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文獻
一、中文部分
王如哲、黃月純合譯(2004)。教育知識管理。台北,五南。
王佳煌、潘中道等譯(2002)。當代社會研究法: 質化與量化途徑。台北:學富。
卯靜儒(1991)。學校科層化及教師專業自主與專業自棄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田長謨譯(1974)。組織論:管理行為分析。台北:中央圖書出版社。
白穗儀(1998)。國民中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江志正(2000)。國民小學團體動力、組織學習、學校發展策略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何淑妃(1996)國小校長轉型領導行為與學校組織氣氛之調查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何雍慶(1994)。任務環境、組織結構與組織效能之關係。企業經營策略與經營績效學術研討會論文集。
余錦漳(2000)。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吳芝儀、李奉儒譯(1995)。(M.Q.Patton著)。質的評鑑與研究。台北:桂冠。
吳天方、郭政源(2000)。從企業變革談學校組織文化的塑造。教育資料與研究,7。吳宗立(1993)。國民中學組織結構、教師社會支持與職業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明烈(2004a)。台灣教育改革的迷思與省思。海峽兩岸中小學教育改革之檢討與發展趨勢青年學者論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吳明烈(2004b)。塑造組織學習文化:組織學習與學習型學校的實踐。吳明烈(主編)。組織學習與學習型學校。台北:高等教育。
吳知賢(1994)。組織文化剖析,研考雙月刊,18(2)。吳建華(2003)。國民小學推動組織學習之個案研究:以九年一貫課程實施為例。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建鋒(1999)。學校本位管理與綜合高中學校效能相關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吳培源(1994)。台灣省高級中學校長領導型態、學校氣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清山(1992)。學校效能分析。台北:五南。
吳清山(1999)。跨世紀學校組織再造之重要課題及其策略。教師天地,98。吳清山、林天祐(1998)。轉型領導。教育資料與研究,24。
吳清基(1979)。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教師工作滿意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吳清基(1979)。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教師工作滿意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
吳嘉賢(2002)。國小教師對學校學習型組織特性知覺與教學型態關係之研究。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吳麗芬(1986)。國民小學組織結構正式化、集中化與教師工作動機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李佳霓(1998)。國民中學組織學校、教師個人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李茂興、李慕華、李宗鴻譯(1994)。組織行為。原著者:P. R. Stephen。臺北市:揚智。
李隆盛、侯世光、沈姍姍、周淑卿、周愚文、張碧娟、楊思偉、溫玲玉、蕭錫錡、方志華、葉興華、謝美慧(1998)。綜合高中試辦學校實施課程之實施與改進計畫(四)。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0142號。
李麗玉(2000)。學校施行組織學習之研究:一個國中個案的探討。國立中正大學成人及繼續教育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嘉義。卓秀冬(1995)。臺灣省高級中等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之關係。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周淑卿(1996)。我國國民中小學課程自由化政策趨向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合懋(1995)。學校主管與企業主管轉型領導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林明地(2000)。助長學校組織學習的關鍵:校長轉型領導。學校行政雙月刊,8。林明地(2001)。轉型領導與超越轉型領導。師鐸,16,台北:中國教育學會。
林春慧(2003)。國民小學團體動力與教師專業成長之研究。國立屏東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屏東。林清江(1981)。教育社會學新論。台北:五南圖書出版公司。
林勝結(1982)。國民小學組織結構與教師工作倦怠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邱憶惠(1999)。個案研究法:質化取向。教育研究,7。
柯素月(2001)。國民小學學校教師會之個案研究。臺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臺中。洪雯柔(2004)。新世紀中學教育人員的挑戰-新需求新素質。海峽兩岸中小學教育改革之檢討與發展趨勢青年學者論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未出版,嘉義。
范家豪(2001)。實踐知識管理之組織學習行動研究-以一個教育專案為例。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范熾文(1993)。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教師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秦夢群(1998)。教育行政學—理論部分。臺北市:五南。
高強華(1995)。個案研究法。教育研究法,黃光雄、簡茂發主編。台北:師大書苑。
張明輝(1998)。營造學習型學校。現代教育論壇,4。
張明輝(1999)。企業組織的革新對學校組織再造的啟示。教師天地,98。張奕華(1997)。國民小學組織學習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張昭仁(2001)。國小校長轉型領導、互易領導與學校組織學習能力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張瑞村(1997)。高級工業職業學校校長領導行為、教師組織承諾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張德銳(1990)。組織文化析論。國立編譯館館刊,19(1)。
張慶勳(1996)。國小校長轉化、互易領導影響學校組織文化特色與組織效能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張慶勳(1996)。學校組織行為。臺北市:五南。
