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文獻:
人間福報(2007)。《觀念座標》流浪動物的TNR。2009年6月20日,取自: http://www.merit-times.com.tw/NewsPage.aspx?unid=40232
方志華(2004)。關懷倫理學與教育。台北:洪葉文化。
方志華(2008)。回應學生道德情感需求的道德教育新意涵:關懷倫理學融入生命教育教學。台北:教育學報。 王玉玫(2006)。孟子思想的生死學議題。台北:文史哲出版社。
方能御(譯)(1993)。George F. Mc Lean & Richard T. Knowles(編)。道德發展心理學。台北:台灣商務。
王蘊潔(譯)(2002)。藤井聰(著)。寵物當家?防止狗狗調皮搗蛋的調教法。台北:漢欣文化。
王蘊潔(譯)(2004)。武內尤加莉(監修)。圖解狗狗健康與疾病。台北:世茂。
王鍾和(2001)。父母如何幫助孩子因應挫折情境。學生輔導,76,82-87。 王意如(1995)。棄犬問題及台北市國民小學環境保護小組成員的態度及教材需求探討。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王蕙蘭(2002)。動物保護團體行銷傳播整合程度之分析-以台中市世界聯合保護動物協會與中華民國動物福利環保協進會為例。義守大學管理科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文建會兒童文化館-我和我家附近的野狗們。2009年10月24日,取自:http://children.cca.gov.tw/garden/animation.php?id=200107A01
甘地(1931)。素食主義的道德基礎。2009年8月10日,取自:http://www.ivu.org/chinese/people/history/gandhi_big5.html
甘雅嵐(2004)。花蓮地區大學生對同伴動物認知與態度之研究。花蓮師範學院生態與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台中市世界聯合保護動物協會(2009)。下鄉絕育成果。2009年9月2日,取自:http://www.tuapa.org.tw/cnr_cat.asp?action=report
台北市動物衛生檢驗所(2006)。「大安區街貓絕育回置TNR試辦方案」成果報告。2009年9月2日,取自:http://www.dortp.gov.tw/big5/news/News_view.asp?id=1150&cid=2
台灣狂犬病防疫網站(2009)。WHO與WSPA台灣流浪狗調查結果。2009年7月12日,取自:http://www.rabies.tw/?cat=7
台灣動物之聲(2001)。關懷生命協會,第25期。2009年6月28日,取自:http://www.lca.org.tw/tws/index.htm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2009,7月7日)。台灣社會層出不窮的青少年虐待動物案件、棄養動物行為與教材文本有關嗎?--體檢九年一貫教科書的「動物態度」。2009年8月28日,取自:http://www.east.org.tw/that_content.php?s_id=9&m_id=0&id=280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2009,10月2日)。大量、商業化放生,犧牲動物、環境,一盲引眾盲,相牽入火坑?-公布2009年台灣放生現象調查。2009年10月3日,取自:http://www.east.org.tw/that_content.php?id=283
朱美珍、李秀鳳、吳怡慧、洪鼎堯、莊易霖等(譯)(2008)。Nel Noddings著。教育道德人:品格教育的關懷取向。台北:巨流。
朱曉宏(2008)。愛、同情與學校德育:基于舍勒的價值現象學理論。教育學報,4(1),57-62。
行政院農委會動物保護資訊網。2009年5月18日,取自:http://animal.coa.gov.tw/html/
呂宏波(2007)。康德"道德情感"理論的轉變。唐都學刊,23(3),36-39。
李明輝(2005)。四端與七情:關於道德情感的比較哲學探討。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出版社。
李怡君(譯)(2004)。富澤勝.坂田郁夫(著)。小狗狗的選擇與飼養妙方。台北:尖端。
李秋零(譯)(1997)。康德著。單純理性界限內的宗教。香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
李佩芸(2007)。超越物種的關懷-動物保護議題融入國中藝術教學之研究。彰化師範大學藝術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
李莉文、王惠琳、黃明正、許瓊丹、林正雄(譯)(1993)。H. Patricia Hynes(著)。國民環保手冊:地球的權利。台北:月旦。
李瑞全(1993)。休謨。台北:東大圖書。
李瑞全(2001)。儒家論動物權。應用倫理研究通訊,13。 李瑞媛(2005)。書評:柏格森《創造進化論》。哲學與文化,32(5),107-111。 杜 白(2007)。動物生死書。台北:心靈工坊。
但昭偉(2002)。道德教育:理論、實踐與限制。台北:五南。
吳美真(譯)(1998)。William J. Bennett編著。美德書 : 偉大勵志故事的寶藏。台北:圓神。
吳佩玲(2008,6月6日)。流浪狗生命悲歌「你可曾聽見?」。聯合報,C2版,桃縣。2009年5月18日,取自:http://animal.coa.gov.tw/html/index.php?main=2p&acttype=show&newsid=A20080600027
沈文玉(譯)(2002)。Osho著。直覺。台北:生命潛能文化。
沈嘉祺(2002)。基礎性道德情感的教育價值及其培育。中國教育學刊,2,16-19。
周繼發、陳盈豪(1994)。流浪犬對都市的交通與環境之影響。環境科學技術教育季刊,4,25-26。 周韞維(1997)。學校飼養流浪犬之研究。台北市:西松高中。
周菊美(2000)。以學校為本位的「生命教育」課程實施之案例紀實。北縣教育,33,64-68。
