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ltrichter, Posch, & Somekh著,夏林清譯(1997)。行動研究方法導論-教師動手做研究。台北市:遠流出版公司。
Daniel Goleman(1996)張美惠譯。EQ。台北:時報文化出版公司。
Danny Penman,Vidyamala Burch(2014)韓沁林譯。正念療癒,告別疼痛:找回身心平衡的八週靜心練習。台北:天下文化。
Debbie Shapiro(2005)邱溫譯。身心調癒地圖。台北:生命潛能
Esguith, R.著。卞娜娜、陳台君、凱恩譯。第56號教室的奇蹟。台北:高寶。
Gabriel weis (2014)蔡孟璇 譯。靜心的療癒力量。台北:三采。
Nel Noddings(2008)朱美珍、李秀鳳、吳怡慧、洪鼎堯、莊易霖譯。教育道德人:品格教育的關懷取向。台北:巨流。
Sharon salzberg(2015)。李芸玫譯。靜心冥想的練習。台北:橡實文化。
Siegel(2011)李淑珺譯。喜悅的腦:大腦神經學與冥想的整合運用。台北市:心靈工坊。
Thomas Lickona, Ph.D、Matthew Davidson, Ph.D(2013)劉慈惠/總校閱。品學兼優標竿學校:成就卓越的品格教育。台北:心理。
Thomas Lickona、Matthew Davidson(2013)劉慈惠等譯。品學兼優標竿學校。台北:心理。
子思/原著、丹明子/解譯(2010)。中庸的智慧。台北:大地。
文少司、丁道群(2015)。情緒如何影響道德判斷:完全差異化的觀點。中國社會科學《心理研究》2015年第3期 。
王怡文(2010)。國中教師對品格教育認知與實踐情形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王金國(2007)。品格教育的實施策略與活動設計。教育研究月刊,154,77-86。王金國(2008)。國小中年級品格教育課程設計之協同行動研究,靜宜大學人文社會學報,第2卷,第2期,頁107-140。
王昭月(2011)。探討讀經教材如何融入國中品德教育。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研究所碩士論文。王財貴編(2005)。太上清靜經。。台北:讀經文教。
王財貴編(2005)。老子莊子選。台北:讀經文教。
王財貴編(2005)。佛經選。台北:讀經文教。
王財貴編(2005)。學庸論語。台北:讀經文教。
王淑俐(2001)。溝通,其實不簡單:教育及學校行政溝通的理論。臺北市:五南。
王雅瑩(2013)。從「偶像」到「英雄」:專題式學習融入國中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淡江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王暉閔(2010)。戲劇教育策略運用於國中生品格教育之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戲劇創作與應用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王煥琛、科華葳(1999)。青少年心理學。台北市:心理。
王靖雯(2010)。朝向整合之路—奧修靜心歷程之轉化與療癒經驗對身心靈及生活的影響之質性研究。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碩士論文。台灣教育,625,2-16。
布蘭特.寇特萊特(2005)易之新譯。超個人心理治療:心理治療與靈性的整合。台北:心靈工坊。
正念療癒,告別疼痛:找回身心平衡的八週靜心練習
白家琦(2012)。台中市幼稚園品格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朝陽科技大學幼兒保育系學位論文。
百科文化主編(1991)。中文百科大辭典。台北:百科。
何琦瑜、吳毓珍(2007)。教出品格力。臺北:天下。
何琦瑜、李宜蓁(2009/6/23)。管教的危機。親子天下,6。2014/12/24取自http://parenting.cw.com.tw/web/docDetail.do?docId=1464&p=3&fp=1
但昭偉(1999)。對當前國民小學道德教育的幾項建議。台北市立師範學院初等教育學刊,7,217-232。
但昭偉(2002)。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臺北:五南。
余敏琪(2011)。靜心活動取向之班級情緒教育行動研究。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吳孟芬(2004)。道德情緒及其教育蘊義之探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吳清山、林天祐(2005)。教育新辭書。台北:高點。
呂佳桑。(2012)品德教育融入國中視覺藝術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美術學系在職進修研究所碩士論文。呂應鐘(2015)。般若波羅蜜:心經的宇宙生命智慧。台北:華夏。
李玉瑾(2005)。青少年讀者身心發展與網路檢索行為。中華民國圖書館圖書協會,75,237-246。
李玉瑾(2005)。青少年讀者身心發展與網路檢索行為。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會報,75:237-246。李秀琦(2011)。呼吸靜心活動介入慢性疼痛病患靈性照護之成效分析。中臺科技大學健康產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李奉儒(2015)。滑世代品德教育的立論基礎之探微。台灣教育,692,10-17。
