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34)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21 03: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秀蓮
研究生(外文):Hsiu-Lien Yang
論文名稱:國小以讀書會推動生命教育之行動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n action research of life education –Study group
指導教授:吳麗君吳麗君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Li-Juing W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課程與教學研究所
學門:教育學門
學類:綜合教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88
中文關鍵詞:生命教育讀書會行動研究
外文關鍵詞:life educationstudy groupaction research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9
  • 點閱點閱:830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4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0
本研究之目的旨在以行動研究呈現秀秀國小(匿名)以不同班級小朋友組成之讀書會進行生命教育的教學實踐歷程,以及探究以讀書會進行生命教育之教學對學生產生的影響,並探討以讀書會進行生命教育所面臨的問題及解決之道。
本研究採行動研究為方法,於九十八學年度上學期(九十八年九月至九十九年一月),針對來自中年級各班的八位小朋友,利用週五下午空堂時間,實施為期十九週的生命教育探討課程。
本研究以「人與自己」、「人與他人」、「人與社會」、「人與環境」四個向度為主,各運用「繪本」、「時事」和「影片」三種方式循環進行,外加走入生活的社區資源的參訪活動。資料的來源包括:教學攝影、訪談錄音、反思札記、觀察記錄、活動學習單、親師生聯絡簿等。
研究的結果發現:
一、應用繪本、剪報及影片為教學媒介,以讀書會的方式進行課程,有助於推動生命教育。
二、運用社區資源,引領學生走入生活學習,有良好的效果。
三、教師透過不斷循環的行動與反思,有助於教師在生命教育中的領悟與成長。
四、經由生命教育的探討,有助於學生發現自我、珍惜生命及人際互動。
五、生命教育的課程深受親師生肯定。
六、生命教育無法強求,符合需求的協助才有效,生命交互作用後,才會愈加精彩。
The goal of this research is to demonstrate the teaching process of Hsiu-hsiu (Anonymity)Elementary School life education course.An action research using the study group approach is conducted in this life education course. Students from different classes formed study groups and participate in the study groups.This research is to study the impact of the life education toward students. Problems caused by study groups and solutions to them are also issues in this research.

The methodology of the research is action research, the period of the research is the 1st semester of 2009 academic year (September 2009 to January 2010),the participants of the research were eight students from middle grades. We used the afternoons of each Fridays to conduct Life Education course which continued for 19 weeks.

The research consists four topics: “Me and myself ”, “Me and others ”, “Me and my society ”, “Me and my environment ”,utilizing media as picture books, paper clips of news report, and films, plus field trips visiting related locations in the community to present these topics. The data analysed in this study include video taping of teaching sessions, recording of interviews, notes of reflection, records of observation, worksheets of various activities and contact books between teachers and parents.

The results of the research are the following:
1. Usage of media such as picture books, paper clips of news report in study groups promoted students’ learning of Life Education.
2. Utilizing resources in the community leads students to learn through daily life, which created positive learning effects.
3. Through constant actions and reflections, teachers involved in this study grew deeper understanding in Life Education.
4. Discussions in sessions of Life Education helped students discover their true selves, cherish lives and form positiv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s.
5. The course of Life Education was positively received both by teachers and students.
6. You can’t force a student to accept the concepts presented in the course of Life Education, but when you find the ways to meet their needs, and interact with them, Life Education becomes incredible excellent life experience!
