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莉、蕭淑紅(1998)。社區體育管理探析。體育文史,3期,16-17頁。
王建臺(2002)。推展社區體育的理念與有效途徑。國民體育季刊,133期,48-53頁。王慶堂(2002)。我國公共體育場營運策略與行動。臺北市:行政院體委會(未出版)。
王慶堂(2004)。從三生概念談提升運動建築之品質。國民體育季刊,143期,53-58頁。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1978)。推展社區體育活動的構想。臺北市:作者。
中華民國體育協進會(1979)。推展社區體育活動參考資料。臺北市:作者。
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1995)。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簡報。臺北市:作者。
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2008)。中華民國體育運動總會簡介。2009年5月22日,取自http://www.rocsf.org.tw/about_us/about_us_1_1.asp
中華民國有氧體能運動協會(2008)。國民體能指導員授證檢定暨相關國際證照換證申請。2009年5月17日,取自http://www.afha.org.tw/FitnessInstructor/96Fitnessinstructor.htm
牛履和(1994)。關於天津市社區晨、晚練活動情況的調查。天津市:體委群體處。
世界衛生組織(2008)。世界衛生組織章程。2008年12月15日,取自http://www.who.int/en/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6)。行政院體育委員會─推展社區休閒運動實務手冊。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8a)。行政院體育委員會87年青少年暨社區體育活動訪視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8b)。陽光健身方案執行情形報告。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a)。中華民國國民體育白皮書。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999b)。陽光健身計畫成果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0)。行政院體育委員會89年度─全國社會體育研討會手冊。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a)。全國社會體育研討會手冊。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2b)。九十一年度運動人口倍增計畫輔導訪視手冊。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3a)。九十二年度運動人口倍增計畫實務手冊。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3b)。九十三年度運動人口倍增計畫第三次規劃會議手冊。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3c)。行政院體育委員會簡史。2008年12月5日,取自http://www.ncpfs.gov.tw/aboutus/aboutus1-2.aspx.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5)。94年度運動人口倍增計畫訪視輔導成果報告書。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6)。95年度大專青年社區運動指導服務實施計畫。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7a)。行政院體育委員會10週年施政成果專輯。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7b)。中華民國96年運動統計。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8)。中華民國97年運動統計。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體育委員會(2009)。行政院體育委員會98年度施政計畫。取自http://www.ncpfs.gov.tw/aboutus/aboutus3-3-1.aspx?No=10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1991)。國家建設六年計畫。臺北市:作者。
行政院(2007)。臺灣健康社區六星計畫推動方案(核定本)。行政院院臺文字第0960048499 號函第2 次修正。
行政院主計處(2008)。運動場館種類與數量統計。2009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sac.gov.tw/upload/5.xls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1)。國民體能指導員授證辦法。2009年5月17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1A.asp?no=1H0120024&K1=國民體能&KeyWordID=&KCDate=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4)。「國立高級中等以下學校運動設施開放及管理辦法」。2009年5月26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120027
