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臺灣博碩士論文加值系統

(216.73.216.176) 您好!臺灣時間:2025/09/07 02:24
字體大小: 字級放大   字級縮小   預設字形  
回查詢結果 :::

詳目顯示

我願授權國圖
: 
twitterline
研究生:邱郁棻
研究生(外文):Chiu,Yufen
論文名稱:陳雪小說中的空間書寫—以《橋上的孩子》、《陳春天》和《迷宮中的戀人》為例
論文名稱(外文):Space Writings in Chen Xue’s Novels with "The Child on the Bridge," "Chen Chuntien," and "The Lovers in the Maze,"
指導教授:應鳳凰應鳳凰引用關係
指導教授(外文):Ying,Fenghuang
口試委員:鍾宗憲邱雅芳
口試委員(外文):Zhong,ZongxianChiu,Yafang
口試日期:2012-08-13
學位類別:碩士
校院名稱:國立臺北教育大學
系所名稱:語文與創作學系語文教學碩士班
學門:人文學門
學類:其他語文學類
論文種類:學術論文
論文出版年:2012
畢業學年度:101
語文別:中文
論文頁數:114
中文關鍵詞:空間書寫身體家庭中介空間陳雪
外文關鍵詞:space writingbodyfamilyliminal spaceChen Xue
相關次數:
  • 被引用被引用:7
  • 點閱點閱:1419
  • 評分評分:
  • 下載下載:0
  • 收藏至我的研究室書目清單書目收藏:1
以往小說文本較常以「時間」為主軸,隨著題材多元化,文學裡的地景空間逐漸被重視,也拓展了女性書寫的向度。「空間書寫」具有流動多元的向度,循著小說文本中的空間脈絡,可探尋潛藏於各個空間中的心理轉折及象徵意涵。
本研究聚焦於陳雪的三本半自傳體長篇小說:《橋上的孩子》、《陳春天》與《迷宮中的戀人》,延續前人對其作品身體意象與情欲書寫的探討、家庭成員間的互動牽引、城鄉遷徙間的心理轉折與對地方的認同,主要以女性主義與人文地理學的觀點切入,兼採心理學的論點探尋文本中女性敘述者的行為動機,並進一步檢視情欲開展背後的自我意識、家庭氛圍疏離來自於童年的創傷記憶、促成社會階級流動的心理因素及影響層面。
除了延伸先前的研究內容外,更開展了新的研究向度,將層次提高到實體空間之外,試圖彙整遍及文本中的中介空間,包含反覆出現的夢境、糾纏不去的疾病、一再重現的記憶,以及源源不絕的想像,以文本分析法歸納推敲出橫亙於各文本間的命題隱喻的意涵。
陳雪自《惡女書》問世後,這十餘年間在文壇耕耘不輟,作品數量穩定且探討的議題逐漸開展,早期廣為人知的是大膽露骨的同志及情欲書寫,後來寫作手法漸趨內斂,透過書寫陸續處理生命中來自童年時期家庭裡的創傷記憶,這些未曾真正撫平的傷痛連帶影響成年之後的感情生活、生活路徑以及生命態度,藉著一次次翻開傷疤拼湊著斷裂的事件,一回回凝視重構後逐漸清明的記憶,讓情欲與自我能誠實釋放,讓創傷記憶能重現並再造,讓個體的遷移能尋獲意義。

The novel texts used to be developed following the proceeding of time, however, the increase in diversity of subjects of the novels makes the landscape and the space in the literary more visible and widens the writing dimension of the women.” The space writing" contains the mobile and diversified dimensions and allows detecting the mental transitions and the symbolic meanings concealed in each space by following the spacial sequences of the novel texts.
This study focused on the three semi-autobiographical long novels by Chen Xue: "The Child on the Bridge," "Chen Chuntien," ("Chen Spring") and "The Lovers in the Maze," and it was based on the discussions driven by the previous researchers on the body image and passions of the novels, the interaction among family members, the psychological transition and the local identity generated during migrating among cities, to study the motivations of action of the female describers in the texts from the views of feminism, human geography, and psychology, in addition, to inspect the self-awareness behind the developing of passions, the family atmospheric alienation caused by the traumatic memories in the childhood, and the psychological factors contributing to promote the social mobility and its impacts.
This study not only extended the previous obtained study results, also opened new study dimensions to upgrade the level above the physical space, attempting to compile all intermediary spaces in the whole text, including recurring dreams, entangling diseases, reproducing memories, and endless imagination, and applied text analytic method to induce and elaborate the liminal space meanings of the propositions that lie between text to text.
After the publication of "Book of the Wicked Woman," Chen Xue had never stopped writing for more than ten years, and the amount of the publication went steady while the subjects went richer, moving from the early stage of bold and explicit descriptions of compassion between homosexuals and passions, to the later writing style of being more introverted to describe the traumatic memories given by the family members in the childhood, and through writing, the author continuously dealt with traumatic memories that had never been healed in mind and significantly affected the adult emotional life, the life path, and the attitude toward life, and through one writing after the other, the broken traumatic memories returned by pieces and reconstructively became clear, and this sincerely caused the passions and the self to release, the traumatic memories to reappear and to reproduce, and the individual migration to realize its meanings.


