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23)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29 05:59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陳倩韻
研究生(外文):CHEN,CHIEN-YUN
論文名稱:新個資法修正後個資保護之應然與實際
論文名稱(外文):The Theory and Practice of Data Protection after the Amendment of the New Data Protection Act
指導教授:謝碩駿謝碩駿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Hsieh,Shuo-Chun
口試委員:黃相博陳靜慧
口試日期:2017-01-11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世新大學
系所名稱:法律學研究所(含碩專班)
學門:法律學門
學類:一般法律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7
畢業學年度:105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9
中文關鍵詞:個人資料保護個人資料保護法隱私權資訊隱私權資訊自決權
外文關鍵詞:personal data protection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2
  • 點閱點閱:592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6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資訊科技快速發展下,個人資料之處理除了以紙本記載個人資料外,為數甚多的個人資料也以電腦蒐集、處理、保存,並經網際網路交換流通傳遞與搜尋。個人資料透過電腦及網際網路交換,亦得進行相當規模的數位化整合與查詢。資訊社會中的個人資料保護法制,應保障個人資訊自主決定權,讓本人對自己之資料如何被蒐集、處理、利用,能有所知悉並能自主控制,避免個人資料遭他人濫行蒐集、處理、利用,而不當監控個人行動或扭曲本人之形象,致其人格或財產受損害。故個人資料保護相關法制核心,係應建構在國家對個人隱私權利之保護,以及賦與個人對其個人資訊享有自主決定之權利。個人資料保護法實施後,我國各行各業面對個人資料保護法制重大的挑戰衝擊與影響,尤其是對特種個資之管理與監督。本文先說明個人資料保護的立法核心議題,也就是對於個人隱私權與資訊自決權的保護,並指出關於個人資料之保障,雖包含隱私權之保護,但其實保護範圍應該更廣,而更及於保障個人之「資訊自決權」。其次,本文試圖簡要說明我國個人資料保護法重要的相關修正,並對修正條文提出評析。本文亦嘗試指出新版個資法正式施行後,對我國公務機關及非公務機關(企業)產生之衝擊,並建議應及早進行相關的因應措施,才能符合個資法的立法目的,也就是確實保護個人的資訊隱私與自決權,並促進個人資料的蒐集、處理和合理的利用。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緣起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4
第三節 研究架構 5
第四節 文獻回顧 5
第二章 資料隱私權之起源與發展 8
第一節 隱私權 8
第二節 資訊隱私權 11
第一項 從隱私權到資訊隱私權 11
第二項 資訊隱私權做為憲法保障之基本權 12
第三項 資訊隱私權之保障內涵 14
第四項 資訊隱私權與人性尊嚴之關係 18
第五項 公開場域中之資訊隱私權保障 21
第六項 小結 22
第三節隱私權保障之本質 23
第一項 親密關係自治理論 24
第二項 一般人格權理論 24
第三項 資訊保留權理論 25
第四項 隱私情境脈絡完整性理論 26
第五項 民法人格權之憲法化 27
第三章 個資法對個人資料之保障 29
第一節 個資法之重要原則 29
第一項 目的拘束原則 29
第二項 關於個人資料法保護之其他重要法律原則 36
第二節 關於個資法保護範圍 38
第三節 有關蒐集、處理及利用要件之說明與運用 44
第一項 須有特定目的 44
第二項 須告知當事人 47
第三項 當事人同意 48
第四章 有關校園的個資安全與保護 51
第一節 有關蒐集、處理及利用要件之說明與運用 51
第二節 校園監視錄影器與個人資料保護 53
第五章 公務機關與企業對個人資料保護的規範應然要求 57
第一節 公務機關蒐集個人資料的規範應然要求 57
第二節 公務機關處理個人資料的規範應然要求 62
第三節 公務機關利用個人資料的規範應然要求 64
第四節 非公務機關(私人企業)對個人資料保護的規範應然要求67
第六章 2015年新修正個資法的介紹與簡評 76
第一節 關於第6條特種個資條文之修正 76
第一項 「病歷」列入第6條「特種個資」之範圍 76
第二項 修正第6條1項但書第2款 78
第三項 修正第6條第1項但書第4款 79
第四項 新增第6條第1項但書第5款 81
第五項 新增第6條第1項但書第6款 82
第六項 新增第6條第2項 83
第二節 關於其他條文之修正 84
第一項 新增第7條第3項及第4項 84
第二項 修正第8條第2項第4款及新增第6款 86
第三項 修正第11條第2項 87
第四項 修正第16條但書第2款 87
第五項 修正第19條第1項第2款、第6款及新增第8款 88
第六項 修正第20條第1項但書第2款及新增第7款 90
