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82)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0 05:38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羅敏文
論文名稱:高中生學習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
論文名稱(外文):The Study of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gh School Students’ Learning Self Efficacy, Social Supports and Sense of Well-being
指導教授:王以仁王以仁引用關係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嘉義大學
系所名稱:輔導與諮商學系研究所
學門:社會及行為科學學門
學類:心理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畢業學年度:100
語文別:中文
中文關鍵詞:幸福感學習自我效能社會支持
外文關鍵詞:well-beinglearning self efficacysocial supports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11
  • 點閱點閱:811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本研究旨在探討不同背景變項的高中生學習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的差異情形,並了解高中生學習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採問卷調查法,以嘉義縣市高中生為研究樣本,以「學習自我效能量表」、「社會支持量表」與「幸福感量表」為主要研究工具,總計回收有效問卷653份。將所得資料以描述性統計、t考驗、單因子變異數分析、皮爾森積差相關及逐步多元迴歸等統計方法加以分析。主要發現如下:
一、 目前高中生的幸福感為中上程度。
二、 高中生學習自我效能與其幸福感呈顯著相關。其中整體及分向度與幸福感分別達低至中度的正相關。
三、 高中生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呈顯著相關。其中整體及分向度與幸福感分別達低至中度的正相關。
四、 高中生的學習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能有效預測其幸福感。其中最具預測力的為學習自我效能中的「樂意學習」,其次是社會支持中的「情緒性支持」。

根據上述研究發現,提出建議,以供家庭教育、教育及研究上之參考。
目次
中文摘要………………………………………………………Ⅰ
英文摘要………………………………………………………Ⅱ
致謝……………………………………………………………Ⅲ
目次……………………………………………………………Ⅳ
表次……………………………………………………………Ⅶ
圖次……………………………………………………………Ⅷ

第一章 緒論
第一節 研究動機……………………………………………………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待答問題………………………………………4
第三節 名詞釋義……………………………………………………4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6
第二章 文獻探討
第一節 幸福感之理論與相關研究…………………………………7
第二節 學習自我效能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23
第三節 社會支持之理論與相關研究 ……………………………30
第三章 研究方法
第一節 研究架構 …………………………………………………37
第二節 研究假設 …………………………………………………39
第三節 研究對象 …………………………………………………40
第四節 研究工具 …………………………………………………42
第五節 研究程序 …………………………………………………52
第六節 資料處理 …………………………………………………54
第四章 研究結果與討論
第一節 高中生幸福感之現況分析 ………………………………55
第二節 不同背景變項之高中生其幸福感差異情形 ……………57
第三節 高中生學習自我效能與幸福感之相關分析 ……………64
第四節 高中生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分析 …………………67
第五節 高中生學習自我效能、社會支持對幸福感之預測分析 70
第六節 研究結果彙整 ……………………………………………78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第一節 結論 ………………………………………………………81
第二節 建議 ………………………………………………………83
參考文獻
 中文部份 …………………………………………………………89
 外文部份 …………………………………………………………95

附錄
附錄一 高中生幸福感量表(草案) ………………………………99
附錄二 專家效度意見彙整表………………………………………101
附錄三 幸福感量表之因素分析……………………………………103
附錄四 正式問卷……………………………………………………104
附錄五 量表使用同意書……………………………………………108

表次
表2-1 幸福感相關因素界定統計表 ……………………………18
表3-3-1 嘉義縣市公私立高中學生人數概況……………………..40
表3-3-2 受試高中有效樣本人數分配表 ………………………….41
表3-4-1 量表審查學者專家單 …………………………………….45
表3-4-2 項目分析摘表 …………………………………………….47
表3-4-3 個體在各因素上的負荷量及解釋變異量百分比摘要表…49
表3-4-4 高中生幸福感量表與各分量表之信度考驗………………50
表4-1-1 高中生幸福感之平均數與標準差分析表………………….55
表4-1-2 歷年來高中生幸福感平均數……………………………….56
表4-2-1 不同性別高中生幸福感之差異比較……………………….57
表4-2-2 不同年級高中生幸福感之平均數與標準差……………….59
表4-2-3 不同年級高中生幸福感之單因子變異數分析摘要表…….60
表4-2-4 不同家庭型態高中生幸福感之差異比較………………….62
表4-3-1 高中生學習自我效能與幸福感之積差相關……………….64
表4-3-2 相關係數大小與意義……………………………………….64
表4-4-1 高中生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積差相關…………………….67