李思儀(2009)。臺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品格教育實施方式之研究, 國立台北教育大學碩士論文李素伶(2012)。故事教學對國中生品德教育核心價值認知之研究─以彰化縣某國中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李琪明(2003)。德行取向之品德教育理論與實踐。哲學與文化 30卷8期,153-174。沈六(2004)。論道德教育的心理本質與歷程—說道德教育。
兒童治療故事(2014)。張老師文化
周慧菁(2004)。品格要怎麼教?載於何琦瑜、鄭一青(主編),品格決勝負─未來人才的秘密。46-55。臺北:天下。
林天佑、吳清山(2005)。品格教育、品德教育。教育資料與研究,64,149-150。
林火旺(2009)。基本倫理學。台北:三民。
林巧鵑(2005)。台北市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現況調查。淡江大學教育科技學系碩士班碩士論文林生傳(1999)。教育心理學。台北:五南。
林宇虹(2010)。國中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安琪(2012)。國中品德教育教學活動設計與實施之行動研究。國立臺南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碩士班研究所碩士論文。林志晟(2012)。新北市國中導師以品德聯絡簿推動品德教育核心價值之研究。淡江大學教育政策與領導研究所在職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林育民(2009)。讀經教學與品德教育之研究—以某國中資源班學生為例—。華梵大學東方人文思想研究所碩士論文。林佳慧(1999)。坐禪的心理歷程及其對情緒智力之效應。華梵大學工業管理學系碩士論文。林建福(2002)。教育哲學─情緒層面的特殊觀照(第二版)。台北:五南。
林建福(2006)。德行、情緒、與道德教育。台北:學富。
林倩秀(2005)。 諾丁(Nel Noddings)的關懷倫理及其教育意涵。佛光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哲學系碩士論文。林綉敏(2011)屏東縣國民小學品德教育實施現況之調查研究。臺東大學進修部暑期學校行政碩士班學位論文。
品格教育第一章--愛的管教(2010)。台北:親子天下。
品德教育孝行教案(一)(2007)。崇德光慧經典教育全球推廣中心。
品德教育書(2009)。本社教育編輯小組。台北:上游出版。
洪曉慧(2013)。新北市國中品德教育家庭聯絡簿實施現況與成效之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研究所碩士論文。胡錦蕉(1995)。靜坐訓練對國小資優生兒童的創造力、注意力、自我概念及焦慮反應之影響。特殊教育研究學刊,13,241-259。范曉倩(2013)。新北市國小高年級學生品德教育實施策略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學系學位論文。
徐春星(2013)。Lickona品格教育理論及啟示。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學位論文。
徐潔華(2010)。從情緒經驗探究禪修學習者轉化學習歷程之研究。國立暨南國際大學終身學習與人力資源發展學系碩士論文。袁崇敏(2006)。探究品格教育透過學生小組合作學習落實於七年級國中數學課室之行動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科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高熏芳、林盈助、王向葵譯。Joseph A Maxwell著。質性研究設計。台北:心理。
張春興(1989:586)。張氏心理學辭典。台北:東華。
張怡婷(2012)。品格教育之課程設計與教學研究。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張芳杰主編(1995)。牛津高級英漢/英英雙解辭典/。台北:東華。
張春興(1992)。青年的認同與迷失,台北: 東華書局。
張春興(2014)。教育心理學─三化取向的理論與實踐。臺北:東華。
張傳琳(2005)。陪他走過青澀年代-青少年心理健康初探。2014-07-11取自http://life.fhl.net/Desert/980312/007.htm。
張翡珊(2010)。一位國中老師品德教育施行之行動研究。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在職進修研究所碩士論文。張耀忠(2010)。國民中學品格教育核心價值實施效果之研究-以彰化縣某國中為例。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張露芷(2014)。中老年人學習旋轉功的課程與教學之行動研究。國立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教出好情緒(2015)。台北:親子天下。
教出品格力(2014)。台北:天下。
教育社會學會主編(2005)。教育社會學。台北:巨流。
教育部 (2015)。教育雲教育百科。2015/8/20取自http://pedia.cloud.edu.tw/home/index。
教育部(2015/8/20)。教育部品德教育促進方案。2015/8/20取自http://ce.naer.edu.tw/index3-1.html。
許添勝(2014)。在孩子心裡飛翔。台北:賽斯文化。
