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5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1/02 15:3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趙淑芬
研究生(外文):Chao, Shu-Fen
論文名稱:大甲媽祖進香儀式中刺繡文物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f Ritual Costumes and Ceremonial Embroideries Used in the Deity Dajia Mazhu’s Pilgrimage
指導教授:江韶瑩先生
指導教授(外文):Prof. Chiang, Shao Ying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傳統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民俗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227
中文關鍵詞:大甲媽祖進香刺繡繡莊針法繡品
外文關鍵詞:Dajia Mazhu pilgrimageembroideryembroidery studiostitchembroidery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3
  • 點閱點閱:2234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493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9
「繡裳神格禮‧號褂護駕心」,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媽祖廟座落於大甲四鄉鎮五十三庄,庄民(大甲鎮、大安鄉、外埔鄉、后里鄉)每年於農曆三月二十三日媽祖千秋誕辰日前夕舉行傳統七夜八天三百餘公里徒步進香祝壽祭典儀式民間信仰活動,百年香火,目的為合火與遶境,大甲五十三庄正爐媽、副爐媽以及大甲鎮瀾宮湄洲媽祖等進香媽祖莊嚴隆重地著金蔥風帽神衣,金蔥刺繡儀仗護駕隊伍與身著卡其布間色,衣為黑色圓領及四方如意文,胸前「大甲.北港進香」或「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1988年後)聖號號褂護駕團隊步兵兵勇制服融合成一幅陣容綿長動容熱鬧的場面。祝壽典禮徒步進香活動中所使用的正色五采金蔥護駕儀仗祭儀刺繡品雙龍拜塔神衣、霞帔、風帽、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遶境進香頭旗與龍鳳三仙旗、雙童護爐‧雙龍拜塔‧太極八卦‧麒麟送子轎罩(轎衣)與日月合壁芭蕉扇、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八仙‧四海龍王(雙龍拜塔)涼傘、三十六執士暨繡旗隊雙龍朝聖彩牌與龍鳳繡旗和龍鳳繡旗、哨角隊隊旗、天上聖母進香令旗等宗教刺繡,金蔥儀仗護駕刺繡品透過善男信女謝願、請示、還願、量身訂做、開剪、奉獻、誦經、潔淨、穿戴、進香、擎執及行神明各種神聖祭祀儀式之神格身份、拜行禮儀、身段搬演、神聖與世俗空間等儀式功能所交織而成的動態朝聖空間與通過儀式。其進香祭儀刺繡品目的積累約形成於民國六○年代中期,據調查截至今約計六家繡莊參與承製,如:台中縣清水鎮高美(昔稱高密)蔡盛宗(肇始)、彰化巿勝興繡莊(約1965-迄今)、大甲龍采繡莊(約1988-迄今)、大甲玉山軒佛具店(約1990初-迄今)、彰化華章繡莊(1996-迄今)、泉州錦繡莊(2000)、龍井秀鳳繡莊(2004-迄今)等,及信徒敬謝者的虔敬心意,共同建構金蔥刺繡(從平金到捻金線的發展)的圖象象徵寓意與符號體系,如:五采繡線、陰陽五行金蔥布刺繡、辟邪吉祥、魯班尺有字吉字、聖號、形制、色彩、圖案、寓意、大小、方向、順序、位置、重量等形塑之歷史脈絡、社會情境、文化內涵,繡莊技藝生產者與儀式使用消費者在此形成相互依存的綜合有機生命共同體。
The temple of Dajia Mazhu is located at Dajia area, of which habitants include four towns (Dajia, Daan, Waipu and Holi) and fifty-three villages. The temple’s annual big event is the eight-days pilgrimage held before Mazhu’s birthday on March 23 of lunar calendar. The pilgrims follow the Deity Mazhu’s path and experience an eight-days journey of pilgrimage by visiting fifty-three village temples. It is to insure that Deity Dajia Mazhu’s blessing can be received and passed on. The folk religious activity has been held annually for centuries. It has become one of the most important religious events in Taiwan. The whole ritual ceremony is a sanctifying process of manifesting Mazhu’s godhood status and a fulfillment of her will as a merciful goddess.
The paper will discuss Dajia Mazhu’s ritual costumes and embroideries worn and used during the pilgrimage. These costumes and embroideries embody significant meanings and purposes. The statue of Dajia Mazhu has been dressed up with a gold-string-woven coat. Her palanquin is decorated with embroideries of auspicious animal Qilin delivering a child. The team that escorts Mazhu’s palanquin carries different kinds of pennants that represent different auspicious and symbolic meanings. The subject matter of these pennants include dragon, phoenix, two dragons worshiping a tower, pattern of Taiji and Eight Diagrams, Eight Immortals, the king of Four Seas…etc. The significance of the rituals and its relations to the sanctifying space and atmosphere created by the costumes, embroideries, the ceremonies and pilgrims’ participation will be discussed in anthropological aspect.