全國法規資料庫(2007)。「國民體育法」。2008年12月5日,取自http://law.moj.gov.tw/Scripts/Query4A.asp?FullDoc=all&Fcode=H0120001
任海、王凱珍、王渡、林潔、陳國強(1998a)。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概念、構成要素及組織特徵。體育與科學,19卷2期,12-16頁。
任海、王凱珍、王渡、林潔(1998b)。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產生原因、現況及問題─對我國城市社區體育的探討之二。體育與科學,19卷3期,18-24頁。
李淑珍(1995)。德國全民運動的設計與推展。臺灣體育,79期,2-5頁。李永展(1995)。環境態度與環保行為:理論與實證。臺北:胡氏圖書。
李宜蓁、許芳菊(2003)。健康城市大調查,哪個城市運動環境最友善?康健雜誌,61期。2008年11月23日。取自http://www.cwk.com.tw/cw/search/preview1.asp?articleID=200407091115368380841612
李宗哲(2001)。運動彩券制度規劃之研究。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李建平(2001)。學校運動設施社區化之探討。大專體育,54期,71-76頁。李世昌(2003)。社區體育志工的意識型態探討。大專體育,65期,84-89頁。吳崇旗、周靈山(2001)。落實體育運動場館「使用者付費」觀念之探討。大專體育,56期,59-63頁。吳麗貞(2002)。運動介入對社區老年人健康體能之影響。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臺北市。吳家慶(2003)。體育時勢系列圓桌論壇—運動彩券發行試探。中華體育季刊,17卷4期,175-183頁。
何敏(1979)。我國當前推展全民運動的實際問題及其解決方法。國民體育季刊,8卷3期,35-39頁。呂光烈(1985)。社區體育的展望。國民體育季刊,14卷3期,41-44頁。阮玉梅(1997)。社區評估與公共衛生護理。收錄於尹祚芊(編),公共衛生護理學(第二版)(頁243-271)。臺北:匯華。
林震(1986)。社區發展與社區參與。社區發展季刊,34期,6頁。
林顯鵬(1997)。面向21世紀的國際大眾體育(上)。國外體育動態,33期,265-269頁。
林永森(1999)。政府因應週休二日推展全民體育活動之行銷策略──以陽光健身計畫為例。大專體育,45期,158-165頁。林生傳(2003)。教育研究法:全方位的統整與分析。臺北市:心理。
林麗娟(2004)。都會型社區運動健康休閒活動之推廣。國民體育季刊,142期,32-37頁。林貴福、葉中雄(2004)。社區運動健康促進策略之規劃。國民體育季刊,142期,14-18頁。林裕仁(2005)。科學本質教學策略之建構與成效探討。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屏東縣。林青、林偉君(2006)。日本社區體育體制對我國社區體育建設的思考。巢湖學院學報,8卷3期,122-125頁。
林倚霈(2006)。社區體育之效益評估研究─以南投縣上安社區為例。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雲林科技大學休閒運動研究所,雲林縣。尚憶薇(2004)。透過「運動人口倍增計畫」理念提升社區運動之風氣。大專體育,72期,1-3頁。邱金松(1985)。臺灣省推展社區全民運動之探討。體育學報,7期,1-21頁。邱金松(1988)。現代體育運動思潮(下)。桃園縣:國立體育學院。
美國體育健康休閒舞蹈協會。關於AAHPERD。2008年12月15日,取自http://www.aahperd.org/aahperd/template.cfm?template=aahperd_about.html
邱金松、李誠、劉照金、吳崇旗、吳穌、楊宗文、邱思慈、周慕蓉、范瑋蘭(2006)。體育人力資源規劃與利用。臺北市: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柯正峰(1999)。我國邁向學習社會政策制定之研究—政策問題形成、政策規劃及政策合法化探討。未出版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臺北市。財團法人臺灣大學建築與城鄉研究發展基金會(1995)。社區總體營造整合規劃分析工作參考手冊。臺北市:作者。
徐震(1988)。社區與社區發展。臺北市:正中。
徐耀輝(1991)。全民運動之基石-發展社區運動之我見。中華體育季刊,5卷3期,56-61頁。徐元民(2003)。體育學導論。臺北市:品度。
徐群連(2008)。中日社區體育現狀的比較分析。寧波廣播電視大學學報,6卷2期,96-98頁。
孫靜(2004)。試論社區體育與學校體育。遼寧師專學報,6卷2期,60-61頁。
高俊雄(1996)。臺北健康體適能俱樂部經營管理型態初探。大專體育,22期,39-53頁。高維良(2009)。臺灣運動彩券發行相關課題初探。大專體育,101期,40-46頁。張明輝(1999)。社區休閒活動推廣之探討。大專體育,45期,151-157頁。張華紋、鍾志強(2005)。運用運動人口倍增計畫來增加社區民眾休閒參與。休閒運動期刊,4期,19-25頁。張芳全(2006)。教育政策。台北市:師大書苑。
張維嶽(2007)。社區銀髮族健康營造策略之探討。嶺東體育暨休閒學刊,5期,115-126頁。張巧玲、張文魁(2008)。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的關係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42卷12期,94-96頁。