目 錄
第一章 緒論 ……………………………………………………………1
第一節 研究動機 …………………………………………………………………1
第二節 研究範圍 …………………………………………………………………2
一、陳雪的創作與重要紀事…………………………………………………3
二、「空間」的名詞解釋 ……………………………………………………4
第三節 研究方法與大綱 …………………………………………………………4
一、關於「空間書寫」………………………………………………………5
(一)文學中空間書寫的地位 ……………………………………………5
(二)女性空間書寫的開展 ………………………………………………7
(三)陳雪小說中的空間書寫 ……………………………………………9
    二、研究方法 …………………………………………………………… 10
(一)文本分析法…………………………………………………………11
(二)文獻分析法 ………………………………………………………11
(三)女性主義文學批評 ………………………………………………11
(四)空間閱讀法 ………………………………………………………11
(五)心理學 ……………………………………………………………12
三、研究大綱章節安排 ……………………………………………………12
第四節 文獻探討 ………………………………………………………………13
一、空間書寫相關研究 ……………………………………………………13
二、研究陳雪的學位論文 …………………………………………………15
三、單篇論文 ………………………………………………………………18
四、訪談整理 ………………………………………………………………19
五、涉及陳雪「空間想像」研究的相關文獻 ……………………………20
第二章 身體空間的主宰與被宰制…………………………………21
第一節 女性身體空間的隱晦與體現 …………………………………………22
一、隱晦——隱含於內的女性意識 ………………………………………23
(一)心鎖——矛盾掙扎通往自我認同 …………………………………24
(二)身鎖——茫然失序陷落自我厭惡 …………………………………27
二、體現——女體空間的隱喻意象 ………………………………………29
(一)乳房…………………………………………………………………30
(二)私處∕陰道…………………………………………………………30
(三)手指…………………………………………………………………31
(四)肌膚…………………………………………………………………32
(五)嘴唇…………………………………………………………………32
第二節 女性身體空間的禁錮與出走 …………………………………………33
一、 禁錮——身心狀態紛雜亂 …………………………………………34
(一)同性之愛……………………………………………………………34
(二)亂倫之戀……………………………………………………………36
(三)狼父襲女……………………………………………………………37
(四)戀母之女……………………………………………………………38
(五)遭火吻之女…………………………………………………………38
二、出走——內外狀態清新明朗 …………………………………………40
(一)內探——企求自我歸屬 ……………………………………………40
(二)外尋——追尋生命意義 ……………………………………………43
第三章 家庭空間的親密與疏離 ……………………………………47
第一節 個體於家庭空間中的責任歸屬 ………………………………………49
一、家庭角色的詮釋——稱職與失職 ……………………………………49
(一)稱職的家庭角色 ……………………………………………………50
(二)失職的家庭角色 ……………………………………………………53
二、家庭責任的背負——承擔與抗拒 …………………………………………55
(一)強迫自己承擔家庭責任 ………………………………………………56
(二)不自覺的抗拒家庭責任 ………………………………………………57
第二節 群體於家庭空間中的交互作用 ……………………………………………58
一、家庭成員的互動——融洽與崩解 …………………………………………58
二、家庭氛圍的形塑——親密與疏離 …………………………………………58
(一)短暫融洽的家庭氛圍 …………………………………………………59
(二)長期疏離的家庭氛圍 …………………………………………………63第四章 社會空間的歸返與逃離………………………………………67
第一節 原鄉的多重意義——逃避與回歸…………………………………………68
一、下意識的逃避——沉重混亂的原鄉記憶 ………………………………68
二、不經意的回歸——深刻清明的原鄉印記 ………………………………71
第二節 都市鄉村的位移——停滯與流轉…………………………………………73
一、陷於停滯狀態——自我設限的框架 ……………………………………73
二、湧現流轉契機——生命開展的可能 ……………………………………76第五章 中介空間——夢、疾病、記憶與想像 ………………………79
第一節 迷夢與疾病的隱喻 ………………………………………………………80
一、夢境的隱喻——囚禁與出走 ……………………………………………80
二、疾病的隱喻——侵襲與共存 ……………………………………………83
第二節 記憶與認同的交融 ………………………………………………………86
一、拆解與重構——解放創傷記憶 ……………………………………………87
二、凝視與展望——開創想像空間 ……………………………………………93
第六章結論………………………………………………………………95
參考書目…………………………………………………………………97
附錄…………………………………………………………………… 103
附錄一:陳雪小說的階段特性 ……………………………………………………103
附錄二:《橋上的孩子》、《陳春天》寫作形式分析………………………………104
附錄三:《橋上的孩子》、《陳春天》、《迷宮中的戀人》空間書寫分析…………104
附錄四:研究陳雪的論文彙整 ……………………………………………………105


