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書籍
方漵溱,《日據時代台語創作歌曲之研究:一九三二~一九三九》,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王贊元,《再現群星會》,台北:商周出版社,2007年。
王櫻芬,《聽見殖民地:黑澤隆朝與戰時台灣音樂調查》,台北:國立台灣大學圖書館出版,2008年2月
台北市政府編,《臺北市志卷首下大事紀》,台北:台北市政府,1989。
石計生,〈大台北地區台灣歌謠的「媒介迴路」空間考據(1960-1980)〉,《數位典藏地理資訊學術研討會論文》,頁149-176。
石計生、紀建良,〈台灣歌謠作為一種「時代盛行曲」:音樂臺北的上海及諸混血魅影(1930-1960)〉,《台灣社會學刊》(TSSCI),第47期,台灣社會學會,2011年下半年出刊。
〈寶島歌聲:黑膠時代紀露霞與洪一峰的音樂交會與發展〉,《跨文化研究學術研討會會議論文集》,南台科技大學,2010年12月,頁82-110。
行政院新聞局,《台灣影視歌人物誌,1950-1965》,台北市:行政院新聞局,2008。
呂訴上,《台灣電影戲劇史》,台北:銀華出版社,1961年9月。
呂鈺秀(2009),〈流行音樂中的女性歌手聲腔〉,《音樂學探索:台灣音樂研究的新面向》,台北:五南出版社,2009年。
阿諾德‧豪則爾著,居延安編譯,《藝術社會學》,台北市:雅典出版社,民國77年。
吳密察監修,遠流台灣館編著,《台灣史小事典》,台北:遠流出版社,2000。
吳國禎,《論台語歌曲反殖民的精神》,私立靜宜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吳俊鳳,《楊三郎音樂創作之研究》,國立台南藝術大學民族音樂學研究所在職專班,2008年。
林奎章,《尋找台語片的類型與作者:從產業到文本》,國立台灣大學戲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卓錦炎編輯,《峰采一生創作全記錄─寶島歌王洪一峰樂譜集》,高雄:卓著出版社,2010年。
洪宏元,《台灣閩南語流行歌謠語文研究》,世新大學社會發展研究所碩士論文,1999年。洪芳怡,《上海1930~1950年代,一則參差的傳奇:周旋與其歌曲研究》,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5年。洪芳怡,《天涯歌女─周璇與她的歌》,台北:秀威版社,2008年。
高傳棋編著,《台北放送局暨台灣廣播電台特展專輯》,台北:台北市文化局出版,2008年12月。
莊永明,《台灣歌謠追想曲》。台北:前衛出版社,1994年。
莊永明,《台灣歌謠交響詩》,台北:偉翔文化事業,1997年
國家電影資料館口述歷史小組,《台語片時代》,台北:國家電影資料館,1994年。
許極燉編,《台語詞典常用漢字》,台北:前衛出版社,1998年。
張慧文,《日治時期女高音林氏好的音樂生活研究(1932-1937)》,台灣大學音樂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2年。郭麗娟,《台灣歌謠臉譜》,台北市:玉山社,2002年。
《寶島歌聲之壹》,台北:玉山社,2005年。
《寶島歌聲之貳》,台北:玉山社,2005年。
陳江龍,《廣播在台灣發展史》,出版者:陳江龍,2004年。
商慧珍,《紀露霞的流行音樂世界─其音樂聲響的演變》,私立東吳大學音樂學系碩士班音樂學組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6月。許怡雯,《從寶島歌后到音樂藝術家-紀露霞演唱生命史之社會學研究》,私立東吳大學社會系碩士在職專班碩士論文,2010年6月。黃國隆,《台灣歌謠一0一》。台北:天同出版社,1985。
黃裕元,《戰後台語流行歌曲的發展(1945-1971)》,國立中央大學歷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0年。黃英哲,《「去日本化」「再中國化」戰後台灣文化重建1945-1947》,台北:麥田出版,2008。
黃曉君,《1930年代至1960年代臺語流行歌曲與臺語電影之互動探討》,私立輔仁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2009年。葉龍彥,《春花夢露:正宗台語電影興衰錄》,台北縣蘆洲市:博揚文化,1999年。
《台灣唱片思想起》,台北:博揚文化出版社,2001年。
《正宗台語電影史》,台北市:台灣快樂學研究所,2005年。
楊麗仙,《西洋音樂在台灣之沿革(西元1624~1945年)》,台灣師範大學音樂研究所碩士論文,1984年。
趙梅伯著,《唱歌的藝術》,台北:黎明文化,1987年。
廖純瑩,《移植與內化:五、六0年代台語翻唱歌曲研究》,台南: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碩士論文,2007年。鄭恆隆,《台灣民間歌謠》,台北:南海出版社,1989年。
蔡棟雄編輯,《戀戀三重埔—三重唱片業、戲院、影歌星史》,台北縣三重市公所,2007年1月。
蔡佩吟,《Káu-Kuài 的歌聲─郭大誠台語歌詞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10年。簡上仁,《台灣音樂之旅》。台北:自立晚報出版社,1988年。
鶴田純,《1950、60 年代「日本曲台語歌」研究》,國立成功大學台灣文學研究所碩士論文,2008年。Andrew F. Jones著,宋偉航譯,《留聲中國,摩登音樂文化的形成》,台北:臺灣商務印書館,2004年。
E.H.貢布裏希著,范景中譯,《秩序感—裝飾藝術的心理學研究》,湖南:湖南科技出版社,1999年。
Simon Frith, Will Straw, John Street等編、蔡佩君、張志宇譯,〈流行樂〉,《劍橋大學搖滾與流行音樂讀本》,台北:商周出版,2005年。
外文書籍
小泉 文夫,《歌謡曲の構造》,東京都:平凡社,1996年。
古茂田信男等編,《新版日本流行歌史》,東京都:社会思想社,1994-1995年。
園部 三郎,1954,《演歌からジャズへの日本史》,東京都:和光社,1954年。
Adorno, Theodor W. Essays on Music. LA: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2002.
