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陳雪作品
陳雪:《惡女書》,臺北:皇冠,1995.09。
陳雪:《夢遊1994》,臺北:遠流,1996.09。
陳雪:《愛上爵士樂女孩》,臺北:探索文化,1998.08。
陳雪:《惡魔的女兒》,臺北:聯合文學,1996.06。
陳雪:《愛情酒店》,臺北:麥田,2002.08。
陳雪:《鬼手》,臺北:麥田,2002.08。
陳雪:《只愛陌生人》,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03.07。
陳雪:《橋上的孩子》,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04.02。
陳雪:《蝴蝶》,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05.01。
陳雪:《陳春天》,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05.03。
陳雪:《天使熱愛的生活》,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06.01。
陳雪:《無人知曉的我》,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06.11。陳雪:《她睡著時他最愛她》,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08.06。
陳雪:《附魔者》,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09.04。
陳雪:《迷宮中的戀人》,臺北: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12.02。
二、專書
Clare Cooper Marcus:《家屋,自我的一面鏡子》,臺北:張老師文化,2000.01。
Chris Barker:《文化研究:理論與實踐》,臺北:五南圖書,2004.09。
Chris Barker:《文化研究智典》,許夢芸譯,臺北:韋伯文化國際,2007.01。
Daniel. Schacter:《記憶七罪》,臺北:大塊文化,2002.05。
John Bradshaw:《家庭祕密——重返家園的新契機》,臺北:張老師文化事業,1998.05。
Linda McDowell:《性別、認同與地方——女性主義地理學概說》,臺北:群學,
2006.05。
Mariyn Yalom:《乳房的歷史》,臺北:先覺,2000.03
Paul Ricoeur:《活的隱喻》,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2004.07。
Richard T.Schaefer:《社會學》,臺北:美商麥格羅•希爾國際股份有限公,
2011.02。
伍寶珠:《書寫女性與女性書寫——八、九十年代香港女性小說研究》,臺北:大安,2002.03。
邱貴芬:《仲介臺灣.女人》,臺北:元尊文化,1997.09
范銘如:《眾裡尋她——臺灣女性小說縱論》,臺北:麥田,2002.03。
范銘如:《文學地理——臺灣小說的空間閱讀》,臺北:麥田,2008.09。
夏鑄九:《理論建築——朝向空間實踐的理論建築》,臺北:臺灣社會研究, 1993。
郝譽翔:《情慾世紀末——當代臺灣女性小說論》,臺北:聯合,2002.04。
徐磊青、楊公俠:《環境心理學—環境、知覺和行為》,臺北:五南圖書,2005.01。 許秦蓁:《時∕空的重組與再現——臺灣文學與城市論述》,臺北:秀威資訊,
2009.03。
陳玉玲:《 尋找歷史中缺席的女人——女性自轉的主體性研究》,臺北:南華管理
學院,1998.05。
陳大為:《亞洲閱讀:都市文學與文化》,臺北:萬卷樓,2004.09。
陳建忠等合著:《臺灣小說史論》,臺北:麥田出版,2007.03。
陳柏軒:《文本多維:臺灣當代散文的空間意識及其書寫型態》,臺北:紅螞蟻,2010.02。
陳明柔:《遠走到她方臺灣當代女性文學論集》,臺北:女書文化,2010.05。
畢恆達:《找尋空間的女人》,臺北:張老師文化,1996.03。畢恆達:《空間就是性別》,臺北:心靈工坊文化,2004.10。
黃仁宇:《關係千萬重》,臺北:時報,1998.11。
黃應貴:《空間與文化場域:空間移動之文化詮釋》,臺北:漢學研究中心,
2009.10。
張小虹:《性別越界》,臺北:聯合文學,1995.03。
張小虹:《性/別研究讀本》,臺北:城邦文化,1998.08。
曾秀萍:《孤臣‧孽子‧台北人:白先勇同志小說論》,臺北:爾雅,2003。樊雪春、樊雪梅:《諮商輔導學辭典》,臺北:五南圖書,2009.06。
