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5 04:32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吳細顏
研究生(外文):Shi-Yen Wu
論文名稱:再造-生命‧時間‧壓縮
論文名稱(外文):Recreate-Life‧Time‧Compression
指導教授:許素朱許素朱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Suchu Hsu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藝術大學
系所名稱:科技藝術研究所
學門:藝術學門
學類:應用藝術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04
畢業學年度:92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04
中文關鍵詞:再造科技藝術新媒體藝術虛擬現實數位藝術複製壓縮記憶平行存在形變場域科技人文
外文關鍵詞:RecreateTechnology and ArtNew Media ArtVirtual RealityDigital ArtCopyCompressionMemoryParallel ExistMorphingSpaceTechnology and Humanism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8
  • 點閱點閱:898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181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2
數位年代為藝術創作帶來革命性的衝擊,改變了藝術的面貌。科技技術與資訊產品的使用為當代藝術創作提供了跨越時空藩籬的利器。藝術家們得以自在的穿梭於真實的幻境中,透過各種樣態的技術呈現相同時間的不同空間或同一空間的不同時間向度。
作者「再造」系列作品:《生命的圖像記憶》、《平行存在》、《同人誌》等三件作品所嘗試與實驗的即是運用新媒體技術進行碎裂記憶與真實幻境的轉換,透過複製、壓縮、再造出真實的虛擬狀態。系列作品中以「生命、時間、壓縮」三個主題元素相互交流貫穿,從關注生命的主體焦點出發,除了檢視對生命的認知之外,意圖尋找一些不同的感知方式與對記憶的不同詮釋結果,整個過程及結果就是一種「記憶再造」的呈現。
本論述除了說明作者的創作內涵與表現形式外,也希望對科技年代的藝術創作環境提出回歸人文哲思的可能性。科技並非藝術的必要元件,它只不過是讓藝術面貌多元豐富的輔助選擇之一,科技藝術應當還是不離藝術本質對人性的原始悸動與創意發想。藝術家在數位科技年代當中,如何思考、運用與延伸影像創作之概念與表現擅用科技技術呈現作品中所欲關懷與述說的觀點,提供觀者重新「詮釋」與「想像」世界的不同經驗,以科技形式回歸人文美學,藉由影像反映集體記憶與生命縮影。
科技應用的本身並非僅有技術的操弄與光影的眩惑,藝術創作不應為科技所宰制。新媒體藝術最大的意義並非在科技技術的創新,而是創作者如何善用新媒介為當代之整體文化狀態提出新的凝視與反思。
As the digital age comes, it brings revolutionary impact on the artistic field and totally changes the face of art. Indeed, the technologic innovation and digital products provide the modern artists with great tools to overcome the limitations of time and space. Through the new technology, artists are free to travel around the real imagination, and enable to represent various possibilities of time and space.
The serial work of “Recreate”, including “the pictorial memory of life”, “parallel existence” and “a facial log”, try to transfer both the broken memory and the real imagination to recreate real virtual image by using the new media technique of copy and compression. The concern of human life is the main focus of this work, which composed by “Life, Time, Compression”, the three factors. Beyond viewing the realization of life, this serial work also intends to find different meanings of feeling and memory. The whole progress is a presentation of “memory recreation”.
This thesis intends not only to describe the connotation and performance of author’s work, but also to reveal an idea, that is the possibility for art in the technological age with a reflection of humanism. Rather than being a necessary element of art, technology is just one of wide choice to enrich artistic performance. Therefore, the digital art should not get away from the main spirit of art, such as human nature and creativity. The artists in the digital age ought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put the new media technique to good use for expressing their concept, and afford the observers a newer experience to redefine and imagine the world.
For the use of technology itself can no longer be thought as the technical advantage or the brightness of virtual image, the creation of art should not be limited by technique. Actually, the main point of new media art is not based on the innovation of technology, but revealing a new observation and rethink for modern culture. That is what artists ought to consider.
