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59) 您好!臺灣時間:2025/10/11 09:46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 
twitterline
研究生:楊志銘
研究生(外文):YANG, CHIH-MING
論文名稱:新住民家庭父職角色及親職教養經驗之探究 -以越南籍家庭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A Study on the Father Paternal Role and Parenting Experience of New Immigrant Families- Vietnamese Immigrant Families
指導教授:曹俊德曹俊德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TSAU, JINU-DE
口試委員:陳昇飛吳鷰儀
口試委員(外文):CHEN, SHEN-FEIWU, YEN-YI
口試日期:2018-06-26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朝陽科技大學
系所名稱:幼兒保育系
學門:社會服務學門
學類:兒童保育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8
畢業學年度:106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57
中文關鍵詞:新住民父職角色親職教養
外文關鍵詞:New residentparental roleparenting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3
  • 點閱點閱:625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34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2
新住民的移入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不可避免的現象。台灣目前的社會中,新移民的人口數持續在增加中,尤其以跨國聯姻婦女,在台灣的新住民配偶族群裡不容小覦。因為面對新環境常衍生許多生活調適問題,如語言隔閡、飲食習慣、風俗文化、生活習慣等,由於認知落差、觀念不同,對下一代的教養態度亦產生差異問題。
本研究在於瞭解新住民家庭對子女教養的想法與期望,並探討新住民家庭父職角色的教養經驗,運用質性研究深度訪談法來詮釋,根據立意取樣的方式選定六名新住民家庭之父親做為研究對象。
本研究以訪談、收集相關文件的方式進行分析。獲得以下結論:一、新住民家庭父親父職經驗脈絡因素,其父職經驗乃是與其生命、生活中重要他人所共同建構的;二、新住民家庭父親能體會對父職承諾的價值;三、壓力的轉變與資源運用協助新住民家庭的父職角色;四、提升新住民家庭父親的父職感受與期待;以及針對新住民家庭在教養想法與認知方面、新住民家庭父親在教養孩子未來的期望方面、新住民家庭父親在教養孩子的方法方面分析研究結果。最後,提供建議供相關單位及後續研究者參考。

The immigration of new immigrants is an inevitable phenomenon in a multicultural society. In Taiwan’s current society, new immigrants continue to increase in number, especially new female immigrants in transnational marriages, a population that cannot be overlooked among foreign spouses in Taiwan. Since many problems arise from adapting to daily life in a new environment, such as language barriers, eating habits, customs, etc., due to differed perceptions and concepts, attitudes toward upbringing of the next generation also vary.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gain an insight into Vietnamese new immigrant families’ ideas and expectations toward their children’s upbringing and explore the parenting experience pertaining to the paternal role of new immigrant families. The interpretation was based on qualitative research and in-depth interviews. Through purposive sampling, six fathers from Vietnamese new immigrant families were adopted as research participants.
The analysis in this study was conducted through interviews and relevant document collection, and the following conclusions are drawn: 1. For the contextual factors of paternal experience of new immigrant families, the paternal experience is jointly constructed by important others in life and in daily living; 2. Fathers of new immigrant families can understand the value of paternal commitment; 3. Changes in pressures and utilization of resources contribute to the paternal role of new immigrant families; 4. Enhance the paternal feelings and expectations of fathers of new immigrant families; analyze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the “new immigrant families’ upbringing ideas and perception” aspect, the “future expectations of fathers in the upbringing of children in new immigrant families” aspect, and the “methods fathers of new immigrant families use for the upbringing of their children”. Finally, recommendations were proposed to serve as a reference for relevant units and follow-up researchers.