周佩蓉(2007)。國小低年級學童動物保護教育之研究。屏東教育大學數理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林寶山(譯)(1989)。John Dewey(著)。民主主義與教育。台北:五南。
林春明(2005),黃雪霞(譯)。柏格森:時間-綿延-生命。哲學與文化,32(5)。 林焜田(2004)。高雄地區環境問題之行政管理策略研究-以野犬問題為例。中山大學管理學院高階經營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林憶珊(2006)。瘋癲?愛心? ─狗媽媽的照顧圖像與社會處境。東華大學族群關係與文化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邱皓政(2006)。量化研究與統計分析:SPSSl 中文視窗版資料分析範例解析。台北:五南。
卓燕萍(2005)。台中縣市國小高年級學童寵物飼養行為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旺旺名犬世界(2003)。飼養百科-人犬年齡對照表。2009年12月17日取自:http://anan1.webnow.biz/wunwundog/file02/contact.html
俞筱鈞等(譯)(1993)。Lisa Kuhmerker著。道德發展:柯爾堡的薪傳。台北:洪葉。
范昱峰、梁秀鴻(譯)(2002)。Gail F. Melson著。孩子的動物朋友。台北:時報文化。
紀慧玲(2007)。學校飼養校犬的動物福利與教育之探討。台灣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時國銘(譯)(1999)。Anthony Quniton著。休謨。台北:麥田出版。
許桂森、陳美玲(2003)。我國動物保護工作概況。農政與農情,129,59-66。 朗智編輯群(2003)。剪東揀西。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
孫幸慈、連廷嘉、黃俊傑(1999)。生命教育課程對國小高年級兒童輔導效果之研究。教育資料文摘,43(5),137-156。 孫效智等(2000)。生命教育的理論與實務。台北:聯經。
高雄市議會會刊(2007)。處理流浪犬安樂死手段殘忍 曾俊傑抨擊市府不仁道。2009年5月18日,取自:http://www.kcc.gov.tw/ch/magazine/2007_06/part15.htm
符芝瑛(譯)(1996)。Elizabeth Marshall Thomas著。狗兒的祕密生活。台北:天下文化。
陳仁華(譯)(1991)。Max Scheler著。情感現象學。台北:遠流。
陳玉華(主編)(1996)。小白、阿花何處去?關懷流浪動物教師手冊。台北:關懷生命協會。
陳芳玲(1998)。生命教育課程之探討。輔導通訊,55,29-34。 陳志雄、鍾慧元(譯)(1998)。Linda L. Nebbe著。大自然導師:自然在心理治療、諮商和教育上的運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陳芷苓(2008)。台灣動物收容所動物族群數之研究。台灣大學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育群(2004)。社會大眾對捕犬及中途之家認知及餵飼研究作為解決流浪犬問題之模式。屏東科技大學畜產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 陳系貞(譯)(2003)。Sarah Whitehead(著)。給孩子的養狗學習百科。台北:貓頭鷹。
陳勤文(2005)。國小一年級學童預防狗傷害事件之介入研究。國防醫學院公共衛生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陳澤環、沈國慶(譯)(1989)。Max Scheler著。人在宇宙中的地位。上海:上海文化出版社。
陳佳利(撰稿)(2008,6月18日)。我們的島-別讓我流浪。公民新聞。2009年6月21日,取自: http://tw.myblog.yahoo.com/jw!KxYCfnGVHxDMxKxA44ZwrK9mJzqudt0ChBo-/article?mid=496
張仁川(2000)。台灣地區各縣巿家犬及流浪犬數量調查。台灣大學獸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張志平、張任之(譯)(2006)。弗林斯著。舍勒的心靈。上海:三聯書店。
張 瑜(2007)。休謨之道德情感論。池州師範學報,21(2),11-29。
張 勤(譯)(2005)。Dylan Evans(著)。情感來自演化?看科學家如何發現情感的祕密。台北:左岸文化。
張碧員(著)(1993)。我家有狗-88則養狗備忘。台北:大樹文化。
張麗瓊(譯)(2006)。Konrad Lorenz著。所羅門王的貓狗指環。台北:野人。
莫詒謨(2001)。柏格森的理智與直覺。台北:水牛圖書。
教育部(2009,6月16日)。教育部啟動「台灣有品運動」-- 有品列車出發!2009年8月10日,取自:http://www.edu.tw/news.aspx?news_sn=2574&pages=19&d_1=98-06-16
動物保護資訊網(2007,7月6日)。機車撞上流浪狗 人犬雙亡。聯合報,C1版,高縣。2009年5月18日,取自:http://animal.coa.gov.tw/html/index.php?main=2p&acttype=show&newsid=A20070700025
動物保護資訊網(2008,3月20日)。野狗咬人 一見遊蕩 公館就捉。聯合報。2009年5月18日,取自:http://animal.coa.gov.tw/html/index.php?main=2p&acttype=show&newsid
動物保護遊戲網。2009年12月20日,取自:http://www.zoo.gov.tw/pet/index.asp
動物保護魔法書(2004)。台北市動物衛生檢驗所。
莊維倢(2008)。國小教師對動物利用態度之探究。高雄師範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 曾曉平(2000)。休謨道德思想發展-從《人性論》「論道德」到《道德原則研究》。哲學與文化,27(7),666-675。 彭永鶴(著)(2007)。初次養狗萬用百科。台北:漢湘文化。