一、陳雪作品

陳雪:《惡女書》,臺北:皇冠,1995.09。
陳雪:《夢遊1994》,臺北:遠流,1996.09。
陳雪:《愛上爵士樂女孩》,臺北:探索文化,1998.08。
陳雪:《惡魔的女兒》,臺北:聯合文學,1996.06。
陳雪:《愛情酒店》,臺北:麥田,2002.08。
陳雪:《鬼手》,臺北:麥田,2002.08。
陳雪:《只愛陌生人》,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03.07。
陳雪:《橋上的孩子》,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04.02。
陳雪:《蝴蝶》,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05.01。
陳雪:《陳春天》,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05.03。
陳雪:《天使熱愛的生活》,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06.01。
陳雪:《無人知曉的我》,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06.11。
陳雪:《她睡著時他最愛她》,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08.06。
陳雪:《附魔者》,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09.04。
陳雪:《迷宮中的戀人》,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12.02。

二、專書

Clare Cooper Marcus:《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臺北:張老師文化,2000.01。
Chris Barker:《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2004.09。
Chris Barker:《文化研究智典》,許夢芸譯,臺北:韋伯文化國際,2007.01。
Daniel. Schacter:《記憶七罪》,臺北:大塊文化,2002.05。
John Bradshaw:《家庭祕密——重返家園的新契機》,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1998.05。
Linda McDowell:《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臺北:群學,
2006.05。
Mariyn Yalom:《乳房的歷史》,臺北:先覺,2000.03
Paul Ricoeur:《活的隱喻》,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07。
Richard T.Schaefer:《社會學》,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
2011.02。
伍寶珠:《書寫女性與女性書寫——八、九十年代香港女性小說研究》,臺北:大安,2002.03。
邱貴芬:《仲介臺灣.女人》,臺北:元尊文化,1997.09
范銘如:《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2002.03。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2008.09。
夏鑄九:《理論建築——朝向空間實踐的理論建築》,臺北:臺灣社會研究, 1993。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臺灣女性小說論》,臺北:聯合,2002.04。
徐磊青、楊公俠:《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臺北:五南圖書,2005.01。 許秦蓁:《時∕空的重組與再現——臺灣文學與城市論述》,臺北:秀威資訊,
2009.03。
陳玉玲:《 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轉的主體性研究》,臺北:南華管理
學院,1998.05。
陳大為:《亞洲閱讀:都市文學與文化》,臺北:萬卷樓,2004.09。
陳建忠等合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出版,2007.03。
陳柏軒:《文本多維:臺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及其書寫型態》,臺北:紅螞蟻,2010.02。
陳明柔:《遠走到她方臺灣當代女性文學論集》,臺北:女書文化,2010.05。
畢恆達:《找尋空間的女人》,臺北:張老師文化,1996.03。
畢恆達:《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04.10。
黃仁宇:《關係千萬重》,臺北:時報,1998.11。
黃應貴:《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2009.10。
張小虹:《性別越界》,臺北:聯合文學,1995.03。
張小虹:《性/別研究讀本》,臺北:城邦文化,1998.08。
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臺北:爾雅,2003。
樊雪春、樊雪梅:《諮商輔導學辭典》,臺北:五南圖書,2009.06。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臺北:麥田,2006.06。
蕭蕭、羅文玲主編:《生命意象的霍霍湧動》,臺北:萬卷樓,2011.05。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2008.02。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臺北:女書,2008.10。