摘要----------------------------------------------------------------ⅰ
英文摘要-------------------------------------------------------------ⅲ
目錄----------------------------------------------------------------ⅴ
表目錄---------------------------------------------------------------ⅶ
圖目錄---------------------------------------------------------------ⅸ
第一章、緒論----------------------------------------------------------1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5
第三節 名詞釋義-----------------------------------------------------6
第四節 研究限制-----------------------------------------------------8
第二章、文獻探討------------------------------------------------------9
第一節 生命教育課程之探討----------------------------------------------9
第二節 讀書會的定義、功能與經營步驟-------------------------------------19
第三節 行動研究理論之探究--------------------------------------------26
第四節 生命教育、讀書會與行動研究之相關探討------------------------------31
第三章、研究方法與實施歷程---------------------------------------------37
第一節 選擇研究方法:行動研究----------------------------------------37
第二節 研究萌芽與準備階段--------------------------------------------40
第三節 研究歷程------------------------------------------------------55
第四節 資料處理----------------------------------------------------68
第四章、以讀書會推動生命教育之探討--------------------------------------71
第一節 讀書會實踐階段之第一循環----------------------------------------71
第二節 讀書會實踐階段之第二循環--------------------------------------96
第三節 綜合整理與討論------------------------------------------------119
第五章、結論與建議---------------------------------------------------133
第一節 結論---------------------------------------------------------133
第二節 研究者的省思與領悟---------------------------------------------141
第三節 建議---------------------------------------------------------144
參考文獻------------------------------------------------------------147
附錄一:第一循環之繪本、剪報、影片之選擇緣由及背景、內容------------------155
附錄二:第一循環之校外參訪單位選擇緣由及背景資料-------------------------167
附錄三:第二循環之繪本、剪報、影片之選擇緣由及背景、內容------------------168
附錄四:第二循環之校外參訪單位選擇緣由及背景資料-------------------------180
附錄五:給油油的信---------------------------------------------------181
附錄六:計畫與進入讀書會同意書----------------------------------------182
附錄七:學生家長同意刊登學生照片同意書---------------------------------185
跋-----------------------------------------------------------------186
于立平(2010)。水,到哪裡去了,公視之友,141,52-53。
毛淑芳(2003)。宜蘭國小實施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國立花蓮師範學院社會科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王金國(2001)。「教師即課程設計者」隱喻及其涵義,教育研究,9,219-228。
王美珍(2009)。閱讀能力發展。2010年1月23日,取自http://www.hceb.edu.tw/epaper/200804/heart_3502.htm
王建軍、黃顯華(n.d.)。校本課程發展與教育行動研究。2008年9月26日,取自http://www.trd.org.tw/Cpast/9001/900111.doc
王慧君、吳澄波等編著(1996)。團體領導者訓練實務。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方隆彰(2003)。讀書會結知己。臺北市:爾雅。
江瑞琪(2005)。生命教育融入國小三年級自然科教學模組之行動研究。國立 花蓮師範學院國小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市。