Becker, Howard. Art Worlds. London: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 1982.
DeNora, Tia. After Adorno: rethinking music sociology. New Yor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5.
Groemer, Gerald “Popular music in Japan before the Twentieth”, Garland Encyclopedia of World Music vol. 7 . Virginia: Alexander street press, (1997)
George Dickie. The art circle:a theory of art. Louisville: Chicago Spectrum Press, 1997.
Nattieaz, J. J. Music and discourse: Toward a Semiology of Music. New Jersey: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90.
Sundberg, Johan. The Science of the Singing Voice. Illinois: Nor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87.
Yano, Christine Reiko. Tears of longing : nostalgia and the nation in Japanese popular song. Cambridge : Harvard University Asia Center, 2002.
Weber, Max. The Rational and Sociological Foundations of Music. D. Martindale, J. Riedel, C. Neuwirth (trans. And eds.), IL: Southern Illinois University Press, 1958.
期刊文章
石計生,〈社會環境中的感覺建構─寶島歌后紀露霞演唱史與台灣民歌之研究〉,《社會理論學報》(CSSCI),2009年11月第12卷第2期,北京大學《社會理論學報》編輯部,頁433-477。江宜穎,〈百歲人瑞,見證人文水岸,艋舺傳奇〉,《萬華社區大學刊物》,2009年第22期,頁6-9。
陳培豐,〈從三種演歌來看重層殖民下的台灣圖像—重組「類似」凸顯「差異」再創自我〉,《台灣史研究》,2008年第十五卷第二期,台北市: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頁80-123。陳俊斌,〈「唱片時代」的阿美族歌聲:以黃貴潮「台灣山地民謠」為例〉,《台灣音樂研究》,2009年第8期,頁1-30。黃國隆,〈談三十多年來國內歌曲的產銷〉,《益世》,1983年4月10日第3 卷第7 期,頁20。
楊建章、呂辛純,〈音樂學研究的空間新視野〉,《人文與社會科學簡訊》,2009年第11期第1卷,頁 15-23。蔡振家,〈帶有雜質的樂音──聽覺模型及「泛音-噪音比」〉,《關渡音樂學刊》,第10期,國立台北大學音樂學院,2009年。
嚴俊,〈藝術何以可能?〉,《中國農業大學學報》,2010年6月第27卷第2期,《中國農業大學學報》,中國農業大學,頁109-111。
Garcia, David F. “Going Primitive to the Movements and Sounds of Mambo”, The Musical Quarterly, 89:4 (2006)
Mika, Okada, “Musical Characteristics of Enka”, Popular music, Japanese issue 10:3 (October, 1991)
Tomlinson, Gary, “The Web of Culture: A Context for Musicology.” 19th-Century Music 7:3 (1984).
