本質>。《台灣社會研究季刊》,第十五期,頁39-64。
1994 <台灣社會福利體系的階層化效果初探>,收錄於伊慶春(編),《台灣民眾的社會意向:社會科學的分析》。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1995a <「我國政府支出的政治經濟分析」>。收錄於林萬億等,《台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五南。
1995b <「檢視八十五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專輯三---八十五年度社會福利預算評析>。《國家政策雙週刊》,第113期,頁7-8。
勞工保險局編印
1997 《中華民國八十五年勞工保險統計年報》。
覃怡輝
1993 我國退休政策的研究-公保人員部份的探討。
楊孝
1993 《福利社會學》。黎明文化。
1995 <社會福利政策的整合規劃>。《政策月刊》,第五期,頁4-5。
1996  <國民黨現階段全盤性社會福利政策>。《社會建設》,第九十三期,頁4-10。
楊志良
1996 《健康保險》增訂版。巨流。
楊志恆
1992 <「八十二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綜合評論」>。八十二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評估研討會論文集(下),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董娟娟
1991 <「社會福利支出與國民福祉之分析」>。八十一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案評估研討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詹火生
1983 《民生主義的社會安全理論與實施》。台北:中央文物供應社。
1989 <讓社會福利預算還原社會福利的真正意義>。《國家政策研究季刊》,第二期,頁100-111。
1994 <當前各種年金制度之社會觀>。發表於「年金制度研討會」中,台北:財團法人中華經濟研究院與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主辦。
詹火生與羅紀瓊
1989 《現階段我國社會福利經費支出水準、經費結構與財源籌措之研究》。賦改會專題報告13,台北:財政部賦改會。
劉見祥
1988 《勞工保險制度與實務》。台北:中國社會保險學會。
劉明煌
1996 《中央與地方政治權力關係之轉變-國民黨威權政體的鞏固與轉型》。政治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劉慧敏
1997 《全民健康保險的實施對勞工權益影響之研究》。政治大學勞工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宏昭
   1990  《社會福利政策-福利與經濟的整合》。桂冠。
蔡宏進
1996 <戰後台灣農民福利政策與措施的演變>《社會建設季刊》,第九十五期,頁24-29。
蔡佩珍
1996 《福利國家?社會保險國家?論國家角色與台灣社會福利發展:1950-1995》。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蔡漢賢、林萬億
1984 《中外福利行政比較研究》。台北: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
鄭文輝
1989 <社會福利、福利社會?---社會福利支出之界定與分析>。《國家政策季刊》,第二期,頁112-117。
1990a 《我國社會福利支出之研究》。行政院研考會。
1990b <「八十年度中央政府社會福利預算之檢討」>。八十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評估討論會,國家政策研究中心。
1994 <社會保險世代間重分配效果之檢討>。發表於「人口變遷、國民健康與社會安全」國際學術研討會中,台北:中研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鄭月遂
   1998  <我對國民年金制度規劃的淺見>。《中國勞工》,第九八三期,頁6-9。
鄭志鵬
1997 《農民健康保險政策的歷史分析:世界體系、國家機關與民間社會(1949-1989)》。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鄭鳳珠
1993 《我國老年退休所得維持體系之階層化分析》。政治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盧政春
1995 <利益團體與社會福利資源分配-透視我國軍公教福利>。收錄於林萬億等,《台灣的社會福利:民間觀點》。五南。
1998 <論勞基法勞工退休金制度之改革>。《東吳社會學報》,第七期,頁312-358。
1999 <社會權保障與原住民就業輔助>。《東吳社會學報》,第八期,頁195-221。
蕭新煌
1983 <三十年來台灣農業政策的演變>。《思與言》,第20卷第6期,頁527-56。
謝青雲
1990 《台灣地區1980年後社會變遷與社會福利發展關係之探討》。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佩珍
1995 《台灣老年年金制度政策形成過程研究-政府作為之初探》。台灣大學社會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鍾華菁
1996 《我國社會福利政策的國家角色研究-兼論全民健康保險法的規劃》。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蘇進強
1993 <我國退輔政策與退輔會功能之檢討>。八十三年度中央政府總預算評估研討會論文。
二、英文部份
Chan, Gordon Hon-Sheng
1979 "The Relationship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 to Economic Development with Special Reference to Hong Kong, Singapore and Taiwa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Journal of Sociology 13: 139-50.