許添勝(2014)。孩子都是老靈魂。台北:賽斯文化。
許詔華(2008)。國中公民教科書中品格教育內涵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許慎撰,段玉裁注,王進祥注音(1983)。四書刊要說文解字注。台北:漢京。
郭慈文(2011)。屏東縣之亞國中品格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學位論文。
郭慈文。(2010)。屏東縣之亞國中品格教育實施現況之研究。屏東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妙瑜(2009)。NAMAST生命喜悅的祈禱文。
陳金燕(1994)。諮商實務工作者對「自我覺察」的主觀詮釋之研究。輔導學報 19,193-246。陳信宏(2012)。國中教師實施以關懷為核心價值的品德教育之研究。國立臺中教育大學教育學系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陳啟明(2007)。行為心理學觀點的品格教育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75,71-82。陳惠邦(2003)。行動研究在台灣教育場域中的發展與反思。論文發表於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主辦):教育研究方法論學術研討會(論文載於會議手冊頁228-240)。台北:國立台灣師範大學。
陳瑞宮(2007)。少年輔育院國中階段實施品德教育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勞思光(1991)。新編中國哲學史。台北:三民。
彭怡萍(2011)。運用靜心活動團體方案協助國小憂鬱傾向學童之研究。東華大學課程設計與潛能開發學系碩士論文。費勇(2014)。不焦慮的活法:金剛經修心課。台北:時報
黃玫玉1 林惠雅2(2012)。國中青少年知覺導師管教行為與其在校偏差行為之相關研究。輔仁民生學誌,18(2)。
黃姿榕(2013)。《論語》融入國中品德教育教學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黃惠靜(2012)。主題式品德教育教學成效之行動研究。中山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黃瑞如(2007)。品格教育課程對國中學生自我概念影響之研究-以台中縣某國中為例中華大學技管理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黃德祥(2005)。青少年發展與輔導,五南:台北
奧修(1993)謙達那譯。靜心觀照 修行的指引。臺北:奧修。
奧修(1999)謙達那譯。道之門。台北:奧修。
新辭典編纂委員會。(1991)。新辭典。台北:三民。
楊定一(2014)。真原醫-21世紀最完整的預防醫學。台北:天下。
楊定一、楊元寧(2014)。靜坐的科學醫學與心靈之旅。台北:天下。
溫世頌編(2006)。心理學辭典。台北:三民。
葉天男(2010)。澎湖縣國小教師對品德教育實施現況意見調查之研究。臺東大學進修部暑期學校行政碩士班學位論文。甄曉蘭 (2001)。行動研究成果的評估與呈現。載於中華民國課程與教學學會 (主編),行動研究與課程教學革新199-222。:臺北:揚智。
翟方妤(2014)。靜思語教學運用在國中學生品格教育學習成效之行動研究。慈濟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劉玉玲(2006)。青少年發展與輔導:認知、情意與關懷。台北:高等教育 。
劉佳惠(2009)。桃園縣國民小學品格教育實施之研究。國立臺北教育大學教育政策與管理研究所學位論文。
劉承鋒(2013)。以科技接受模式探討國中教師使用品德教育數位媒體輔助教材之行為研究。華夏技術學院資訊科技研究所碩士在職專班研究所碩士論文。劉鄭麗(2012)。一位國小高年級導師的品德教育行動研究。東華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
廣欽老和尚(2015)。廣欽老和尚網路專輯。取自http://www.bfnn.org/kuangchin/speech/speech21.htm上網日期:2015/8/20。
潘淑絹(2009)。臺北市國中生品德教育知覺之研究。國立臺北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蔡宜君(2010)。國中一年級品格教育之行動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蔡清田(2003)。教育行動研究。臺北:五南。
鄭石岩(2004)。中小學生道德發展的探討。教育資料與研究, 61:7-13。鄭石岩(2004)。中小學生道德發展。教育資料與研究,61,7-13。
鄭伊茜(2009)。品德教育融入國中國文教學之研究。高雄師範大學國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鄭敏卿(2013)。品德教育融入班級經營之行動研究──以南部某國中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碩博士班研究所碩士論文。鄭嘉惠(2002)。九年一貫國中階段國文教科書「品格教育」之內容分析-以關懷倫理學之關懷關係為分析架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蕭富元(1995)。新人類務實而不踏實? 《新人類價值觀》等134-141頁,台北:遠見雜誌社。賴永海主編,陳秋平/譯注(2012)。金剛經 心經。台北:聯經