江連居(2002)。尚方寶劍何處尋。載於樂趣讀書會DIY(序)。臺北縣:手藝家。
邱天助(1998)。讀書會備忘錄:新學習運動。臺北市:洪建全基金會。
邱天助(1997)。讀書會專業手冊。臺北市:張老師文化。
邱玉枝、林國卿等(2004)。「認識校園植物」資訊融入教學之行動研究。2009年4月29日,取自http://163.23.66.66/seed/09/2-2.html
何福田(2002)。推動生命教育的必要與認識。載於何福田(主編)、吳榮鎮、鄭石岩、孫效智、陳浙雲、丘愛鈴、吳庶深、黃麗花、紀潔芳、劉可德、張淑美等著,生命教育(頁1-8)。臺北:心理。
吳永裕(2001)。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基礎概念。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頁29-38)。臺北:心理。
吳芝儀(2002)。校閱者序。載於Jean McNiff,Pamela Lomax,Jack Whitehead著,You and Your Action Research Project(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吳美枝、何禮恩譯。臺北市:濤石文化。
吳事穎(2004)。陪小四生閱讀生命:由兒童讀物引導進入生命教育主題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臺灣語言與語文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市。
吳清基(2000)。前瞻生命教育意義與發展。生命教育與教育革新學術研討會,大會專題演講,輔仁大學。
吳庶深、黃麗花(2003)。生命教育概論-實用的教學方案。臺北市:學富。
吳靖國(2006)。生命教育-視域交融的自覺與實踐。臺北市:五南。
吳奕璇(2003)。淺談行動研究。教育趨勢導報,第四期,頁11-17。
吳榮鎮(2002)。生命教育推動的現況與展望。載於何福田(主編)、吳榮鎮、鄭石岩、孫效智、陳浙雲、丘愛鈴、吳庶深、黃麗花、紀潔芳、劉可德、張淑美等著,生命教育(頁9-21)。臺北:心理。
吳芬玲(2004)。運用圖畫書實施全語文教學之研究--以<小榕樹兒童讀書會>為例。臺中師範學院語文教育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李月娥(2002)。慈濟教師應用靜思語教學實施生命教育之質性研究:以臺北市一所國民小學為例。臺北市立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李錫津(2001)。臺北市國民小學生命教育劇場-教育局長序。臺北市: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李華玲(2004)。楊梅國小五年一班閱讀教學之研究--以生命教育為主題。國立新竹教育大學進修部語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
李麗珠(2003)。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以臺中市一所國小為例。國立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市。
李雋青(不詳)。百度百科。99年6月11日取自http://baike.baidu.com/view/3065376.htm
沈惠芳(2006)。讀書會難不倒你(初版三刷)。臺北:天衛文化。
呂淑玲(2006)。學習單在生命教育上的應用。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周美玲、楊文賈(1990)。團體諮商。載於吳武典等著,輔導原理(頁217-249)。臺北:心理諮商。
周育如(2009)。良好生命教育:做孩子的榜樣。2010年1月23日,取自http://life.edu.tw/homepage/091/life.edu2/subpage_discuss/t-4-393.php?board_name=%A8%7D%A6n%A5%CD%A9R%B1%D0%A8%7C:%B0%B5%AB%C4%A4l%AA%BA%BA%5D%BC%CB&board_no=B000000278&seri_no=1&pageth=1
林佩璇(2004)學校課程實踐與行動研究。臺北市:高等教育。
林佩璇(2002a)。行動研究在課程發展中的理念與實踐。課程與教學季刊,5,81-96。
林佩璇(2002b)。行動研究的知識宣稱—教師實踐知識。國立臺北師範學院學報,15,189-211。
林美琴(2000)。新閱讀文化——從兒童讀書會的閱讀功能談起。社教資料雜誌,267,1-2。
林美琴(1999)。兒童讀書會DIY。臺北市:天衛文化。
林美琴(1998)。讀冊做伙行——讀書會完全手冊。臺北市:洪建全基金會。
林振春(2004)。讀書會團體的經營與運作。載於國立台中圖書館編印,讀書會經營運作(頁2-20)。臺中:國立台中圖書館。
林基興(2005)。閱讀力-收集、解讀、思考、判斷能力的源頭。臺北:如何。
林秀桃(2006)。教室電影院之生命故事影展---以小三國語文領域教學行動研究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林家蕙(2006)。社區圖書館進行兒童生命教育讀書會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幼兒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宗教博物館(無日期)。本館簡介。2010年2月9日,取自http://www.mwr.org.tw/library/ch.htm
紀孟春(2002)。國民小學低年級學生生死教育課程與教學之探討。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紀潔芳(2006)。童繪本在生死教育教學中之運用。載於何福田(主編)、吳榮鎮、鄭石岩、孫效智、陳浙雲、丘愛鈴、吳庶深、黃麗花、紀潔芳、劉可德、張淑美等著,生命教育(頁171-200)。臺北:心理。
紀潔芳、鄭璿宜(2006/2009)。生死教育教學-方法‧資源運用‧教學活動。臺北:華騰。