黃以育(2001)。生命關懷與都市流浪犬問題之探討。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黃孟蘭(譯)(2005)。葛浩德著。柏格森的樂觀主義或科學與形而上學之融合以拯救人類為目標。哲學與文化,32(5),71-80。 黃其昭(2007)。動物的道德地位:Singer的效益主義進路動物的道德地位考察。國立中央大學哲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桃園。 黃 怡(採訪)(1996)。台灣人繁殖犬隻的三大奇怪心態-訪祁偉廉醫師。關懷生命協會。2009年6月28日,取自:http://www.lca.org.tw/report/index.htm
黃美玲(2003)。中部四縣市流浪犬管理及其環境教育相關問題之現況研究。台中師範學院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黃淑郁(2006)。校園流浪犬和動保學生。關懷生命協會。2009年6月28日,取自:http://www.lca.org.tw/report/index.htm
黃淑郁(2007)。由動物保護法的矛盾性論廢除流浪動物捕殺令。關懷生命協會,台灣動物之聲電子報,153。
黃 憶(2009)。興新聞-處置校園流浪犬 校園難解的習題。2009年5月18日,取自:http://secret.nchu.edu.tw/wp/?p=474
黃義良(2000)。生命教育在國小課程中的融合與落實策略。北縣教育,33,69-78。 黃慶榮(2006)。動物保護組織捐款人研究-以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您領我養」為例。南華大學非營業事業管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 黃懿梅(譯)(1979)。MacNabb著。休謨。台北:長橋。
湯宜之(1999)。校園流浪犬V.S.校園守護犬。關懷生命協會。2009年6月28日,取自:http://www.lca.org.tw/report/c6.htm
焦點話題(2007)。流浪動物管理對策。關懷生命協會。2009年6月28日,取自:http://www.lca.org.tw/focus/index.htm
費昌勇(2001)。臺灣地區畜犬流浪犬調查報告。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研究報告。
費昌勇(2002)。動物倫理與公共政策。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
傅佩榮(1995)。自然的魅力:盧梭、席勒、柏格森、德日進。台北:洪建全基金會出版。
游惠瑜(2005)。諾丁的關懷倫理學及其問題。哲學與文化,32(3),95-109。 葉力森(1995)。動物與法律。台北: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
葉力森、石正人(1995)。台灣棄犬問題探討與對策。台北:中華民國保護動物協會。
葉力森、廖瑪莉(1999)。和牠相伴一生。台北:時報文化。
楊玉齡(譯)(1994)。Konrad Lorenz(著)。雁鵝與勞倫茲。台北:天下文化。
楊國樞、文崇一、吳聰賢、李亦園(編)(1990)。社會及行為科學研究法。台北:東華書局。
楊麗瓊(譯)(1999)。Desmond Morris著。人這種動物。台北:台灣商務。
楊姮稜、莊瑩珍(2003)。Puppy 親蜜魔法書-優質狗主人養成手冊(幼年篇)。台北:行政院農業委員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
楊姮稜(2008)。由流浪犬問題談負責任的飼養觀念。動保.志工。2009年4月18日,取自:http://blog.yam.com/lcaeve/article/14769365
萬宸禎等(2008)。動物保護教育扎根計劃。台北:關懷生命協會。
蒙培元(2001)。情感與理性。哲學與文化,28(11),1019-1033。 蒙培元(2002)。情感與理性。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 維基百科。2009年8月10日,取自:http://zh.wikipedia.org/zh-tw/%E6%B5%81%E6%B5%AA%E7%8A%AC
廖婉如(譯)(2005)。Rita M. Reynolds著。陪牠到最後-動物的臨終關懷。台北:心靈工坊。
廖婉如(譯)(2008)。Marty Becker&Danelle Morton著。那些動物教我的事-寵物的療癒力量。台北:心靈工坊。
劉小楓(選編)(1999)。Max Scheler著。舍勒選集。上海:三聯書店。
劉克襄(2007)。野狗之丘。台北:遠流。
劉昌元(2004)。尼采。台北:聯經。
劉清華(2001)。社區老人擁有寵物對其健康狀況及生活品質影響之相關性探討。國立台北護理學院護理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劉珈延(2004)。動物保護法立法前後公私協力關係之研究-以棄犬問題處理為個案分析。東華大學公共行政關係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花蓮。 魯 路(譯)(2001)。雅士培(著)。尼采.其人其說。北京:社會科學文獻。
歐如慧(2006)。動物保護之法制與實踐-以寵物與流浪動物之保護為主。中國文化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蔡佳紋(2007)。國小中年級犬隻動物保護教學之實驗研究。台中教育大學環境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 澎湖縣農漁局新聞稿(2009,5 月22日)。全國流浪犬數調查工作。2009年7月25日,取自http://www.penghu.gov.tw/08farm/05news/view.asp?bull_id=23098
賴 馬(1997)。我和我家附近的野狗們。台北:信誼。
