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2 02: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林俊成
研究生(外文):Jung - Cheng Lin
論文名稱:精密機械業的設計部門與行銷部門互動之質性研究-以中部S公司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Qualitative Research on the Interaction of Design Department and Marketing Department in Precision Machinery – A Case Study of H Company in Center Part of Taiwan
指導教授:戴劍鋒戴劍鋒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Chien - Feng Tai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嶺東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國際企業研究所
學門:商業及管理學門
學類:企業管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8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89
中文關鍵詞:質性研究溝通模式客製化
外文關鍵詞:Qualitative ResearchCommunication modeCustomiza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6
  • 點閱點閱:81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35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選擇中台灣具規模的精密機械廠商為研究對象,探討企業行銷部門與設計部門之間的互動相關行為,以產品發展的觀點去探究設計部門與行銷部門的相關發展特性。本研究採質性研究法,以個案研究的方式針對公司的設計部門與行銷部門進行資料的收集,邀請精密機械產業個案公司內高階主管接受訪談,以此來探討處於新經濟時代環境中的精密機械業者,對國際化之下激烈環境變化裡,行銷部門與研發設計部門之互動關係。分析公司在營運過程裡行銷部門與研發設計部門何者優先發展,以瞭解部門之間互動之溝通模式,並輔以相關次級資料來分析。
提出下列結論以供參考:
1、符合產品客製化需求之溝通模式,包含有公司內部的正式溝通模式,以及非正式溝通模式。適當的非正式溝通模式,將有助於管理者掌握平時可能產生的問題,能以最少的時間解決問題。
2、產品設計過程設計人員與行銷人員互動溝通處理方式,包含加強人員的工作教育訓練、增加設計人員對於人的溝通能力、建立行銷人員對於產品了解的專業能力。有助於產品設計品質的提升,增加公司的競爭能力。
3、互動過程問題溝通解決方式都是透過公司內部主管之間的溝通,遇到有問題意見的爭執時,才交由總經理來裁定,是一種直接式的內部管理方式。這種方式的好處是可以由公司高層直接做裁示,有利於效率的進展。
In this study, the most representative precision machinery manufacturers in the middle of Taiwan is selected and to explain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the relevant actors of the marketing department and design department. In addition to explore the design and marketing department of the relevant development properties from the development point of view. By using case study approach for data collection from the design and marketing department and interviews the president of the company in order to explore the interaction between R & D and analyze the data.
Propose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s reference:
1. Comply with product customization needs of the communication mode, includes a formal mode of communication within the company, as well as informal communication. Appropriate informal mode of communication, will help those who master the usual management problems that might arise with a minimum of time to solve the problem.
2. The product design process, designers and marketing personnel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approaches, including strengthening the staff training, increase the designer's communication skills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marketing personnel to understand the professional capacity of the product. Help to improve the quality of product design and increase the competitiveness of the company.
3. Interactive communication solutions are process issues within the company in charge through the communication between the problems encountered by the views of the dispute, only by the general manager to decide, is a direct type of internal management. The benefits of this approach can be done directly instructed by the company executives, is conducive to efficient progress.