表4-5-1 高中生學習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對正向情感的
逐步多元迴歸分析………………………………………….70
表4-5-2 高中生學習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對人際和諧的
逐步多元迴歸分析………………………………………….71
表4-5-3 高中生學習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對生活滿意的
逐步多元迴歸分析………………………………………….72
表4-5-4 高中生學習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對身心健康的
逐步多元迴歸分析…………………………………………73
表4-5-5 高中生學習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對整體幸福感的
逐步多元迴歸分析…………………………………………75
表4-5-6 高中生學習自我效能與社會支持各向度對其幸福感
之預測分析結果摘要表……………………………………76
表4-6 高中生背景變項、學習自我效能、社會支持與幸福感
之研究結果摘要……………………………………………78

圖次
圖3-1-1 研究架構…………………………………………………37
參考文獻
中文部分
吳月霞(2005)。國小高年級單親兒童親子互動、社會支持與其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家庭教育研究所,嘉義。
吳芷儀(2005)。從學習自我效能探討學業冒險取向與學習失敗容忍力對學業成就的影響─以台北市國中生之國文及數學科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吳珩潔(2002)。大台北地區民眾休閒滿意度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運動休閒與管理研究所,台北。
吳筱婷(2006)。國小學童父母教養方式與其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
吳經熊(1992)。內心悅樂之源泉。台北:東大。
李欣瑩(2001)。桃園市國中生主觀生活壓力、社會支持 、因應行為與身心健康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北。
李素菁(2002)。青少年家庭支持與幸福感知相關研究—以台中市立國中升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靜宜大學青少年兒童福利學系,台中。
何宜純(2010)。高中生人格特質、學校生活適應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嘉義。
巫雅菁(2001)。大學生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
林子雯(1996)。成人學生多重角色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林文聰(2004)。國中學生之家庭功能、學校適應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林玉菁(2005)。台灣老年人之主觀幸福感與健康資本相關因素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臺中健康暨管理學院健康管理研究所,台中。
林芝怡(2008)。國中生人格特質、休閒活動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
林杏真(2002)。自傷青少年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自我強度的發展及其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台北。
林怡伶(2008)。青少年知覺與重要他人關係量表之編製及其與身心健康、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
林淑芬(2007) 。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嘉義。
林崇逸(2007)。幸福與財富:幸福感影響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世新大學財務金融學系,台北。
邵俊德(1995)。高中音樂資優生自我效能與生涯決定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台北。
邱珮怡(2000)。國中轉學生社會支持、制握信念與學校適應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
邱富琇(2004)。兒童之親子溝通、壓力因應方式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
邱瓊慧(1988)。對國中生休閒活動應有的認識。諮商與輔導,30,21-24。
屈寧英(2004)。高中生生活壓力、社會支持、行為模式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以台北市立某女子高級中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
施建彬(1995)。幸福感來源與相關因素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高雄醫學大學行為科學研究所,高雄。
柯嘉甄(2003)。國小學生家長對多元評量的覺知與學生的目標導向、學習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胡中宜(1997)。保護管束國中生福利需求之滿足、社會支持與情緒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文化大學兒童福利研究所,台北。
高相如(2006)。台北市高職學生控握信念、社會支持與幸福感相關性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學系,台北。
徐珮旂(2010)。國中生父母教養態度、友誼品質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北。
徐嫚淳(2007)。國中生生活壓力,自尊與其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復原力的觀點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學系所,彰化。
孫志麟(1991)。自我效能的基本概念及其在教育上的應用。教育研究雙月刊,22,47-53。
孫效智(1997)。道德與幸福之間。人文及社會學科教學通訊,8,29-43.