張慧文(1983)。個案研究法簡介。台灣教育,394。
張潤書(1982)。行政學。台北:三民書局。
教育時論(2002)。教育時論引言。教育研究月刊,94,4。
教育部(2002)。綜合高中之檢討、改進及未來發展。台北市:教育部技職司一科。2004.9.28,取自http://www.tve.edu.tw/new/index.asp。
教育部(2002a),2001年教育改革之檢討與改進會議。台北市:教育部技職司一科。2004.9.28,取自http://www.tve.edu.tw/new/index.asp。
教育部(2003)。綜合高中之昨日、今日、明日。台北市:教育部技職司一科。2004.9.28,取自http://www.tve.edu.tw/new/index.asp。
教育部(2004)。九十二學年度綜合高中校數統計表-148校。台北市:教育部技職司一科。2004.9.28,取自http://www.tve.edu.tw/new/index.asp。
教育部技職司(2001),綜合高中試辦成效之檢討及發展改進方案。台北市:教育部技職司一科。2004.9.28,取自http://www.tve.edu.tw/new/index.asp。
教育部技職司(2003a),綜合高中的理念與實施。台北市:教育部技職司一科。2004.9.28,取自http://www.tve.edu.tw/new/index.asp。
莫藜蔾(1992)。深入訪談法。質化研究在社會工作界的應用。
莊耿惠(2001)。綜合高中實施現況之分析。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酗h軍(2003)。駛向「組織學習」汪洋大海的南針。組織學習。柯雅琪譯。H. Mintzberg等著。台北:天下文化
陳木金(1999)。從學校組織文化塑造談如何增進學校領導效能 。教育行政雙月刊,3。
陳伯璋(1987)。教育思想與教育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陳伯璋(2004)。台灣教育改革的迷思與省思。海峽兩岸中小學教育改革之檢討與發展趨勢青年學者論壇。國立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
陳奎憙(1979)。學校組織之社會學分析。教育社會學。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編著。
陳秋蓉(1994)。組織結構與組織績效:企業附設社會褔利慈善事業基金會之探討。私立大業工學院事業經營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陳培文(1994)。中部地區高職(中)工業類科學校組織文化與組織效能之相關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陳聖謨(1995)。組織文化與學校行政革新。教育資料與研究,7。陳慶安(2000)。高職工業類科學校組織學習能力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陳慧芬(1998)。組織文化的意義與弁遄C台中師院學報,17。
彭昌盛(1991)。轉換型領導理論及其應用。國立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彭淑珍(1998)。學習型組織理論在國民中學行政應用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游家政(2002)。學校本位課程統整行動研究經驗。陳伯璋、陴K明主編,學校本位經營的理念與實際。台北:高等教育。
黃三吉(1992)。台北市國民小學組織結構與教師工作倦怠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志明(1986)。香港中學教師角色取向與學校組織結構及教師自我觀的關係研究。香港中文大學教育碩士論文。香港:未出版。
黃秀穎(2001)。兩位教師參與九年一貫課程試辦經驗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昆輝(1989)。教育行政學。臺北市:東華書局。
黃芳謙(2003)。組織文化、組織承諾與組織變革態度之研究。私立大葉大學工業關係學系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黃政傑主編(2001)。各國教育改革動向。台北:師大書苑。
黃哲彬(2004)。組織學習及其對學校教育之影響。教育趨勢導報,9。黃哲彬、簡夙蓮(2004)。論組織學習在學校組織之應用。學校行政 雙月刊,31。
黃淑馨(1999)。啟動教師學習之輪。教師天地,98。黃渝芳(2002)。綜合高中教師組織變革知覺與組織承諾相關之研究。國立台灣科技大學技術及職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黃權松(2001)。國民中學組織學習教師專業成長及其相關因素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高雄。楊思偉、蕭錫錡、吳麗君、吳明掁、劉淑秋(2000)。綜合高中理想辦學模式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中心專題研究成果報告0159號。
楊進成(2001)。國民小學校長營造學習型組織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以台北縣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葉一明(1999)。國民小學學校組織結構、教師專業角色知覺與教師專業角色踐行關係之研究。國立台中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中。葉啟政(1982)。結構、意識與權力:對社會結構概念的探討。瞿海源、蕭新煌主編:社會學理論與方法研究會論文集。台北:中央研究院民族研究所。
廖春文、吳明雄(2002)。國民小學校長轉型領導與學校效能之研究。九十學年度師範學院教育學術論文發表會論文集。
甄曉蘭、簡良平(2002)。學校本位課程發展權力重整問題之批判分析。教育研究集刊,48(1)。劉春榮(1999)。國民小學組織結構、教師對組織弁鉬搢D與學校衝突研究。初等教育學刊,7。
劉復苓(譯)(2001)。楊國安等著。組織學習能力。台北:聯經。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歐用生(1997)。當前課程改革的檢討。台北:師大書苑。
潘文忠(1993)。國民中學組織結構類型與教師士氣關係之研究。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潘淑滿(2003)。深度訪談法。質性研究:理論與應用。台北:心理出版社。
潘慧玲、魏惠娟、林明地、張明輝(2003)。推動九年一貫課程的組織學習研究。國立台灣師大學教育研究中心成果報告0187號。
潘慧玲主編(2002)。學校革新:理念與實踐。學富文化事業有限公司。
潘慧貞(2001)。國民小學校長課程領導角色與任務之研究-以盛世國小為例。國立台北師範學院課程與教學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蔡培村(1985)。國民中小學校長領導特質、權力基礎、學校組織結構及組織氣氛與教師工作滿足關係之比較研究。國立政治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蔡進雄(1999)。組織文化理論及其在學校行政上的應用。菁莪,11(3)。
蔡進雄(2001)。新世紀學校行政的發展方向。台東師院學報,12。
蔡進雄(2003)。台灣地區中小學校長轉型領導實徵研究之回顧與前瞻。教育資料與研究,54。鄭崇趁(2004)從「再生」出發,探尋學校組織再造的著力點。國語日報。