目 錄
目錄 i
表目錄 ii
圖目錄 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前言……………………………………...………………………………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流程…………………….………………………………3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5
第二章 文獻探討………………………………………………………………..………6
第一節 精密機械業的發展與現況………………………………….………….6
第二節 產品設計與開發過程探討…………………………………………..…16
第三節 研發設計與行銷相關活動探討…………………………………………21
第四節 研發設計溝通模式理論之探討……………………………….……….25
第五節 小結……………………………………………………………….....…….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32
第一節 研究架構………………………………………………………………......32
第二節 研究方法................................................33
第三節 質性研究方法.............................................34
第四節 研究對象 ..............................................43
第五節 研究設計 ..............................................45
第六節 資料蒐集、整理與分析......................................48
第七節 研究倫理……………………………………………………………….....58
第四章 資料分析與討論………………………………………………………….….60
第一節 個案公司資料分析…………………………………………….…….…...60
第二節 專家訪談資料分析與討論……………………………………….……....65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0
第一節 研究結論與建議………………………………………………………..80
第二節 後續研究建議……………………………………………………….…..83
參考文獻 ………………………………………………………………………….....84
表 目 錄
表2-1-1 2009年台灣工具機出口統計表…………………………………………10
表2-1-2 2009年台灣工具機進口統計表…………………………………………11
表2-1-3 2009年台灣工具機主要出口國家分析統計……………………………12
表2-2-1 產品發展過程……………………………………………………….……17
表2-4-1 溝通媒介與CSCW 之溝通效果表……….……………………….…….27
表3-3-1 質性研究可信性的指標與策略………………………………………...40



圖 目 錄
圖1-2-1 研究流程圖.............................................3
圖2-3-1 設計與行銷關係圖………………………………………………………….21
圖2-3-2 產品開發決策要素的互動領域……………………………………….……23
圖2-4-1 設計溝通之簡化模式………………………………………………….……25
圖2-4-2 協同設計系統的時間與空間形態………………………………………… 26
圖3-1-1 研究架構圖………………………………………………………….………32
圖3-6-1 訪談流程圖………………………………………………………………….49
圖3-6-2 主題分析的概念架構---詮釋循環…………………………………………55
圖3-6-3 主題分析流程圖……………………………………….……………………57
圖4-1-1 S公司業績成長圖……………………………………….…………………64
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份
方世榮 (2000)。行銷管理學。東華書局出版。
王文科 (2000)。質的研究方法-質的研究問題與趨勢,高雄:麗文文化。
王秀文 (1980)。臺灣企業工業設計部門之現況分析與績效評估,碩士論文,國立台灣科技大學工程技術研究所。
王忠信 (2007)。製造供應商行銷策略之研究 -以南部小家電廠為例 。
王昭正、朱瑞淵譯(1999)。Danny L. Jorgensen 。參與觀察法。台北:弘智出版社。
王秉鈞譯(1995)。管理學(初版)。台北:華泰書局。
王長發(2003)。新產品開發活動中之溝通個案研究-以傳統產業為例,碩士論文,嘉義縣國立中正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
石晉方 譯Kerin,R.A., Hartley,S.W. and Rudelius,W 著(2005),行銷管理---觀念與實務, 美商麥格羅、希爾公司出版
朱柔若譯(2000)。社會研究方法-質化與量化取向。台北:揚智。
何文梅(2002)。「醫療器材的電療產品行銷策略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碩士論文
何曉佑 (2000)。產品設計程序與方法。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
吳芝儀、李奉儒(2001)。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出版社。
吳思華(2001)。「策略九說」,第三版。臉譜出版社。
李正傑(2001),雙薪家庭高承諾男性的工作與家庭生活經驗之研究,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李旭東 譯Lamb,C.W.,Hair,J.F.,McDaniel,C.著(2003)。行銷學。高立圖書公司。
李伯謙、周善謙 譯 Kotler,P.著(2004)。行銷管理概論。華泰文化出版 。
李新榮。「台灣高科技產業經營策略之研究—以上市公司印刷電路板產業為例」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1999)
李富美,1998,校長角色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一所國民小學之觀察。台東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杜默(1998)。產品設計與開發。台北:六合出版社。
尚榮安 譯 Robert K. Yin 著(2001)。個案研究法,台北:弘智文化。
吳芝儀、李奉儒(2001)。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出版社。
吳明清(1991)。教育研究:基本觀念與方法分析。台北:五南。
邱茂林 (1996)。網路下之建築設計合作、溝通與管理,第二屆設計管理學術與實務研討會論文集,台北:實踐設計管理學院。
巫銘昌(1993)。高等技職教育理性思維教學效益之研究。雲林:雲院書城。
林天佑(1996)。認識研究倫理。教育資料與研究,12,57-63。
林明地(2000)。從 1995 年至 2007 年臺灣地區學校校長實施教學領導之研究分析與展望
林育珊(2000)。「行銷通路支持活動、競爭策略與績效之研究」。國立東華大學企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
林國文 (1997)。產品設計開發過程中企業設計溝通模式與設計品質之相關性研究,碩士論文,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林清河 (2003)。組織因素、科技因素、協同能力、作業能力與供應鏈績效間之架構性關係研究。碩士論文,台南市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學系。
林欽榮 (2002)。組織行為,台北:揚智文化。
林佩璇(1999)。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個案研究:台北縣鄉土教學活動的課程發展。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台北:未出版。
林佩璇(2000)。個案研究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載於中正大學(主編),質的教育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
柯彬發(2000)。「國際出口行銷策略管理之研究 — 以台灣出口貿易商為例」,大葉大學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
胡夢鯨(1998)。成人教育學理論與模型-國中補校文科教學的一項質性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胡幼慧主編(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胡幼慧、姚美華(1996)。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巨流。
高敬文(1999)。質化研究方法論。台北:師大書苑。
高淑清(2000),現象學方法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文化。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
高熏芳等譯(2001)。質化研究設計。台北:心理。
梁鎮福(2000)。詮釋學及其在教育研究上的應用,質的研究方法。高雄:麗文。
張英陣(校閱)。質化研究與社會工作。台北:洪葉文化。
張英陣(1995)。質化研究設計。台北:東華。
張建成 譯Baxter, M.著(1998)。產品設計與開發,台北:六和。
張建成 譯Charles D. Schewe, and Alexander W. Hiam 合著(2000)。行銷學。台北:商周。
張峻源 譯 Dalrymple & Parsons (2001)。行銷管理,台北:台灣西書。
張書文與戴華亭 譯 Ulrich, K. T. & Eppinger, S. D.著(2003)。產品設計與開發,台北:美商麥格羅、希爾。
劉仲冬(2001)。民族研究法及實例。載於胡幼慧主編,質性研究-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pp.173-193)。台北:巨流。
陳伯璋 (2000), 教育研究方法的新取向-質的研究方法, 台北: 南宏.