三、期刊論文

冉小平:〈從書寫身體到身體書寫——90年代新生代女作家創作漫論〉,《北
京大學學報》,2003。
白水紀子:〈從陳雪《橋上的孩子》看女性鄉土想像〉(Imagining Native
Placesin Taiwanese Women's Literature: With a Focus on Chen Xue's The
Child on the Bridge),《臺灣文學學報》,2010.12。
朱崇儀:〈女性自傳:透過性別來重讀∕重塑文類?〉,《中外文學》,1997.09。
邱貴芬:〈女性作家素顏在情慾書寫中翻轉身分定位——訪談陳雪〉,《臺灣文
藝》,1996.12。
洪王俞萍:〈凝視與傾聽之後——試論舞鶴《餘生》的邊緣書寫〉,《文學臺灣》,
2002.10。
馬森:〈邊陲的反撲——評三本「新感官小說」〉,《中外文學》,1995.12。
莊宜文:〈陳雪:赤裸也是一種隱藏〉,《文訊雜誌》,1997.03。
黃筱威:〈在文學裡創造新世界——紀大偉對談陳雪〉,《印刻文學生活誌》,
2006.10。
劉亮雅:〈九○年代臺灣的女同性戀小說——以邱妙津、陳雪、洪凌為例〉,《中
外文學》,1997.07。
劉亮雅:〈九○年代女性創傷記憶小說中的重新記憶政治:以陳燁《泥河》、李昂
《迷園》與朱天心〈古都〉為例〉,《中外文學》,2002.11。
劉亮雅:〈鬼魅書寫:臺灣女同性戀小說中的創傷與怪胎展演〉,《中外文學》,
2004.06。
劉亮雅:〈鄉土想像的新貌:陳雪的《橋上的孩子》、《陳春天》裡的地方、性別、
記憶〉,《中外文學》,2008.03。
簡怡人、詹美涓、呂旭亞:〈書寫治療的應用及其療效〉,《諮商與輔導》,2005.11。
簡政珍:〈臺灣都市詩的空間意象與隱喻〉,《臺灣詩學》學刊六號,2005.11。

四、學位論文

王韻涵:《小說中的空間研究——以蘇偉貞的作品為例》,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2010。
朱偉祺:《陳雪小說創傷書寫研究》,臺南: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2008.06。
江碧芬:《九○年代臺灣女同志小說中的情慾書寫——以邱妙津、陳雪為主要探
討對象》,佛光大學文學系,2007。
吳依蒔:《空間賦格——鄭寶娟及其作品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
化研究所碩士班,2011。
李韋姍:《成年前期獨生子女的自我信念、人際信念與家庭信念之研究》,臺
北:師大,1994。
李淑君:《身體、權力、認同——論陳雪女同志小說中的身體政治》,臺南:成功
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5。
李婷君:《空間與移動——論鍾文音作品中的原鄉意識和女性主體》,臺中:靜宜
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7。
林美娟:《女性主體論述——臺灣現代女性小說的空間想像與身體書寫》,臺中: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7。
連培妏:《九0年代以降臺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2005。
翁繪棻:《臺灣當代女作家鄉土書寫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
究所碩士班,2006。
陳盈岑:《陳雪小說中邊緣心靈書寫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
修碩士班,2007。
陳怡如:《自我的再現與重構——論邱妙津與陳雪的女同志小說》,桃園:中央大
學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2009。
張佩珍:《臺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臺北: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
2001。
張瑛姿:《驛動的後現代女性書寫——陳雪小說論》,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
究所,2006。
劉思坊:《解嚴後台灣小說瘋狂敘事研究:以舞鶴、陳雪為觀察中心》,臺北:政
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9。
蕭愉配:《慾望與認同的新文化想像——陳雪小說中的家庭書寫》,新竹:清華大
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9。


五、報紙、網路資料
徐開塵,〈陳雪自傳體長篇心路歷程經驗談〉,臺北《民生報》,2005.04〈公共電視紀錄片系列——文學風景〉,《公視》,第十三集,2010.07。

QRCODE
 
 
 
 
 
                                                                                                                                                                                                                                                                                                                                                                                                               
第一頁 上一頁 下一頁 最後一頁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