洪昭岑(2006)。多元智能融入國小低年級生命教育課程之行動研究:以應用繪本為例。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洪蘭(2009)。給年輕人生命的理想。天下雜誌2009年教育特刊---生命教育。435,24-25。
姜鵬珠(2003)。何妨吟嘯且徐行-生命教育融入綜合學習領域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夏林清(1999)。制度變革中教育實踐的空間:一個行動研究的實例與概念。應用心理研究。1,33-68。
徐美鈴(2001)。生命的體會與反省。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頁39-50)。臺北:心理。
徐敏雄(2007)。臺灣生命教育的發展歷程:Mannheim知識社會學的分析。臺北市:師大書苑。
徐贊石(2007)。小河生病了。臺北縣:閣林。
孫效智(2002)。生命教育之困境與推動策略。載於何福田(主編)、吳榮鎮、鄭石岩、孫效智、陳浙雲、丘愛鈴、吳庶深、黃麗花、紀潔芳、劉可德、張淑美等著,生命教育(頁51-75)。臺北:心理。
孫效智(2000)。生命教育的內涵與實施。2008年6月7日,取自http://210.60.194.100/net_university/paper/net_uni_paper_A1.htm
高宗賢(2003)。生命教育融入國小自然與生活科技學習領域之教學成效研究:以四年級「拜訪自然」單元為例。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市。
翁淑容(2006)。生命教育課程融入英語繪本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自我概念、 生命價值觀與生活態度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馬英九(2004)。黃金非寶,書為寶。載於打造孩子閱讀的桃花源-親子共讀指導手冊(市長序)。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陳艾妮(1995)。天天生日快樂。臺北:愛誠館。
陳志勇(2005)。一個國中校長推展生命教育的行動研究。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生命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宜蘭縣。
陳芳玲(2000)。生命教育課程之探討。輔導通訊,55,29-34。
陳信宏(2008,3月28日)。母子校園起口角師大附中生負氣跳樓暫無生命危險。Now News 今日新聞。2008年4月7日,取自http://www.nownews.com/
陳春美(2004)。生命教育課程融入社會學習領域教學對國小高年級學童學習知覺表現、自我概念與人際關係影響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陳英豪(2002)。安頓人心的工作。生命教育全球資訊網。2008年6月26日,取自http://210.60.194.100/life2000/bk1.asp
陳浙雲(2006)。學習,從生命開始:九年一貫課程生命教育的規畫與實施。載於何福田(主編)、吳榮鎮、鄭石岩、孫效智、陳浙雲、丘愛鈴、吳庶深、黃麗花、紀潔芳、劉可德、張淑美等著,生命教育(頁77-96)。臺北:心理。
陳國雄(2003)。國小生命教育課程實施現況與困境之探討—國小教師觀點。南華大學生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縣。
陳惠邦(1998/2003)。教育行動研究。臺北:師大書苑。
陳綠萍(2003)。教出生命的光彩。載於臺北市國小生命教育單元活動設計(二)(序頁)。臺北: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陳錫琦(2007)。生命教育探索---生命覺醒取向。臺北:心理。
陳俐伶(2006)。國小五年級生命教育「繪本教學」歷程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市。
教育部(2001)。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暫行綱要。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3)。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2008)。97年國民中小學課程綱要。97年9月28日,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張振成(2001)。生命教育的本質與實施。教育資料與研究,39,49-52。
張振成(n.d.)。發展讀書會-建立書香世界。2008年5月23日,取自http://public1.ntl.gov.tw/publish/soedu/251/text_03.html
創世基金會。2010年2月15日,取自http://www.genesis.org.tw/about.php
游淑靜(2002)。讀書會召集人領導功能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社會科學學院行政管理碩士學程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曾文龍(1998)。讀書會創造命運。臺北:金大鼎文化。
曾志朗(2005)。值得鼓勵的事。載於林基興著,閱讀力-收集、解讀、思考、判斷能力的源頭(頁7-8)。臺北:如何。
曾志朗(1999)。生命教育—教改不能遺漏的一環。載於李遠哲、葉樹姍、黃晴雯、曾昭旭、吳京、王邦雄、傅佩榮、孫效智、王建煊、李錫津等著,享受生命-生命的教育(頁1-7)。臺北:聯經。
曾薇庭(2006)。國小高年級實施班級讀書會之行動研究。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
黃建信(2005)。生命教育與團體輔導。萬大國小輔導E網情深(第4期)。2008年4月7日,取自http://mail.wtps.tp.edu.tw/~sunshine/89/90/110/122.htm
