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3 20:10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莫宗揚
研究生(外文):Tzung-Yang Mo
論文名稱:對92共識的二階觀察─盧曼〈N.Luhmann〉社會系統理論觀點
論文名稱(外文):A Second-order observation on The 1992 Consensus:A perspective of Luhmann’s Social System Theory
指導教授:黃鉦堤黃鉦堤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Jeng-Ti Hua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暨南國際大學
系所名稱: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公共行政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9
畢業學年度:97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6
中文關鍵詞:92共識盧曼社會系統理論自我再製二階觀察弔詭性
外文關鍵詞:the 1992 consensusLuhmann’s social system theoryautopoiesisthe second-order observingparadox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0
  • 點閱點閱:993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1993年的辜汪會談一次會談,為兩岸分治以來第一次的公開接觸,此刻兩岸開始就各項非政治性議題展開談判、協商,也具體達成多項協議。但在辜汪會談之前還有一個序曲,那就是「92年香港會談」,經由本次會談所達成的協議,兩岸暫時擱置政治爭議,事務性的會談才順利展開,此協議後來被稱為「92共識」。但92共識究竟是什麼,至今從未獲得一致性的定論,台灣的產、官、學界,仍然呈現各自詮釋與解讀的現象,各種觀點常相互競合,並爭執不下。本研究所關注的,並非各界不同詮釋觀點下的內容何者為真,而是著重在於不同的觀察視角,如何產生不同觀點的過程。本研究主要援引德國社會學家盧曼〈Luhmann〉的觀察理論,將不同的觀察者視為不同的觀察系統,筆者本文行文則是對於此「不同觀察者觀察結果」的再次觀察,此稱為二階觀察。在文章鋪陳上首先將介紹既有的兩岸關係理論,並對這些理論進行「二階觀察」;隨後整理台灣〈含台灣內部次系統〉與中共對92共識的「一階觀察」內容,再對其進行二階觀察。「二階觀察」的核心在於觀察一階觀察者所使用的「區別」,因此各觀察系統的「區別」為何,是本研究所必須探究的。依照盧曼觀察理論的觀點,觀察源自於「區別」下所標示的「系統/環境」關係,本研究的主軸是期待藉由二階觀察的運作,觀察「各理論學派系統」及「各詮釋主體系統」使用「觀察」所標示出的「系統/環境」關係,進而了解到其所使用的「區別」,隨著區別的不同,將產生不同的觀察結果。最後筆者也將根據盧曼系統理論的觀點,並輔以Rawls《正義論》的觀點,為未來的兩岸關係提出具體的研究建議與政策建議。
The Koo-Wang Meeting in 1993 was the first public contact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since the civil war and facilitated non-political negotiations and agreements. The prelude to this Meeting took place in Hong Kong in 1992, at which an agreement was reached that the Chinese and Taiwanese governments would put aside political disputes in order for administrative meetings to take place. The agreement reached in this event was later phrased as the “1992 Consensus,” which does not yet have a consistent definition as of today, and is interpreted by the industrial, official, and academic circles in Taiwan differently. Instead of determining which version of interpretation is genuine, this present study examines how different perspectives are generated from different angles. The observation theory by German sociologist Luhmann was adopted in this study – different observers are treated as different observational systems, and this study re-examines the “observational results by different observers,” making it the second-order observation. This study first introduces the existing theories regarding the cross-strait relations, conducts a second-order observation on the theories, and introduces the first-order observation of the 1992 Consensus between Taiwan and China before the second-order observation of which is conducted. The core observed in the second-order observation is the type of “distinguish” adopted by the first-order observers; therefore, the types of “distinguish” in different observational systems are what this study explores. According to Luhmann’s observation theory, an observation is originated from the “system/environment” relation labeled under “distinguish.” The framework of this study is to observe “different observation-related paradigms and systems” and “different main bodies and systems of interpretation” through the second-order observation. Through the observation of the labeled system/environment relation, the type of “distinguishing” can be understood as different types of distinguishing lead to different observational results. Lastly, specific research and policy-related suggestions are proposed by making reference to Luhmann’s theory and Rawls’ “A Theory of Justice.”
目 次
第一章 緒 論 ………………………………………………………1
第一節 問題意識……………………………………………………1
第二節 研究動機與目的……………………………………………2
第三節 研究問題……………………………………………………4
第四節 文獻回顧……………………………………………………6
第五節 研究架構與途徑 …………………………………………14
第六節 研究方法與限制 …………………………………………16
第二章 理論探討 ………………………………………………20
第一節 理論的構成 ……………………………………………20
第二節 兩岸研究常用的理論 …………………………………21
第三節 盧曼社會系統理論簡介 …………………………………35
第四節 對各種理論進行的二階觀察 ……………………………42
第三章 研究議題文本 …………………………………………46
第一節 九二共識形成背景、脈絡與未來發展…………………46
第二節 兩岸政府的決策機制與對92共識的詮釋………………55
第四章 觀察理論的運用 …………………………………………64
第一節 對九二共識進行一階觀察的台灣與中共系統…………64
第二節 對「一階觀察系統」的「二階觀察」…………………77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83
第一節 本文結語…………………………………………………83
第二節 反 思 ……………………………………………………84
第三節 研究建議與政策建議 …………………………………85
參考文獻……………………………………………………………94
附錄一 海基會於香港會談進行時所提表述方式………………98
附錄二 海基會於1992年11月3日發表之新聞稿………………98
附錄三 海協會於1992年針對台灣表述內容之覆函 …………99
附錄四 海基會、海協會協商「一個中國」時雙方所提方案……100
附錄五 本研究擬訂之兩岸和平協議草案 ………………………101
附錄六 沈君山、翁松燃、馬英九、陳其南、朱雲漢 《中華兩岸聯
合會》芻議 ……………………………………………103
附錄七 張亞中《兩岸和平發展協議》 …………………………105