陸洛(1997)。中國人幸福感之相關因素之探討(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專題研究計畫成果報告編號:NSC85-2413-H-037-002)。台北:中華民國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
陸洛(1998)。中國人幸福感之內涵、測量及相關因素探討。國家科學委員會研究彙編:人文及社會科學,8(1),115-137。
莊易達(2008)。佛光大學學生幸福感、死亡態度、生命意義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健康促進與衛生教育學系,台北。
康力文(2007)。高中生學習幸福感、學校生活適應與學習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陳柏齡(2000)。國中生生活壓力、失敗容忍力與憂鬱傾向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陳清美(2006)。高中職學生家庭氣氛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陳鈺萍(2004)。國小教師的幸福感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屏東。
陳鈞屏(2007)。國中生完美主義、學業表現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與諮商研究所,高雄。
陳慧姿(2007)。高中教師靈性健康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系,高雄。
陳麗君(2008)。高中生幸福感與自我效能關係之研究---以桃園縣公立高中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中原大學教育研究所,桃園。
陳宜嬪(2009)。兩岸小學生語文學習自我效能感之比較—以馬祖與福州各一小學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銘傳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梁忠軒(2002)。國中生之幸福感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衛生教育研究所,台北。
黃俊勳(2000)。國中學生與犯罪少年社會支持與刺激忍受力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黃資惠(2002)。國小兒童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南。
黃惠鈴(2005)。青少年人格特質、生活管理策略與幸福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童心怡(2009)。國中學生情緒智力、社會支持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以中部地區六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葉璿雯(2009)。家庭社經地位、學校生活適應與行為偏差對國中生幸福感知覺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明道大學課程與教學研究所,彰化。
馮麗君(2008)。國中生生活壓力、正向壓力因應策略與幸福感之關聯性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南。
張春興(1993)。現代心理學。台北:東華。
張永福(2008)。高中職實用技能學程學生人格特質、自我效能、學習動機與學滿意度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與技術學系工業教育教學碩士班,彰化。
單志豔(2007)。613 名小學生自我效能感狀況及其與自主學習策略的關係研究。中國特殊教育,85,78-82。
曾貝露(2000)。青少年宗教態度、價值導向與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
楊中芳(1997)。需要這樣細分嗎?。《本土心理學研究》(台灣),8,153-158。
楊依雯(2009)。高中生之生涯發展準備度、學校幸福感與生涯自我效能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灣師範大學教育心理與輔導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台北。
蔡嘉慧(1998)。國中生的社會支持、生活壓力與憂鬱傾向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鄭惠萍(2003)。雙親教養態度、人格特質、社會支持、生活事件與青少年心理健康。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成功大學護理研究所,台南。
鄭照順(1997)。高壓力青少年所知覺的家庭、社會支持及其因應效能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劉信雄(1992)。國小學生認知風格、學習策略、自我效能、與學業成就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台北。
賴美蒨(2009)。大學生背景變項、人際親密、社會支持與幸福感之差異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心理與諮商研究所,台北。
賴玫娟(2006)。運用PRECEDE模式分析老人生活滿意度之多重因素結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北護理學院醫護教育研究所,台北。
賴貞嬌(2006)。台北市國民小學教師健康促進生活型態與幸福感之關係研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生命教育與健康促進研究所,台北。
蕭正良(2006)。情境察覺訊息於數位學習之自我效能影響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資訊管理學系碩士在職專班,彰化。
蕭雅云(2002)。高中生生涯成熟與幸福感之相關研究--以高雄地區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輔導研究所,高雄。
顏映馨(1999)。大學生的生活風格,人際親密和幸福感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高雄。
謝青儒(2002)。父母參與與子女性別角色概念、性格特質、幸福感及學業表現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屏東師範學院教育心理與輔導研究所,屏東。
謝明華(2003)。國小學童之父親參與、幸福感及學業成就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彰化。
邊玉芳(2004)。學習自我效能感量表的編制與應用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華東師範大學,上海。
羅書偉、楊楠(2006)。淺談學生的學習自我效能感及其培養。涪陵師範學院學報,6,117-119。