張芬芬(2009)。「運動彩券發行條例」的政策構想與具體實現─立法經過與重點說明。國民體育季刊,157期。2009年6月8日。取自http://www.sac.gov.tw/annualreport/Quarterly157/p2.asp黃正源(1988)。現階段推動社區發展工作之具體作法。社會福利,75期,16-20頁。黃家昌(2001)。中國大陸現階段推行全民健身計畫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體育研究所,臺北市。黃騰霆(2004)。新加坡人民行動黨組織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碩士論文,南投縣。黃光獻、賴政秀(2005)。以社區體育運動推廣模式探討國人規律運動習慣之建立。國民體育季刊,147期,82-87頁。
黃建賓、劉啟帆、周世昌(2005)。淺談我國地區運動俱樂部發展與未來趨勢。彰化師大體育學報,5期,154-163頁。黃永旺(2008)。社區體育研究(上課講義)。未出版。
陳在頤(1985)。社區體育及休閒活動概況研究。臺灣省立體育專科學校體育學報,14期,31-53頁。
陳天仁(1996)。社區體育─社會體育活動的基地。體育文史,1期,10-11頁。
陳其南(1998)。縣市層級社區總體營造工作手冊。新竹市:新竹市立文化中心。
陳天仁、曹美珍(1998)。論社區建設中的體育服務。體育文史,5期,22-24頁。
陳全壽(2003)。有效推展全民運動的必要條件。國民體育季刊,137期,68-72頁。陳坤檸、黃任閔(2004)。鄉村型社區運動健康休閒中心之設立與推廣。國民體育季刊,142期,25-31頁。陳金盈、葉丁鵬(2009)。運動彩券盈餘應用於體育發展之探討。國民體育季刊,157期。2009年6月8日。取自http://www.sac.gov.tw/annualreport/Quarterly157/p4.asp陳雨鑫(2009,6月15日)。運動彩券盈餘專款專用。自由時報,A13頁。
教育部體育大辭典編訂委員會(1984)。體育大辭典。臺北市:臺灣商務印書館。
教育部體育司(1977)。體育學術報告之五─臺閩地區社會運動場地設備調查。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1978a)。中華民國體育簡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1978b)。體育司成立五週年工作報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1978c)。推展社區全民運動輔導工作實務手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1979a)。推展社區全民運動輔導工作實務手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1979b)。體育司成立六週年工作報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1980)。體育司成立七週年工作報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1981)。體育司成立八週年工作報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1982a)。體育司成立九週年工作報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1982b)。推展社區全民運動輔導工作實務手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1986)。推展社區全民運動輔導工作實務手冊。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1987)。中華民國體育簡介。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2008a)。96學校體育統計年報。臺北市:作者。
教育部體育司(2008b)。體育司沿革。2008年12月5日,取自http://140.122.72.62/intro/viewIntro
許義雄(1976)。日本的社區運動─介紹東京都世田谷區社區運動概況。國民體育季刊,5卷6期, 33-42頁。許龍池(1997)。公立體育場館之發展:健康產業化的規劃。大專體育,77期,82-87頁。
許義雄、徐元民、曾瑞成、程瑞福、蘇瑞陽、王漢忠、于文正、掌慶維(1999)。我國體育政策發展與展望(初稿)。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許建民(2000)。中國大陸社區體育發展之研究。國立體育學院論叢,10卷2 期,137-149頁。莊茹潔、胡淑貞、林麗娟(2002)。運動與健康之流行病學研究及其在社區之應用。成大體育,36卷1期,16-17 頁。
梁文(1994)。系統化的日本大眾體育。北京體育大學學報,17卷4期,1-7頁。
傅學鵬(2001)。苗栗縣社區體育文物誌。苗栗縣:苗栗縣政府。
葉雅正(2003)。全國性社會體育運動組織領導人領導風格與領導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市立體育學院運動科學研究所,臺北市。葉國忠(2008)。運彩上路,張芬芬如臨深淵,如履薄冰。運動時報,1期,40-43頁。
游伯村(2002)。讓健康「動」起來。臺北畫刊,418期,78-79頁。程云峰、郭維成(1997)。社區體育在全民健身計畫實施的發展芻議。哈爾濱體育學院學報,15卷2期,11-13頁。
曾賢亮、王同茂、詹德基、陳美莉、劉碧華、蔡芬芳(1999)。我國體育組織制度的現況及發展策略(初稿)。臺北:行政院體育委員會。
馮璽璁、蔡長陵(2008)。學校推廣社區休閒運動促進全民健康之探討。 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期,246-257頁。臺北縣,中華運動休閒產業管理學會。
詹德基(2000)。全民運動的國際發展趨勢。臺灣體育,106期,6-11頁。
管敏秀(2002)。社區健康營造之現況分析與策略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研究所,臺北市。趙麗雲(2005)。人口老化危機中,我國的休閒運動發展國政研究報告。臺北市: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趙原(2007)。社區體育發展的問題與途徑。柳州師專學報,22卷1期,92-94頁。