黃義良(2000)。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載於林思伶(主編),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頁255-271)。臺北市:寰宇。
黃德祥(無日期)。生命教育的意義與目的。2008年3月29日,取自http://163.23.90.1/web/96friendly/96F4/405.doc
黃詩萍(2006)。班級讀書會實踐之行動研究—以友誼故事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黃雅文(2009)。生命教育教材發展與教學研究-ACT-SLIM、六頂思考帽與品德教育融入論。2009生命教育論壇論文集,頁43-60。
葉連祺(2004)。中小學教師行動研究策略之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35,頁10-15。
葛琦霞(無日期)。讓閱讀教育動起來:從提昇閱讀教學的品質談起。2008年8月23日,取自http://www.tpml.edu.tw/TaipeiPublicLibrary/download/eresource/tplpub_periodical/articles/2101/210102.pdf
詹佩華(2007)。由繪本實施生命教育教學之研究--以國小低年級為例。臺北市立教育大學中國語文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未出版,臺北市。
臺北市教育發展綱領(2000)。
教育部國教司國民中小學九年一貫課程綱要綜合活動學習領域(2008)。2009年7月4日,取自http://www.edu.tw/EJE/content.aspx?site_content_sn=15326
劉松霖(2008,4月5日)。玩跳頂樓試膽摔雨棚救小命。TVBS。2008年4月7日,取自http://www.twbbs.net.tw/2484886.html
劉明琇(2007)。國小六年級級任教師進行班級讀書會之課程發展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蔡明昌(2006)。中部國小生命教育實施影響因素模式建構之研究。教育政策論壇,第九卷第三期,頁177-208。
蔡清田(2004)。課程統整與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蔡清田(2000)。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鄧運林(2001)。認識生命教育。載於何福田(主編),生命教育論叢(頁21-24)。臺北:心理。
鄭石岩(2002)。生命教育的內涵與教學。載於何福田(主編)、吳榮鎮、鄭石岩、孫效智、陳浙雲、丘愛鈴、吳庶深、黃麗花、紀潔芳、劉可德、張淑美等著,生命教育(頁23-49)。臺北:心理。
簡靜惠(2003)。讀書會的功能。2008年7月19日,取自http://www.how.org.tw/readclub/clubmanage_list.asp?ContentTypeID=53
簡靜惠(1998)。讀冊做伙行推薦序。載於林美琴著,讀冊做伙行-讀書會完全手冊(頁1-2)。臺北:洪建全基金會。
簡靜惠(n.d.)。經營/帶領人間佛教讀書會~ 讀書會的功能。2008年6月4日,取自http://sql.fgs.org.tw/bookclub/people-3.files/people-3-23.htm
簡靜惠(n.d.)。人間佛教讀書會相關報導~台灣讀書會的發展。2008年6月4日,取自http://sql.fgs.org.tw/bookclub/people-4.files/people-4-1.htm
無名氏(n.d.)。如何表達、分享、交流與討論。2008年8月23日,取自http://xs3.tcsh.tcc.edu.tw/~fish/95_202/things/200607/12-13.doc
Aidan Chambers(1993)。Tell Me:Children,Reading & Talk by Aidan Chambers(說來聽聽 ── 兒童、閱讀與討論)。蔡宜容譯(2001/2006)。臺北市:天衛文化。
Englebert, E.(2008)。TˊES PLUS MA COPINE!(不跟你好了!)。陳妍如譯(2009)。臺北:天下。
Emiko, I.(2004)。うちに あかちゃんが うまれるの(我家寶貝要出生)。林禮寧譯(2006)。臺北:奧林。
Weitzman, J. P.(1998/2003)。YOU CAN’T TAKE A BALLOON INTO THE METROPOLITAN MUSEUEN(你不能帶氣球進大都會博物館)。臺北:臺灣麥克。
McNiff, J. &Lomax, P.& Whitehead, J.(1996)。You and Your Action Research Project(行動研究:生活實踐家的研究錦囊)。吳美枝、何禮恩譯(2001)。臺北市:揚智文化。
Kristiansson, L.(1973)。DET VARINTE MITT FEL(不是我的錯)。周逸芬譯(2000/2009)。新竹:和英。
Lionni, L.(1992)。Tico and the Golden Wings(帝哥的金翅膀)。劉清彥譯(2009)。臺北:道聲。
Miles, M. B. & Huberman, A. M.(1994)。Qualitative Data Analysis:An Expanded Sourcebook(2nd ed.)(質性研究資料分析)。張芬芬譯(2005/2006)。臺北:雙葉。
Rathmann, P.(1995)。OFFICER BUCKLE AND GLORIA(巴警官與狗利亞)。任芸婷譯(1998/2007)。臺北:格林。
Walker-Guye, N. E.(2003)。FRÖHLICHE WEIHNACHTEN, MATTI MAUS!(你是媽媽的驕傲)。賴雅靜譯(2006)。臺北縣:華一。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