圖 次

圖1-1 研究架構圖 …………………………………………………14
圖2-1 博奕賽局示意圖 ……………………………………………31
圖2-2 二階觀察示意圖 ……………………………………………40
圖3-1 選票極大化策略模式圖 ……………………………………56
圖3-2 台灣大陸政策決策機制圖 …………………………………58
圖3-3 中共政府組織模式圖…………………………………………61
圖3-4 中共對台決策機制圖…………………………………………62
圖4-1 92共識自我再製示意圖 ………………………………………81
圖5-1 正義論下的兩岸關係分析圖 ………………………………90


表 次
表4-1 2005年後區別與標示一覽表 ………………………………82
參考文獻

一、專 書

王佳煌、潘中道等譯,2006,《當代社會研究法》。台北:學富。

包宗和、吳玉山主編,2006,《爭辯中的兩岸關係理論》。台北:五南。

吳玉山,1999,《抗衡與扈從─兩岸關係新詮》。台北:正中。

吳新興,2005,《整合理論與兩岸關係之研究》。台北:五南。

林火旺,1998,《羅爾斯正義論》。台北:台灣書店。

林佳龍、鄭永年主編,2001,《民族主義與兩岸關係─哈佛大學東西方學者的對話》。台北:新自然。

高宣揚,2002,《魯曼社會系統理論與現代性》。台北:五南。

海協會,2005,《92共識歷史存證》。北京:九州。

陳義彥、陳景堯、林妤虹、吳宜璇、何景榮、任雲楠譯,David Marsh、Gerry Stoker著,2007,《政治學方法論與途徑》。台北:韋伯。

張亞中,1998,《歐洲統合:政府間主義與超國家主義的互動》。台北:揚智。

張亞中,2002,《兩岸統合論》。台北:生智。

張亞中、李英明,2001,《中國大陸與兩岸關係概論》。台北:生智。

張五岳,2006,《兩岸關係研究》。台北:新文京。

黃光國,2003,《社會科學的理路》。台北:心理。

黃鉦堤,2003,《當代德國政策調控理論─行動理論與系統理論的爭論》。台北:
翰蘆。

黃鉦堤,2005,《詮釋學與行政的意義理解》。台北:翰蘆。

黃鉦堤,2007),《政治學方法論與行政分析的立場》。台北:翰蘆。

楊大春,1996,《後結構主義》。台北:揚智。

趙碧華、王美珍,2003 ,《研究方法》。台北:學富。

魯貴顯譯,Ceorg Kneer / Armin Nassehi 著,1998,《盧曼社會系統理論導引》。台北:巨流。

鄭海麟 ,2002,《從對抗走向融合─兩岸和平統一的思維與模式》。香港:明報。

應奇,1999,《羅爾斯》。台北:生智。

蘇起、鄭安國主編2002,《「一個中國,各自表述」共識的史實》台北:國家
政策研究基金會。

嚴家其,1992,《聯邦中國構想》。台北:聯經。

二、期刊論文

高長、王正旭,2008,〈兩岸關係回顧、新情勢與前瞻〉,《遠景季刊》。第9卷第3期,頁167~191 。

翁松燃,2001,〈統合模式的初探〉。《新世紀智庫論壇》,第13期。

蔡宏明,2008,〈兩岸情勢與新政府的新作為〉,《遠景季刊》,第9卷,第3期,頁199~237。

黃嘉樹,2001,〈一個中國,存同化異─關於建構兩岸共識基礎的建議〉,《中國評論》,2001年1月刊。

鍾維光,1991,〈混沌學與當代社會哲學〉,《當代雜誌》,66期,頁82~89。

鄭安國、包宗和,2008,〈如何展開兩岸關係新局〉,《交流雜誌》。頁21~24。

Hoogvelt, Ankie. 2001 “Globalization and the Postcolonial World.” 2nd edition,
120~142. Baltimore:The John Hopkins University press.

三、專書論文

辛旗,2003,〈對汪道涵先生關於一個中國內涵論述的思考〉,郭偉峰編,《大陸對台思維變化解讀》,頁30-31。香港:中國評論文化。