The paper will also discuss the development of family-run studios that designed and produced most of the ritual costumes and embroideries during the 50s. Some of them still practice the same skill now. There are six of them: the Tsai Sheng-zong’s (the very first in Taiwan) at Gaomei, Qingshui, Taizhong; the Sheng-xing studio at Zhanghua (ca. 1965 ~ present); the Longcai studio at Dajia (ca. 1988 ~ present); Yushan Xuan Buddhist store at Dajia (ca. 1990 ~ present); Huazhang studio at Zhanghua (1996 ~ present); Jinxiu studio at Quanzhou (2000); Xiufeng studio at Longjing (2004 ~ present). These designers have used traditional Chinese auspicious elements and created a whole set of symbolic meaning and iconography. They applied them into the ritual embroideries they designed. The application and consideration of Yin Yang, the five primary elements of the world, auspicious symbols, sacred name, form, colour, pattern, size, orientation, sequence, location and weight can be understood historically, socially and culturally.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3
第二節 研究範疇............................................4
第三節 文獻回顧............................................8
第四節 研究方法...........................................11
第五節 田野工作...........................................13
第二章 大甲媽祖進香儀式中刺繡文物概論
第一節 人文與自然 ..... ..................................23
第二節 大甲媽祖進香儀式中刺繡文物的儀式...................37
第三節 大甲媽祖進香儀式中刺繡文物的圖案...................40
第四節 大甲媽祖進香儀式中刺繡文物的技藝...................42
第五節 大甲媽祖進香儀式中刺繡文物概論.....................45
第三章 大甲媽祖進香儀式中刺繡文物的儀式功能
第一節 大甲媽祖進香儀式與神明會社會組織...................69
第二節 大甲媽祖進香儀式前刺繡文物製作期間的儀式...........72
第三節 大甲媽祖七夜八天進香前後刺繡文物的儀式.............74
第四節 大甲媽祖進香中刺繡文物的徒步擎執扛抬、行文禮搬演動作
.............................................................92
第四章 大甲媽祖進香儀式中刺繡文物的圖象寓意與象徵
第一節 刺繡文物的書畫圖案................................107
第二節 刺繡文物的書畫圖案寓意............................111
第三節 書畫圖案的象徵....................................121
第四節 刺繡文物的書畫圖象之參考對象......................136
第五章 大甲媽祖進香儀式中刺繡文物的刺繡技藝
第一節 刺繡文物的製作匠師與店舖繡莊......................145
第二節 刺繡文物的材料....................................155
第三節 刺繡文物的工具....................................161