Toyo, Nakamura, “Early Pop Song Writers and Their Backgrounds”, Popular music, Japanese issue 10:3(October, 1991)
電子資料庫及網路資源
山村豐子演唱。〈木曾節 山村豐子〉,http://www.youtube.com/watch?v=jGJw1VcQmdM&feature=related。
〈山口俊郎〉,《維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5%B1%B1%E5%8F%A3%E4%BF%8A%E9%83%8E。
〈上原賢六〉,《維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4%B8%8A%E5%8E%9F%E8%B3%A2%E5%85%AD。
〈中山晋平〉,《維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4%B8%AD%E5%B1%B1%E6%99%8B%E5%B9%B3。
〈大村能章〉,《維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5%A4%A7%E6%9D%91%E8%83%BD%E7%AB%A0。
〈中野忠晴〉,《維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4%B8%AD%E9%87%8E%E5%BF%A0%E6%99%B4。
《中野忠晴の功績とその評価――主に戦前期から》,http://www.tadaharu.com/。
台灣電影筆記-人物特寫,http://movie1.cca.gov.tw/People/Content.asp?ID=386。
台灣拉吉歐,〈部落格相片〉,http://tw.myblog.yahoo.com/jw!yBH6Bj.GChLNCUqDpLg-/photo?pid=0&next=1169&fid=14。
http://tw.myblog.yahoo.com/jw!yBH6Bj.GChLNCUqDpLg-/photo?pid=1674。
〈台灣拉吉歐飛虎1987年專訪洪一峰先生踏進歌壇40週年(第一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UILDFb75PG8。
石計生,〈重構被遺忘的歷史:紀露霞演唱的「運河殉情記」數位典藏記〉,《後石器時代》,http://www.cstone.idv.tw/entry/重構被遺忘的歷史:紀露霞演唱的「運河殉情記」數位處理完成陳明章+潘啟明+周至誠。
〈徐登芳的運河殉情記新發現〉,http://www.cstone.idv.tw/entry/徐登芳的運河殉情記新發現。
〈吉田正〉,《維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5%90%89%E7%94%B0%E6%AD%A3。
〈米山正夫〉,《維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7%B1%B3%E5%B1%B1%E6%AD%A3%E5%A4%AB。
李肇豪,〈邱蘭芬〉,《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0222&Keyword=%E5%AE%B5
〈佐々木俊一〉,《維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4%BD%90%E3%80%85%E6%9C%A8%E4%BF%8A%E4%B8%80。
林太崴,〈桃花開出春風〉,《桃花開出春風》,http://blog.sina.com.tw/davide/article.php?pbgid=28994&entryid=572809。
〈阿爾卑斯山的牧民傳呼-攸德爾歌謠〉,《恆春國際節—世界民謠印象展》,http://163.29.247.148/folkmusic2009/series_020003.html。
〈珍藏影像〉,《洪一峰虛擬音樂博物館》,http://www.musicgis.tw/photo.html
桃花開出春風,〈烏貓行進曲〉,《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6292。
郭麗娟,〈老長壽〉,《台灣大百科全書》,http://taiwanpedia.culture.tw/web/content?ID=14375&Keyword=%E9%95%B7%E8%88%88
〈會員歌曲查詢〉,《社團法人台灣音樂著作權人聯合總會》,http://www.mcat.org.tw/html/data/data.php?action=data&sn=195。
〈晶晶〉,《維基百科》,http://zh.wikipedia.org/wiki/%E6%99%B6%E6%99%B6。
〈渡久地政信〉,《維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6%B8%A1%E4%B9%85%E5%9C%B0%E6%94%BF%E4%BF%A1。
〈遠藤実〉,《維基百科》,http://ja.wikipedia.org/wiki/%E9%81%A0%E8%97%A4%E5%AE%9F。
“Bel canto”, in Grove music online,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02551?q=bel+canto&search=quick&pos=1&_start=1#firsthit(accessed April 14, 2011)
Daniel Leech-Wilkinson, “The Changing Sound of Music: Approaches to Studying Recorded Musical Performance” (London: CHARM, 2009)
www.charm.kcl.ac.uk/studies/chapters/chap1.html(accessed November 31, 2009)
“Yodel”, Grove music online, http://www.oxfordmusiconline.com/subscriber/article/grove/music/52555?q=yodel&search=quick&pos=1&_start=1#firsthit (accessed April 14, 2011).
報紙資料
《中央日報》,民國48年7月至49年1月。
《聯合報》,民國40年9月至民國61年10月。
《徵信新聞》,《中國時報》,民國42年12月至民國61年10月。
《中華日報》,民國50年至民國58年12月。
歌本
天成歌謠研究所編印,《星光廣播歌選》,台中:文林出版社,1965年9月。
王明、丁村編著,《寶島懷念歌星專輯》,台南:恆隆出版社,1978年9月。
台灣歌謠研究所編選,台南:學興書局,出版年不詳。
台灣歌謠研究所編印,《台灣流行歌曲增訂本文夏歌唱集》,出版社不詳,1958年6月。
正聲廣播公司,《正聲台語歌選第六集》,台北:正聲廣播電台,1959年8月10日。
《台語唱片歌集9月號》,台北:興新出版社,1958年9月1日。
郭一男編選,《洪一峰新歌101》,台中:文林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歌友新曲集》,台南:學興書局,出版年不詳。
《阿丁廣播歌選2》,台中:文林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洪一峰新歌101》,台中:文林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歌友106》,台中:文林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陳瑞竹編,《新美聲電影廣播歌選》,台中:正義出版社,1958年5月5日。
張藝鳴編輯,《小鳳唱片廣播歌選(第二、三集)》,台北:文苗書局,1958年11月。
無具名,《洪一峰文夏新歌77》,台南:正昌出版社,1961年6月。
楊豐源,《青春之歌3集》,出版社無具名,1958年9月15日。
無具名,《亞洲新星》,三居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無具名,《天成廣播歌選》,出版社無具名,出版年不詳。
無具名,《李其灶廣播集4》,台北:興新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無具名,《正聲台語歌選增訂本》,台北:正聲廣播電台,出版年不詳。
無具名,《其灶歌選最新歌2》,台北:興新出版社,出版年不詳。
無具名,《青春歌王》,台中:文林出版社,出版年不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