第七項 修正第41條及45條 91
第八項 修正第53條 92
第九項 修正第54條 93
第三節 結論 95
第七章 總結及建議 97
參考文獻 104
附件一 2015年修正前後個資法第6條及第54條對照表 109

一、中文資料
(一)書籍
1.王澤鑑,人格權法、法釋義學、比較案例研究,2012年1月。
2.王澤鑑,誠信原則僅適用於債之關係,收錄於民法學說與判例研究(一),自刊,1988年9月,九版。
3.呂信瑩,個人資料保護法上目的拘束原則之探討,新學林出版,2012年12月。
4.吳庚,行政法之理論與實用,自刊,1999年6月,增訂五版。
5.李惠宗,憲法要義,元照出版社,2012年9月,六版。
6.李震山,人性尊嚴與人權保障,2011年10月,四版。
7.許文義,個人資料保護法論,三民,2001年1月。
8.彭芸,NCC與媒介政策、公共利益、規管哲學與實務,風雲論壇出版,2012年7月。
9.陳清秀,行政法的法源,收錄於翁岳生編,行政法(上冊),自刊,2000年3月,二版。
10.陳新民,中華民國憲法釋論,自刊,1995年9月。
(二)期刊論文
1.李惠宗,個人資料保護法上的帝王條款—目的拘束原則,法令月刊第64卷第1期,2013年1月。
2.李榮耕,個人資料外洩及個資外洩通知條款的立法芻議,東吳法律學報第20卷第4期,2008年9月。
3.林玫君,論德國之校園個人資料保護,南臺財經法學創刊號,2015年8月。
4.吳兆琰,論政府資料探勘應用之個人資料保護爭議,科技法律透析,2007年11 月。
5.邱文聰,從資訊自決與資訊隱私的概念區分-評「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修正草案」的結構性問題,月旦法學雜誌第168期,2009年5月。
6.范姜真媺,個人資料自主權之保護與個人資料之合理利用,法學叢刊第225期,2012年1月。
7.范姜真媺,個人資料保護法關於「個人資料」保護範圍之檢討,東海大學法學研究第41期,2013年12月。
8.范姜真媺,日本個人編號法對我國之借鏡-以個人資料保護監督機制之建立為主,東吳法律學報第26 卷第2期,2014年10月。
9.蔡維音,德國基本法第一條「人性尊嚴」規定之探討,憲政時代第18卷第1期,1992年。
10.簡榮宗,電腦處理個人資料保護法在網際網路上之適用,律師雜誌第272期,2002年5月。
11.劉靜怡,隱私權的哲學基礎、憲法保障及其相關辯論,月旦法學教室第46期,2006年8月。
12.劉定基,個人資料保護法講座:第一講個人資料的定義、保護原則與個人資料保護法適用的例外-以錄影監視為例(上),月旦法學教室第115期,2012年4月。
13.劉定基,個人資料保護法講座:第一講個人資料的定義、保護原則與個人資料保護法適用的例外-以錄影監視為例(下),月旦法學教室第119期,2012年8月。
(三)學位論文
1.林建中,隱私權概念之再思考-關於概念範圍、定義及權利形成方法,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1月。
2.詹文凱,隱私權之研究,國立台灣大學法律學研究所碩士論文,1998年7月。
(四)網路資料
1.柯依翔,兆豐疑似洗錢風暴 「法遵、稽核、風控」真發揮功能?,載於網址:http://hr.1111.com.tw/discussTopic.asp?id=100819(最後瀏覽日期:2016年10月2日)。
2.黃昭勇∕何榮幸,最嚴厲的個資法何去何從?,天下雜誌第514期,載於網址:http://www.cw.com.tw/article/article.action?id=504629(最後瀏覽日期:2016 年5 月4 日)。
3.張翔,「基本權利的體系思維」,清華法學,2012年第4期,載於網址:http://www.calaw.cn/article/default.asp?id=7644(最後瀏覽日期:2015年11月9日)。
(五)政府資料
1.立法院公報第97卷第48期,2008年7月。
2.立法院公報第104卷第9期,2015年1月。
3.法務部個人保護專區個資法問與答,載於網址:http://pipa.moj.gov.tw/cp.asp?xItem=1361&ctNode=408&mp=1
4. 法務部「個資法條文對照表」,載於網址:http://pipa.moj.gov.tw/cp.asp?xItem=1187&ctNode=430&mp=1
5.法務部103年11月17日法律字第10303513040號函。
6.法務部105年9月21日法律字第10503514560號函。
二、外文含翻譯資料
1.Helen Nissenbaum, Protecting Privacy in an Information Age: The Problem of Privacy in Public, 17 LAW & Prm.. 559, 582 (1998). 轉引自劉靜怡,社群網路時代的隱私困境:以 Facebook為討論對象,臺大法學論叢第41卷第1期,2012年3月。
2.Hans-Jürgen Papier著,李建良譯,德國的憲法國家性,台灣法學雜誌第200期,2012年5月。
3.William L. Prosser, Privacy, 48 Calif. L. Rev. 383, 388-89(1960).
4.Samuel D. Warren & Louis D. Brandeis, The Right to Privacy, 4 HARV. L. REV. 193(1890).
5.蕭文生譯,關於「一九八三年人口普查法」之判決,西德聯邦憲法法院裁判選輯(一),司法院,1990年。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