第四節 刺繡文物的工序....................................170
第五節 繡莊與刺繡文物的經濟消費網絡......................183
第六章 結論
一、論題特色..............................................197
二、研究價值..............................................201
三、後續研究..............................................203
四、結語..................................................205
圖目次
表目次
附錄目次
重要參考書目
附錄
圖目次
圖1 《大甲媽祖進香儀式中刺繡文物研究》範圍與對象組織架構圖
圖2 《大甲媽祖進香儀式中的刺繡文物研究》研究方法理論網絡圖
圖3大甲進香媽祖辛巳年肖蛇農曆三月一日至三月八日遶境進香頭旗、
頭燈、三仙旗與神轎班安營處合影留念(大安神轎團,2001/03
/28)
圖4 大甲進香媽祖癸未年肖羊農曆三月五日至三月十二日遶境進香神轎
班大甲鎮瀾宮三川殿前廟埕處合影留念(2003/04/06)
圖5 張澤淮耆老自十七歲開始參加大甲媽祖進香活動(辛巳年言83
歲),擔香擔,擎舉頭旗,吹哨角,扛大轎,執涼傘等,其熱心服
務大甲媽祖一甲子了。
圖6 臺中縣政府教育局暨臺中縣政府文化局舉辦「教師研習營」,筆者
榮幸得以參加此會。
圖7 筆者田野觀察調查記錄,調查訪問計畫、田野民族誌、捲尺、錄音
機、筆記本以及所蒐集的資料等工作情形。
圖8 大甲鎮瀾宮正殿媽祖神龕拱奉鎮殿媽(後正中)、二媽(前中)、
大甲進香媽祖正爐媽(前左二)、副爐媽(前左一)、千年祭湄洲
媽(右一)、水精將軍(千里眼,副爐媽前左二)、金精將軍(順
風耳,副爐媽前左一)。
圖9 大甲進香媽祖正爐媽(正中)、副爐媽(正爐媽虎邊)、千年祭湄
洲媽(正爐媽龍邊)、水精將軍(千里眼)、金精將軍(順風
耳)、三清奉旨敕令代天巡狩鎮瀾宮天上聖母令、五營旗、董監事
進香令旗等。
圖10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肖馬壬午年農曆三月二日至三月九日頭旗組
張澤淮耆老替頭旗接香(2002/04/17)。
圖11 頭旗、頭燈與三仙旗班長陳啟章身後為大甲進香媽祖(左一)與頭
旗(正一)擎執頭旗行禮(右一)。
圖12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肖羊癸未年農曆三月五日至三月十二日頭
旗、頭燈與三仙旗班長陳啟章行前向大甲鎮瀾宮各神明行大禮。
圖13 三仙旗中間黃色龍面(左面)
圖14 三仙旗中間黃色虎面(右面)
圖15 三仙旗左右側藍色龍面(左面)
圖16 三仙旗左右側藍色龍面(右面)
圖17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庚辰年哨角隊隊旗,中央為三角主隊
圖18 大甲媽祖進香活動辛巳年肖蛇三十六執士暨繡旗隊彩(綵)牌
圖19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辛巳年肖蛇城隍廟三十六執士暨繡旗隊彩牌
行禮,緊接著為龍鳳旗與繡旗隊繡旗
圖20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活動辛巳年肖蛇繡旗隊與其繡旗
圖21 涼傘劍帶銘記辛巳年季春吉旦弟子郭清忠郭清松敬獻
圖22 辛巳年涼傘頂層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中層八仙祝壽、底層雙龍搶珠
圖23 庚辰年湄洲媽祖祖廟、賢良港天后祖祠謁祖進香涼傘
圖24 涼傘尚未展開情景
圖25 神轎轎頂蓋天圓地方,竹梗籐編製,藍底,黃如意文,紅心,紅框

圖26 籐轎,「歲次丙子年吉旦,眾弟子一同敬獻」
圖27 籐轎,側身
圖28 轎頂蓋,披上雙龍護塔與正龍刺繡轎頂蓋與太極八八卦黑網及五指
山錫頭(現已為不鏽鋼製)
圖29 庚辰年大甲媽祖湄洲媽祖祖廟賢良港天后祖廟謁祖進香(西元2000
年)神轎轎頂刺繡,前佛塔,左右雙龍護塔,後正龍
圖30 轎頂佛塔,祥雲,海水江涯
圖31 轎頂左右雙龍(護塔)
圖32 轎頂後正龍
圖33 神轎正面與側面,芭蕉扇與涼傘
圖34 庚辰年大甲媽祖湄洲媽祖祖廟賢良港天后祖廟謁祖進香(西元2000
年)神轎後洛洛書太極八卦堵,左日,右月,左六丁,右六甲,鎮
宅平安,合境平安
圖35 庚辰年大甲媽祖湄洲媽祖祖廟賢良港天后祖廟謁祖進香(西元2000
年)神轎左麒麟堵,麒麟送子持戟,麒麟足乘雜寶
圖36 庚辰年大甲媽祖湄洲媽祖祖廟賢良港天后祖廟謁祖進香(西元2000
年)神轎右麒麟堵,麒麟送子持戟,麒麟足乘雜寶
圖37 庚辰年大甲媽祖湄洲媽祖祖廟賢良港天后祖廟謁祖進香(西元2000