章念馳,2003,〈如何理解汪道涵「共同締造論」〉,郭偉峰編,《大陸對台思維變化解讀》,頁3~16-。香港:中國評論文化。

Luhmann, Niklas.(2002). Deconstruction as second-order observing. Translations by
Joseph O’Neil, Elliott Schreiber, Kerstin, Behnke, and William Whobrey. Theories of
Distinction-Redescribing the Descriptions of Modernity (pp95~103). California: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

四、研討會論文

許世銓,2001年6月,《1992年共識是兩岸恢復對話的現實途徑》。發表於「新世紀兩岸關係發展與中國前途學術研討會」,香港:崇正總會、嶺南大學主辦。

辛旗,2001年6月,《「全球化」之下的國際戰略運勢與兩岸關係前景》,表於「新世紀兩岸關係發展與中國前途學術研討會」,香港:崇正總會、嶺南大學主辦。


五、學位論文

沈正彥,2000,〈兩岸主權問題研究〉,台北:淡江大學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洪儒明,2003,〈民進黨執政後的中共對台政策〉,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大陸組碩士論文。

胡高子賢,2006,〈從羅爾斯之正義論檢視台中市攤販管理政策〉,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范麗華,2005,〈「92香港會談」至「辜汪一次會談」〉,桃園:國立中央大學歷
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

簡金德,2005,〈我國水權重分配問題之探討─盧曼〈N.Luhmann〉社會系統理
論觀點〉,南投: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公共行政與政策學系碩士論文。

陳天聲,2008,〈從92香港會談論中共對台談判策略〉。台北:私立淡江大學中國大陸研究所碩士論文。
六、譯 著

魯貴顯 譯,1998,《盧曼社會系統理論導引》〈Ceorg Kneer / Armin Nassehi 原著〉。台北:巨流。
七、報 紙

王銘義、徐尚禮、何榮幸、林庭瑤 ,2008,〈平等協商,胡:勿將己意強加對方〉。中國時報,2008,06,14, A1版。

中時記者群,2008,〈人民奮起,台灣新生─馬英九總統就職演說全文〉。中國時報,2008,05,21 A7版

八、網路資料
蔣志薇,2006,〈還原香港會談─92共識事後達成〉,2008年05月16日查閱自TVBS電子報,網址http://www.g-club.com.tw/news


陳增芝,2002,〈辜汪會談九週年/海協會:將92共識議題化就是拒絕對話〉, 2008年6月18日查閱自EToday 電子報,網址:http://www.ettoday.com

文匯電子報,2008,〈蔡英文稱民進黨一旦重新執政,可以不接受「92共識」〉,2009年7月2日查閱自文匯電子報,網址:http://paper.wenweipo.com

聯合新聞網,2008,〈92會談、92共識,扁政府態度轉變〉,2009年7月2日查閱自聯合新聞網,網址:http://mag.udn.com/mag/abian/storypage.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