盧瑩榕(2008)。小一新生的情緒教育之行動研究-以情緒表達為焦點。國立花蓮教育大學研究論文。
謝佳雯(2007)。國民中學品格教育實施成效意見調查之研究-以台中市為例。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教育政策與行政學系碩士論文謝佳潔(2002)。非營利組織在國中實施品德教育課程之研究-以竹堤國中愛班為例。國立東華大學教育行政與管理學系研究所碩士論文。鍾思嘉(1996)。青少年身心調適問題及其輔導對策,《青少年問題與輔導》。
鍾思嘉(2009)。情緒管理。2009年10月05日,取自:http://www.ncu.edu.tw/~jimmyjue/lge/program2/p205/1b.pdf。
鍾思嘉編著(1998)。培養有責任感的孩子。台北市:桂冠圖書。
鍾聖校(2000)。情意溝通教學理論。台北市:五南。
鍾聖校(2012)。正向心理情意溝通教與學。台北市:五南。
鍾燕宜、潘雨辰、陳冠蘭、郭煌宗。(2012)。發展遲緩兒童主要照顧者之生活品質研究。身心障礙研究季刊,10卷1期:20 – 39。簡成熙(2004)。教育哲學:理念、專題與實務。台北:高點教育
簡成熙(2007)。台灣德育的推展與研究何去何從?教育研究月刊,159,46-59。羅亦倫(2010)。體驗教學法作為實踐國中校園品德教育之研究─以彰化縣埔心國中的關懷與溝通之公民素養為例。彰化師範大學政治學研究所碩士文。饒見維(2004)。情緒涵養(再版)。台北:五南。
饒見維(2008)。「靈修與靜心」的正向功能與情緒轉化。刊載於崔光宙、饒見維(主編),情緒轉化──美學與正向心理學的饗宴。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P.151~184。
饒見維(2010)。「學校情緒教育」的相關議題探討。未出版上課講義。
饒見維(2011)。案例教學與師資培育。載於東華大學師資培育中心(主編),案例教學法在情緒教育上的應用與初探(105-135)。花蓮:國立東華大學。
饒見維(2012a)。練習旋轉功的兩個核心要領。2014-09-11取自http://jianweirau.pixnet.net/blog/category/887092。
饒見維(2012b)。練習旋轉時如何保持「歸於中心」?洄漩心旅身心統合交流平台。2014-09-11取自http://jianweirau.pixnet.net/blog/post/49205700。
饒見維(2012c)。五蘊六識與身心靈對照表。洄漩心旅身心統合交流平台。2014/8/20取自http://jianweirau.pixnet.net/blog/category/887068。Lickona, T.(1991). Educating for character: How our schools can teach respect and responsibility. N.Y.: Bantam Books.
Goleman,D.(1995).Emotional Intelligence.New York:Bantam Books.
Lerner, R. M.(2002). Adolescence: Development, diversity, context, and application. Upper Saddle River, NJ: Prentice Hall.
Reber, A. S.(1995). The Penguin Dictionary of Psychology (2nd. Ed.). NY: Penguin Books.
Noddings, N.(1992), The 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 An approach to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Columbia University Press.
Lickona, T.(1993). The return of character education. Educational Leadership, 51(2), 6-11.
Williams, M. M.(2000). Models of character education: Perspectives and developmental issues. Humanistic Counseling, Education & Development, 39(1), 32-40.
Sara Lazar et al.(2005).Meditation Experience Is Associated with Increased Cortical Thickness.Neuro Report 16,1893-97.
E.Luders et al.(2009). The Underlying Anatomical Correlates of Longterm Meditation: Larger Hippocampal and Frontal Volumes of Gray Matter. Neuro Image 45,672-78.
Sara Lazar et al. (2010). Stress Reduction Correlates with Strucural Changes in the Amygdala .Social Cognitive and Affective Neuroscience 5,No.1,11-17.
Bonnie J.Horrigan and Richard Davidson. (2005). Meditation and Neuroplasticity:Training Your Brain.Explore 1, No.5:3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