年)神轎轎舵(轎桿手扶護布)
圖38 芭蕉扇
圖39 大甲鎮瀾宮誦經團為大甲進香媽祖舉行潔淨上轎儀式
圖40 大甲進香媽祖新港出轎安座
圖41 正爐媽祖準備上轎回鑾
圖42 千年祭湄洲媽祖準備上轎回鑾
圖43 大甲進香媽祖新港出轎安座
圖44 大甲鎮瀾宮所準備的大甲媽祖玻璃神龕
圖45 大甲媽祖於過境廟前行文禮
圖46 神轎轎頂的信徒奉獻的金牌匾額,兩端墊壽金
圖47 大甲媽祖於過境廟前行文禮後信徒倰轎下儀式
圖48 和藹可親的大甲鎮瀾宮服務人員忙於進香令旗上蓋靈寶印與摺靈應
小符
圖49 大安神轎團團長與神轎班團員準備轎內香爐、敬茶、肅柴、香桶盤

圖50 大甲進香媽祖神轎將停駕的長椅條與轎底壽金
圖51 大甲媽祖神轎行文禮
圖52 神轎班準備好涼傘、神轎與芭蕉扇往大甲鎮瀾宮出發
圖53 大甲媽祖神轎一
圖54 大甲媽祖神轎二
圖55 大甲媽祖信徒倰轎下一
圖56 大甲媽祖信徒倰轎下二
圖57 頭旗、頭燈與三仙旗行經西螺大橋
圖58 頭旗、頭燈與三仙旗新港遶境
圖59 頭旗、頭燈與三仙旗
圖60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頭旗由過境廟方擎執
圖61 頭旗、頭燈與三仙旗豎旗於西螺福興宮一
圖62 頭旗、頭燈與三仙旗豎旗於西螺福興宮二
圖63 三十六執士暨繡旗隊彩(綵)牌,後為龍鳳旗與繡旗(辛巳年新
製)
圖64 西螺大橋淹水,持彩(綵)牌服務者決議走左邊龍邊
圖65 三十六執士暨繡旗隊彩(綵)牌(戊寅年改往新港奉天宮路線重製
者)
圖66 繡旗隊持繡旗向廟方行禮
圖67 繡旗隊儀仗陣容一
圖68 繡旗隊儀仗陣容二
圖69 涼傘、馬頭鑼與令旗班與神轎及香客行經西螺大橋
圖70 祝壽典禮涼傘豎於八卦壇正後方
圖71 涼傘在神轎前為其前導
圖72 文化大樓陳列室涼傘神轎
圖73 涼傘、馬頭鑼與令旗班的進香令旗由專人負責過香煙與祭拜
圖74 涼傘中層八仙
圖75 辛巳年大甲媽祖進香活動大安神轎團準備物品往大甲鎮瀾宮出發
圖76 大甲進香媽祖於新港奉天宮安座,神轎則另於他處安營
圖77 神轎班重新整理神轎準備回鑾
圖78 大安神轎團卓潭耆老專責媽祖安座轎內事務
圖79 等待大甲進香媽祖回鑾起駕的神轎班
圖80 大甲進香媽祖神轎班安裝信徒所奉獻的金牌匾額
圖81 隨香客於大甲媽祖剛通過的天公爐爭相過香爐
圖82 隨香客與進香服務功德者持進香令旗或靈符、佛珠於天公爐過香煙
圖83 大甲進香媽祖活動爐主制最後一屆爐主楊維祥的進香令旗
圖84 大甲進香媽祖活動爐主制最後一屆爐主楊維祥的進香令旗
圖85 香客的進香令旗於大甲鎮瀾宮正殿媽祖香爐過香煙
圖86 隨香客的進香令旗即使是已受損,仍很珍惜繼續供奉
圖87 大甲進香媽祖,中央正爐媽、副爐媽、千年祭湄洲媽、進香令旗一
束等
圖88 大甲進香團頭旗
圖89 大甲進香團三仙旗龍面左面
圖90 大甲進香團三仙旗虎面右面
圖91 哨角隊團旗
圖92 三十六執士暨繡旗隊彩(綵)牌
圖93 繡旗隊繡旗
圖94 涼傘
圖95 轎頂刺繡,前塔,左右雙龍,後正龍
圖96 神轎正面轎頂黑網,轎額八仙彩,門簾,紅彩珠等
圖97 轎額八仙彩左面
圖98 轎額八仙彩右面
圖99 神轎後洛書太極八卦堵刺繡
圖100 神轎轎額八仙彩兩端雙龍呈祥
圖101 神轎左日麒麟堵
圖102 神轎右月麒麟堵
圖103 神轎轎舵雙龍搶珠
圖104 八仙彩上植花系列
圖105 芭蕉扇,左日右月大甲天上聖母
圖106 進香令旗
圖107 《雪宦繡譜》「繡具全圖」
圖108 《雪宦繡譜》「繡綳構造全圖」
圖109 彰化勝興繡莊店舖與巿招
圖110 彰化勝興繡莊門面
圖111 癸未年大甲媽祖進香活動涼傘、神轎轎衣、芭蕉扇於壬午年農曆
六月十日舉行開剪儀式信士朝大甲鎮瀾宮方向燒香祈吉祥福壽
圖112 彰化勝興繡莊張銘魁繡師正式舉行開剪儀式
圖113 彰化勝興繡莊張銘魁繡師唸完刺繡開剪目的與吉祥話後開始丈量
所需繡布
圖114 彰化勝興繡莊完成涼傘、神轎轎衣、芭蕉扇製作,大安神轎團長
洪博義審視繡工與合乎禮制
圖115 彰化勝興繡莊完成涼傘、神轎轎衣、芭蕉扇製作,芭蕉扇後為繡

圖116 大安神轎團團員再次以魯班捲尺度量芭蕉扇總長有無合乎有字吉

圖117 彰化勝興繡莊張銘魁藝師重新裁切芭蕉扇扇桿
圖118 大安神轎團團員與彰化勝興繡莊張銘魁藝師共同看成品
圖119 刺繡完成品載回大安神轎團團員試穿戴是否合乎尺寸
圖120 彰化勝興繡莊張銘魁藝師刺繡繪圖使用工具:手墊文鎮、粉撲
包、白色廣告顏料、白圭筆、畫桌等
圖121 彰化勝興繡莊張銘魁藝師利用粉稿繪製塔的白描圖
圖122 繡莊一般使用的竹尺
圖123 刺繡半完成品一
圖124 刺繡半完成品二
圖125 刺繡半完成品三
圖126 刺繡上漿陰乾一
圖127 刺繡上漿陰乾二
圖128 彰化華章繡莊門面
圖129 彰化華章繡莊巿招
圖130 三仙旗半成品,龍鳳為白描圖,原稿襯於布下白描
圖131 彰化華章繡莊白描圖
圖132 大甲鎮玉山軒佛具供應中心巿招
圖 大甲鎮龍采繡莊巿招
表目次