Chesneaux, Jean
1968 The Chinese Labor Movement. Translated from the French by H.M. Wright, Stanford, C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Chu,Yun-han
1991 Crafting Democracy in Taiwan. Taipei: Taiwan Institute For National Policy Research Press.
Esping -Andersen,Gosta
1990 The Three Worlds of Welfare Capitalism. Princeton,NJ :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Fu,Li-Yeh
1990 A Comparative Analysis of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Security Systems in Taiwan and Five Industrial Democracies.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at Berkeley.
Gold,Thomas
1988 "Colonial Origins of Taiwanese Capitalism." in Edwin A.Winckler & Susan Greenhalgh (eds.) Contending Approaches to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Taiwan. New York:M.E.Sharpte.Inc.
Kocka,J.
1981 "Class Formation, Interest Articulation , and Public Policy: the Origins of the German White-collar Class in the Late Nineteenth and Early Twentiety Centuries." In S.Berger(ed.),Organizing Interests in Western Europe: Pluralism, Corporatism and the Transformation of Politics.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Lin, Wan-I
1990 Social Welfare Development in Taiwan: An Integrated Theoretical Explanation. unpublished Ph. 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Berkely.
Mesa-lago,Carmelo
1987 Social Security in Latin America: Pressure Groups, Stratification, and Inequality. Pittsburgh : University of Pittsburgh Press.
O*Connor,James
1973 The Fiscal Crisis of the State. New York: St. Martins Press.
Smith,A.
1961 The Wealth of Nations (1776). Ed. E. Cannan. London: Methuen.
Steinmetz,George
1993 Regulating the Social.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Stepan, Alfred
1978 The State and Society: Peru in Comparative Perspective.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Tsai, Wen-hui & Chang Ly-yun
1985 "Politics,Ideology and Social Welfare Programs: A Critical Evaluation of Social Welfare Legislation in Taiwan."in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 of Sociology, NO.17: pp133-162.
Wang, Fang
1994 "The Political Economy of Authoritarian Clientelism in Taiwan." Democracy , Clientelism, and Civil Society. Edited by Luis Roniger & Ayse G*nes-Ayata. Lynne Rinner Publishers.
1997 Support for a New Welfare State in Taiwan : Social Change , Political Dynamics and Public Opinions. Ph.D. Dissertation. University of Chicago.
Wu, Nai-Teh
1987 The Politics of a Regime Patronage System : Mobilization and Control within an Authoritarian Regime. PH. D. Dissertation,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al Science, University of Chicago.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9、 羅昌發,論仲裁當事人與仲裁人之法律關係,商務仲裁,第二十六期,民國七十九年九月。
2. 14、 陳煥文,由國際商務仲裁沿革論我仲裁法制之革新,法學叢刊,第一五0期,民國八十二年四月。
3. 13、 林俊益,涉外仲裁契約應可妨訴抗辯,最高法院明智之肯定決議,商務仲裁,第三十一期,民國八十一年七月三十日。
4. 11、 陳煥文,我國商務仲裁之沿革與實務變遷,法令月刊,第四十四卷十一期,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
5. 2、 李念祖,仲裁在兩岸經貿投資活動的功能,商務仲裁,第三十八期,民國八十四年二月。
6. 53、 藍瀛芳,仲裁判斷的有效性與其效力,輔仁法學,第十四期。
7. 51、 周詠棠,商務仲裁制度與功能之探討,中信通訊,第一九五期。
8. 1、 姜志俊,澳門消費爭議仲裁制度簡介,商務仲裁五十期,一九九八年六月。
9. 45、 陳煥文,海峽兩岸仲裁制度之比較與發展趨向,軍法專刊,第三十八卷二期。
10. 40、 王泰銓,大陸「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實施條例」草案評析(下),兩岸經貿通訊,第八十六期,一九九九年二月十日。
11. 39、 王泰銓,大陸「台灣同胞投資保護法實施條例」草案評析(上),兩岸經貿通訊,第八十五期,一九九九年一月十日。
12. 35、 陳煥文,我國商務仲裁之沿革與實務變遷,法令月刊,第四十四卷第一期,民國八十二年十一月。
13. 34、 黃雁明,商事仲裁管轄權及主體認定一例---兼談受理前的審查,商務仲裁,第四十一期,民國八十五年三月。
14. 32、 陳煥文,新加坡仲裁法與我國仲裁法制之比較,商務仲裁,第四十四期,民國八十五年十二月三十日。
15. 29、 陳煥文,論仲裁管轄權,商務仲裁,第五十期,民國八十七年六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