陳定國(1998)。「行銷管理導論」,第二版。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陳芙靜(2002)。「技術/行銷策略配合、產品創新性、產品創新績效三者間關係之研究」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陳柏茹(2003)。「國道客運公司行銷策略之探討」。國立成功大學碩士論文。
陳淑汝(2003)。「台灣文化創意產業行銷策略之研究—以皮影戲為例」國立雲林科技大學碩士論文。
曾柔鶯 (1998)。現代行銷學,台北:華泰文化。
馮 凱(1995)設計與行銷之溝通管理研究,碩士論文,銘傳大學設計管理研究所。
簡春安、鄒平儀(1998)。社會工作研究方法。台北:巨流。
潘盈佑(2010)。2009年工具機出口分析。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
潘盈佑(2010)。2009年工具機進口分析。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
潘盈佑(2010)。2009年工具機出口國家分析。台灣區工具機暨零組件工業同業公會。
黃文宏,莊勝雄,伍家德 譯Perreault,W.D. and McCarthy, E.J.著(2003),行銷管理 ,美商麥格羅、希爾公司出版。
黃光雄主編(2001)R .C. Bogdan & S.K.Biklen着。質性教育研究。嘉義:濤石出版。
黃俊英 (2005)。行銷研究-管理與技術 七版 ,華泰文化出版
黃俊英 (2006)。行銷研究概論 四版,華泰文化出版
黃俊英(1992)。「行銷研究:管理與技術」,第四版。華泰書局。
黃俊英(2001)。「行銷學的世界」,台北,天下遠見。
黃政傑(1996)。質的教育研究:方法與實例。台北:漢文出版社。
黃瑞琴(1991)。質性教育研究。台北:心理。
黃營杉(1999)。「策略管理」,第四版。華泰文化事業公司。
黃鵬宇 (2002)。遠端協同式設計之架構研究,碩士論文,實踐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楊尚潔 (1995)。新產品開發過程中工業設計與其他功能領域互動關係之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工業設計研究所。
楊敏英譯。Robert Blaich and Janet Blaich 著(2003)。產品設計與企業策略-競爭優勢環節的管理。台北:六合出版社。
楊深坑 (1986)。教育學科學性之詮釋學分析, 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集刊
歐用生 (1995)。教師成長與學習。板橋:台灣省國民學校教師研習會。
劉宏良 (2002)。台灣精密機械產業行銷策略與行銷績效關係之實證研究。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管理學院。
鄧成連 (1996)。設計者的親密夥伴-行銷人員介入產品設計過程之研究,工業設計,第二十五卷,第四期。
鄧成連 (1999)。設計管理—產品設計之組織、溝通與運作,台北:亞太圖書。
鄧成連 (2000)。設計與行銷之關係,上課講義,課程名稱:設計與行銷。
盧煜煬 (2003)。台灣資訊科技產業之新產品開發─研發與行銷之合作 。
嚴祥鸞(1996)。參與觀察法。載於胡幼慧主編(1996),理論、方法及本土女性研究實例。台北:東大。
中華民國機械工業年鑑 (2002)
機械工業現況與趨勢分析 (2007)
經濟部投資事業處 (2008)
二、英文部分

Bennett, Jeffrey W., Thomas E. Pernsteiner, Paul F. Kocourek, and Steven B.Hedlund ,2000, “The Organization vs. The Strategy: Solving the Alignment Paradox”, Journal of Strategy and Business﹐Issue 21.