表1 《大甲媽祖進香儀式中的刺繡文物研究》論文理念架構
表2 大甲媽祖進香團文獻記載歷年進香期程
表3 大甲進香媽祖正爐媽、副爐媽與千年祭湄洲媽神衣
表4 大甲進香媽祖神轎後堵金蔥刺繡「洛書太極八卦靈驗神咒符」圖象
意涵
表5 大甲媽神轎左「日麒麟乘四寶」身堵及右「月麒麟乘四寶」身堵
表6 大甲媽祖進香團涼傘位置方向排序、圖文與寓意
表7 芭蕉扇: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雙對昇龍潮(朝)水精火精珠(陽)日月
雙降鳳
表8 進香旗的圖文、位置、刺繡
表9 大甲媽祖進香團三十六執士暨繡旗隊綵牌、龍鳳旗與繡旗旗面圖
文、配置、位置方向排序與色彩
表10 大甲媽祖進香團頭旗旗面圖文、配置、位置方向排序與色彩
表11 大甲媽祖進香團三仙旗旗面圖文、配置、位置方向排序與色彩
表12 大甲媽祖進香儀式中刺繡文物承製繡莊一覽表
表13 大甲媽祖進香祭儀刺繡承製繡莊繡料供應商
表14 魯班公尺寸
表15 魯班公「有字」尺寸
表16 魯班公黑字「無字」尺寸
表17 刺繡工序
附錄目次
附錄1 九霄天上聖母經
附錄2 大甲進香媽祖西元2001年歲次辛巳年遶境進香行程時間表
附錄3 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甲申年遶境進香行程時間預定表
附錄4 刺繡材料製造商與繡莊訪談對象
附錄5 田野訪談報導人
重要參考書目
尚書
漢‧孔安國,宋‧金履祥
1991[漢] 尚書(序、卷第一‧堯典第一‧虞書‧孔氏傳)、(益稷第
五‧虞書‧孔氏傳)、(卷第七‧洪範第六‧周書‧孔氏傳)‧
尚書表注,國立中央圖書館善本叢刊第二∼三種: 1、26-29、
46-47、58-65、161-164,台北:國立中央圖書館(現改名為國
家圖書館)。
周禮‧考工記(第六[冬官]篇)
林 尹 註譯
1972[春秋] 周禮卷第十‧冬官考工記第六,周禮今註今譯: 419-
488,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易經
N.D.
郭建勳 注譯、黃俊郎 校閱
1996 新譯易經讀本,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
明‧釋 照乘
1985[明] 天妃顯聖錄,臺灣番事物產與商務、臺灣生熟番紀事、清職
貢圖選、天妃顯聖錄(合訂本),臺灣文獻史料叢刊第九輯‧臺
灣文獻叢刊第七七種,臺北:臺灣大通書局。
清.午 榮 彙編,章 嚴 同輯
2000[清‧N.D.] 繪圖魯班經,新竹:台灣竹林印書局。
清‧丁福保 編
1976[清] 說文解字詁林及補遺附四角號碼、綜合索引全十七冊,
臺北:臺灣商務印書館股份有限公司。
清‧陳丁佩 撰,楊家駱 編
1962[清‧1821] 繡譜,《藝術叢編第一集:第三十二冊繡譜六種三十
三卷繡譜五卷、絲繡筆記二卷、刺繡書畫錄七卷、清內府藏刻絲
絲書畫錄七卷、女紅傳徵略四卷、蜀錦譜一卷》合輯,臺北:世
界書局。
清‧陳丁佩
1983 [1821] 雲間丁氏繡譜,《寶硯堂硯辨、吳縣沈氏繡譜、雲間丁
氏繡譜、曹州牡丹譜、月壺題畫詩》合輯,臺北:廣文書局有限
公司。
清‧沈 壽 述、張 騫 著
1983[1910] 吳縣沈氏繡譜,《寶硯堂硯辨、吳縣沈氏繡譜、雲間丁氏
繡譜、曹州牡丹譜、月壺題畫詩》合輯,喜軒叢書,臺北:廣文
書局有限公司。
魯班公先生 著
1991[N.D.] 魯班寸白簿(增訂版),新竹:臺灣竹林印書局。
不著撰者,許欽鐘 發行
1999[N.D.] 九霄天上聖母真經[經書,善書],臺中:瑞成書局。
不著撰者,許欽鐘 發行
2001[N.D.] 觀世音菩薩普門品(國語注音版)[經書,善書],臺中:
瑞成書局。
大甲公學校 日本昭和八年排印本(民國22年,1933) 編
1985[1933] 大甲鄉土の概觀(全),中國方志叢書‧臺灣地區‧第二
五四號: 298,臺北:成文出版社。
大甲鎮瀾宮管理委員會 編
1974 大甲鎮瀾宮志,臺中:大甲鎮瀾宮管理委員會。
太上老君 留傳,龍潭閣 編輯
N.D. 靈驗神符大觀,臺中:文林出版社。
王 豪 編
1996 奇門遁甲陰陽萬年曆,臺中:瑞成出局。
王抗生
1990 中國瑞獸圖案,中國傳統圖案系列,臺北:南天書局有限公司。
王亞容
1986 中國民間刺繡,中國文化藝術叢書,臺北:地球出版社。
王智敏
1999 龍袍,保值收藏17,臺北:藝術圖書公司。
北港朝天宮董事會
1992 北港朝天宮,雲林: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董事會。
北港朝天宮管理委員會
N.D. 北港朝天宮簡介,雲林:北港朝天宮。
1967 北港朝天宮誌,雲林: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管理委員會。
古文化研究組
1997 中國古典設計畫典,臺北:常春樹書坊。
台灣省台中縣大甲鎮瀾宮
