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7 21:57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李定鴻
研究生(外文):Li Ding Hong
論文名稱:吉他教學之指板和聲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Research of Fret Harmony Method in Guitar Teaching
指導教授:方銘健方銘健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Fang Ming Jian
口試委員:李文彬王逸超
口試委員(外文):Li Wen BinWANG, YI-TSAO
口試日期:2010-12-30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輔仁大學
系所名稱:音樂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音樂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0
畢業學年度:99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23
中文關鍵詞:吉他指板和聲教學
外文關鍵詞:GuitarFretHarmonyTeach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967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7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0
摘要
和聲學實際應用在吉他獨奏有許多受限,筆者希望將和聲理論,編排到吉他實際能演奏範圍,接著透過範例對照與練習,讓吉他演奏者能透過本文,對於實際的吉他和聲與演奏運用,有所啟發及進一步之發展。筆者本身也能經由這樣的研究讓音樂的能力更臻完滿。本文分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為音樂理論與吉他演奏。 第二部分是吉他四部和聲實際的運用。第三部分為音階素材應用。最後第四部份串連各個範例,完成一首吉他曲目。
Abstract
There are many practical applications of Harmonics restricted on guitar solo , The writer want to theory and practical arrangements to be able to play the guitar range, followed by examples and exercises , So that the guitar players through this, and for the actual guitar harmony performance application, inspire and further the development. The writer can make such a study by the ability of music it more successful. This article is divided into four parts, the first part of music theory and guitar. The second part is Four-Part writing for guitar. Part III is Scale material applications. Finally, various examples of the thread to complete a guitar track.

摘要 i
目錄 iii
譜例 v
圖表例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與目 1
第二節 研究方法架構 2第二章 吉他演奏上基礎音樂理論 3
第一節 吉他記譜演奏名詞解釋 3
第二節 音高把位 7
第三節 音程 10
第四節 音階 18
第五節 調號 29
第六節 和弦 31
第三章 吉他四部和聲 45
第一節 四部和聲 45
第二節 聲部導進 51
第三節 線性問題 55
第四節 數字低音 57
第四章 自然音階素材之四部和聲寫作應用 60
第一節 自然音階與半音階 60
第二節 主和弦與屬和弦連結 65
第三節 主和弦與下屬和弦的連結 77
第四節 主和弦、下屬和弦與屬和弦連結 80
第五節 替代和弦 87
第六節 和弦外音 91
第七節 六四和弦 95
第五章 四部和聲半音素材運用 97
第一節 副屬和弦 97
第二節 拿波里和弦 102
第三節 增六和弦 104
第四節 轉調 106
第六章 結論 119
參考書目 122


參考書目:
中文書目
方銘健。古典吉他音樂家及圖鑑 。台北縣: 輔大,1993。
______。古典吉他彈奏藝術。台北市:全音,1997。
______。西洋音樂史─理念與建構 。台北市:自行出版,2007。
______。費南度˙蘇爾。 台北縣:輔大,1993。
吳源鈁。和聲學。台北市:歐風,1994。
島岡讓。和聲理論與實習。台北市:全音,1997。
馬天樂。爵士和聲編曲演奏。台北市:樂韻,2007。
張統星。句型和聲。台北市:全音,1995。
郭克朗。對位法。台北市:全音,2002。
陳啟成。密集和聲。台北市:全音,2007。
劉志明。中世紀音樂史。 台北市:全音,2004。
______。西洋音樂史與風格。 台北市:全音,2004。
______。和聲學。台北市:全音,2001。
______。對位法。 台北市:天同,1994。
蔡盛通。和聲之學。台北市:樂韻,2007。
______。對位之學。台北市:樂韻,2006。

外文書目
Aldwell, Edward and Carl Schachter. Harmony & Voice Leading. New York: Longman Publ,Inc., 2002.
Caplin, William. Classical For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8.
Garcia, Russell. The Professional Arranger Composer. New York: Criterion Music Corp., 1979.
Hasty, Christopher. Meter and Rhythm Opposed.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7.
Jeffery, Brian. Fernando Sor Composer and Guitarist. New York: Charles Hansen, Inc., 1997.
Kostka, Stefan and Dorothy Payne. Tonal Harmony with an Introduction to Twentieth-Century Music. New York: McGrawHill Book Company, 2003.
Leavitt, William. A Modern Method for Guitar. Boston: Berklee Press, 1966.
Pullig, Ken and Ted Pease. Modern Jazz Voicing. Boston: Berklee Press, 2001.
Quine, Hector. Guitar Technique. New York: Oxford Univ. Press,1990.
Reilly, Jack. The Harmony of Bill Evans. New York: Unichoem Ltd., 1993.
Russell, David. Classical Technique the Guitar-A Guide for Students and Teachers. Compiled and edited by Michael Stimpson.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90.
Wilkins, Margaret Lucy. Creative music composition. New York: Taylor & Francis Group, LLC. 2006.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江武昌(1996)。〈光復後臺灣布袋戲的發展〉。《民俗曲藝》。第71期,頁52~69。
2. 周純一(1996)。〈「臺灣歌仔」的說唱形式應用〉。《民俗曲藝》。第71期,頁108~143。
3. 江玉玲(2005)。〈臺語《聖詩》中的「世界音樂」初探〉。《關渡音樂學刊》。第3期,頁48。
4. 明立國(1982)。〈民歌概念之分析(完)〉。《民俗曲藝》。第21期,頁51~59。
5. 李國俊(1996)。〈臺灣南管社團的興衰〉。《民俗曲藝》。第71期,頁42~51。
6. 王照璵(2008)。〈秀才回鄉—從閻羅夢看臺灣戲曲美學回流的可能〉。《傳藝》。第78期,頁99~101。
7. 吳榮順(2009)。〈楊秀衡夫婦的客家撮把戲〉。《傳藝》。第81期,頁6~10。
8. 吳秀玲(2009)。〈大歷史背後的聲音〉。《傳藝》。第82期,頁113~115。
9. 林谷芳(2008a)。〈談文化,關鍵在質地〉。《傳藝》。第78期,頁68~69。
10. 林谷芳(2008b)。〈跨界不是萬靈丹〉。《傳藝》。第79期,頁50~51。
11. 林谷芳(2009)。〈表演藝術是什麼?〉。《傳藝》。第81期,頁66~67。
12. 林芸伊(2008)。〈日本太鼓文化傳統的革新—從「佐渡國‧鬼太鼓座」談起〉。《傳藝》。第78期,頁81~83。
13. 林金定、嚴嘉楓、陳美花(2005)。〈質性研究方法:訪談模式與實施步驟分析〉。《身心障礙研究》。Vol.3, No.2,頁122。
14. 林茂賢(2008a)。〈傳統戲曲劇團的組織與營運〉。《傳藝》。第76期,頁66~69。
15. 林茂賢(2008b)。〈傳統戲曲的社會功能〉。《傳藝》。第78期,頁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