燕良軾(2006)。直覺的生命教學蘊涵。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學報,35(4),83-86。
鄭芬蘭(2004)。學前兒童關懷行為心理歷程暨生命關懷活動方案之實驗研究。高雄師大學報,16,161-179。 謝宗林(譯)(2006)。Adam Smith著。道德情感論。台北:五南。
謝宗林(2007)。當今世人最應讀的一本書-亞當•史密斯的《道德情感論》。經濟前瞻,86-92。 謝 亮(2006)。盧梭的道德情感基礎學說淺析-道德情感基礎的邏輯可行性分析。株洲師範高等專科學校學報,11(3),9-12。
簡成熙(主編)(1997)。哲學與教育-二十世紀末的教育哲學。高雄:高雄復文。
關文運(譯)(2002)。人性論(精選本)。香港:商務印書館。
關懷生命協會(1994)。關懷生命的理論與實踐。台灣動物之聲,3。
蘇耀期(2003)。台灣地區動物保護法實施後家犬與流浪犬數目變化之研究。台灣大學獸醫學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Melissa Bjorkenstam、蘇珀琪(整理撰寫)(2000,6月1日)。人道教育-動物保護與兒童保護。2009年4月9日,取自:http://www.east.org.tw/that_content.php?s_id=10&m_id=43&id=152
英文文獻:
Dossey, L. (1997). The healing power of pets: A look at animal-assisted therapy. Alternative Therapies 3, 8-15.
Gottman, J. & Declaire, J. (1997).The heart of parenting: raising an emotionally intelligent child. Early Childhood Research Quarterly, 14(1), 143-148.
Hartshorne,H., & May, M. (1928-1930). Studies in the nature of character (Vols. 1-3).New York: Macmillan.
Katcher, A.H., M.D. (1992). Pet partners instructor training. Renton, WA: Delta Society.
Kotrschal, K., & B. Ortbauer(2003). Behavioral effects of the presence of a dog in a classroom. Anthrozoos, 16, 147-159.
Krevans, J. (1996).Parents use of inductive discipline: relations to children’s empathy and pro-social behavior. Child Development, 67, 3263-3277.
Kwon, J. Y. (2000). Principles of moral emotional development and children’s pretend play.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Early Childhood, 32(1), 9-13.
Levine, M.M. & Bohn, S.(1986). Development of social skills as a function of being reared with pets. (Summary) Abstracts of presentations living together: People, animals, and the environment. Boston, MA: Delta Society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Levinson, B. (1972). Pets and human development. Springfield, IL: Charles C. Thomas.
Noddings, N. (1984) Caring: a feminine approach to ethics and moral education. Berkerly: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Noddings,N.(1992). Thechallenge to care in schools: an alternative approach to education. New York: Teachers College Press.
Richardson, R. C. (1999). Doing good because good is good go do: facilitating character development. Paper presented at the Annual Conference and Exhibit Show of the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 and Curriculum Development(54, San Francisco, CA, March 6-8).
Saarni, C. (1999). The development of emotional competence. New York: The Guilford Press.
Sugar, K. J. (1997). Socialization and the child rearing practice. [Proceedings from the] Fenno-Hungarian Conference on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4, Debrecen, Hungary, October 4-6, 1995).
Wilson, E.O. (1984). Biophilia. Cambridge, Massachusetts & London, England: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