2000-2004a 財團法人台灣省台中縣大甲鎮瀾宮中華民國八十九年歲次
庚辰年(以及九十年歲次辛巳年、九十一年歲次壬午年、九十二
年歲次癸未年、九十三年歲次甲申年等)農民曆,臺中:台灣省
臺中縣大甲鎮瀾宮。
1999-2004b 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庚辰年(以及辛巳年、壬午年、癸未
年、甲申年等)天上聖母遶境進香手冊,臺中:台灣省台中縣大
甲鎮瀾宮。
2000c 財團法人台灣省大甲鎮瀾宮大甲媽2000湄洲媽祖祖廟.賢良港天
后祖祠謁祖進香手冊,臺中:臺灣省臺中縣大甲鎮瀾宮。
2001-2003 財團法人大甲鎮瀾宮天上聖母辛巳年(以及壬午年、癸未
年)大甲媽祖平安護照,臺中:臺灣省臺中縣大甲鎮瀾宮。
2003 大甲鎮瀾宮 (沿革),臺中:臺灣省臺中縣大甲鎮瀾宮。
台灣常民文化學會
2001 新編現代生活實用農民曆,臺北:臺灣常民文化學會。
光復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司、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編
1992 佛教建築佛陀香火塔寺窟,臺北:光復書局企業股份有限公
司、中國建築工業出版社。
吳 山 主編
1991[1987] 刺繡‧抽紗,中國工藝美術大辭典: 515-550,臺北:雄
獅圖書股份有限公司。
呂理政
1990 天、人、社會:試論中國傳統的宇宙認知模型(= Nature,
Man, and Society: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Cognitive
Model for Chinese Cosmology),臺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
宋龍飛
1971 臺灣地區媽祖廟進香的兩個實例(= Two Examples of the
Pilgrimage Activities in Taiwan,[松山慈祐宮、臺中縣大雅
鄉永興宮]),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集刊31: 65-133,中央
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李獻章
1967 笨港聚落的成立,及其媽祖祠祀的發展與信仰實態(上),(中),
(下),大陸雜誌35(7): 7-11,35(8): 22-26,35(9): 22-29,
台北:大陸雜誌社。
杉山 靖憲 昭和四年 著
1929[昭和四年] 大甲郡の地方色,臺中清水:大甲郡役所。
沈從文
1986 織金錦,龍鳳藝術: 61-76,香港:商務印書館香港分館。
林明峪
1980 媽祖傳說,聯亞叢刊,台北:聯亞出版社 (1988,台北:東門出
版社。)
林淑心 等 撰文
1998 絲繡乾坤:清代刺繡文物集萃(= The Cosmos of Silk: a
Treasure of Ch´ing Embroidery ),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
心籌備處、國立歷史博物館。
林淑心
1995 衣錦行:中國服飾史相關之研究(= The History of Chinese
Textiles, Costumes and Accessories),史物叢刊3,台北:國立歷史博物館。
1998 清代刺繡藝術概述,絲繡乾坤:清代刺繡文物集萃(= The
Cosmos of Silk: a Treasure of Ch´ing Embroidery ): 9-
15,臺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國立歷史博物館。
林衡道 文,黃謀輝 圖
1981[1980] 嘉義市的刺繡業:民國六十九年十月調查,臺灣名勝古蹟
調查,台灣文獻32(2): 35-37,臺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林鴻仁、李永烈 主編
2000 大甲媽祖遶境進香,臺中:臺中縣文化局。
洪敏麟
1999[1984] 臺灣舊地名之沿革第二冊(下),南投:臺灣省文獻委員
會。
高綉蘭
1979 大甲鎮的精神堡壘鎮瀾宮簡介,臺灣風物29(2): 44-73,臺
北:臺灣風物雜誌社。
張 珣
1986 進香、刈火與朝聖:宗教意涵之分析,人類與文化22: 46-54,
台北: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會。
1988a 台灣民間信仰的組織以大甲鎮鎮瀾宮進香組織為例,09/05-
07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太平洋文化基金會主辦「中國人與中