中文摘要 ………………………………………………………………… Ⅰ
英文摘要 ………………………………………………………………… Ⅱ
誌謝……………………………………………………………………… Ⅲ
目錄 ……………………………………………………………………… Ⅳ
圖次 ……………………………………………………………………… Ⅵ
第一章 緒論 …………………………………………………………… 1
第二章 創作背景 ……………………………………………………… 6
第一節 科技藝術的發展變貌 ……………………………………… 6
第二節 真實與幻象 ……………………………………………… 10
第三節 科技形式回歸人文哲思 ………………………………… 11
第三章 生命的圖像記憶 …………………………………………… 14
第一節 時間壓縮的生命圖像 …………………………………… 14
第二節 疊影依附的樣貌 ………………………………………… 15
一、「那月餐餐早中晚」………………………………… 17
二、「四月 台北 ZOO」 ………………………………… 26
三、「20040419我在3101往新店」 …………………… 31
第三節 「生命圖像記憶」系列作品呈現方式 ………………… 35
第四章 平行存在 ……………………………………………………… 37
第一節 存在關係的詮釋 ………………………………………… 37
第二節 空間呈現 ………………………………………………… 43
第三節 「平行存在」作品呈現方式 …………………………… 52
第五章 同人誌 ………………………………………………………… 53
第一節 與我之我在我們之間 …………………………………… 53
第二節 面貌的軌跡探尋 ………………………………………… 55
第三節 「同人誌」作品呈現方式 ……………………………… 60
第六章 再造系列的整合論述 ………………………………………… 78
第一節 生命記憶的虛實再現 …………………………………… 78
第二節 生命記憶的色彩意象 …………………………………… 79
第三節 生命經驗轉化的藝術創作 ……………………………… 81
第七章 結語 …………………………………………………………… 85
參考文獻 ………………………………………………………………… 88
附錄一 展出現場紀錄圖片 …………………………………………… 90
附錄二 「平行存在」作品光碟 ……………………………………… 95
[1] 葉謹睿著,《藝術語言@數位時代--繪畫之死與現代藝術的未來》,典藏今藝術,2003。
[2] 雪莉‧特克著,譚天‧吳佳真譯,《虛擬化身--網路世代的身分認同 Life on the Screen》,遠流,1998。
[3] 高千惠著,<當代數位媒體藝術的脈絡與潮勢>:《當代藝術思路之旅》,藝術家出版社,頁90-97,2001/6。
[4] 駱麗真,<科技藝術的發展脈絡:由國際經驗到臺灣現況>:《台灣美術》第52期,頁12-24,2003/4。
[5] 姚瑞中,<台灣錄影藝術的發展與反思>:《藝術家》第336期,頁229-231,2003/5。
[6] 林書民,<第五十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心感地帶”>:《現代美術》第108期,頁9-17,2003/6。
[7] 鄭慧華,<碎裂的真實與整體的幻像--談袁廣鳴的「城市失格」>:《現代美術》第106期,頁52-57,民92.02。
[8] Marko Daniel撰文,吳介禎譯,<當代美學的科技與空虛>:《藝術家》第336期,頁232-235,2003/5。
[9] 黃舒屏,<解禁「科技禁區」--一個關於人文的當代媒體藝術大展>:《藝術家》第329期,頁280-283,2002/10。
[10] 朱惠芬,<美感經驗與美學觀點的新生─2002年台灣科技藝術面貌初探>:《典藏今藝術》第123期,頁78-80,2002/12。
[11] Walter Benjamin著,許綺玲譯,《迎向靈光消逝的年代》:台灣攝影出版,1999。
[12] John Berger著,劉惠媛譯,<為何凝視動物>:《影像的閱讀》,遠流出版社,頁3-28,1999/1。
[13] 沙特著,魏金聲譯:《影像論》,商鼎出版,1992。
[14] 保羅‧維希留著,楊凱麟譯,《消失的美學》,揚智,2001。
[15] 周憲著,《美學是什麼》:揚智出版社,2002。
[16] 林志明,<攝影影像與台灣當代藝術>:《典藏今藝術》,頁74-78,2002/9。
[17] Jean Baudrillard著,林志明譯,<氣氛價值--色彩>:《物體系》,時報出版,頁33-40,1998/1。
[18]呂佩怡,<城市空間與影像的相遇─錄影藝術呈現的多種可能性>:《典藏今藝術》,頁125-129,2003/10。
[19] John Berger著,劉惠媛譯,<法薩內拉(Ralph Fasanella)與城市經驗>:《影像的閱讀》,遠流出版社,頁107-114,1999/1。
[20] Cynthia Freeland著,劉依綺譯,<班雅明與消逝的靈氣>:《別鬧了,這是藝術嗎》,左岸文化出版,頁148-150,2002/7。
[21] Cynthia Freeland著,劉依綺譯,<麥克魯漢的”馬賽克”論點>:《別鬧了,這是藝術嗎 》,左岸文化出版,頁155-156,2002/7。
[22] 林志明,<攝影影像與台灣當代藝術>:《典藏今藝術》第120期,頁74-78,2002/9。
引用作品網站,(2004/07/02瀏覽)
1.Keith Cottingham,( http://www.kcott.com )
2.Aziz + Cucher,( http://www.azizcucher.net )
3.Watchbus,(http://www.watchbus.com)
4.千夜美術網(http://art.1001n.com.cn)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1. [18]呂佩怡,<城市空間與影像的相遇─錄影藝術呈現的多種可能性>:《典藏今藝術》,頁125-129,2003/10。
2. [16] 林志明,<攝影影像與台灣當代藝術>:《典藏今藝術》,頁74-78,2002/9。
3. [10] 朱惠芬,<美感經驗與美學觀點的新生─2002年台灣科技藝術面貌初探>:《典藏今藝術》第123期,頁78-80,2002/12。
4. [9] 黃舒屏,<解禁「科技禁區」--一個關於人文的當代媒體藝術大展>:《藝術家》第329期,頁280-283,2002/10。
5. [7] 鄭慧華,<碎裂的真實與整體的幻像--談袁廣鳴的「城市失格」>:《現代美術》第106期,頁52-57,民92.02。
6. [6] 林書民,<第五十屆威尼斯雙年展─台灣館“心感地帶”>:《現代美術》第108期,頁9-17,2003/6。
7. [5] 姚瑞中,<台灣錄影藝術的發展與反思>:《藝術家》第336期,頁229-231,2003/5。
8. [22] 林志明,<攝影影像與台灣當代藝術>:《典藏今藝術》第120期,頁74-78,2002/9。
9. 王大延(民82)。介入自閉症者的偏異行為。特殊教育季刊,48,1-7。
10. 林惠芬(民89)。問題行為動機量表之編製報告。特殊教育研究學刊,20,129-145。
11. 洪素英(民87)。以『功能性溝通訓練』處置學生的問題行為。特殊教育季刊,68,16-19。
12. 洪儷瑜(民81)。『非嫌惡行為處置』對智障者問題行為處理之運用。特殊教育季刊,45,9-14。
13. 胡永崇(民87)。嚴重行為問題的功能分析。特教園丁,1(14),8-14。
14. 徐偉雄、夏一新、江漢光(民84)。自傷行為的探討。國防醫學,2(20),159-163。
15. 張正芬(民86)。自閉症兒童的行為輔導─功能性評量的應用。特殊教育季刊,6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