維基百科(2009)。臺灣運動公園列表。2009年7月10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F%B0%E7%81%A3%E9%81%8B%E5%8B%95%E5%85%AC%E5%9C%92%E5%88%97%E8%A1%A8&variant=zh-tw#.E5.AE.9C.E8.98.AD.E7.B8.A3
廚義弘、大谷善博(1990)。地區體育的創造和展開。日本東京:大修館書店。
鄭夙芬、鄭期緯、陳武宗、黃洽鑽(2006)。高屏地區社區運動團體參與者健康信念、組織參與與態度與身心健康之研究。衛生教育學報,26期,1-31頁。鄭柏武、林媛(2007)。學校體育與社區體育互動發展的探討。龍岩學院學報,25卷6期,117-120頁。
鄭天福(2008)。臺灣運動彩券發行探討。國立臺北教育大學體育學術研討會論文集,233-239頁。臺北縣,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蔡長啟(1994)。我國體育政策回顧與展望。國民體育季刊,23卷1期,6-9頁。蔡長啟(1995)。提昇國民體能落實全民體育。國民體育季刊,24卷2期,60-67頁。蔡崇濱(1999)。試論全民運動推展之道。臺灣體育,101期,62-64頁。劉照金(2002)。我國當前推展全民運動的問題及解決之道。國民體育季刊,133期,38-47頁。劉文濤(2007)。發展社區體育文化,推動全民健身運動。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19卷3期,67-68頁。
劉青健(2008)。海峽兩岸社區體育比較研究。體育成人教育學刊,24卷4期,29-33頁。
鄧寀縈、陳麒文(2006)。運動彩券發行之初探。大專體育,82期,116-122頁。盧紹群、劉遠海(2006)。社區體育功能對構建和諧社會的作用。湖北體育科技,25卷5期,590-592頁。
駱積強、方熙嫦(2005)。我國社區體育現狀的調查與研究。武漢體育學院學報,39卷2期,5-8頁。
鍾凱婷(2001)。運動介入計畫對大學生健康體能與相關變項之影響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臺北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臺北市。龍冠海主編(1986)。雲五社會科學大辭典(第一冊)社會學。臺北市:商務。
簡耀輝(1994)。我國體育政策回顧與展望─賀國民體育季刊復刊百期。國民體育季刊,23卷1期,4-5頁。
闕維正(2002)。學校在社區體育運動推展的角色與功能。國民體育季刊,133期,22-29頁。羅應嘉、邱翼松(2005)。運動中心的策略性規劃─以臺北市北投區運動中心為例。輔仁大學體育學刊,4期,342-353頁。
羅寶珍、陳信安(2006)。運動場館在推展社區體育活動的重要性探討:以臺北市北投市立運動中心為例。大專體育,85期,62-68頁。羅明葵(2003)。持續參與社區舞蹈班婦女在休閒滿意、自覺運動利益與社區意識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國立體育學院體育研究所,桃園縣。蘇文彬(1996)。臺中市大樓住戶在大樓社區內休閒情形及活動參與之研究。未出版碩士論文,私立東海大學社會工作學系,臺中市。Gene Bammel & Lei Lane Burrus-Bammel (1996). 休閒與人類行為(涂淑芳譯)。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於1982年)。
Michael Quinn Patton (1999). 質的評鑑與研究(吳芝儀、李奉儒譯)。臺北市:桂冠(原著出版於1995年)。
Cooper, K. H. (1982). The aerobic program for total well-being. New York: Bantam Books.
Cranz, G. (1982). The Politics of Park Design: A History of Urban Parks in American. Cambridge, Mass.: MIT Press.
Canada (1985). High Performance Athlete Development in Canada. White Paper, Ottawa: Fitness and Amateur Sport.
Houlihan, B. (1997). Sport, Policy and Politics: A comparative analysis. New York: Routledge
Jhally, Sut. (1984). The Spectacle of Accumulation: Material and cultural factors in the evolution of the sport/media complex. Insurgent Sociologist, 12(3), 41-57.
Sallis, J. H., Buono, M.J., Roby, J. J., Micale, F. G., & Nelson, J. A. (1993). Seven-day recall and other physical self-reports in children and adolescents. Medicine Sciences in Sport and Exercise, 25, 99-108.
Sports Council (1993). Compulsory Competitive Tendering Sport and Leisure Management: National Information Survey Report. London: Sports Counci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