國社會研討會」,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田野研究通訊論文專輯:
16-17,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太平洋文化基金會。
1988c 大甲鎮鎮瀾宮進香團內部的神明會團體,民俗曲藝53: 47-64,
台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
1994 神聖空間的階層化:以大甲進香為例,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主辦「空間、家與社會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
所。
1995 大甲媽祖進香儀式空間的階層性,空間、力與社會: 351-390,
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1999 香客的時間經驗與超越:以大甲進香媽祖為例,時間、歷史與記
憶:75-126,中國人與中國社會研討會時間‧記憶與歷史學
術研討會,1988/09/05-7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太平洋文化基
金會主辦「中國人與中國社會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
學研究所。
2000a 儀式與社會:大甲媽祖祭祀圈之擴展與變遷,06/29-07/01中央
研究院主辦、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協辦「中央研究院第三屆國
際漢學會議」人類學組Ⅱ:民間宗教,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
研究所。
2000b 社區研究的省思以大甲為例,11/02-04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主辦「『社群』研究的省思:跨世紀台灣人類學的展望之一
學術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0c 大甲鎮瀾宮的進香組織與勢力,06/18台灣宗教學會主辦「台灣
宗教研究最新趨勢學術研討會」,台北:台灣宗教學會。
2001 人類學與漢人宗教研究以祭祀圈研究及其反省為例,10/26-
27,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文化組主辦「人類學與漢人宗教研
究研討會」,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究所。
2003 文化媽祖:台灣媽祖信仰研究論文集(= Constructing Mazu:
Selected Papers in Mazu Cult),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學研
究所。
張慶宗
1981 鎮瀾宮--大甲地區五十三庄民精神的皈依,大甲風貌: 255-
342,台中:鐵砧山青年社。
張慶宗、陳永騰
1981 大甲鎮瀾宮的肇建與北港進香,臺灣文獻32(4): 178-183,台
中:臺灣省文獻委員會。
張慶宗等 合著
1999 鎮瀾宮之旅:戲看大甲鎮瀾宮的廟宇建築裝飾藝術,台中縣鄉土
自然叢書(一),台中:台中縣鄉土自然研究學會。
莊伯和
1998 台灣傳統工藝,傳統藝術概說02,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
處、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
連 橫 撰、臺灣銀行經濟研究室 編
1979[1918] 臺灣通史.工藝志,臺灣文獻叢刊128(臺灣銀行經濟研
究室影本),台北:眾文圖書。
連 橫(號雅堂)
1955[1918] 刺繡,臺灣通史.卷26工藝志: 492,中華叢書,台北:
中華叢書委員會。
郭金潤 主編
1993[1988] 大甲媽祖進香,台中:臺中縣立文化中心。
郭慶文
1993 大甲媽祖停止往北港進香史料彙編,雲林:笨港媽祖文教基金
會。
野崎 誠近 著、古亭書屋 編譯
1994[1927] 中國吉祥圖案:中國風俗研究之一,台北:眾文圖書股份
有限公司。
陳明終
1981 大甲人口的發展與變遷, 大甲風貌: 93-152,台中:[臺中縣立
大甲國中]鐵砧青年社。
陳明終、張慶宗、王盛烈等 編撰
1981 大甲風貌,台中:[臺中縣立大甲國中]鐵砧青年社。
陳維新
1987 進香之界定由象徵人類學角度,人類與文化25:64-81,台
北:台灣大學考古人類學會。
粘碧華