摘 要 II
目 錄 V
表目錄 VII
圖目錄 VIII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背景與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目的與研究問題 6
第三節 名詞釋義 7
第四節 研究範圍與限制 8
第二章 文獻探討 11
第一節 新住民家庭現況 11
第二節 父職角色相關研究之探討 16
第三節 新住民家庭父親參與子女教養相關研究之探討 20
第四節 本國籍和越南籍不同文化下之親子關係內涵 28
第三章 研究方法 33
第一節 研究方法的選擇 33
第二節 研究歷程 35
第三節 研究設計與實施 40
第四節 資料蒐集與分析 45
第五節 研究倫理 49
第四章 研究發現與討論 51
第一節 新住民家庭的成立 51
第二節 新住民家庭父親的父職角色經驗 59
第三節 新住民家庭親職教養期望 110
第四節 新住民家庭父親對子女的教養方式 119
第五章 結論與建議 131
第一節 結論 131
第二節 建議 139
參考文獻 145
中文部分 145
英文部分 154
附 錄 155
附錄一 訪談大綱 155
附錄二 訪談同意書 157
表目錄
表1-1 民國107年3月底台灣新住民人數 2
表2-1 父職親職教養相關研究 25
表3-1 研究對象背景概述表 43
圖目錄
圖3-1 研究流程圖 36

中文部分
于素珍(2005) 。跨國婚姻生育期家庭父親的生活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陽明大學臨床護理研究所,臺北市。
王大維(2000)。「父職參與」或「參與親職的父親」。應用心理研究,7,12-18。
王文科(2000)。質的研究的問題與趨勢。載於中正大學教育學研究所(主編),質的研究方法,1-23。
王以仁、李育奇、林慧芬、洪雅真、連惠君、潘婉茹(2001)。婚姻與家庭生活的適應。台北:心理。
王仕圖、吳慧敏(2005) 。深度訪談與案例演練。載於齊力、林本炫(主編),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97-116。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王光宗(2003) 。我是境外新娘,我也是一個母親。台南縣東南亞境外新娘在孩子入學後初探。南縣國教,9,29-31。
王宏仁(2001)。社會階層化下的婚姻移民與國內勞動市場:以越南新娘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41,99-127。
王秀紅、楊詠梅(2002) 。東南亞跨國婚姻婦女的健康。護理雜誌,49,35-41。
王珮玲(1993) 。父親角色與兒童發展之探討。教育研究,32,52-57。
王舒芸(1995) 。現代奶爸難為乎-雙薪工作家庭中父職角色之初探(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臺灣大學,臺北市。
何玉輝(2013)。父職參與對新住民家庭子女學習適應影響之探究(未出版
之碩士論文)。 國立屏東教育大學幼兒教育學系,屏東市。
余書麟(1994)。親職教育。台北:水牛。
吳永裕(1996):單親兒童之親子關係、行為困擾與學習適應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師範學院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吳秀照(2005) 。境外配偶教養發展遲緩或障礙子女之主體經驗與生態環境之探討初探。虎尾科技大學舉辦之跨國婚姻家庭兒童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47-71。
李旻陽(2005) 。成為一個父親:父職的經驗與意涵(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彰化師範大學,彰化市。
李美枝(1998):中國人親子關係的內涵與功能:以大學生為例。本土心理學研究(台灣),9期,3-52。
李桂松(2004) 。跨海建構的父權文化:宜蘭地區東南亞境外媳婦於家中的
權力關係(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佛光人文社會學院社會學研究所,高雄市。
汪慧玲、沈家生(2014)。新移民家庭父職參與和親子互動關係之研究。8(4),21 - 39。
林妙娟(1988) 。鄉村家庭親職角色與親子關係之研究。中國文化大學(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
林慧芬(2003) 。臺灣家庭變遷-境外新娘現象。國政分析,92.08.19。臺北: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
林燕宗(2005) 。田中地區境外配偶家庭親子共讀對學前幼兒語言發展之影響(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南華大學,嘉義市。
邱方晞(2003) 。東南亞境外新娘家庭問題與協助需求之探討。社區發展季刊,101,176-181。
邱淑琴(2003)。由自我決定理論探討工作與家庭衝突之關係──以高雄市高中職教師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山大學,高雄市。
凃妙如(2007)。以生態系統論評析國內近二十年來「父職角色」之研究脈絡,弘光學報,50,199-219。