蘇郁惠(2009)。遭受關係攻擊與青少年社會心理適應:以社會支持為調節變項。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交通大學教育研究所,新竹。
2009向陽公益基金會第九屆週年慶新聞稿.doc 暨2009年青少年生活痛苦指數
調查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4月2日。網址:
http://www.tosun.org.tw/news_detail.asp?main_id=00021
2011年青少年生活痛苦指數調查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7日。網址:http://www.ettoday.net/news/20111225/14853.htm
行政院主計處(2003)。「青少年狀況調查」。台北:行政院。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 4月5日。網址:http://www.dgbas.gov.tw/census~n/four/youth.doc
林啟禎(2011)。健康與幸福。線上檢索日期:2011年3月25日。網址:http://tw.myblog.yahoo.com/jw!NIo7xDCfEQXCUBy9lmHjjus-
吳清基(2010)。施政理念與政策報告。線上檢索日期:2012年5月25日。網址:www.edu.tw/files/.../990308施政理念與政策報告

外文部分
Andrews, F. M., & Withey, S. B. (1976). Social indications of well-being. New York: Plenum.
Argyle, M. (1987). The psychology of happiness. USA:Methuen & Co.
Argyle, M., & Lu, L. (1990). The happiness of extraverts. Personality and Individual Differences, 11, 1011-1017.
Bandura, A.(1977). Social learning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Bandura, A. (1982). Self-efficacy mechanism in human agency. American Psychologist,
37(2), 122-147.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 Pretice Hall .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W. H. Freeman
and Company.
Bennett, D. H., & Morris, I. (1983). Support and rehabilitation. In F. N. Watts & D. H.
Bennett (Eds.), Theory and practice of psychiatric rehabilitation (pp.89-211). New
York: Chichester.
Busch, T. (1995). Gender differences in self-efficacy and attitudes toward computers. Journal of Educational Computation Research,12(2),147-158.
Buss, D. M. (2000). The evolution of happiness. American Psychologist, 55, 15-23.
Campbell, A. (1976). Subjective measures of well-being. American Psychologist,
31, 117-124.
Caplan, G. (1974). Support system and community mental health: Lecture on concept
development. New York: Behavioral.
Carlson, T. (1998). Fami ly in transition: Russia children and psychological wel l -being.
Canada: Trini ty Western University.
Cassel, J. (1974). Psychological processes and stress: Theoretical formul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Health Service, 4, 471-482.
Chao, Wei (1997). Family structure ,economic pressure,and community
disorganization as determinants of adokescent adjustment problems. Iowa State
University.
Christopher, K. A. (2000). Determinants of psychological wel l-being in Irish immigrants.
Western Journal of Nursing Research, 22, 123-144.

Cobb, S. (1976). Social support as a moderator of life stress. Psychosomatic Medicine,
38, 300-310.
Cohen, S., & Wills, T. A. (1985). Stress, social support, and the buffering hypothe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8(2), 310-357.
Compas, B. E. (1987). Coping with stress during childhood and adolescence.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01, 393-403.
Deneve, K. M., & Cooper, H. (1998). The happy personality: A meta-analysis of 137
personality traits and subjective 251 wel 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 in, 124,
197-229.
Diener, E. (1984). Subjective well-being. Psychological Bulletin, 95, 542-575.
Diener, E., Suh, E. M., Lucas, R. E., & Smith, H. L. (1999). Subject well-being :
Three decades of progres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5, 276-302.
Diener, E., & Suh, D. M. (2000). 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Cambridge: The MIP .