鄭曜忠(2000)。高級中學行政主管知識管理態度、學校組織文化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謝文全(1985)。教育行政論文集。台北:文景出版社。
謝文全(2002)。學校本位管理的實施與困境。教育研究集刊,48(2)。謝文豪(1987)。國民中學組織結構與組織溝通之關係。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台北。謝義勇(2003)。博物館組織結構、管理模式與組織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成人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謝鳴鳳(2001)。國民小學學習型組織與學校組織氣氛關係之研究。國立新竹師範學院初等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新竹。鍾邦友(2002)。學校組織慣性、組織自主調適與組織變革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高雄師範大學教育研究所博士論文,未出版,高雄。魏建忠(2000)。綜合高中教師專業成長與學校效能關係之研究。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工業教育研究所碩士論文,未出版,彰化。魏惠娟(1998)。邁向學習型組織的教育行政領導。教育政策論壇,1。魏惠娟(2002)。學習型學校-從概念到實踐。台北:五南。
二、英文部分
Bass,B.M.(1985)。Leadership and performance beyond expectation. New York: The Free Preses.
Bosler, S. R. & Bauman, D. J.(1992).Meeting culture diversity with personal conviction: The teacher as change agent an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0 283)
Bryman, A.(1992).Charisma and 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London: Sage.
Burns, J. M.(1978).Leadership. New York: Harper & Row.
Child,J.(1972).Managerial and organizational factors associated with company performance: PartⅠ.Journal of Management Studies, 11.
Gorton, R.A.(1987).School leadership and administration. (3rd. ed.)Dubuque, Iowa: WCB.
Hdgar H. Schein, Organizational(1992) Culture and Leadership, 2nd ed. (San Francisco A: Jossey-Bass. P.16-48.
Heferon,F.(1989).Organization Theory and Public Organizations. Prentice Hall. Englewood Cliffs, New Jersey.
Hellriegal, D. Slocum .J. W.and Woodman. R. W.(1989)Organizational Behavior 5th ed. New York: West Publishing, p.305.
John W. Best(1970).Research in Education. New Jersey.
Kennedy,K.(1992).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 as a policy option for the 1990s:an Australian perspective.Journal of Curriculum and Supervison,7(2).
Leithood, K., Leonard, L., & Sharratt, L.(1998).Conditions fostermg organizational learning in schools. EducationalAdmmstration Quarterly, 34(2).
Leithwood, k.(1992).The move toward transformational leadership. Educational leadership, 49(5).(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J 466 215)
March , J. G.. & Simön, H. A.(1958)Organization. New York : John Wiley & Sons, Inc.
Morrison, A. & Mclntyre, D.(1973).Teachers and teaching..
Parsons, T.(1960). Structure and process in modern societies. Illinois : The Free Press of Glence.Researcher, 25(9).
Robbins S.P.(1989). Organization Behavior: Concept, Controversies, and Applications. N.J.: Prentice Hall Inc.
Robbins, S. P.(1991).Management(3rd ed.).England Cliff, NJ : Prentice-Hall.
Salaman, G..(1974).Classification of organization. People and
Organization, 4.
Sashkin, M.(1988).The visionary leader. In J. A. Congerark and R. N. Kanungo(eds.).
Schein, E. H.(1985). Organizational culture and leadership. San Francisco: Jossey-Bass.
Smylie, M. A. (1997). From bureaucratic control to building
human capital:The importance of teacher learning in
education reform. Educational
Van Eron , A. M. & Burke, W.W.(1992)Transformational/ transactional leadership model: A study of critical components. In K. E. Clark(Ed.).Impact of leadership. (ERIC Document Reproduction Service No. ED 353 421)
Y.L.Jack Lam(2004).Relationship Between Teacher and Student Learning:Decomposing School Organization Structural Effects .
Yin, Robert K.(1984).Case study research: design and method. London: Sage Publications.
Yukl, G.(1994).Leadership in organizations (third edition ). New Jersey: Prentice Hal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