柯萍萍(2008)。跨國婚姻家庭的親職實踐與學校教育(未出版之碩士論
文)。 高雄醫學大學性別研究所,高雄市。
柯瓊芳、張翰璧(2007):越南、印尼與台灣社會價值觀的比較研究。台灣東南亞學刊,4(1),91-112。
胡瑞芬(2011) 。跨國婚姻家庭男性對父職的認知與實踐(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社會與區域發展學系,臺北市。
胡蓮珍(2000) 。初為人父在角色轉變過程的生活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范麗娟(2004) 。深度訪談。載於謝臥龍(主編) 。質性研究,81-126。台北:心理出版社。
夏曉鵑(1997)。女性身體的貿易:台灣/印尼新娘貿易的階級與族群關係分析。東南亞區域研究通訊,2,72-83。
夏曉鵑(2000) 。資本國際化下的國際婚姻―以台灣的「境外新娘」現象為例,台灣社會研究季刊,39,45-92。
夏曉鵑(2004) 。從原住民到新移民。中國時報。20040425。
徐東弘(2005) 。訂做一個「?」爸爸-一個新手父親的敘說探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樹德科技大學,高雄縣。
徐曼真(2006)。遠渡重洋「六月雪」-四位境外媽媽在台生活適應之生命史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台北市立教育大學國民教育研究所,台北市。
涂妙如(2005) 。幼兒的氣質、嬰幼兒其照顧方式與親子依戀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博士論文)。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涂秀琴(1999) 。初為人父第一個月-父親對其角色執行之認知行為(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台灣大學,台北市。
翁毓秀(2004)。境外配偶家庭服務。社區發展季刊,105,109-116。
翁毓秀(2006) 。為新住民建構社會包容的家庭政策。社區發展季刊,114, 61-76。
馬傳鎮(1982)。少年犯的親子關係、家庭社經背景、家庭背景及學校背景之調查研究。教育與心理研究,5,177-224。
高淑清(2001)。在美華人留學生太太的生活世界--詮釋與反思。本土心理學研究,16,225-285。
高淑清(2002)。教育研究(二)質性教育研究。載於楊國賜(主編),新世紀的教育學概論-科技整合導向,517-576頁。台北:學富。
高淑清(2005)。同心協力共創佳績-境外配偶及其子女教育問題與資源介 入。 教師天地,135,26-34。
高淑清(2008)。質性研究的十八堂課-首航出探之旅。高雄:麗文文化。
高淑清、連雅慧、林月琴譯(2004)。探究生活經驗-建立敏思行動教育學的人文科學。嘉義:濤石。(Van Manen, M.原著出版於1997)。
高淑貴(1998) 。家庭社會學。台北:黎明出版。
張月芬(2002) 。從社會變遷中談兩性角色及其家庭教育。中華民國家庭教育學會主編。變遷社會中的家庭教育,107-128。台北:師大書苑。
梁志彬(2002) 。男受刑人父職角色認知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莊勝義﹙2000﹚ 。機會均等與多元文化教育的基本訴求其及正當性之解析。 論文發表於花蓮師範學院﹙2000.06.15~17﹚,「多元文化教育的理論與實際」學術研討會。
莫藜藜、賴珮玲(2004)。台灣社會「少子化」與境外配偶子女的問題初探。社區發展季刊,105,55-65。
許文盈(2011)。淺談新移民家庭的優勢與困境。家庭教育雙月刊,32, 28-35。
許廷瑜(2017) 。新住民家庭之國中身心障礙學生父親實踐父職之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原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桃園市。
許雅惠(2004)。臺灣媳婦越南情:一個質性角色的觀察。社區發展季刊,105,176-196。
郭建華(2002) 。父親參與父職教育方案相關因素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郭美娟、陳若琳(2012) 。雙薪家庭幼兒父親的親職效能、母親的教養鼓勵與父職參與之相關研究。家庭教育與諮商學刊。
陳介英(2005) 。深度訪談在經驗研究地位的反思。載於於齊力、林本炫(主編) 。質性研究方法與資料分析,117-128。嘉義:南華大學教育社會學研究所。
陳玉娟(2009)。新移民子女教育方案執行及其影響因素之研究。朝陽人 文社會學刊,7(2),89-118。
陳政見(2000) 。談父職角色。教師之友,41,54-60。
陳雪玉(2005)。發展新移民文化~談境外配偶及其子女教育輔導措施。教師天地,135,35-42。
陳維君(2005)。境外配偶家庭父職教育需求之研究以育有學齡兒童父親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臺灣師範大學人類發展與家庭學系,臺北市。
陳銘真(2005):從傳統到現代:越南婦女勞動、性別關係與文化價值觀之轉變。暨南國際大學東南亞研究所中心(主編):2005台灣的東南亞區域研究年度論文研討會。暨南國際大學。南投。