Ensel, W. M., & Lin, N. (1991). The life stress paradigm and psychological distress.
Journal of Health and Social Behavior, 32, 321-341.
Flaherty, J. A., Gaviria, F. M. & Pathak, D. S. (1983). The measurement of social
support: The social support network inventory. Comprehensive, 24, 521-529.
Fry, C. L. (2000). Culture, age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21,
751-776.
Gist, M. E & Mitchell, T. R. (1992). Self-efficacy:A theoretical analysis of its determinants
and malleability.The 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7(2) ,183-211.
Hackett, G., & Betz, N. E. (1981). A self-efficacy approach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me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8, 326-339.
Heady, B., & Wearing, A. (1990). Personality, life events, and subjective well-being:
Toward a dynamic equilibrium model .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7,
731-739.
House, J. S. (1981). Work stress and social support. MA: Addison-Wesley.
House, J. S. & Kahn, R. L. (1981). Measures and concepts of social support.Social support and Health. ,21,83-108.
Jocobson, D. E. (1986). Types and timing of social support. Journal of Health Behavior,
27,250-264.
Maddux, J. E., & Meier, L. J. (1995). Self-efficacy and depression. In J. E. Maddux (Ed.),
Self-Efficacy, adaptation, and adjustment: Theory,research, and application (pp.
143-169). Spring Street, NY: Plenum Press.
Oishi, S. & Diener, E. (2001). Goals, culture, and subjective well -being.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 in, 27(12), 1674-1683.
Pajares, F. (1997). Current directions in self-efficacy research. In H. W.Marsh, R. G.
Craven, & D. M. McInerney (Eds.), International advances in self research
(pp. 1-49).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Pintrich, P. R. & Schunk, D. (1996). Motivation in education:Theory, research &
applications.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 Hall.
Roth, W. G. (1985). Treatment implications derived from self-efficacy research with children .Doctor of Psychology Research Paper, Biola University, California.
Sarason, I. G., Levine, H. M., Basham, R. B., & Sarason, B. R. (1983). Assessing social
support: The social support questionnaire.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ychology
,44, 127-139.
Schunk, D. H. (1985). Self-efficacy and classroom learning. Psychology in the School, 22,
208-223.
Schunk, D. H. (1986). Vicarious influences on self-efficacy for cognitive skill learning.
Journal of Social and Clinical Psychology, 4, 316-327.
Schunk, D. H. (1987). Peer models and children’s behavioral change. Review of
Educational Research, 57, 149-174.
Sheldon, K. M., & Kasser, T. (2001). Goals, congruence, and positive well-being:
New empirical support for humanistic theories. Journal of Humanistic Psychology, 41, 30-50.
Shumarker, S. A. & Brownell, A. (1984). Toward a theory of social support: Closing
conceptual gaps. Journal of Social Issues, 40(4), 11-36.
Swindle, R. W. (1983). Social networks, perceived social support and coping with stress.
Preventive psychology: Theory, research and practice in community intervention
(pp.87-103).New Yo rk: Pergramon.
Tracy, B. H. (1990). Sex roles and social support as moderators of life stress adjustment.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52(3), 576-585.
Van Wel, F., ter Bogt, T., & Raaijmakers, Q. (2002). Changes in the parental bond and
the well-being of adolescents and young adults. Adolescence, 37, 316-333.
Veenhoven, R. (1989). Is happiness a relative ? In Innes, J. & Forgas, J. P. (Eds.),Recent
advance in social psychology: An international perspective(pp.143-169). North
Holland: Elsevier.
Wilhite, S. C. (1990). Self-efficacy, locus of control, self-assessment of memory ability,
and study activities as predictors of course achievement. Journal of Educational Psychology, 82, 696-700.
連結至畢業學校之論文網頁點我開啟連結
註: 此連結為研究生畢業學校所提供,不一定有電子全文可供下載,若連結有誤,請點選上方之〝勘誤回報〞功能,我們會盡快修正,謝謝!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