1989 清代臺灣民間刺繡,藝術叢書4,台北:漢藝色研文化事業有限
公司。
1998 針法百種:中國刺繡針法簡史,絲繡乾坤:清代刺繡文物集萃
(= The Cosmos of Silk: A Treasure of Ch´ing
Embroididery ): 43-77,台北: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籌備處、國
立歷史博物館。
2003 刺繡針法百種:簡史與示範,雄獅叢書10-033,台北:雄獅圖書
股份有限公司。
黃美英(黃嬿竹)
1994 臺灣媽祖的香火與儀式,臺灣本土系列二51,台北:自立晚報社
文化出版部。
黃敦厚
1996 大甲媽祖進香源流初探,民俗曲藝103:49-59,台北:施合鄭民
俗文化基金會。
1998 大甲媽祖進香源流初探,鐵砧青年78:10-16,台中:臺中縣立大
甲國民中學鐵砧青年社。
黃敦厚 撰
2000 2000台中縣大甲媽祖文化節導覽手冊,台中:台中縣政府。
楊桂良
1996 湄洲祖廟朝聖之旅,台北:廣澤文化事業機構。
溫振華
1984 北港媽祖信仰的中心形成初探,史聯雜誌4: 10-20,台北:中華
民國台灣史蹟研究中心。
董芳苑
1996[1988] 台灣民宅門楣八卦牌守護功用的研究,臺灣民間知識叢書
系列D 005,台北:稻鄉出版社。
董振雄
1988 大甲鎮瀾宮戌辰年天上聖母遶境進香記,民俗曲藝53: 13-45,
台北:施合鄭民俗文化基金。
2004a 心靈原鄉:大甲媽進香行團、隊、宮、廟簡介,台中:台中
縣立文化中心。
2004b 心靈原鄉:大甲媽新港行,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心。
2004c 心靈原鄉:大甲媽湄洲行1987-2003,台中:台中縣立文化中
心。
廖漢臣 文、高而恭 照片
1965 北港朝天宮與其祭典,臺灣文獻16(3): 69-90,台北:臺灣省文
獻委員會。
廖漢臣
1967 北港朝天宮志,雲林:財團法人北港朝天宮。
漢聲雜誌社
1994 手打中國結,漢聲69,台北:漢聲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臺中縣政府 編
1999 「三月迎媽祖‧來去GO TO大甲鎮99年台中縣媽祖文化觀光
節導覽手冊」折頁,台中:台中縣政府。
2000 台中縣大甲媽祖文化節導覽手冊,台中:台中縣政府。
趙淑芬
2001 從進香祭儀刺繡看儀式力能與象徵建構,國立臺北藝術大學第五
屆傳統藝術研討會論文發表,未出版,台北:國立臺北藝術大
學。
2002 繡裳神格禮‧號褂護駕情,大甲媽祖遶境進香專輯第二輯,台中:
   臺中縣政府文化局。
蔡富后 音樂指導編曲、台灣省台中縣大甲鎮瀾宮
2002 大甲鎮瀾宮誦經團聖母經與普門品,台中:台灣省台中縣大甲鎮
瀾宮。
謝 克
1987 中國浮屠藝術浮屠,中華之美系列,台北:漢光文化事業股份有
限公司。
簡榮聰 編著
1992 臺灣童帽藝術,臺灣民俗文物研究探賞之二,台中:臺灣省文獻
委員會。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林文生(1998)。以學校為本位的教師專業成長。北縣教育,24,頁36-41 。
2. 林佩璇(2001),學校本位課程評鑑。教育研究資訊,2001 .8,9(4),頁83∼96。
3. 呂錘卿(1995)。國民小學實施以學校為中心的在職進修之探討。國教輔導,第34卷,第6期 頁55-61。
4. 李鴻亮、王前龍、范信賢(2001)我國國民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現況之調查研究,課程與教學季刊,4(2)頁47~68。
5. 高新建(1999a),營造學校本位課程發展的有利情境。教師天地,101,頁25∼31。
6. 高新建(2002),學校本位課程評鑑的相關概念。教育資料與研究,44期,頁1
7. 陳伯璋(1999b)。九年一貫課程綱要修訂的背景與內涵。教育研究資訊,7(1)
8. 黃炳煌,(1988)前車之鑑-對小學教師在職進修的看法。,國教之友,44(1),
9. 游家政(2000),學校課程的統整及其教學。課程與教學,3(1),頁19∼
10. 簡良平(2001),學校自主發展課程中課程籌畫的探究。課程與教學季刊,4(2),
11. 簡良平、甄曉蘭(2001),學校自主發展課程之相關因素分析。教育研究集刊,
12. 葉連祺(1999),中小學學校本位課程發展之意涵和取向。教師天地,103,頁
13. 葉興華(1993)。重視九年一灌課程教師層級的課程實施問題。載於教育研究月刊,104期,112頁。
14. 劉世雄(2001),學校本位課程決策之分析。研習資訊,18(1),頁18∼27。
15. 歐用生(1994)。教師即研究者。研習資訊教11(4)頁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