劉亮雅:《後現代與後殖民解嚴以來臺灣小說專論》,臺北:麥田,2006.06。
蕭蕭、羅文玲主編:《生命意象的霍霍湧動》,臺北:萬卷樓,2011.05。
顧燕翎主編:《女性主義理論與流派》,臺北:女書,2008.02。
顧燕翎、鄭至慧主編:《女性主義經典》,臺北:女書,2008.10。
三、期刊論文
冉小平:〈從書寫身體到身體書寫——90年代新生代女作家創作漫論〉,《北
京大學學報》,2003。
白水紀子:〈從陳雪《橋上的孩子》看女性鄉土想像〉(Imagining Native
Placesin Taiwanese Women's Literature: With a Focus on Chen Xue's The
Child on the Bridge),《臺灣文學學報》,2010.12。
朱崇儀:〈女性自傳:透過性別來重讀∕重塑文類?〉,《中外文學》,1997.09。邱貴芬:〈女性作家素顏在情慾書寫中翻轉身分定位——訪談陳雪〉,《臺灣文
藝》,1996.12。
洪王俞萍:〈凝視與傾聽之後——試論舞鶴《餘生》的邊緣書寫〉,《文學臺灣》,2002.10。
馬森:〈邊陲的反撲——評三本「新感官小說」〉,《中外文學》,1995.12。
莊宜文:〈陳雪:赤裸也是一種隱藏〉,《文訊雜誌》,1997.03。黃筱威:〈在文學裡創造新世界——紀大偉對談陳雪〉,《印刻文學生活誌》,
2006.10。
劉亮雅:〈九○年代臺灣的女同性戀小說——以邱妙津、陳雪、洪凌為例〉,《中外文學》,1997.07。
劉亮雅:〈九○年代女性創傷記憶小說中的重新記憶政治:以陳燁《泥河》、李昂
《迷園》與朱天心〈古都〉為例〉,《中外文學》,2002.11。
劉亮雅:〈鬼魅書寫:臺灣女同性戀小說中的創傷與怪胎展演〉,《中外文學》,2004.06。
劉亮雅:〈鄉土想像的新貌:陳雪的《橋上的孩子》、《陳春天》裡的地方、性別、記憶〉,《中外文學》,2008.03。
簡怡人、詹美涓、呂旭亞:〈書寫治療的應用及其療效〉,《諮商與輔導》,2005.11。簡政珍:〈臺灣都市詩的空間意象與隱喻〉,《臺灣詩學》學刊六號,2005.11。四、學位論文
王韻涵:《小說中的空間研究——以蘇偉貞的作品為例》,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
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碩士班,2010。
朱偉祺:《陳雪小說創傷書寫研究》,臺南:臺南大學國語文學系碩士班,2008.06。江碧芬:《九○年代臺灣女同志小說中的情慾書寫——以邱妙津、陳雪為主要探
討對象》,佛光大學文學系,2007。
吳依蒔:《空間賦格——鄭寶娟及其作品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
化研究所碩士班,2011。
李韋姍:《成年前期獨生子女的自我信念、人際信念與家庭信念之研究》,臺
北:師大,1994。
李淑君:《身體、權力、認同——論陳雪女同志小說中的身體政治》,臺南:成功
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5。
李婷君:《空間與移動——論鍾文音作品中的原鄉意識和女性主體》,臺中:靜宜
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7。
林美娟:《女性主體論述——臺灣現代女性小說的空間想像與身體書寫》,臺中:
東海大學中國文學研究所,2007。
連培妏:《九0年代以降臺灣女性成長小說研究》,臺北: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研究
所,2005。
翁繪棻:《臺灣當代女作家鄉土書寫研究》,臺北: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臺灣文學研
究所碩士班,2006。
陳盈岑:《陳雪小說中邊緣心靈書寫研究》,臺北:臺灣師範大學國文學系在職進
修碩士班,2007。
陳怡如:《自我的再現與重構——論邱妙津與陳雪的女同志小說》,桃園:中央大
學中文系碩士在職專班,2009。
張佩珍:《臺灣當代女性文學中的母女關係探討》,臺北:南華大學文學研究所,
2001。
張瑛姿:《驛動的後現代女性書寫——陳雪小說論》,臺南:成功大學臺灣文學研
究所,2006。
劉思坊:《解嚴後台灣小說瘋狂敘事研究:以舞鶴、陳雪為觀察中心》,臺北:政
治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9。
蕭愉配:《慾望與認同的新文化想像——陳雪小說中的家庭書寫》,新竹:清華大
學臺灣文學研究所,2009。
五、報紙、網路資料
徐開塵,〈陳雪自傳體長篇心路歷程經驗談〉,臺北《民生報》,2005.04〈公共電視紀錄片系列——文學風景〉,《公視》,第十三集,2010.07。