陶曉萱(2005)。跨越邊界-跨國婚姻中越南女性的認同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花蓮師範學院多元文化研究所,花蓮縣。
傅聖敏(2017) 。接受早期療育兒童父親的親職參與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臺北教育大學特殊教育學系早期療育,台北。
陽琪、陽琬(譯) (1995) 。婚姻與家庭(原作者:Norman Goodman) 。台北:桂冠圖書公司。 (原著出版年:1993)
馮涵棣(2007):越南女性教養幼兒的文化概念。見台北教育大學社會科教育學系(主編):2007全球化移民現象與教育回應-台、日國際經驗學術研討會論文集。台北教育大學會科教育學系,台北。
黃木蘭(2004) 。為新弱勢族群撒播希望種仔。教師月刊,441,20-25。
黃桂英(2006)。國小女教師配偶的親子關係、婚姻滿意度與共親職關係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師範大學教育學研究所,高雄市。
黃瑞琴(1991) 。質的教育研究方法。台北:心理出版社。
黃碧霞(2005)。兒童福利的回顧與前瞻。虎尾科技大學,跨國婚姻家庭兒童發展學術研討會論文集,1-9。
黃慧森(2001) 。高職男生父職角色知覺與認同之研究─以屏東縣市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縣。
楊文景(2009) 。新住民家庭父親父職經驗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天主教輔仁大學兒童與家庭學系,新北市。
楊艾俐(2003) 。台灣變貌,新移民潮。天下雜誌。271,94-99。
楊孝榮(1980) 。現代社會的父親角色之分析。大學雜誌,137,8-9。
葉筱俐(2007)。越南女性在台成為母親的故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成功大學護理學研究所,台南市。
廖啟宏(2016) 。低社經雙薪家庭的父職形塑與實踐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高雄師範大學,高雄市。
劉秀燕(2003) 。跨文化衝擊下境外新娘家庭環境及其子女行為表現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中正大學,嘉義縣。
劉美芳(2001) 。跨國婚姻中菲籍女性的生命述說(未出版之碩士論文)。高雄醫學大學,高雄市。
劉貴珍(2001) 。境外新娘跨文化適應對現行管理制度態度之探討(未出版之碩士論文)。私立大葉大學,彰化縣。
歐用生(1989)。質的研究。台北:師大書苑。
蔡明津、李雅鈴(2015) 。核心家庭之父職參與和幼兒的社會行為發展及其學習態度關係之研究。人文社會電子學報,10(8),66-83。
蔡春美、翁麗芳、洪福財(2005)。親子關係與親職教育。台北:心理。
鄭予靜(2004) 。台灣爸爸的父職經驗-分析台越跨文化家庭之親職互動(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南投縣。
鄭秋紅(1993):單親家庭國中生親子互動關係、自我尊重、社會支持與寂寞感之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中國文化大學家政學研究所,臺北市。
鄭麗珍(1988) 。低收入單親女性家長的角色負荷和社會支持網路之相關研究(未出版之碩士論文)。東吳大學,台北市。
蕭昭娟(2000) 。國際遷移之調適研究:以彰化縣社頭鄉境外新娘為例(未出版之碩士論文)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台北市。
蕭靜芳(2004)。多元文化興起背景、基本理念與教育目標。教育社會學通訊,53,3-8。
謝曉雯(2000) 。變中找序-初為人父母之生活經驗(未出版之碩士論文)。國立嘉義大學,嘉義市。
鍾思嘉(1993) 。二十一世紀的親職教育。台北:桂冠。
嚴智宏(2005)。東南亞文化與社會。見教育部主編東南亞文化教學參考手冊。台北,行政院原住委員會。
鐘重發(2004) 。樂當老師更樂當貴人:談境外配偶子女在班級中的輔導。 國教天地,155,53-57。

英文部分
Good man, N. (1993). Marriage and The Family. Harper Collins Publishers.Inc.
Lamb, M.E. (1975). Father: Forgotten contributions to child development. Human Development, 18, 245-266.
Pleck, J. H. (2007). Why could father involvement benefit children? Theoretical perspectives. Applied development science, 11(4), 196-202.
Starrels, M. E. (1994). Gender differences in parent-child interactions. Journal of Family Issues, 15, 148-165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
無相關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