Booz, J. K., Allen, & Hamilton, J. (1982), New Product Management for the 1980s, New York: Booz-Allen & Hamilton, Inc.
Brigitte Borja de Mozota ,2002, “Design and competitive edge: A model for design management excellence in European SMEs1”, Design management Journal,
Bruce, M. and Bessant, J. , 2002, Design in Business: strategic innovation through design, Prentice Hall Press.
Chang S.C. ,2002, “Aligning manufacturing capabilities with business strategy: an empirical study in high-tech industry”, Technology Management,
Cooper, R. G. ,1993, Winning at new products, Massachusetts: Addison-Wesley Publishing Company.
Guiltinan, Joseph P., Paul W. Gordon, and Madden J. Thomas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6th ed., McGraw-Hill Co..
Miller, D(1983) “The Correlates of Enterpreneurship in Three Types of Firms”, Management Science
Guiltinan, Joseph P., Paul W. Gordon, and Madden J. Thomas (1997), Marketing Management. 6th ed., McGraw-Hill Co..
Harrison, E.(1992) “Perspectires on Uncertainty in Successful Strategic choice at the CEO Level” Omega., 20, PP.105-116
Hoang,B.Peter(1995) “A causal study of the Interrelationships among selected international marketing strategies, Internal factors,and export performance“ A thesis for PHD at the University of Otago Dunedin,New Zealand.
Jain, Subhash C., (1989). “Standardization of International Mraketing Strategy“: Some Research Hypotheses. Journal of Marketing (January) pp. 70-79.
Jain, Subhash C. (1990). Marketing Planning and Strategy, 3rd ed.,South- Western Publishing Co..
Koontz, Harold (1976). “Making Strategic Planning Work“. Business Horizon (April)
Kotler, Philip (1988). Markting Management: Analysis. Planning, and Control. 7th ed.,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 J..
Kotler, P. & Zaltman, G. (1971). “Social Marketing : An Approach to Planned Social Change” Journal of Marketing. Vol.35, P.3-12.
Lefebvre , E. , & L.A. Lefebvre (1992) , “Firm Innovativeness and CEO Characteristics in Small Manufacturing Firms“, J. Engineering and Technology Management.
Lefebvre , L.A. , Robert, Mason. , & E. Lefebvre (1997) , “The influence Prism in SMES :The power of CEOS. Perceptions on technology policy and its organizational impacts“, Management Science, Vol. 43 , NO.6 ,PP. 856-878.
Liu, Y. T. (1998), Restructuring Shapes, National Chiao Tung University,Taiwan.
Lincoln, Y.S.&E.G. Cuba(1985) Naturalistic Inquiry. Beverly Hills, CA:Sage.
Max van Manen (1997) Second edition with new expanded preface. Researching Lived Experience: human science for an action sensitive pedagogy. London, Ontario: Althouse Press.
Richard E. Boyatzis. 1998. Transforming Qualitative Information. Thousand Oaks, CA: Sage.Tipay: wonan。
Schoell, W. F. & Guiltinan, J. P. (1995), Marketing, 6th ed., Englewood Cliffs, N.J.
Saad, M. & Masher, M. L. (1995), Exploring the possibilities for computer support for collaborative designing, In CAAD FUTURE. Singapore.
Schatzman, L. & Strauss,A.(1973) Field Research Strtegies for a Natural Sociology. Englewood Cliffs, NJ:Prentice-Hall.
Taylor, S.J.,& Bogdon, R. C.(1984).Introduction to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methods: The search for meaning. New York: Wiley.
Werner, Oswald & G. Mark Schoepfle,1987, Systematic Fieldwork.Vol. 1. Newbury Park: Sage.
Yin, R.K. (1994)。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s (2nd ed.). Thousand Oaks, CA:Sage。
Yin, R.K., Bateman, P. G. & Moore, G. B. (1983), Case Studies and Organizational Innovation: Strengthening the Connection, Washington, D.C.: COSMOS Corporation.

三、網站部份

張盈堃TM株式會社 http://cclearn.npue.edu.tw/ykchang
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Wiki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